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更新时间:2024-06-18 16:04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09〕6号,以下简称《意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针对群众不断增长的医药卫生新需求和医药卫生发展的新趋势以及面临的新挑战,着力进行探索创新。指对现行公共卫生服务、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保障及相应管理体制进行调整、创新的一系列理论探索和实践举措。2009年,中央出台意见,明确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目标是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医疗卫生服务。

改革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医药卫生事业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也曾经历若干比较大的改革过程,取得了一些突破性进展。比如,针对卫生资源严重短缺导致的“看病难、住院难和手术难”问题,鼓励多渠道筹资、多种形式办医,逐步形成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办医的新格局。医疗机构通过一系列激励措施,明显调动了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使我国医疗服务规模、条件、水平和能力有了明显改善,医疗卫生服务供给大幅度增加,有效缓解了由于卫生资源短缺造成的“看病难、住院难、手术难”等突出矛盾。再比如,针对职工医疗保险基本由国家和企事业单位包揽的弊端,对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制度进行改革,建立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同时,逐步建立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初步形成我国医疗保障体系。

但是,医药卫生体制深层次的一些问题依然没有根本解决,并出现一些新的问题:城乡和区域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平衡,药品生产流通秩序不规范,医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完善,政府卫生投入不足,医药费用快速上涨,医疗保障制度不健全,保障范围小,保障水平较低,居民个人负担过重,出现了新形势下的“看病难”和“看病贵”问题。目前,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民消费模式也跨上了新的台阶,健康需求快速增加,“无病早预防、有病早治疗、防止伤病残”,已经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最关注、最迫切、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群众对改善医药卫生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一是缓解群众反映强烈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减轻群众的疾病负担,实现全体人民“病有所医”,维护群众的健康权益;二是应对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疾病谱变化和环境变化等,给医药卫生工作带来的新挑战;三是解决医药卫生领域长期以来形成和积累的深层次矛盾,推动医药卫生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四是逐步建立符合国情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不断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在深刻总结以往卫生改革的基础上,从国情出发,借鉴国际有益经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研究解决好建立什么样的制度、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发展的目的是什么以及如何发展等重大问题,就是要明确目标,创新制度,解决深层次的、制约医药卫生事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和结构性问题,实现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完成“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病有所医”的重大历史任务。

改革意见

2006年6月30日,国务院第141次常务会议决定成立以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卫生部牵头,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16个部门参加的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部际协调工作小组。在此后两年多的时间里,工作小组深入各地进行了大量实际调研,专题研究有关重点难点问题,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并委托世界卫生组织、北京大学等国内外知名机构,开展独立平行研究,还在网上公开征集建议方案。在此基础上,起草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2008年2月29日和9月10日国务院两次召开常务会议对《意见》进行审议。

2006年10月23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五次集团学习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了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温家宝总理于2008年4月中旬主持召开了两个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座谈会,分别听取了医务工作者、专家学者、企业负责人、企业职工、城镇居民、农民、农民工等各界代表的意见,提出医改要做到让老百姓得到实惠、让医务人员受到鼓舞、让监管人员易于掌握。李克强副总理亲自深入基层调研,多次主持会议研究《意见》的修改完善,提出了近期五项重点改革的方向和工作要求。

按照国务院的部署,2008年9月医改意见(征求意见稿)再次征求社会意见,并于10月14日~11月14日,全文向社会公布,问计于民,引起各方面积极反响。随后,工作小组对各方反馈意见进行了认真梳理,本着尽可能吸收的原则对《意见》进行修改,共修改190余处。与此同时,国务院决定,围绕群众最为关切的问题,对近期重点改革的目标和主要措施,进行了深化研究和测算,形成了《关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

2009年1月21日,国务院第26次常务会议再次进行审议,2月5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进行了审议,党中央、国务院原则通过了《意见》和《实施方案》。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郑重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报告了医改工作。综上所述,《意见》是在党中央、国务院直接领导下,经过工作小组历时两年多的艰苦努力,反复论证修改完善后形成的,是汇集各方智慧的结晶。

改革任务

2019年6月10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9年重点工作任务的通知》,国新办10日就此举行政策例行吹风会。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秘书处副主任王贺胜表示,《重点任务》紧紧围绕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深化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坚定不移推动医改落地见效、惠及人民群众。

2020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20年下半年重点工作任务》。

改革创新

这次改革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针对群众不断增长的医药卫生新需求和医药卫生发展的新趋势以及面临的新挑战,着力进行探索创新。总体看,有以下五个方面重大创新:

一是在改革的理念上,首次提出“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改革的目的十分鲜明,就是要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解决群众反映较多的“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方案始终贯穿坚持公共医疗卫生公益性这条主线。这一理念的创新既符合医疗卫生自身发展规律,又符合中国基本国情,具有重要意义。

二是在改革的基本原则上,明确强调政府主导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相结合,强调坚持公平与效率的统一。一方面从维护广大群众健康权益出发,提出强化政府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中的责任和在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中的主导地位。另一方面,强调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统筹利用全社会的医疗卫生资源,力争形成高效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和多元化办医格局,促进有序竞争,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需求。

