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科技大学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

更新时间:2024-08-31 16:29

北京科技大学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是北京科技大学的二级学院。

办学历史

1973年,北京钢铁学院成立计算机教研室。

1975年,学校设立计算机应用专业。

1986年,学校成立计算机系,下设计算机软件工程教研室、计算机应用教研室和计算中心。

1988年,北京钢铁学院更名为北京科技大学,北京钢铁学院计算机系随之改名为北京科技大学计算机系。

1996年,北京科技大学成立信息工程学院。

1997年,学校设立电子信息系,后改名为物联网与电子工程系。

2003年,学校设设立通信工程专业。

2004年,学校设设立信息安全专业。

2010年,学校设设立物联网工程专业。

2011年,学校成立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

2019年,学院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2022年,学院物联网工程入选北京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据2021年9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 学院设有4个教学系,4个本科专业。

教学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通信工程系、物联网与电子工程系、信息基础科学系

本科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信息安全、物联网工程

学科建设

据2021年9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拥有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5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领域。

2016年,学院计算机学科进入QS高水平学科排名;2017年,学院计算机学科ESI评价居全球前1%,计算机、通信专业通过认证;2019年,学院计算机科学学科居QS世界大学排行榜前350,位列中国内地高校第29位;USNews 2020世界大学计算机科学排行榜中,学院计算机学科排名位列全球第189位,进入全球前200。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

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软件与理论、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

专业硕士学位授权领域:计算机技术、电子与通信工程

北京市重点学科(二级学科):计算机系统结构、通信与信息系统

教学建设

据2021年9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有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有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项目;设有教学实验中心;学院在本科生科技社团——索思科技协会的基础上,搭建学生创新创业平台,成立索思科技创新实验室、“勤敏轩”创新实验室和满井谷“互联网+”创新创业平台。

国家级特色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物联网工程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物联网与科技强国》

北京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物联网工程

据2021年9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有“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等多部省部级教材;曾获国家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中国高教学会教学成果论文一等奖、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等教学奖励多项。

据2021年9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组织学生参与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全国大学生智能车大赛、全国大学生物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等科技竞赛,其中国际级奖项20人次,国家级奖项500人次,累计学生参与竞赛4000余人次;学院每年毕业研究生就业率100%,本科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

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离散数学》(杨炳儒谢永红刘宏岚洪源罗熊,高等教育出版社)

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厚基础强实践物联网工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一等奖)、“信息类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一等奖)、“认知结构教学论的构造与实践——国际视野中教学理论体系的研究与实践”(一等奖)、“‘四位一体’创新型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培养探索与实践”(二等奖)

第二批“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离散数学》(杨炳儒、谢永红、刘宏岚、洪源、罗熊,高等教育出版社);《物联网工程概论》(王志良、王粉花,机械工业出版社)

师资力量

据2021年9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有教职工135人,专任教师103人,其中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3人、博士生导师25人、教授29人、副教授48人。

中国工程院院士(双聘):邬贺铨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隆克平

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张海君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隆克平、阳小龙班晓娟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张中山

北京市教学名师:杨炳儒

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姚琳

北京市高等学校青年教学名师:石志国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会士:涂序彦

英国工程技术学会会士:宁焕生

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入选者:张海君

(注:以上内容来源)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据2020年2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设有计算机与系统科学研究所、知识工程研究所、先进网络技术与新业务研究所、北京市融合网络与泛在业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市网络空间数据分析与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智能超算融合应用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移动通信及信号处理研究中心、可见光通信实验室等研究机构;

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材料领域知识工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北京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市融合网络与泛在业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建设项目:智能超算融合应用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电子信息领域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赛博(网电空间)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研究成果

据2021年9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承担了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等150余项,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二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技术发明二等奖等省部级以上奖励20余项,其中,以“热连轧计算机控制系统集成”为代表的一批成果,攻克了钢铁生产计算机控制、智能优化调度、表面检测信息等技术难题。

(注:以上内容来源)

学术交流

(注:以上内容来源)

合作交流

据2021年9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与中国国内外诸多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保持国际国内学术联系与交流;每年选派学生到国际一流大学进行“2+2”、“3+1”或“3+2”等模式的联合培养与国际交流,每年均有10-15%的毕业生前往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伊利诺伊斯理工大学法国图尔大学德国亚琛工业大学等大学继续深造。

文化传统

学院标识

学院院徽由两个卫星及其轨道组成,SCCE是学院名称的英文缩写,1973代表为学院前身创建时间为1973年。

学院吉祥物为”海罗·沃德“。

精神文化

厚德博学,求实创新

社团文化

学院定期组织开展北京科技大学心路家教志愿服务;开展过前沿名家讲坛、研究生学术论坛、模拟求职大赛、知识竞赛、“吾肆放歌”校园歌手大赛、运动会、求职面试大赛、阳光早操、焊工培训、新生辩论赛等学生活动。

所获荣誉

2022年11月,入选2021-2025年度第一批补充认定的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现任领导

(注:以上内容截至2024年8月31日)

知名院友

(注:以上内容来源)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