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0-30 15:35
中国国家大剧院(National Centre for the Performing Arts),是新“北京十六景”之一的地标性建筑,位于北京市中心天安门广场西,人民大会堂西侧,由主体建筑及南北两侧的水下长廊、地下停车场、人工湖、绿地组成。
1958年,毛泽东主席和党中央决定为迎接建国十周年大庆在首都北京建一批大型公共建筑,中国国家大剧院作为国庆十周年十大建筑之一获得党中央批准立项。周恩来总理确定了建设地点、审定了设计方案。
1996年10月,中共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问题的决议中,指出要有计划地建成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国家大剧院等具有重要影响的国家重点文化工程。
1997年10月,中央政治局委托北京市筹建中国国家大剧院。
1998年1月,中国国家大剧院建设领导小组成立。组建了由北京市牵头,文化部、建设部参加的中国国家大剧院工程业主委员会,并确定建筑设计方案以邀请方式为主进行国际招标。同年4月,国务院发出《国务院批转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关于建设国家大剧院有关问题请示的通知》,批准国家大剧院工程立项建设。当月13日开始了建筑设计方案的国际邀请竞赛。同年7月,中国国家大剧院建筑设计方案国际邀请竞赛的第一轮在历史博物馆拉开了序幕,吸引了来自10个国家的36个设计单位参赛,一共提交了69个方案参加评选。同年8月,在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展出了第一轮设计方案的模型。专家委员会由11位评委组成,其中8名中国人、3名外国人。
1999年7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讨论同意了中国国家大剧院建筑设计方案,采用法国巴黎机场公司设计师保罗·安德鲁设计的、清华大学配合的圆形设计方案。
2000年2月,通过全国招标确定北京城建、香港建设、上海建工联合体为国家大剧院工程施工总承包单位。北京市双圆监理公司中标为工程监理单位。同年4月1日,中国国家计委批准中国国家大剧院工程开始施工现场前期准备。
2001年12月13日,中国国家大剧院工程正式开工建设。
2003年4月17日,中国国家大剧院工程主体结构封顶。同年12月2日,中国国家大剧院壳体钢结构安装完成。整个壳体钢结构的吊装仅用了76个工作日,创造了巨型壳体钢结构安装的“中国速度”。
2007年5月8日,中国国家大剧院人工湖防水工程闭水试验全部完成。同年6月15日,中国国家大剧院拆除紧邻长安街的工程围挡,外部正式亮相。同年9月,中国国家大剧院宣布工程基本完工。同年9月,中国国家大剧院进行试演,中国国家芭蕾舞团的《天鹅湖》,兰州歌舞团的《大敦煌梦》,以及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茶馆》于9月25日至10月13日举行七场演出。同年12月22日,中国国家大剧院进行正式演出。
2020年1月24日,中国国家大剧院取消演出和参观。同年6月2日,中国国家大剧院对公众有序限流开放参观,实行提前预约。同年6月17日,中国国家大剧院对公众暂停开放参观。同年7月21日,中国国家大剧院对公众有序限流开放参观,实行提前预约。同年9月,中国国家大剧院当选世界剧院联盟理事会成员。
2022年5月8日,中国国家大剧院取消2022年5月9日至13日的各项演出活动,参观活动暂停。同年5月15日,中国国家大剧院宣布继续取消各项演出和艺术普及教育活动,暂停参观。同年6月,中国国家大剧院重启。
2023年3月12日,中国国家大剧院恢复国际演出;5月18日,国家大剧院台湖舞美艺术博物馆迎来全新揭牌亮相。
2024年6月,国家大剧院“艺生活”(NCPART LIFE)品牌形象发布会在国家大剧院新闻发布厅举行。
歌剧院是国家大剧院内最宏伟的建筑,以华丽辉煌的金色为主色调。主要上演歌剧、舞剧、芭蕾舞及大型文艺演出。歌剧院观众厅设有池座一层和楼座三层,共有观众席2207个(含站席)。歌剧院有具备推、拉、升、降、转功能的先进舞台,可倾斜的芭蕾舞台板,可容纳三管乐队的升降乐池。