三是在近期改革的重点上,突出基本、基础和基层,强调面向农村,惠及群众。从国情和初级阶段的特点出发,提出首先解决公平问题,保基本需求,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第一次提出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也就是全民医保;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把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与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并列,作为构成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四大体系予以加强,首次提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目标,缩小城乡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差距;第一次提出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整顿治理药品生产供应保障体系,规范用药行为,降低药品价格和患者医药费用;着力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使广大城乡群众不出乡村、社区就能得到比较好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同时,根据基本国情,强调了县级医院在农村防病治病中的龙头作用,提出了全面加强县级医院建设,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和质量,使农村大病不出县。

四是在改革的基本思路上,远近结合,把解决群众看病就医突出问题与建立完善基本制度体系结合起来。一方面着眼长远,突出顶层设计,第一次系统提出了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基本框架,明确了深化改革的总体方向和目标、主要任务及主要政策措施,即“一个目标、四大体系、八项支撑”。同时,立足当前,提出近期要着力抓好五项重点改革,即“四项基本和一项试点”,增强改革的可操作性,五项改革相互联系,涉及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关键环节和群众最为关切的问题。

五是在改革的方法步骤上,强调试点先行,稳步推进。由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涉及面广,情况复杂,政策性强,地区差异大,方案中一些重大改革,由中央明确目标取向和基本原则,给地方留有操作空间,鼓励地方因地制宜试点探索,通过总结和积累经验,把改革不断推向深入。

此外,在具体政策措施上,也有不少亮点,如把建立医药卫生信息系统作为改革的重要抓手;鼓励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医院,加快多元办医格局的形成;提出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研究探索注册医师多点执业,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和质量;采取定向免费培养等多种方式为贫困地区农村培养实用卫生人才;开展医务社会工作,增进医患沟通等等。

改革重点

本次医改在充分考虑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特点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从解决群众反映最强烈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出发,把五项改革做为近期改革的重点。

首先,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艰巨而长期的任务,需要分阶段有重点地推进。在改革初期首先着力解决公平问题,保障广大群众看病就医的基本需求,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逐步发展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卫生服务,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医疗卫生需求。

其次,医疗保障制度不够完善,公共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公益性质弱化,药品生产流通秩序不规范、价格虚高是医药卫生领域突出的问题,推进五项改革就是要改变部分城乡居民没有基本医疗保障和公共医疗卫生服务长期薄弱的状况,扭转公立医疗机构趋势利行为,真正回归公益性,有效解决当前医药卫生领域的突出问题,为全面实现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长远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最后,推进五项重点改革,旨在着力解决群众反映较多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将全体城乡居民纳入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切实减轻群众个人支付的医药费用负担。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方便群众就医,降低医疗服务和药品价格。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使全体城乡居民都能享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最大限度地预防疾病。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提高公立医疗机构服务水平,努力解决群众“看好病”问题。

现行制度

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主要由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共同构成,四大体系四位一体,相辅相成,配套建设,协调发展。同时,建立和完善医药卫生的管理、运行、投入、价格、监管、科技与人才、信息、法制等八项体制机制及条件,八个方面的体制机制和条件保障四大体系有效规范运转,实现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因此,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基本框架也可形象地概括为“四梁八柱”。《意见》明确提出了建设、完善“四梁八柱”具体内容及主要政策措施。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时间、步骤?

本次医改在方案设计上,既注重整体设计,明确总体改革方向目标和基本框架;又突出重点,争取近期取得明显成效。医改工作主要分为近期和长远阶段,这两阶段的任务相互衔接,推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持续、有效的前进。

近期阶段主要指从2009至2011年的三年内,改革的重点是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和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改革的目标是使“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切实得到缓解。这一阶段的任务是改革医药卫生体制中群众反映最突出,迫切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保障群众的基本医药卫生需求,使医改迈出坚实步伐,为下一步改革打好基础。在《国务院关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中,对于三年中的各项任务,明确了20个时间节点和23项量化指标。有关部门还将根据改革推进的需要,制定若干配套文件和实施细则。

长远阶段是从现在到2020年,改革的任务是普遍建立比较完善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比较健全的医疗保障体系,比较规范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比较科学的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包括了四大体系、八项支撑。改革的目标是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这一阶段的改革是前一阶段的延伸,要在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基础上,适应人民群众多层次的医疗卫生需求,进一步完善体系,在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上下功夫,扩大优质服务供给,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

为什么说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一项涉及面广、难度极大的系统工程,牵一发而动全身,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因此,需要统筹全局,循序渐进。

首先,我国人口多、底子薄,经济发展水平低,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差距大,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改革的艰巨性和复杂性,需要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

其次,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本身具有复杂性。它包括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保障四个领域,每个领域内又存在深层次的矛盾。要解决这些矛盾,必须分阶段,重点突破,逐步推进。

再次,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各家万户的幸福安康。而且,不同的群体又有不同的诉求。因此,每一项决策都需慎之又慎。为了避免重大决策失误,很多政策都需要先试点后推广。

我国医疗保障体系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我国医疗保障体系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乡医疗救助为主体,还包括其他多种形式的补充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

基本医疗保险由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构成,分别从制度上覆盖城镇就业人口、城镇非就业人口和农村人口。在综合考虑各方面承受能力的前提下,通过国家、雇主、集体、家庭和个人责任明确、合理分担的多渠道筹资,实现社会互助共济和费用分担,满足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需求。

城乡医疗救助是我国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网底,主要由政府财政提供资金为无力进入基本医疗保险体系以及进入后个人无力承担共付费用的城乡贫困人口提供帮助,使他们能够与其他社会成员一样享有基本医疗保障。

补充医疗保险包括商业健康保险和其他形式补充医疗保险。主要是满足基本医疗保障之外较高层次的医疗需求。国家鼓励企业和个人通过参加商业保险及多种形式的补充保险解决基本医疗保障之外的需求。

除此之外,国家通过提供社会福利和发展慈善事业,建立健全医疗卫生服务设施,扩大医疗保障资金来源,更好地满足群众医疗保障需求。

我国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设取得了哪些成就?还存在哪些问题?

