勐勐镇

更新时间:2021-12-04 10:04

勐勐镇,隶属云南省临沧市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位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中部,是县委、政府所在地,也是全县政治、文化、经济贸易中心,东与忙糯乡大文乡接壤,南与邦丙乡为邻,西与南勐河为界与沙河乡隔河相望,北与勐库镇临翔区毗邻,南北纵距42公里,东西横距15.5公里,国土面积421.96平方千米。常住人口50981人(2017年),辖区居住的少数民族主要有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彝族,是一个多民族聚集的镇。

建置沿革

明朝初年(1382年),勐勐称勐允养,傣语意为“白鹭城”。成化八年(1472年),改称勐勐,隶属耿马土司辖地。明神宗二十六年(1599年),隶属永昌府。

乾隆十一年(1746年),归缅宁厅管辖。乾隆二十八年(1764年),改隶顺宁(今凤庆)辖地。光绪三十年(1904年),勐勐土司改属缅宁厅(今临沧)四排山巡检。

民国十八年(1929年),设双江县,勐勐为中区。

民国二十年(1931年),将全县以方化区称渭改按序号区称渭,全县设5个区,勐勐为第一区。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勐勐称永定镇。

1950年12月,沿用原水定镇建制。

1953年,勐勐称三区。

1959年,称勐勐联社。

1961年9月,将三区改称勐勐区。

1969年,称卫东公社。

1984年,称勐勐区。

1988年2月,撤销勐勐区与城关镇,成立称勐勐镇。

2005年,撤贺六乡归并勐勐镇。

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

清咸丰元年(1851年),勐勐推行圈建制,下设6个大潮19个小阁。

清光绪四年(1888年)3月,勐勐土司辖地没东、南、两、北四门屯。

清光绪九年(1903年),拨勐勐土司属地困角、勐库、公弄、邦队、四排山、大勐峨六圈地归缅宁厅四排山检巡检。

光绪十三年(1904年)七月,勐勐土司革黜,勐勐9圈地改上坝、中坝、下坝3屯,属缅宁厅四排山巡检。

1950年12月,设立双江县人民政府,勐勐归一区,区政府驻大义,辖21个乡。

1953年,勐勐为三区,辖13个乡。

1958年1月,三区所属13个小乡并为6个乡。

1959年,区改联社,辖6个管理区。

1983年11月,将11个村划出设城关镇。

1984年2月,进行农村管理体制改革,撤销勐勐公社。

区划详情

截至2016年,勐勐镇辖2个社区、15个村:公很社区、新村社区;千蚌村大荒田村闷乐村千福村忙乐村、南宋村、邦迈村、大吉村、那布村忙建村彝家村细些村、红土村、章外村同化村。政府驻白象路165号。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勐勐镇位于县城中部,北回归线将镇境切为两半,东与忙糯乡大文乡接壤,南与邦丙乡为邻,西与南勐河为界与沙河乡隔河相望,北与勐库镇临翔区毗邻,南北纵距42公里,东西横距15.5公里,国土面积434.46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勐勐镇境内平面地貌趋似扇形,东部高,西部低。山脉东西走向,地形呈东西倾斜,北翼马鞍山系向南逶迤伸展,形成山下有山,河谷相间,山川相连,山峰层叠。山脚两边平缓,形成带状坝子,属山坝结合区,坝子从北向南延伸,坝长16公里,平均坝宽3公里。境内最高海拔3000米,最低海拔920米,海拔悬殊较大,是典型的主体地形。

气候

勐勐镇境地形复杂,气温乖直分布明显,属亚热带山地季风性气候,具有立体气候特点。镇境内日照辐射量比较充足,年日照时数2223.3小时,年总辐射13603.0千卡/平方厘米。气温随海拔高度升高而递减。降雨季节分布,据境内县气象资料:春雨138.7毫米,占年总量的13.7%,夏雨540.4毫米,占53.5%,秋雨282.1毫米,占27.9%,冬雨49.5毫米,占5.9%,盛雨期6~8月。受县境两南风向影响,镇境内春夏以两南风为主,秋季东风,冬季北风。

水文

勐勐镇境河流属澜沧江水系南勐河流域区。主要河流有勐勐河、南摆河、忙袜河、南宋河、洼底河、拉马河等11条河流。多为季节性河流,雨季河水瀑涨,旱季河床干涸,成为淤泥沼泽的沟箐。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截至2015年,勐勐镇共有耕地面积79262亩, 其中水田18768亩,旱地1179亩。