歌剧院在墙面上安装了弧形的金属网,声音可以透过去,而金属网后面的墙是多边形,这样就形成了视觉的弧形和听觉空间的多边形,做到了建筑声学和剧场美学的结合,使得混响时间达到1.6秒的效果。
歌剧院乐池面积120平方米,可容纳90人的三管编制乐队,也可升至观众席水平位置变成观众席。在乐池中,特别为指挥设计了专用升降台,指挥可以以这种特别的方式出场和谢幕。
歌剧院舞台采用“品”字形舞台形式,包括主舞台、左右侧台和后舞台。舞台具备推、拉、升、降、转五大功能,可迅速地切换布景。主舞台有六个升降台,既可整体升降又可分别单独升降。左右侧台各有六台可横向移动的车台,通过与主舞台升降台互换位置,可以迁换场景,也可以参与演出。
后舞台下方距地面15米处,储存有一个芭蕾舞台台板,主舞台升降台下降后,芭蕾舞台可移动到主舞台台面上,用于芭蕾舞演出。这块无缝隙专用芭蕾舞台板,同时也是可倾斜式芭蕾舞台板,可倾斜至5.7度。台面使用俄勒冈木制成,并用三层结构来增加弹性,能最大限度地保护芭蕾舞演员的足尖。
舞台上方栅顶高度为32米,吊杆、灯光桥、灯光渡桥通过钢丝绳悬挂在空中。61道电动吊杆,78台轨道单点吊机,24台自由单点吊机,分别用于悬挂幕布和景片。灯光桥、灯光渡桥、灯光吊架将1588盏用于演出的灯具点缀在歌剧院舞台的上方,且灯光反应快,可以在几秒钟内变换造型。
音乐厅风格清新、高雅,适于演奏大型交响乐、民族乐,并可举办各种音乐会,有1859个席位(含站席)。音乐厅内拥有国内最大的管风琴,能满足各种不同流派作品演出的需要。此外数码墙、极具现代美感的抽象浮雕天花板、GRC墙面、龟背反声板等设计能令声音均匀、柔和地扩散反射,使音乐厅实现了建筑美学和声学美学的结合。
安放于音乐厅的管风琴造型典雅,音色饱满,是中国国内体积最大、栓数最多、音管最多、音色最丰富的一架,拥有94个音栓,发声管达6500根之多。该管风琴出自德国管风琴制造世家——约翰尼斯·克莱斯,与著名的德国科隆大教堂管风琴系出同门,能满足各种不同流派作品演出的需要。
音乐厅的天花板被打造成一件抽象的现代艺术作品,形状不规则的白色浮雕像一片起伏的沙丘,又似海浪冲刷的海滩。天花板上看似凌乱的沟槽实际上经过了特别的声学设计,使声音能够被扩散反射,更加均匀、柔和。精美的天花板其实是特制的声扩散装饰板。天花板使用纤维石膏成型板制成,材质厚重,能够有效地防止低频吸收,增强厅内的低频混响时间,使低音效果(如管风琴、大管、大提琴等)更加具有震撼力和感染力。为达到更好的声效,在顶棚的下面还悬挂了一面龟背形状的集中式反声板,俗称“龟背反声板”,它的作用是将声音向四面八方散射。
音乐厅根据音乐会演出的特点,采用改良的鞋盒式设计,即坐席以围坐式环绕在舞台四周,使舞台处于剧场的中心区域,以便声音能更好地扩散和传播。音乐厅演奏台设在池座一侧,演奏台宽24米、深15米,能满足120人的四管乐队演出使用。演奏台由固定台面和三块演奏升降台构成。通过控制演奏升降台高度的变化,可以形成阶梯式的演奏台面,将不同乐器的演奏清晰地展现在观众面前。演奏台前部的钢琴升降台可将三角钢琴缓缓升起,浮现在观众的视野之中。为满足大型合唱演出需要,演奏台后方观众席二层的座椅可供180人合唱队使用。
音乐厅舞台四周的墙面采用了与戏剧场类似的声学扩散墙,墙面有如站立起来的钢琴琴键,凸凹起伏、不规则排列。其凹凸的尺寸和形状经由数论精确计算得出,能扩散反射来自演奏台的声音,保障演出者良好的自我听闻和相互听闻,有利于乐队更好地发挥表演水平。音乐厅的侧墙则采用与天花板类似的声扩散装饰板,墙壁表面轻微凹凸的效果同样经过特殊设计。通过这些凹凸不平的纹理,能将声音均匀地扩散反射至音乐厅空间内的每个角落。在这些量身设计的综合作用下,音乐厅的混响时间可以达到2.2秒的优质音效。
戏剧场是中国国家大剧院最具民族特色的剧场,以中国红为主色调。主要上演话剧、歌剧、地方戏曲等演出。戏剧场观众厅设有池座一层和楼座三层,共有1036个席位(含站席)。戏剧场舞台拥有先进的舞台机械设备,可以把独特的创作变成表演的现实。其独特的伸出式台唇设计,非常符合中国传统戏剧表演的特点。
戏剧场舞台具有“伸出式”和“镜框式”两种样式,可配合剧目需要选择使用。“伸出式”舞台样式时,观众厅前部的台板升起成为舞台的一部分,形成伸出式台唇,台下的观众可以更近距离地观看台上的表演。而当台板不升起时,这部分区域可作为乐池使用,这时舞台看上去就像一个镜框,因此被称为“镜框式”舞台样式。戏剧场舞台区域分为主舞台和左右辅台。主舞台安装的“鼓筒式”转台,由13个升降块和2个升降台组成,既可整体升降又可分别单独升降,还可以制造边升降边旋转的舞台效果。