我国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包括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目前,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已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建立,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试点也在逐步推开。截至2008年底,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已超过3.1亿人。近年来,各级医疗保险管理部门在管理中不断探索,建立健全机制,完善政策规范,强化服务管理,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成效逐步显现:

一是广大参保人员的基本医疗需求得到了保障。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运行平稳,基金收支基本平衡,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二是建立了符合中国现实国情的基本保障机制和费用分担机制。基本医疗保险坚持基本保障的原则,即筹资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单位、个人的实际缴费能力相适应;待遇水平既要确保参保人员的基本医疗需求,又要符合医疗保险基金的实际支付能力。通过建立费用分担机制,促进了费用约束机制的完善和自我保障意识的增强,为制度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三是初步建立了医疗服务的第三方监管机制。医疗保险机构代表参保人员利益对定点机构的医疗行为进行监管,促进医疗机构合理诊疗、合理用药,从而保障了参保人员合理的医疗权益。

四是建立了社会化管理服务体系,减轻了用人单位的事务性负担,增强了政府的公共服务功能。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顺利实施和平稳运行,对促进国企改革和经济体制转轨,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发挥了重要作用。

目前存在问题:一是部分地级城市没有启动实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部分国有困难企业职工和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尚未参保。二是各项医疗保障制度本身还有待完善,统筹模式和补偿方式有待优化;各项保险制度统筹层次较低,在人员流动和身份转化时还难以实现保险政策和待遇的衔接。三是经办管理服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要适应社会化管理需要向街道、社区延伸服务,创新管理服务理念,更好地为广大参保人员提供优质方便的服务。

提高参保覆盖率的目标是什么?

提高参保覆盖率是提高群众就医支付能力,解决群众“看病贵”的重要措施。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覆盖目标是:实现城乡居民的全覆盖,使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当前,加快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尽快扩大覆盖面,争取用三年的时间,到2011年,使职工医保、居民医保和新农合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到总人口的90%以上。

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有何进展与挑战?

2003年以来,新农合制度建设从试点起步,积极探索,稳步推进,基本实现了全覆盖,取得显著成绩。

一是覆盖面不断扩大。到2008年,全国已有2729个县(市、区)建立了新农合制度,覆盖了全国所有含农业人口的县(市、区),参合农民8亿多,参合率91.5%,提前两年完成了中央确定的全面覆盖目标。

二是筹资水平稳步提高。从2003年到2008年,参合农民人均筹资标准由30元提高到100元,其中,各级政府人均补助80元,个人人均缴费20元;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参合农民的人均补助标准从10元提高到40元,并对东部省份参合农民也给予一定补助;全国新农合基金规模从40亿元提高到700多亿元。

三是农民受益不断增加。截至2008年底,全国累计有15亿人次享受到新农合补偿,共补偿资金1253亿元,其中,住院补偿1.1亿人次,补偿资金1014亿元,有11.9亿人次享受到门诊医疗补偿,对2亿人进行了健康体检。参合农民次均住院补偿金额从试点初期的690元提高到2008年的1066元,实际住院补偿比从24.7%提高到38%,有效地减轻了农民的疾病经济负担。

四是新农合制度框架和运行机制不断完善。各地逐步建立并完善了由政府领导,卫生部门主管,相关部门配合,经办机构运作,医疗机构服务,农民群众参与的管理运行机制;建立了以家庭为单位自愿参加,以县(市、区)为单位统筹,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相结合的筹资机制;建立了全国统一规范的基金管理制度以及农民等有关各方参与的基金运行、审核报付为核心的监管制度;建立了与新农合制度相衔接的医疗救助制度。

实践证明,新农合制度符合我国国情,符合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与农民经济承受能力和医疗服务需求基本适应。新农合是我国农村卫生改革发展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是现阶段我国农民基本医疗保障的一个重要实现形式。

作为一项农村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形式,新农合制度还在不断的发展之中,有待进一步完善。主要表现在:一是新农合筹资水平较低,农民保障水平总体不高,农民个人医疗费用负担仍较重。二是新农合的制度已经建立,但具体的补偿方案和制度措施还需要不断规范和完善。三是随着新农合全面覆盖和筹资标准的提高,确保基金安全运行的任务更加繁重,完善经办机构建设,加强经办管理能力建设的要求非常迫切。四是农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仍比较薄弱,不能满足农民基本医疗需求;有的医疗机构服务不规范,存在医疗费用过高问题。

如何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在今后一段时期,新农合工作的重点是巩固完善制度,加强监督管理,提高保障水平;