生物资源

勐勐镇大棚予、大扁山、大青山、仙人山、独角地、荨麻林、双河箐、白木箐仍有植被保护较好的原始森林,竹资源储最较多。茶山头、耿马营盘有松树兼其他杂木的林地。勐勐坝边沿半山区一带多分靠灌木林和草山、林问草场。境内有野生动物87种,兽类40种,鸟类47种。野生动物常见的有穿山甲、鹿野猪毫猪野兔、野鼠等。

矿产资源

勐勐镇内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煤和硅藻土2种。煤:主要分布在县城南边邦丙公路7公里处,属矿草煤矿区,面积467845平方米,储最96.29万吨。硅藻土:位于县城南4公里处,经矿管办勘企探明,储最为715.26万吨。

人口民族

人口

2011年,勐勐镇总人口13910户45293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685户12527人,占总人口的28%;农业人口8225户32766人,占总人口的72%。

2014年,勐勐镇总人口14646户46251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313户13369人,占总人口的28.9%;农业人口8333户32882人,占总人口的71.1%。

2015年,勐勐镇总人口11612户32031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6115人, 占总人口的26%;农业人口25916人,占总人口的74%。

2016年1-7月,勐勐镇共出生257人,出生率为5.70‰;自然增长人数147,自然增长率3.26‰。

2017年,常住人口50981人。

民族

2011年,勐勐镇少数民族人口22852人,占总人口的50.4%。辖区居住的少数民族主要有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彝族,是一个多民族聚集的镇。

2014年,勐勐镇少数民族人口23510人,占总人口的50.8%。

2015年,勐勐镇少数民族人口14791人,占总人口的48%。

经济

综述

2011年1-6月,勐勐镇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1.4505亿元,同比增4205万元,增长41%。

2013年,勐勐镇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3.133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36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980元。

2015年, 勐勐镇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4.0014亿元,比“ 十一五”末增2.3663亿元,年递增19.6%,农民人均纯收入8660元,比“ 十一五”末增5155元,年递增19.8% 。城镇居民总收入5.3790亿元,比“ 十一五” 末增2.5850亿元,年递增14%;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560元,比“十一五”末增12970元,年递增15%。

第一产业

2011年1-6月,勐勐镇实现第一产业收入1.2209亿元。完成甘蔗新植4282.9亩(秋蔗1893.1、春蔗2389.8亩),全镇甘蔗种植面积为35877.6亩;累计甘蔗入榨129228.345吨。

2013年,勐勐镇实现第一产业收入2.6579亿元,粮食总产13595吨,人均占有粮352公斤。

2015年,勐勐镇实现第一产业收入3.3210亿元。粮食总产14307吨,人均占有粮350公斤。粮食种植面积61824亩,产值3697万元。完成冬季农业开发20692亩,产值2481万元。种植甘蔗798亩,累计甘蔗21820亩, 入榨甘蔗106414吨,产值4900万元;采摘茶叶1096亩,产值1731万元。种植烤烟9018亩,产值2087万元。新植穿心莲5126亩。蔬菜种植9329亩,其中大棚螺丝椒1550亩,产值1652万元。泡核桃管护86200亩;新植坚果7000 亩,竹木种植13800亩,落实新一轮退耕还林7500亩,林业产值3733万元。加强2823亩水产养殖基地的管护,渔业产值6588万元。大牲畜存栏13617头, 出栏44960头;生猪存栏58126头,出栏60152头;肉类总产4682吨,畜牧业产值1.3624亿元。

第二产业

2011年1-6月,勐勐镇实现第二产业收入1164万元。

2013年,勐勐镇实现第二产业收入2033万元。

2015年,勐勐镇实现第二产业业收入2854万元。

第三产业

2011年1-6月,勐勐镇实现第三产业收入1132万元。

2013年,勐勐镇实现第三产业收入2719万元。

2015年,勐勐镇实现第三产业收入3950万元。

社会

基础建设

从明洪武十八年(1385)建勐允养起,勐勐就是历代土司官署驻地。清宣统年间的勐勐土司城,瓦屋砖地、棘茨围城。

民国十七年(1928)设县,县署衙门选在勐勐鱼塘佛寺下侧,有大小房屋10幢,围墙、石级、公厕等,有防范盗匪的12道城栅。为避瘴疠,冬春在勐勐,夏秋移营盘,两地办公。

1955年,勐勐镇新辟勐勐大街,1964年筹建自来水工程,1973年南勐河木桥改建成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1985年完成县城总体规划。1988年11月6日地震灾害,县城建设损失惨重,经过抗灾重建,县城建设得到较快恢复,并逐步向勐勐河西岸发展。