戏剧场观众厅墙面采用与音乐厅舞台墙面类似的声扩散墙面,看上去象凸凹起伏的、不规则排列的竖条。大量不规则排列的凹凸槽整体上形成声音的扩散反射,可保证室内声场的均匀性。墙面使用特制的丝绸布加以包裹,形成了以红色为主,与黄色、紫色等相间排列的墙面图案。灯光照在墙面上,营造出颇具中国特色的剧场氛围的同时,也能起到很好的吸音效果。
小剧场是中国国家大剧院最具多样性可能的多功能剧场,整体色调清新、风格典雅,可以适应室内乐、小型独奏独唱、小剧场话剧、小剧场歌剧、现代舞等多种艺术门类的演出。小剧场观众席共设有19排,469个席位(含活动座椅)。小剧场于2009年9月落成,2009年10月正式启用。它的落成启用不仅进一步扩充了中国国家大剧院表演艺术功能,也使得北京现有小剧场群落的演出功能更加丰富。
小剧场的白色浮雕天花板与音乐厅类似,声扩散墙面与戏剧场墙面相似,加上有保温及隔音效果的隔断墙,种种量身设计可使声音均匀、柔和地扩散反射。
小剧场采用尽端式舞台。舞台由两块升降平台组成,可根据需要整体升降或分别单独升降。舞台背后的隔音墙和落地钢化玻璃墙,可以向左右两端折叠收缩。待两面墙完全打开后,面积超过500平方米的室外下沉广场犹如后花园般呈现眼前,既可作为演出的背景,也可直接作为舞台纳入演出,给艺术创作者提供了更大的想象和发挥空间。观众座位共计469席,可根据剧目进行灵活调整,包括电动伸缩看台和活动座椅。
在国家大剧院这座辉煌壮丽的建筑内,除却三大专业剧场和一个多功能小剧场,还有大量的公共空间。不管是精巧独到的建筑设计、带有浓郁艺术特色的空间陈设,还是主题丰富的艺术展览、形式多样的小型艺术表演。
壳体外围环绕着水色荡漾的人工湖,总面积达3.55万平方米。湖水如同一面清澈见底的镜子,波光与倒影交相辉映,共同托起中央巨大而晶莹的建筑。人工湖水域的设计理念来自京城水系,为北京城中心地区增添了一处灵动水景。人工湖水池采用水循环系统去除浊物,冬季不结冰,夏季不长藻。
人工湖四周是总面积达3.9万平方米的绿化带,绿荫隔断了长安街上的喧嚣,形成了一片身处市中心的大型文化休闲广场。设计遵循了将自然园林引入城市的思路,整体与大剧院的主体建筑保持协调一致,体现了隐与显、密与疏之间的适度结合,融入了复层、群落等景观设计理念。文化广场可供市民自由进入。
经由国家大剧院北门主入口进入大剧院的内部主体建筑,首先需通过位于人工湖下方的北水下长廊。这条水下长廊长约80米,宽约24米,顶部采用玻璃天棚搭建而成。
橄榄厅是大剧院的重要交通枢纽。经北水下长廊来到橄榄厅,依次排开的三座室内建筑即中国国家大剧院的三大专业剧场。正中最高大宏伟的是歌剧院,左侧为音乐厅,右侧为戏剧场。
公共大厅拥有中国国内跨度最大的穹顶。穹顶距地面46米,由无数根巴西红木拼装而成,其间以金属条分割为若干个区域。每条红木的色彩深浅有别,每个区域的拼贴走向各不相同,充满变化和层次,仿佛在苍穹之上画出了一道道韵律感十足的弧线。
花瓣厅位于歌剧院五层屋顶平台,因独特的形状、位置和视角,成为大剧院里最具特色的开放空间。从这里可以俯瞰公共大厅,并透过渐开的玻璃幕墙放眼远望,剧院内外的美景尽收眼底。这里常年带来的小型表演、互动活动,让观众近距离感受艺术、喜爱艺术。
艺术资料中心位于大剧院音乐厅顶层。总面积近1400平方米。作为大剧院演出的辅助服务机构,艺术资料中心主要收藏表演艺术领域的资料,包括音乐、舞蹈、戏剧、戏曲类图书、期刊、唱片和乐谱等。
艺术精品长廊位于中国国家大剧院一层公共大厅东侧,南北贯穿音乐厅一层外侧。作为中国国家大剧院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精品长廊包括中国国家大剧院纪念品店、中国国家大剧院音像视听中心、中国国家大剧院戏剧商店、天天艺术书店及法蓝瓷艺术瓷器店。
中国国家大剧院纪念品店专营由大剧院自主设计的各类纪念品。每一件商品都经过特别设计,融入了大剧院建筑符号、表演艺术特色或原创剧目经典形象,在追求高品质的同时凸显出大剧院的独创性与艺术性。
音像视听中心位于大剧院一层公共大厅东侧。音像视听中心致力于打造“古典唱片里的荣宝斋”。配合大剧院演出来访的大师和艺术家,音像视听中心收罗艺术家唱片CD和DVD共计1000余种,涉及多种艺术门类。
一好阅读书店位于一层公共大厅东侧,以“打造最具品位的阅读空间”为创设理念,聚焦国际文化动向。认同“艺术改变生活”的国家大剧院核心理念,运营以表演艺术为特色,汇集歌剧、音乐、舞蹈、戏剧、戏曲和美学等的千余种图书及周边产品。