一是逐步提高筹资水平。到2010年,新农合财政补助标准达到每人每年120元,农民个人缴费水平适当提高。

二是调整和完善统筹补偿方案。根据公平享有、公平受益的原则,在确保基金安全的前提下,逐步提高住院补偿水平。探索和完善门诊统筹,适当增加门诊补偿,扩大受益面,使农民从筹资增长中受益。

三是切实加强基金监管。认真贯彻落实新农合基金财务会计制度,规定和完善新农合基金的管理和运行。完善新农合基金使用和补偿公示制度,强化社会监督。加大对贪污、挪用、骗取新农合基金等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确保基金安全。

四是强化定点医疗机构监管。规范新农合药品目录、诊疗项目目录;通过探索有效的医疗费用支付方式、加强行政管理等综合措施有效约束定点医疗机构服务行为。

五是加强管理服务能力建设。本着精简、效能的原则,完善新农合管理经办体系。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提高管理能力。积极推行参合农民在定点医疗机构就医即时补偿的做法,方便农民就医。

六是进一步完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农村医疗机构服务质量和效率,改革体制机制,合理控制医药费用。

如何做好不同医疗保障制度间的衔接?

不同医疗保障制度之间的衔接包括不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之间的衔接、基本医疗保险医疗救助制度之间的衔接以及基本医疗保险和补充医疗保险之间的衔接。要做好这几个衔接,应当处理好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要做好各项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在政策方面的衔接。进一步统筹制定和完善各项基本医疗保险政策,加快扩大覆盖面,争取早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的目录;逐步提高基本医疗保险的统筹层次和保障水平,缩小制度差异。

二是做好各项基本医疗保险在管理方面的衔接。在依托现有各项医疗保险信息管理系统的基础上,统一信息标准,使各种基本医疗保险数据信息实现共享;统筹安排各项医疗保险制度的定点管理、服务标准、结算方式。逐步整合经办管理资源,提高管理服务效率,为参保人做好服务工作。

三是做好参保人员身份变化和流动时的基本医疗保险关系衔接。要着力研究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实现基本医疗保险关系的顺畅转移。做好参保人从居民转变为就业人群时,居民医疗保险与职工医疗保险的衔接;做好参保人从农村转移到城市时,新农合与城镇职工(居民)医疗保险的衔接;做好参保人跨地区转移时,基本医疗保险关系的转移接续。

四是完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多形式、多层次提供救助,资助困难群众和参保参合,对救助对象难以自负的基本医疗费用按规定给予补助,缓解困难群众医疗负担,筑牢保障底线。完善公务员医疗补助,大额医疗费用补助和企业补充医疗保险。鼓励商业保险公司开发适应群众需要、与医疗保险制度相衔接的健康保险产品,满足群众多层次的医疗保障需求。

公共卫生服务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基本建成了覆盖全国城乡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应急医疗救治体系。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确保历次大的自然灾害之后无大疫。严重威胁群众健康的重大传染病、地方病得到有效控制,消除了丝虫病,实现了无脊髓灰质炎,有效应对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人感染猪链球菌等疫情。据估算,自1978年实施国家免疫规划以来,全国减少了麻疹百日咳白喉、脊髓灰质炎、结核、破伤风等6类疾病的发病人数共3亿人次,减少相关死亡400万人。自1992年以来,全国预防了8000万人感染乙肝病毒,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携带者减少了2000万人,普及乙肝疫苗接种有效地控制了乙肝的流行。2007年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增加到14种,预防15种传染病。艾滋病、结核病、血吸虫病等重大传染病和地方病防治重大进展,初步遏制艾滋病的蔓延势头,结核病控制策略覆盖达到100%,血吸虫病疫情降至历史最低水平。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工作逐步规范,精神卫生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区)和国家卫生镇(县)活动稳步推进,农村改水改厕工作和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继续推进,城乡环境卫生进一步改善。控烟履约工作扎实推进。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消除新生儿破伤风项目扩展至1200个,中西部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政策全面实施,2009年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的范围将扩大到全国,全国孕产妇死亡率从2007年的36.6/10万降低到2008年的34.2/10万,婴儿死亡率从2007年的15.3‰降低到2008年的14.9‰。卫生监督体系向基层延伸,食品、饮用水、公共场所、职业、放射、学校、传染病防治、医疗服务与血液安全等卫生监督工作取得了新进展。但是,我国公共卫生服务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部分地区人员能力达不到工作要求。公共卫生服务机构缺乏稳定和吸引人才的条件,卫生人员业务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群众对基层卫生服务的信任度还不高。

二是地区和人群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和可及性存在较大差异。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存在较大差距,流动人口公共卫生服务和管理模式仍在探索中。

三是部分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基础设施薄弱,经费投入不足,影响服务的有效开展。

如何理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是指全体城乡居民,无论其性别、年龄、种族、居住地、职业、收入,都能平等的获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可从两个角度理解:从保障公民健康权益的角度看,意味着人人享有服务的权利是相同的;从服务的内容看,是根据居民的健康需要和政府的财政承受能力确定的,既有面向人群的公共卫生服务,如统一建立居民健康档案,进行健康教育等;也有面向个体的公共卫生服务,比如,疫苗接种、妇幼保健、老年保健等是针对特定年龄和性别的人群,艾滋病的“四免一关怀”、结核病、血吸虫病的防治等是针对患该种疾病的患者群,预防氟中毒地方病的项目则是针对疾病流行地区的人群,这些都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但是,具体到某个人,如果不属于这些人群,则不需得到这些服务。在这个意义上,均等化并不意味着每个人都必须得到完全相同、没有任何差异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目标是什么?

