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语言阶段

更新时间:2022-08-25 14:12

在婴儿掌握语言之前,有一个较长的言语发生的准备阶段,前言语阶段(prelinguistic stage)。一般都把从婴儿出生到第一个具有真正意义的词产生之前的这一时期(0-12个月)划为前语言阶段。在此期间,婴儿的言语知觉能力、发音能力和对语言的理解能力逐渐发展起来,出现了咿呀学语,非语言性声音与姿态交流等现象,统称为前言语现象或前一天言语行为。

一、言语知觉的前言语发展

近二十年来对婴儿言语知觉的大量研究表明,婴儿在最初的几个周内就已经听完了人类语言所拥有的绝大部分的语音差别(Kuhl, et al.,2006; Werker, 2003);婴儿在出生后一周内就已能区分出人的语声和其他声音,这种区分而且还是类别性的(Mehler,et al.,1996; Moon,Cooper & Filfer,1993);3~4个月的婴儿已能对辅音进行范畴内知觉,区别清浊辅音的不同(Kuhl,et al.,1992;Polka & Werker,1994);10~12个月时,婴儿区分,辨别各种语音的能力已基本成熟,能够辨别出各自母语中的各种因素,并认识到它所代表的意义(Jusczyk & Aslin,1995;Jusczyk & Hohne,1997)。周喆(1994)认为,在汉语系统中,婴儿的前语言阶段是在语言获得过程中的语音敏感期。围绕着语言最外在的实际显现—语音,婴儿发展了三方面能力,即前言语感知能力、前言语发音能力和前言语交际能力。她把婴儿前言语阶段的言语知觉能力分为三种水平:辨音水平(0~4个月)、辨调水平(4~10个月)、辨义水平(10~18个月)。综合近二十年来的最新研究成果,林崇德(2008)将婴儿言语知觉发展分为:妊娠中、后期(5~8个月),新生儿期(0~1个月),发音游戏期(2个月至3或4个月),语音修正期(5个月至8或9个月),学话萌芽期(9~12个月)共五个阶段。

二、语音的前言语发展

吴天敏和许政援(1999)将婴儿语言前期的语音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即简单发音阶段(0~3个月)、连续音节阶段(4~8个月)和学话萌芽阶段(9~12个月)。卡普兰等(Kaplan & Kaplan,1971)则把它划分为四个阶段,即哭叫(0~1个月)、唧唧咕咕(1个月至5或6个月)、咿呀学语和标准化言语(11个月以后)。

朱曼殊、张仁俊(1987)在进行个案追踪研究后认为,前言语阶段语音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即0~4个月的单音节阶段、4~10个月的多音节阶段和11~12个月的学话萌芽阶段。周兢(1994)通过对汉语婴儿进行纵向追踪和横向补充研究后认为,前言语阶段婴儿的发音练习大致经过单音发音阶段(0~4个月)、音节发音阶段(4~10个月)、前词语发声阶段(10~18个月)三个阶段。而国外有学者把英语婴儿的前言语发音分为五个阶段,即反射性发生(0~8个周)、喁喁作声(8~20个周)、玩弄语言(16~30个周)、重叠牙牙学语(25~30个周)和非重叠学语(9~18个周)。

上述学者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由此可见,婴儿的语音获得过程可归纳为:从最初的哭声中逐步分化语音,并沿着单音节音——双音节音——多音节音——有意义语音的顺序发生发展。朱曼殊、张仁俊(1987)认为,各类语音发生发展的顺序是由发音器官各部位的生理成熟程度所决定的。由于人类婴儿发音器官的生理发展具有共同规律,因此世界各国婴儿最初的语音发展也呈现出普遍的规律性。

三、前言语交流的发展

大量研究表明,婴儿能够用语言进行交流之前的这一年里,能够采用一些特定的声音和姿势进行信息交流,这就是前言语交流的发展。他们同样具备了言语的三大基本特征,即目的性、约定性和指代性。在言语产生以后的漫长时间里,它们在某些特定场合发挥着语言替代物的作用。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