古吴绣皇苏绣艺术品店位于一层公共大厅,艺术精品长廊最南端,与音乐厅入口处相邻,主营手工刺绣艺术品。
中国国家大剧院戏剧商店位于一层公共大厅东侧,与法蓝瓷艺术瓷器店相邻,专营与中国传统戏曲、民间工艺相关的特色产品。戏剧商店以弘扬中国传统戏曲与民间工艺为宗旨,希望顾客通过这些产品,更多地了解中国戏曲、走近戏曲。
艺术展览位于北水下廊道两侧的东西展厅、歌剧院五层的现代艺术馆、歌剧院一层南侧的艺术沙龙展厅和各个剧场环廊,共同构成了国家大剧院独特的艺术展览空间。艺术展览主要分为表演艺术类展览、视觉艺术类展览和文化遗产类展览(其中包含文物历史、非物质文化遗产等)。
在大剧院北水下长廊东西两侧各有一个面积达1200平方米的展厅。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中国京剧艺术大展”、“古希腊戏剧展”、“李岚清篆刻艺术展”、“国粹油画艺术精品展”和“艺术陶瓷名品展”等展览。
现代艺术馆是中国国家大剧院内面积最大的展馆,位于歌剧院屋顶平台南侧。自2008年8月,这里先后展出“中国寿山石篆刻艺术展”、“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艺术成就展”、“国家大剧院开幕周年展”、“精彩在这里绽放——国家大剧院艺术成果展”等。这里介绍和回顾国家大剧院经营历程的常设展览,通过详实的数据、图片和实物展现国家大剧院的成长印迹。
艺术沙龙展厅位于歌剧院一层西南侧,占地100平方米,以展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同时兼顾优秀的视觉艺术作品。艺术沙龙展厅独特的半圆形设计,犹如一轮弦月,将建筑的柔美与艺术的优雅相结合,使得观众无论身处哪个位置,都可将所有展品一览无遗;整面的落地玻璃门虽隔开了公共大厅的人来人往,却也收获了大剧院南玻璃幕墙外水天一色的景致。
歌剧院一层环廊曲径通幽,环廊东西两头的大铜门连通公共大厅。这里有“歌剧节演出剧目展”、“《赤壁》《解放》《魔笛》剧目展”和“德国斯图加特芭蕾舞团及美国芭蕾舞剧院演出展”等。
戏剧场位于歌剧院西侧,整体风格极具民族特色。主要上演话剧、京剧、地方戏曲等演出,戏剧场环廊及戏剧场门口小展厅开展的艺术展览以“静态”艺术形式为主。这里曾推出“戏剧戏曲文化展览”、“艺术大师回顾展”和“雕塑及小型油画展”等。
音乐厅环廊位于音乐厅西侧,是中国国家大剧院另一艺术展览场地。曾成功举办了“费城交响乐团访华演出展”、“第三届中国交响乐之春特展”、“李岚清素描作品展”、“古斯塔夫·马勒与他的十部交响曲”等精彩展览。
位于音乐厅四层的艺术资料中心外环廊以“走进唱片里的世界”为主题,常年为观众呈现精彩纷呈的文字图片展,讲述唱片背后的音乐故事。曾成功举办了“国家大剧院会员5周年回眸展”、“赫伯特·冯·卡拉扬诞辰100周年图片展”、“世界著名芭蕾舞团展”、“鲁契亚诺·帕瓦罗蒂逝世一周年展”、“皇家小提琴名琴展”、“国际知名唱片公司品牌展”、“世界歌剧精选”、“雅科布·路德维希·费利克斯·门德尔松·巴托尔迪生平展”和“郎朗十年回顾展”等展览。
中国国家大剧院建筑设计方案经过两轮竞赛3次修改,历时1年3个月,来自10个国家的36个设计单位参赛,先后有69个方案参加评选。经过反复筛选、论证,并征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意见,最终选定了法国巴黎机场公司设计、清华大学配合的设计方案。主持设计者为法国著名建筑设计师保罗·安德鲁。
保罗·安德鲁生于1938年,是法国建筑学院和法兰西建筑科学院的院士。安德鲁设计了苏加诺-哈达国际机场、开罗国际机场以及中国的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和广州新体育馆。
中国国家大剧院外部为钢结构壳体,呈半椭球形,平面投影东西方向长轴长度为212.20米,南北方向短轴长度为143.64米,建筑物高度为46.285米,比人民大会堂略低3.32米,基础最深部分达到-32.5米,有10层楼那么高。大剧院壳体由18000多块钛金属板拼接而成,面积超过30000平方米,18000多块钛金属板中,只有4块形状完全一样。钛金属板经过特殊氧化处理,其表面金属光泽极具质感,且15年不变颜色。中部为渐开式玻璃幕墙,由1200多块超白玻璃巧妙拼接而成。椭球壳体外环绕人工湖,湖面面积达3.55万平方米,各种通道和入口都设在水面下。行人需从一条80米长的水下通道进入演出大厅。