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目标是保障城乡居民获得最基本、最有效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缩小城乡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差异,使大家都能享受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最终使老百姓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不得大病。

基本公共卫生均等化的目标可分为近期目标和中长期目标。近期目标是:从2009年起国家制定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增加部分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逐步向城乡居民提供,到2011年,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机制基本建立,公共卫生服务的城乡、地区和人群之间的差距逐步缩小。中长期目标是到2020年,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机制趋于完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内容进一步增加,重大疾病和主要健康危险因素得到有效控制。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包括哪些内容?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项目是指国家根据居民的主要健康问题及其危险因素,按照干预措施的投入产出比、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国家财力等来筛选确定、主要通过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向全体居民提供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现阶段的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包括疾病控制、预防接种、疫病监测与报告、妇女及生殖保健、儿童保健、老年保健、健康教育、健康信息的收集报告、健康危险因素的检测干预等内容,2009年起,将逐步在全国统一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并实施规范管理。定期为65岁以上老年人做健康检查、为3岁以下婴幼儿做生长发育检查、为孕产妇做产前检查和产后访视,为高血压、糖尿病、精神疾病、艾滋病、结核病等人群疾病防治提供指导服务。加强健康知识宣传教育,开设中央电视台健康频道,中央和地方媒体均应加强健康知识宣传教育。有关部门将制定相应的操作性文件明确具体内容和要求。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将适时调整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公共卫生服务需要,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国家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与群众直接相关吗?

国家针对严重威胁妇女、儿童、老年人等脆弱人群和某些地区居民的传染病、地方病等重大疾病和主要健康危险因素,设立和实施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现阶段,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主要包括:国家免疫规划、重大疾病防控、农村妇女住院分娩等,2009年还将增加开展:为15岁以下人群补种乙肝疫苗;消除燃煤型氟中毒危害;农村妇女孕前和孕早期补服叶酸等,预防出生缺陷;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农村改水改厕等项目。

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与群众健康直接相关,可以免除或缓解特定人群的疾病威胁。例如,由于普遍实行儿童免疫规划,我国实现了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无脊髓灰质炎”的目标,“儿童白喉”已连续20年无报告病例;我国加大重大传染病的防治力度,对艾滋病人实行了“四免一关怀”政策,对结核病人实施以免费治疗为核心的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DOTS)等,重大传染病得到初步遏制;长期以来地方病防治工作稳步推进,已经基本消除碘缺乏病大骨节病克山病和氟中毒等病区不断缩小。

如何保障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实现?

在投入方面,一是加大专业公共卫生投入。将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人员经费、发展建设、公用经费和业务经费由政府预算全额安排,服务性收入收缴财政专户或纳入预算管理。二是建立和完善城乡基本公共卫生经费保障机制,2009年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不低于15元,2011年不低于20元,为城乡居民免费提供健康教育,为老年人、婴幼儿、孕产妇健康检查,开展慢性病、传染病防治指导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三是支持实施重大疾病防控、国家免疫规划、农村妇女住院分娩等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2009年增加为15岁以下人群补种乙肝疫苗等项目。加大中央、省有财政对困难地区的专项转移支付力度。中央政府主要对国家免疫规划、跨地区的重大传染疾病预防控制等给予补助。

在建设方面,一是加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重点改善精神卫生、妇幼卫生、卫生监督、计划生育等专业公共卫生和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设施条件,提高应对重大疾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二是积极推广和应用中医药预防保健方法和技术,充分发挥中医药治未病的作用。

在管理方面,一是加强规划。根据区域卫生规划,合理配置公共卫生服务资源。二是加强绩效考核。制定岗位服务规范,细化考核内容,规范考核程序和实施细则,并将人员收入与服务绩效挂钩,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三是转变服务模式。承担公共卫生服务任务的机构要深入基层和居民家庭,开展面向人群的主动服务。四是落实传染病医院、鼠防机构、血防机构和其他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从事有毒有害有传染性岗位工作人员的待遇政策。

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构成与功能是什么?

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由专业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和医疗服务体系的公共卫生服务功能部分组成。专业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包括疾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妇幼保健、精神卫生、应急救治、采供血、卫生监督和计划生育等。以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为基础的医疗服务体系,为群众提供日常性公共卫生服务。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在落实我国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尽可能使老百姓少得病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医疗服务体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医疗卫生发展较快,2007年底,我国医疗卫生机构总数为298408所,其中医院19852家,乡镇卫生院39876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27069个;我国卫生人员总数为5907052人;床位总数为370.11万张。此外,有村卫生室61.4万个,乡村医生88.2万人。我国城乡医疗服务网络基本形成,在城市初步形成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城市医院(包括省、市级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等)相衔接的医疗服务体系,在农村形成了县、乡、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其中,公立医院是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骨干力量,在我国城乡医疗服务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基础性地位,在增进人民群众健康、保障社会稳定安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民营医疗机构也已成为我国医疗服务体系中的组成部分,发挥着积极作用。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也得到一定发展。

目前,我国医疗服务体系存在六个不协调:一是卫生事业发展与经济发展不协调,卫生事业长期滞后于经济和其他社会事业发展。二是医疗服务与医疗保障不协调,医疗保障发展滞后,城乡居民医药费用负担较重。三是城乡、区域医疗卫生发展不协调,农村与城市、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以及不同人群之间的医疗服务质量、水平和可及性差距加大。四是医院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与医疗服务需求不协调,绩效考核制度有待完善。五是中西医发展不协调,中医药发展滞后,服务领域逐渐萎缩,特色、优势逐步淡化。六是公平与效率不协调,注重了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忽视了维护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注重了提高服务效率,忽视了维护医疗卫生公平。

在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过程中,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作用是什么?

