更新时间:2023-08-30 18:24
明景泰元年(1450)举人,景泰五年(1454)三甲第一百四十九名进士。
天顺元年(1457)六月,授吏部验封司主事。
天顺七年(1463)六月,升为吏部员外郎。历任吏部郎中。因父丧丁忧守制,服阙,改任户部郎中。刘岌因在任职期间,十分勤奋,认真负责,于明成化二年(1466)的官员考核中,获得了“清、勤、慎”即清廉、勤劳、谨慎的最高评价。
成化五年(1469)五月,刘岌以册封副使身份,参与了朝廷的一系列册封活动。
成化九年(1473),升任太常寺少卿,协助太常寺卿掌礼乐、郊庙、社稷之事,总理郊社、太乐、鼓吹、太医、太卜、廪牺、诸祠庙等署。
成化十三年(1477),刘岌升任为太常寺卿。次年秋,刘岌奏请修缙天坛、地坛的斋宫、神厨,得到皇帝应准。在维修过程中, 刘岌等人妥善地处理了相关 “御状”所涉及的问题,与礼部尚书邹千承担起天坛、地坛的维修工程。
成化十八年(1482)十一月,刘岌升任礼部尚书。刘岌除主持礼部外,还兼掌太常寺事务,是一位受到皇帝非常器重的大臣。刘岌因久典秩祀,练习仪章,容貌魁杰,音吐鸿畅,为明宪宗所宠。
成化二十年(1484)十一月,加太子少保。
成化二十一年(1485)八月,刘岌向皇帝请假回涪州,扫墓祭奠先人。刘岌回到涪州后,因生病一直未归。
成化二十三年(1487),在吏部奉命到四川的巡按御史督促下,刘岌只好回北京复命。因刘岌的确有病在身,加上丁永中等人的奏请,皇帝原谅了刘岌逾期不归,并继续让他担任礼部尚书一职。同年八月,明宪宗驾崩,明孝宗朱祐樘继位。九月,刘岌上奏明孝宗,以有足病、行动不便为由请求致仕还乡。明孝宗刚即位,因万事都还没有理清头绪,正是用人之际而不许致仕,敕兵部除其戎籍。
弘治元年( 1488)二月,刘岌受命与保国公朱永、襄城侯李瑾、吏部尚书王恕、兵部尚书余子俊、户部尚书李敏、太子少保周洪谟等人一起,给皇帝分章讲解宋代理学家周敦颐所著《通书》。其间,刘岌因病多次上书请求致仕。
弘治二年(1489)五月,刘岌再次上书乞求致仕,终于得到皇帝恩准,并命各地驿站予以车马、有关部门每月供米二石、派给夫役四人,刘岌享受了非常高的待遇。刘岌为官一生,清廉谨慎,谦虚和蔼。刘岌辞去官职归乡之际,同榜进士、时任大学士邱璿撰写了《送太子少保涪陵刘公致仕序》对刘岌倍加赞赏。刘岌归乡后,深居简出,谨慎和蔼,时着平民寒服,受乡人称赞。
弘治十八年( 1505)八月初六日卒,时年八十五岁。皇帝赐祭葬,被乡人崇祀乡贤祠,墓在涪州金装岩。
刘岌善文工书,在明万历《重庆府志》中收录刘岌文稿书目有《北岩饯游记》。另据有关资料显示,刘岌为涪陵城南的“大龙桥” 题写桥名,为同榜进士、巴县人贾奭所篆的《明故嘉议大夫都察院复都御史贾公(奭)墓志铭》现藏于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刘岌所著的诗文大都散落,至今收留诗歌只有刊载于乾隆《涪州志》卷十一和涪陵《刘氏宗谱》等文献《北岩饯游记》(部分)及《和新建致远亭》诗文。在其《刘氏宗谱》里的《北岩饯游记》中,刘岌写道:“涪江之北,铁柜山下有北岩,昔宋程伊川绍圣四年,谪涪寓居注易。黄山谷谪涪州别驾,扁堂钩深。尹和靖洛陷,奔蜀止于涪。程已复秘阁而终,作文示堂讲易。谯天授涪人,往洛见程学易,后程谪涪师友游泳。自绍圣迄今四百余年,祠宇兴颓,志谋无考。然程先生著易过化之所,三先生相继讲道之地。圣贤正学之脉,参天地照,日月炳然,焕然千百载,尤一日千万,古同一心。文人进士,或宦寓或经过,虽王事鞅际,勿遂务欲迭岩一谒,以豁思贤慕道之心。岩侧者北岩寺,钩深堂寓焉,岁久……”(摘抄于《刘氏宗谱》)刘岌在《北岩饯游记》的叙述中,介绍了四百多年来,发生程颐谪涪寓居北岩注易,时任涪州别驾黄庭坚在北岩题“钩深堂”, 涪人谯天授到洛拜见程学易并在北岩助程、尹和靖等“三先生” 相继讲道于北岩的史实,称赞北岩在“圣贤正学”传承中作用巨大。北岩成为“文人进士”,以谒岩来表达“豁思贤慕道之心” 。于是,涪陵北岩成为易学文化传承之地、讲道授业的教育之地、文人骚客慕名拜谒的名胜之地。
其《和新建致远亭》这首诗的内容是:
伊阳归去已多年,易道光辉在目前。
羲圣卦爻文象备,涪翁题壁古藤悬。
千秋鉴透精微理,一画重生先后天。
致远亭成翚旧址,尊贤遗德永昭然。
明万历年间,施显卿撰辑《古今奇闻类记》(十卷)的卷三中,以《刘尚书父子重遇》为题记载此事。文中记刘岌老年得子、失而复遇奇事,以为厚德之报。其作者以浅明文字,励人向善。
刘岌,字凌云,四川涪州人,景泰甲戌进士,仕至礼部尚书。妻亡,妾甚妒。婢生子,妾命仆弃之,仆抱儿弃城下,入就妾索银买棺。适刑部一吏过城下,闻儿啼抱去,其邻人周帽儿见之。仆出问儿安在,周以实告。仆归,绐其妾曰:“儿死,已焚之。”岌自公署归,妾曰:“婢适生女不育,弃之矣。”及岌致仕还涪州,有乡人某为行人,出使归,过岌问曰:“公有子乎?”岌曰:“未也。”曰:“公有子,见在已七岁,何谓无子?”岌惊问故,某具以告。岌曰:“君能令儿还,则刘之有后,君之赐也。”遂遣一仆赍百金,从行人诣京求赎儿。至京,则吏已役满去。或告曰:“吏尚居崇文门外某巷中。”亟往,出金赎儿。吏妻爱儿如己出,哭而拒之。行人劝谕再三,乃从。吏遂与仆送儿至涪。亲旧闻其事,醵金为会,往迎之。岌见儿,抱持犬恸。或赋诗曰:“八旬老父江边立,七岁孩儿天上来。”盖谓其衰老之年得子,于乖离绝望之中为天所赐也。
焦竑:岌平生谦虚谨慎,亟称人之善闻,论人过失著止之,或面侮之亦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