大剧院所处的位置在长安街南侧,在北京的核心地带。按照北京的整体规划的要求,大剧院的高度不可以超过人民大会堂的高度即46米,但是大剧院的功能要求在46米的空间里头肯定是装载不下的,所以就只能向地下发展。大剧院地下深度有10层楼那么高,有60%的建筑面积都在地下,是北京地区公共建筑最深的地下工程,最深的地方是-32.5米,这个位置在歌剧院的舞台正下方。大剧院地下17米处,是北京永定河的古河道。
。
6750吨钢梁架起最大穹顶。国家大剧院壳体结构由一根根弧形钢梁组成,1万8千多块钛金属板和1200多块超白透明玻璃形成3.6万平方米的巨大天穹。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穹顶没有使用一根柱子支撑。穹顶外层涂有纳米材料,当雨水落到玻璃面上时,不会留下水渍。同时,纳米技术还大大降低了灰尘的附着力。
为防止雨滴落在面积有十个足球场大的穹顶上产生的噪音,清华大学进行了反复实验后。实验表明,若不进行有效的防噪处理,当雨水降落时整个穹顶内的声音将犹如万鼓齐鸣。而剧场与剧场之间、剧场与场外之间的防噪音问题,也因使用了一种叫“音闸”的技术,得到很好的解决。
人工湖水冬季不结冰。国家大剧院四周围绕着人工湖。但北京的冬季气温有时会降到摄氏零度以下,如何使湖水冬季不结冰,也成为一大难题。经过勘测发现,在地下80米深处,地下水温保持在摄氏13度。于是,经过封闭的循环系统,将恒温的地下水注入湖面,冬季可以将人工湖的水温控制在零度以上。
此外,国家大剧院在几年的施工中还攻克了超深地基施工、剧场内部信号控制等一系列技术难题。
中国国家大剧院造型新颖、前卫,构思独特,是传统与现代、浪漫与现实的结合。大剧院庞大的椭圆外形在长安街上显得像个“天外来客”,与周遭环境的冲突让它显得十分抢眼。这座“城市中的剧院、剧院中的城市”以一颗献给新世纪的超越想象的“湖中明珠”的奇异姿态出现。中国国家大剧院要表达的是内在的活力,是在外部宁静笼罩下的内部生机。一个简单的“蛋壳”,里面孕育着生命,大剧院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结束与另一个新的时代的开始。
世界最大穹顶:整个壳体钢结构重达6475吨,东西向长轴跨度212.2米,是世界上最大的穹顶。
北京最深建筑:大剧院地下最深处为-32.5米,相当于往地下挖了10层楼的深度,成为北京最深的建筑。
亚洲最大管风琴:音乐厅内的管风琴共有6500根发音管,是亚洲最大的管风琴,造价达3000万元。
中国国家大剧院中心建筑为半椭球形钢结构壳体,东西长轴212.2米,南北短轴143.64米,高46.68米,地下最深32.50米,周长达600余米。整个壳体风格简约大气,其表面由18398块钛金属板和1226块超白透明玻璃共同组成,两种材质经巧妙拼接呈现出唯美的曲线,营造出舞台帷幕徐徐拉开的视觉效果。
中国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和中国国家大剧院合唱团是大剧院特别成立的两个专业驻院演出团体。
管弦乐团和合唱团成员均经过严格选拔,成员来自世界各地。不少中国籍团员拥有在国外学习和工作的经历。两团以歌剧、音乐会演出为主要任务,并参与各类文化交流活动。国家大剧院按照国际惯例和市场运作规则,为两团实行新型的管理运营体制。
中国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成立于2010年3月,作为中国国家级表演艺术中心常驻乐团。乐团的首席指挥由指挥家吕嘉担任,中国国家大剧院音乐艺术总监陈佐湟作为乐团的创立者之一,荣膺乐团桂冠指挥。青年指挥家袁丁担任乐团的助理指挥。乐团每年参演十余部歌剧和舞剧,并举行约30场交响音乐会。
中国国家大剧院合唱团成立于2009年12月8日,由指挥家吴灵芬担任指挥,众多国际、国内优秀艺术家对合唱团进行艺术指导。团员由全国各艺术院校及海外学成的学子,经过严格选拔组成。
中国国家大剧院多年来,有效整合了国内外一批优秀的艺术资源,2008年到2015年共成功制作了59部剧目(其中原创剧目21部),巡演884场,2015年观众14.5万人次,涵盖歌剧、话剧、京剧、舞剧等多个艺术门类。