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是提供公共卫生与基本医疗服务的重要载体。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贴近居民群众,熟悉区、村镇情况,具备一定的卫生服务能力,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服务成本比较低,在为城乡居民提供安全、方便、质优、价廉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主要开展健康教育、传染病防治、慢性病管理、妇幼保健等公共卫生服务,使居民增加医疗卫生知识,提高自我保健水平,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尽可能少生病。同时,采取适宜医疗技术和基本药物为农村和社区居民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广泛开展常见病、多发病和诊断明确的慢性病的诊疗服务,方便群众就近医疗。要通过完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搭建以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基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预防保健机构分工合理、协作密切的新型城市服务体系,逐步建立起分级医疗、社区首诊和双向转诊制度,为广大城乡群众提供安全、方便、质优、价廉的服务。

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具体措施是什么?

到2011年的目标:

一是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通过中央重点支持2000所左右县级医院(含中医院)建设,使每个县至少有1所县级医院基本达到标准化水平,发挥县级医院在县域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中的龙头作用;在全面完成中央规划建设2.9万所乡镇卫生院建设任务的基础上,再支持5000所中心乡镇卫生院加强建设;支持边远地区村卫生室建设,实现每个行政村都有卫生室;新建、改造3700所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1.1万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力争农村居民小病不出乡、城市居民不出社区可以得到安全、有效、便捷、经济的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

二是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队伍建设,通过为基层医疗机构培养全科医生社区护士,招聘执业医师和注册护士,培训医务人员和完善城市医院对口支援农村制度、落实城市医生到农村服务的政策等措施,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逐步得到规范,服务水平和质量逐步得到提高。

三是完善投入和补偿机制,转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机制。政府负责其举办的乡镇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按国家规定核定的基本建设、设备购置、人员经费,药品收入不再作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经费的补偿渠道,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减轻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费用负担。对包括社会力量举办的所有乡镇卫生院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政府采取购买服务等方式给予补助,对乡村医生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等任务给予合理补助。

四是建立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的分工协作机制,转变服务方式,使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利用量明显增加,实现小病在基层、大病到医院,缓解大医院“挂号难、看病难”的状况。

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各组成部分的作用是什么?

我国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为基础构成。县级医院作为县域内的医疗卫生中心,主要负责基本医疗服务及危重急症病人的抢救,并承担对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的业务技术指导和卫生人员的进修培训;乡镇卫生院负责提供公共卫生服务的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等综合服务,并承担对村卫生室的业务管理和技术指导;村卫生室承担行政村的公共卫生服务及一般疾病的诊治等工作。

为什么要重点支持县级医院和中心乡镇卫生院建设?

县级医院是农村三有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的龙头和城乡医疗连接的枢纽,承担着农村地区患者大病诊疗,指导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开展医疗卫生服务,培训乡村卫生人员等任务,对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的业务开展有着重要的带动和指导作用。当前,县级医院医疗服务能力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重症医学、急诊、手术室、临床检验等部门的设施设备和技术力量比较薄弱。加强县医院能力建设,一方面,农村地区常见病、多发病在县级医院就可以得到很好的诊疗,部分重症患者能够得到及时诊治,农村地区群众就近得到较高水平的基本医疗服务,农村地区绝大多数疾病的诊疗在县级医院就可以得到解决,对于解决农村地区群众看病就医问题、保证“人人享有基本医疗服务”、实现“大病不出县”的目标有着重要意义;另一方面,相比城市医院而言,县医院收费相对低廉,可以有效降低医疗费用,有助于缓解农村地区群众的就医经济负担。

乡镇卫生院是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卫生机构,是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的枢纽,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重要服务载体。乡镇卫生院按照功能分为一般卫生院和中心卫生院。其中,中心卫生院是一定区域范围内的预防、保健、医疗技术的指导中心,除具有一般卫生院的功能外,还承担协助县级卫生机构开展对区域内一般卫生院的技术指导工作。截止2007年底,我国有乡镇卫生院39876所,其中中心卫生院10396所。为让农民群众就近方便地获得较高质量的医疗卫生服务,有必要进一步加强中心乡镇卫生院的建设,改善诊疗条件,提高服务水平,有效地发挥中心卫生院在农村三级网中的骨干作用,带动和促进乡村卫生机构的发展。

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第一,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应逐步成为城市居民健康的“守门人”,为群众提供疾病预防控制等公共卫生服务,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以及慢性病管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和康复服务等。第二,社区卫生服务是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基础,通过逐步建立社区首诊、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制度,实现城市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分工协作,将有利于完善我国医疗服务体系,引导医疗卫生资源合理配置,方便群众看病就医,降低群众医药费用。

药品政策改革的目标和主要内容是什么?

