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太平洋露脊鲸

更新时间:2024-04-13 08:49

北太平洋露脊鲸是鲸目露脊鲸科真露脊鲸属哺乳动物,又称露脊鲸、比斯卡恩露脊鲸。体型肥大、粗短;头大,头部上下长有黄色、白色或红色的粗糙皮疣;上颌背面观很窄,下颌侧面呈显著弓形弯曲;须板细长而柔软,每侧200—270片;呼吸孔2个,略呈“八”字形,相隔很远;腹部平滑无褶沟;无背鳍,鳍肢短而宽阔,略呈铲状;尾叶宽,向两端渐尖,后缘平滑,中央凹刻明显。

形态特征

成体长约17米,有时可达18米。雌性大于雄性。成体重可达80~100吨。头巨大,头长几达体长的1/3。体围粗,最大的体围可达体长的60%或以上。多数北太平洋露脊鲸通体黑色,但在腹部和颏部可能有一些大小不同的白斑,尾叶和鳍肢也可能有白色点斑。头部有一些黄色、红色或白色的粗糙皮疣,称为胼胝体,是鲸虱的栖居处。 在吻端的最大的胼胝体称为吻帽(bonnet)。其它胼胝体常在吻帽与呼吸孔后端间、下颌,以及眼的上方。颏前端和上颌具有一些毛,有些毛长在胼胝体上。2个呼吸孔略呈 “八”字状,相隔很远,可呼出高达5米的“V”形喷潮。下颌的侧面观呈强弓形,上颌的背面观很窄。头部腹面无喉沟,宽阔的背部无背鳍或背脊。鳍肢短而且很宽。尾叶很宽,向两端渐尖,后缘平滑,中央有1个深缺刻。上颌每侧有200~270块长而薄的鲸须板,褐灰色至黑色,须毛很细,说明它以小型的生物为食。成体的鲸须板长可达2.8米。

头骨长可达5.2米。背面观,两鼻骨的前缘都略凹入,前颌骨占据吻突上面的大部分。侧面观,吻突和下颌骨都呈弓形,上枕骨前伸超过鳞骨颧突的位置。7枚颈椎愈合。腰痕骨狭长,有股骨和胫骨的残余。

椎式:C7;T14~15;L10~11;Ca25 = 55~57(枚)。

注(C:颈椎,T:胸椎,L:腰椎,Ca:尾椎)

栖息环境

主要栖息于北太平洋的温带和亚极带水域,分布在北纬25°~60°之间。它们在冬初从亚极带迁向纬度较低处,在接近大陆或岛屿的浅水区域逗留。交配和产仔后于春季返回亚极带。

生活习性

常结成12头以下的群(大多是单身的或已配对的鲸)。在摄食或繁殖场可形成较大的群。它们能作活泼的空中动作,包括跃水(部分或全部跃出水面)、尾叶拍水(用尾叶剧烈拍打水面)、鳍肢拍水(用鳍肢拍打水面)。通常在深潜前举起尾叶。喷潮呈“V”形。

它们以桡足类和其它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主要食物中至少有3种哲水蚤属(Calanus)的桡足类,其次是磷虾类(太平洋磷虾 Euphausia pacifica)。它们是典型的撇食者,可在水面缓慢地游过一片又一片地集中在一起的浮游生物,滤食或撇食其中的食物,也可潜入深处撇食,潜水时间约10~20分钟。

外寄生物主要为游泳鲸虱(Cyamus erraticus)和卵圆鲸虱(C.ovalis)。它们寄生在胼胝上,生殖沟内,眼、呼吸孔的周围,鳍肢基部以及上、下颌。还有覆盖在尾叶、身体表面以及鲸须板上的硅藻膜。内寄生物有假叶目(Pseudophillidea)的绦虫。

分布范围

原产地(海域):日本、俄罗斯、美国。

漫游地(海域):加拿大(卑诗省)、中国、朝鲜、韩国、墨西哥(下加利福尼亚州南下加利福尼亚州)、中国台湾、美国(阿拉斯加、加利福尼亚、夏威夷、俄勒冈州、华盛顿州)。

繁殖方式

同其他露脊鲸类一样,北太平洋露脊鲸的繁殖率特别低。雌鲸妊娠期1年,于冬季产仔,每胎一仔,产仔间隔期3~4年(包括妊娠期)。哺乳期估计持续6~7个月,但可能延迟,已发现1岁亚成体的胃中有大量奶水残留,另一长11.3米的个体已完全断奶。雄性体长15.2米性成熟,雌性15.8米性成熟,大约都在10岁左右。新生仔鲸可长至6米,头几年发育很快,18个月能长到12米。雌鲸的多脂奶水富含蛋白质,它们抚育后代的消耗极大,哺乳期可能断续维持很长时间。雌鲸护幼倾向强烈,常把仔鲸挡在诸如其他鲸鱼、船只、飞行器和潜水者等潜在危险物之后。

种群现状

历史上,北太平洋露脊鲸曾分布在日本至墨西哥之间的广大海域。但后来捕鲸业的兴起给它们带来了很大的灾难,数量骤减。

现存种群数量只是19世纪的很小一部分,据Scarff(2001)初步估计在1839~1909年期间,有26,500~37,000头北太平洋露脊鲸被捕。

自现代捕鲸业在北太平洋兴起以来(1911),已记录有742头被捕,其中500头是苏联捕鲸船在1960年代的非法捕捞(Doroshenko 2000)。

20世纪共有1,965头的观察记录(Brownellet al.2001)。

北太平洋西部

Miyashita和Kato(1998)用样线法初步分析得出鄂霍次克海有922头(95% CI 404~2,108)。鄂霍次克海以外尚无有效的种群量化数据。

北太平洋东部

目击记录的缺乏暗示,该种在北太平洋东部仅有数十头(Brownellet al.2001)。在20世纪,无一例确切的仔鲸目击记录;21世纪到当前为止,也仅有三例仔鲸的目击记录(Waiteet al.2003,Wadeet al.2006)。

保护级别

列入《保护迁徙野生动物物种公约》(CMS)附录Ⅰ。

列入《濒临绝种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Ⅰ。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The IUCN Red List):濒危物种(EN),2008年评估。

2021年2月,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一级。

生物分类

长期以来,鲸类学家认为北半球和南半球的露脊鲸是2个物种:北露脊鲸(Eubalaena glacialis)和南露脊鲸(Eubalaena australis)。Rice(1998)主张露脊鲸科的真露脊鲸属(Eubalaena)合并入露脊鲸属(Balaena),全世界原归入真露脊鲸属(Eubalaena)的鲸都属于同一个物种,即露脊鲸(Balaena glacialis)。然而, 国际捕鲸委员会的科学委员会于2000年6月讨论了露脊鲸类的分类学问题,根据北太平洋、北大西洋和南半球的露脊鲸种群之间的遗传差异(Rosenbaum et al.,2000),建议把这3个种群都作为独立的物种,并建议保留真露脊鲸属(Eubalaena)。3个物种为:北太平洋露脊鲸(Eubalaena japonica)、北大西洋露脊鲸(Eubalaena glacialis)和南露脊鲸(Eubalaena australis)。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