中国国家大剧院与中外指挥家、歌唱家联合完成《采珠人》《水仙女》《风流寡妇》《罗密欧与朱丽叶》《唐·帕斯夸莱》《法斯塔夫》《爱之甘醇》和《夏日彩虹》等8部歌剧作品。
2022年9月17日起,该8部在中国国家大剧院上演的录制作品,陆续通过美国芝加哥古典音乐广播电台向全美众多城市和地区的听众播放。
2022年11月24日至27日,国家大剧院与上海歌剧院、陕西大剧院联合制作完成的歌剧《托斯卡》将亮相国家大剧院。
中国国家大剧院共与25家国外剧院结为战略合作伙伴,与131家驻华使馆建立合作关系,385家院团实现常态化的文化交流。世界上的艺术家来华演出,中国国家大剧院几乎都是他们首选的合作伙伴。
中国国家大剧院于2010年1月推出“世界音乐博览”系列活动。“世界音乐博览”通过公共空间展演、小型专场演出、图片展览等多种形式全面展示一个国家的文化表演艺术之独特,旨在保护和推广世界各国家和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支持、保护和推广文化艺术的多样性、民族性。
2022年1月6日至10日,被誉为“新东方主义美学大师”的叶锦添将携其首度执导的舞台剧作品《倾城之恋》,登台亮相国家大剧院歌剧院。
中国国家大剧院始终把提高国民文化艺术素质作为公益性艺术机构的标志性功能,对公众开展艺术普及教育。截至2015年共精心策划举办艺术普及教育演出4351场, 活动4011场,累计受教育观众超过370万人次,中国国家大剧院为此每年投入约3000万元。
中国国家大剧院联手名家名团,于每周末推出“周末音乐会”,涉及交响乐、民族管弦乐、室内乐、歌剧、合唱、独唱等多种艺术形式。每周日请中外的艺术团体演奏经典曲目,并有大剧院工作人员的讲解服务;票价不分座次售价40元,大剧院会员售价10元。
“经典艺术讲堂”是中国国家大剧院艺术普及教育贯穿全年、周周必有的公益性系列品牌项目之一,邀请国内外众多艺术领域知名专家、学者、艺术家,全年提供300场以上的艺术讲座及艺术体验活动,内容涉及音乐、舞蹈、戏剧、戏曲等各个艺术门类。
中国国家大剧院经常举办“走进唱片里的世界”主题讲座、大师见面会以及音乐沙龙等系列活动,专门针对有一定基础的音乐发烧友。在主题讲座中,邀请专家、乐评人配合大剧院演出为大剧院会员介绍经典音乐及剧目,并将联合国际各大著名唱片公司、发烧音响器材公司来展示和推介经典唱片以及音响器材。
2019年12月22日,中国国家大剧院举办建院十二周年公众开放日艺术节。
2022年6月9日至19日,中央芭蕾舞团《敦煌》《奥涅金》《吉赛尔》登台中国国家大剧院。
2022年10月27、28日,由中国国家大剧院出品与北京歌剧舞剧院联合制作的舞剧《天路》在中国国家大剧院上演。
2022年12月22日,中国国家大剧院举办“十五华年,艺心为民”建院15周年直播周特别节目。
2022年12月31日,中国国家大剧院音乐厅举办辞旧迎新的2023北京新年音乐会。
2021年12月25日,中国国家大剧院上演的美声版《一起向未来》。
中国国家大剧院每年组织上百场公益演出和艺术普及活动,足迹遍布公园、博物馆、图书馆、福利院、甚至远郊区县的居民社区等。中国国家大剧院还把地铁变成了“流动的音乐厅”——从2014年起,北京地铁10条线路的160个车站,每天有8.5小时播放由大剧院古典音乐频道提供的音乐作品。
本着“植根人民、面向人民、服务人民”的理念,中国国家大剧院将每年的12月22日定为“公众开放日艺术节”,让百姓共享国家文化发展成果。2015年的公众开放日当天,大剧院从9点到下午16点30分,为观众呈现包括4场中外经典音乐会、歌剧《卡门》、京剧《正考父》、话剧《闹洞房》、芭蕾舞《马可·波罗》选段等60余场现场演出和艺术活动。接待观众超过1万人,国家大剧院提前通过40余种社会渠道,把观摩票发放给英雄模范、劳动模范、道德模范、社区居民、医护工作者、在京部队、大中院校师生、地铁公交司机、出租车司机、首都志愿者等北京各界群众手中。
中国国家大剧院“春华秋实——艺术院校舞台艺术精品展演周”是集教学实践、艺术交流、人才孵化于一体的展演周,2015年在10月20日至11月16日期间举办第八届,中外九家明星院校呈献12场特色各异的演出。此外,国家大剧院还精心安排了公共空间小型演出、艺术普及讲座等活动,为观众创造了更多与青年艺术家见面、交流的机会。