国家药品政策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以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为基础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用药和安全用药,涵盖三个基本内容:第一,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保障药品生产供应,提高药物的可获得性;第二,完善药品质量监管体系,促进药品临床合理使用,保证用药安全;第三,完善“新药创制制度”和科技创新体系,促进医药产业可持续发展,提高医药供给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什么是基本药物制度?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基本药物”的概念,是世界卫生组织于上世纪70年代提出的,指的是能够满足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剂型适宜、保证供应、基层能够配备,国民能够公平获得的药品,主要特征是安全、必需、有效、价廉。我国要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是党中央、国务院为维护人民群众健康、保障公众基本用药权益,而确立的一项重要的国家医药卫生政策,是国家药品政策的核心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的基础。主要内容包括合理确定基本药物品种,完善基本药物的生产、供应、使用、定价、报销等政策,保障群众基本用药。

为什么要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有利于整顿药品生产流通秩序、规范医疗行为、促进合理用药、减轻群众负担,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同时,有利于维护人民群众的基本医疗卫生权益,促进公平、公正。我国幅员辽阔,城乡、地区发展差异大,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基本药物制度,有利于提高群众获得基本药物的可及性,从而保证群众基本用药的需求,保障居民基本医疗卫生权益。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对于推动卫生事业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国家基本药物的遴选有哪些原则、标准和程序?

基本药物遴选应坚持防治必需、安全有效、价格合理、使用方便、中西药并重的原则,结合我国用药特点,参照国际经验。首先要与我国公共卫生、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保障水平相适应;要符合我国疾病谱的特点,能够满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常见病、多发病和传染病预防、治疗的需求;应是临床首先选择使用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够配备、并能够保证可及供应;要经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正式上市、不含有国家濒危野生动植物药材等要求。基本药物遴选程序包括:根据药品安全性等信息,按照专家咨询评价、多方征求意见、多方论证并经专家委员会审核、审定的程序,科学公正遴选国家基本药物。

基本药物的价格是怎样制定的?

制定基本药物价格要保持生产企业合理盈利,鼓励企业生产供应,同时要严格控制流通环节费用,减少不合理加价行为。主要措施:一是基本药物由国家按通用名称制定统一的零售指导价,经营者在不突破政府有关规定的前提下,自主制定实际购销价格。二是省级人民政府根据招标情况在国家指导价格规定的幅度内确定本地区基本药物统一采购价格,其中包含配送费用。三是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基本药物按进价实行零差率销售;其他非营利性医疗机构要逐步取消药品加成。

国家对不同层级医疗机构基本药物的使用有何规定?

国家建立基本药物优先选择和合理使用制度,确保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其他类型医疗卫生机构应首先选择配备基本药物,并将基本药物作为临床治疗的一线药物首先选择使用。卫生部门将制定不同规模、不同层级医疗卫生机构的基本药物使用比例,并定期检查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的配备情况。同时,所有零售药店和医疗机构均应配备和销售国家基本药物,患者凭处方可以到零售药店购买药物。

有哪些措施鼓励医疗机构合理使用基本药物?

一是建立健全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配备和使用制度,确定不同规模、不同层级医疗卫生机构的基本药物使用比例。二是制订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和基本药物处方集,规范临床医师用药行为。三是完善医疗卫生机构用药管理、处方审核制度。发挥医疗机构和药学技术人员在规范临床用药中的作用。四是加强医疗机构特别是基层医疗机构医药卫生人员的继续教育与培训,提高合理用药水平。五是建立基本药物使用和合理用药监测考核评估制度,定期检查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使用管理情况。针对发现问题,及时采取干预措施,规范基本药物的使用。

同时,进一步规范药品购销行为,增加透明度,增强公众知情权,充分发挥行业监督、群众监督和社会监督的作用,以确保基本药物的生产供应。

基本药物和非基本药物,医保怎么报销?

凡是纳入医保报销基本目录范围的药物,因病情需要使用且符合医保相关报销规定的,均能得到一定比例的报销。基本药物如此,非基本药物也是如此。

基本药物与非基本药物在医保报销方面的不同有:一是基本药物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药品报销目录的范围,而非基本药物仅有部分纳入;二是国家鼓励使用基本药物,基本药物的报销比例明显高于非基本药物。

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目标是什么?如何开展试点工作?

确保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质和社会效益,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控制医疗服务成本,是本次公立医院改革的出发点,改革试点的目标是,三年内在建立比较规范的公立医院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监管机制,比较完善的公立医院补偿机制以及比较合理的公立医院规模布局和多元化办医格局等方面进行探索,形成公立医院改革的总体思路和主要政策措施,为全面推动公立医院改革奠定基础。

试点工作的具体步骤是:从2009年开始,制定试点方案,选择若干城市和公立医院开展试点,及时进行总结评估,形成公立医院改革的总体思路和主要政策,2011年逐步推开。

如何评估公立医院试点效果?