2011年,勐勐镇完成民居房建设522户,旧村改造9个,完成冬春修工程436件,南宋、同化等4个村8个村民小组人畜饮水安全工程,邦迈、忙建等大沟防渗治理14公里,新建及修复沟渠51条77.8公里、 新建烤房249座;完成硬板路建设28条19200平方米;完成镇村公路日常管护51.2公里;完成千蚌、细些、同化等6个村级阵地新建及改扩建工程;完成南京、解放、铁厂等8个村组村容村貌整治和千冒、忙品等5个村文化室建设;确认贺六移民安置点搬迁安置500户1800多人,初测居民点范围755亩,完成了土石方开挖、回填、浆砌石等基础工程;完成千福、新村、红土、公很等6个村组农民文体活动场地建设9171平方米;完成了12个点整村推进项目。

2015年,勐勐镇完成旧村改造8个、美丽村庄建设3个、危旧房建设80户。红土片区综合开发建设项目通过市级评审。完成2015年地震灾后重建84户拆除重建及232户加固修缮。组织环境卫生整治80场次3500人次,清扫集中垃圾50余吨,开展南摆河环境卫生整治活动3场次。

教育

2010年,勐勐镇下辖1所初级中学,村完小17所,两师一校3所,一师一校教学点5个。中学开设14个教学班,入学638人,适龄少年入学率为97.3%;小学开设119个教学班,12个学前班,入学2688,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9.4%。全镇中小学现有在岗教职工309人,退休教师77人。学校占地130779平方米(小学105433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25514平方米(小学21723平方米),D级危房面积12033平方米。已创建了省级文明单位1所、市级文明单位5所、县级文明单位1所;省级文明学校4所、市级文明学校12所、县级文明学校2所;省级绿色学校1所、市级绿色学校5所、县级绿色学校6所。

2011年,勐勐镇幼儿入园率达55.5%,小学入学率达99.4%,初中毛入学率达97.3%。

2015年,勐勐镇创建省级绿色学校2所、市级绿色学校5所、县级绿色学校7所。

文化

2011年,勐勐镇成功举办了勐勐镇第二届农民运动会。

医疗卫生

2007年,勐勐镇共建成村组卫生室14个、卫生院门诊7个。2011年,累计落实各种避孕措施为7744人(含流动人口261人),综合节育率达86.06%,其中,落实长效节育措施人数为7446人,优选节育率82.75%,避孕及时率达80.15%。

社会保障

2011年,勐勐镇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5.7%,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及城镇居民医保参保率均达100%,新农合参合率达96%。

2015年,勐勐镇累计收取新农合资金3018870元,发放各类惠民资金4117.3万元。

交通

民国及以前,由勐勐到周边各乡镇,均无公路,全为驿道。70年代,勐勐镇开始修建公路。2011年,勐勐镇完成勐勐镇烟路建设80条152.26公里,新建大吉和彝家弹石路6公里,完成镇村公路日常管护51.2公里。临双高速公路穿境而过。

民风民俗

民族习俗

勐勐镇是一个多民族聚居镇,拉祜族从事农业、畜牧业,手工以打铁为主,有多种信仰,主要以信仰基督教为主,拉祜族人民喜爱打歌,每逢节日都要组织全村的村民打歌,拉祜族人民吃苦耐劳,富于斗争精神,忠厚善良,待人诚恳,婚姻自由;镇内的佤族是全县土著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千福、南京、南宋等村、组,生产生活主要以农业为主,布朗族主要生活在忙乐四组,从事农业、畜牧业、手式业,手式业以染织、编织、打铁、木工为主,信仰南传佛教。傣族人口较为集中,主要聚居在坝区,信奉小乘佛教,使用两种文字,一种是书写佛经使用傣仂文,一种是民间通常使用的傣哪文,有传统的傣历。

特色饮食

由于民族众多,生活和饮食也各具风格,如:傣族的牛撒撇、橄榄生、火灰捂鱼、酸鱼、烤蚌(米花)、大象耳朵,佤族的鸡肉烂饭、水酒,布朗族的酸笋、骨头生、鼠肉,拉祜族的烤肉等别具风味。

风景名胜

望江石郎旅游区位于双江县城南部10公里处的小黑江上游河畔。因景区内有一奇石而冠名,又称石将军。

勐勐镇内有佛寺8所,白象寺、后城寺、下城寺、千冒寺、忙黑寺、闷乐寺、忙袜寺、忙票寺。官缅寺是于1991年恢复新建的佛殿,并更名为白象寺。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