“青少年普及音乐会”是中国国家大剧院针对青少年群体开办的常态化艺术普及精品活动,自2008年始由大剧院与北京市教委协作举办,在展现艺术教育成果的同时,丰富青少年对音乐知识的了解,引领他们进入音乐殿堂。大剧院会邀请艺术家指导学校艺术团或与其共同演出;涵盖交响乐、民乐、管乐、合唱等多种艺术类型;曲目既艺术也通俗,既重视经典名作,也考虑青少年的欣赏能力和兴趣爱好;演出时边演奏边讲解,并有现场示范。
一年一度的“青少年艺术周”由中国国家大剧院与北京市教育委员会联合主办,自2009年开始耕耘探索,如今已成为大剧院颇为成熟的青少年艺术普及教育品牌。2015年,青少周于一周时间里呈上9场演出,全市800多名大、中、小学生陆续登上这方舞台,实现自己的艺术梦想。相较于往年侧重合唱、儿童剧,该届青少周以器乐展演、“艺术之星”特长展示为主,近1万张演出票仍延续往年传统,通过市教委免费发放到各区县学生手中,让艺术的甘霖“滴灌”到更多“祖国的花朵”。
“青年作曲家计划”每年举办一期,每期历时一年。首期计划于2011年1月正式启动,包括报名、预评、复评、展演、终评、委约六个阶段:首先面向40岁以下的中国青年作曲家征集和遴选管弦乐作品,在预评和复评之后,将会有12部作品进入展演,由大剧院邀请专业乐团对这些作品进行公开演奏,之后会评审出6件作品进入终评。12月,大剧院将再次邀请专业乐团举办终评与颁奖音乐会,集中公开演奏6件作品,由专家评审组现场审听评选出3名优胜者并发出作品委托创作的邀请。专家评审组包括海内外知名作曲家、指挥家、演奏家。作为主办方,大剧院除邀请乐团来演奏优秀作品外,还将承担排练演出以及委托创作的费用支持。
从2011年起,中国国家大剧院在北京市的153所中小学建起了“歌剧兴趣培养基地”,涵盖东城、西城、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六个城区。歌剧基地校的孩子们,每年都能定期欣赏歌剧、观看排练、聆听讲座。2014年9月,中国国家大剧院响应北京市教委“首都高校与社会力量参与小学体育美育发展工作”的号召,牵手北京市校尉胡同小学和北京市自忠小学,创办“歌、乐、舞、剧、戏、书、画”等全门类、全覆盖的艺术教育课程,提供近600课时的艺术课程,覆盖小学所有年级,涵盖多元艺术门类,并组织学生观摩艺术演出。
2013年,中国国家大剧院宣布与美国国际数据集团(简称IDG)合作,为中国大学生提供项目专用票的票价补贴,项目专用票的价格将低于演出场次的最低票价,以鼓励大学生欣赏世界级的艺术演出。这项名为“IDG世界名人名作”的公益计划,已经让15所高校的18.5万学子受益。
早在开幕运营之初,大剧院就着手展开NCPA志愿者招募工作,几年来充分发掘自身优势和特色,共吸纳近3万人次志愿者为广大观众与艺术家服务,累计服务12万小时,覆盖艺术教育、入场引导、语言翻译等28类志愿服务岗位。
2014年12月,中国国家大剧院成立了NCPA志愿服务协会。2015年5月27日,“首都文艺志愿服务联盟”在国家大剧院正式宣告成立。共集结了44家文艺院团,汇聚起7246名艺术工作者。这其中,有中国国家交响乐团、中央歌剧院、总政治部歌舞团、北京人艺这样的艺术机构;有钢琴家郎朗、小提琴家吕思清、打击乐家李飚、喜剧表演艺术家陈佩斯这样的舞台名家;更有一大批一线的基层文艺工作者。
2008年12月19日,中国国家大剧院获“鲁班奖”。
2009年10月28日,中国国家大剧院入选新中国成立60周年“百项经典暨精品工程”。
中国国家大剧院是一个伟大的剧院,它拥有伟大的乐团、合唱团和制作团队,我相信观众在国家大剧院看完《阿依达》后,再去世界任何一个剧院看《阿依达》都会觉得失望。(指挥家祖宾·梅塔评)
在欧洲很多历史悠久的剧院,对于导演在创作上的想法和要求,院方常常显得麻木,他们会说:“ 哦,知道了。”然后再无下文。但在国家大剧院,导演的想法会得到不遗余力的配合,大家会为一个好的艺术构思兴奋不已、全力以赴,这里工作人员的热情和谦逊让我感动。(《阿依达》导演弗朗切斯科·米凯利评)
保罗·安德鲁设计的方案是一座造型新颖、前卫的建筑,建成后将宛如“一滴晶莹的水珠”,而且他将大剧院向南推到人民大会堂东西中轴线的位置上,将绿地移到北边。在长安街上,要经过人民大会堂才能看到国家大剧院,是天安门和大会堂的陪衬。这个方案得到了许多业内外人士的赞同。国家大剧院建设领导小组决定将此方案连同其他两个优势方案一起向中央推荐。1999年7月22日党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决定,采用安德鲁的方案。
然而在人民大会堂西侧突然增加这样一个仿佛来自太空的现代建筑,引起很大的争议。2000年6月10日,140名院士和114名建筑师联名上书反对这个方案。为了慎重起见,中国国家发改委委托国际工程咨询公司组织论证会对这个方案进行可行性研究和对这个方案的初步设计进行论证。他们请来了40多位建筑师和技术专家参加,会上争论非常激烈。与会的建筑专家支持和反对这个方案的正好一半对一半;技术专家中大部分支持这个方案;而艺术委员会到会的专家全部支持这个方案。中国国家发改委再次向党中央报告国际工程咨询公司的论证结果,获得了中央政治局的批准。
2007年初,中国国家大剧院确定由北京市主管,并明确定位为“公益性事业单位”,中国国家大剧院将区别于其他按照市场运作的演出场所。中国国家大剧院每年总收入将主要有以下几个来源:国家拨款、经营收入和社会筹资。参照国外一些大剧院的运行模式,国家大剧院获得国家补贴的比例将占到整个剧院运转成本的40%—60%,这部分运转成本将由中央财政和北京市共同承担。
开业之初,中国国家大剧院定下的目标是每年800场演出。大剧院采用立体票价体系——根据演出季项目的安排,划定总票量的70%为亲民票价,10%为相对昂贵的票价,这一做法既可以满足不同层次的欣赏需求,同时又可尊重演艺市场规律,维护国内演出市场秩序的稳定。
2014年,大剧院共上演910场演出,销售率高达82.5%。从试运营以来,大剧院就持续关注国内演出市场的高票价问题,从最初以购买节目为主,到后来自制节目的比例不断攀升,从而有效控制成本,平均票价从开幕第一年超过400元,降到200多元。
(一)实施品牌经营战略
中国国家大剧院是面向大众开放的文化艺术场所,承担着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责。大剧院立足于多元化、全方位的文化艺术教育,通过举办各种演出、展览、举行讲座、开展大师授课、组织后台参观、进行远程辅导等方式,使艺术教育为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普通家庭服务,全面引导和提升国民的文化素质。
(二)着力解决艺术与市场的关系
品牌是一种符号,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经营价值,大剧院的经营管理围绕品牌战略展开,坚持“高水准、高品位、高雅艺术”的节目选取标准,主推艺术产品,注重传播、品牌推广,注重关联性。
(三)提供专业化、精细化的管理和技术支持
大剧院不断加强与国际接轨,吸收国外同行的先进运营经验,提升整体运营的专业化水平;在管理上注重细节,实施闭环管理,加强对管理的有效控制,切实提高管理的精细化程度。
(四)提供人性化的服务
服务是剧院经营的永恒主题,大剧院紧紧围绕院团、艺术家和观众的不同需求,把服务对象的共性与个性化需求相结合,研究每一个环节的服务内容和服务标准,不断提高服务的人性化质量。
(五)在培养观众上下功夫
大剧院始终重视观众的培养,致力于营造良好的高雅艺术欣赏环境,将对观众的培养寓于服务之中,实施会员的“滴灌工程”,依靠传播、教育和服务进行观众的拓展。
中国国家大剧院艺术委员会主任:吴祖强
中国国家大剧院舞蹈艺术总监:赵汝蘅
中国国家大剧院戏剧艺术总监:徐晓钟
中国国家大剧院音乐艺术总监:吕嘉
中国国家大剧院位于北京市西城区西长安街2号。
60岁及以上老人凭本人身份证或老年证原件、在校学生(国家公立大学本科及以下学历)凭本人学生证原件、现役军人凭本人军官证或士官证原件、残疾人凭本人残疾证原件可购买半价票。六岁以下或身高1.2米以下儿童(成人陪伴),离休人员凭本人离休证原件、剧院会员凭本人参观权益可预约申领免费票。
天安门西站:北京公交1路、5路(南长街站亦可)、10路(石碑胡同站亦可)、22路(石碑胡同站亦可)、52路、夜1。
北京供电局站:北京公交特2路(前门西站下车亦可)、9路(前门西站下车亦可)。
前门西站:北京公交特2路(北京供电局站下车亦可)、特4路、特7路、9路(北京供电局站下车亦可)、44路、67路、332路、901路、夜5路。
北京地铁一号线:乘坐北京地铁地铁一号线至天安门西站下车,经C出口出站。
北京地铁二号线:乘坐北京地铁地铁二号线至和平门站下车,经B出口至地面;或至前门站下车,经C出口至地面。
西餐厅位于中国国家大剧院戏剧场四层。
咖啡厅位于中国国家大剧院一层公共大厅东西两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