评估公立医院试点效果,要以公立医院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维护公益性质、保证服务质量、安全和效率为核心。评估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公立医院是否履行政府确定的目标任务,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服务;二是公立医院是否全面贯彻执行政府有关法律法规、方针政策、规章制度和服务标准,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保障患者就医安全;三是公立医院是否认真执行政府制定的经济运行、财务管理、价格管理、基本药物使用等有关政策,减轻群众负担。四是公立医院收入的使用和分配是否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和政策。有关方面将研究建立评估指标体系和方法,开展内外部评估,同时将发挥社会监督和群众监督的作用。

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实施方案》明确公立医院体制改革试点重点在三个方面:一是改革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监管机制,探索政事分开、管办分开的有效形式,包括完善医院法人治理结构,推进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强化医疗服务质量管理等;二是推进补偿机制改革,落实公立医院政府补助政策,推进医药分开,逐步取消药品加成,积极探索医药分开的多种有效形式;三是加快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积极稳妥推进部分公立医院转制,鼓励民营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医院。通过改革,使公立医院切实履行公共服务职能,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和质量,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满意的医疗服务。

如何建立高效规范的公立医院运行机制,维护公益性质?

一是建立和完善医院法人治理结构,明确所有者和管理者的责权,形成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制衡,有责任、有激励、有约束、有竞争、有活力的机制。二是推进医药分开,逐步取消药品加成。医院由此减少的收入或形成的亏损通过增设药事服务费、调整部分技术服务收费标准和增加政府投入等途径解决。积极探索医药分开的多种有效途径。三是严格医院预算和收支管理,加强成本核算与控制,加强财务监管和运行监督。严格控制公立医院建设规模、标准和贷款行为。四是改革人事、分配制度,明确院长选拔任用和岗位规范,完善医务人员职称评定制度,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五是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优化服务流程,规范用药、检查和医疗行为。

如何理解“医药分开”?

我国长期以来实行公立医院通过在药品批发价基础上加成15%?20%来补偿和补充自身运行和发展的政策。医院和医生可以通过开药获取利益,而且药价越高,实际加成额度越高,获利越多。这是当前社会环境下造成群众看病贵的重要原因之一,必须彻底改革。推行“医药分开”,就是要改革医药补医机制,从体制机制上切断医院与药品销售之间的利益联系,解决医生多开药、开贵药的问题、促进药品合理使用,切实降低群众用药负担。此次医改方案明确了“医药分开”的改革方向,确定2009年起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对于公立医院,逐步改革或取消药品加成政策,明确逐步将公立医院补偿由服务收费、药品加成收入和财政补助三个渠道改为服务收费和财政补助两个渠道,积极探索医药分开的多种有效途径。目前一些地方的探索主要有医药收支分开核算、药房托管、剥离医院门诊药房等。

解决“以药补医”问题后,如何完善公立医院的补偿机制?

改革“以药补医”机制之后,公立医院补偿由服务收费、药品加成收入和财政补助三个渠道改为服务收费和财政补助两个渠道,对于原来由药品加成收入弥补的医疗亏损,将通过建立完善公立医院补偿机制,保证公立医院的正常运行。一是对公立医院提供药事服务的成本,通过增设药事服务费弥补。二是调整医疗服务收费标准,体现医疗服务成本和技术劳务价值。三是落实公立医院政府补助政策。逐步加大政府对公立医院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发展、符合国家规定的离退休人员费用和补贴政策性亏损等方面的投入,对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等任务给予专项补助。

如何建立体现医疗卫生行业特点的公立医院人事制度

一是建立合同用人机制。把聘用合同作为公立医院人事管理的基本形式,建立起以合同管理为基础的用人机制。二是建立公平竞争机制,以岗位管理代替身份管理,在公立医院实行岗位设置管理制度和公开招聘制度、竞争上岗制度,实现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三是建立健全绩效评价机制。建立以聘用合同和岗位职责为依据的考核制度,把工作能力、业务水平及服务满意度作为考核的重要依据,重点考核工作实绩。四是改革内部分配激励机制。建立体现岗位绩效的收入分配制度。五是建立健全监督管理机制。

如何完善公立医院的薪酬制度?

公立医院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合理确定医院人员工资总水平,实行工资总额控制。岗位工资主要体现工作人员所聘岗位的职责和要求,工作人员按所聘岗位执行相应的岗位工资标准,实行“一岗一薪,岗变薪变”;绩效工资,主要体现工作人员的实绩和贡献。有关部门将按照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总体部署,结合医疗卫生行业的实际,逐步建立和完善符合公立医院特点的绩效工资分配办法,使工作人员的收入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和实际贡献相联系。

改革成效

2022年7月22日,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布会表示: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取得显著成效。一是群众看病难问题有效缓解。设置10个专业类别的国家医学中心,建设50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组建医联体1.5万个。推动相关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2021年首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相关专科跨省就医较2019年下降9.3%,就医秩序更趋合理。二是群众看病贵问题得以减轻,推进国家组织药品耗材集中采购和使用。已开展的7批集采中选药品平均降价超过50%。两批耗材集采平均降价超过80%,累计节约费用约3000亿元。在全国基本实现基本医保地市级统筹,住院和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居民个人卫生支出所占比重下降到27.7%。三是医疗卫生体系效率持续提升。2020年,三级公立医院门诊预约率达56.6%,合理用药水平稳步提升,门诊患者基本药物处方占比逐年提高。四是以健康为中心的改革导向更加突出。

2022年10月,中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医疗卫生体系,基本养老保险覆盖10.4亿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5%。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全方位改善,人均预期寿命增长到78.2岁,主要健康指标居于中高收入国家前列。

相关报道

2022年,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继续出现在中共二十大报告中,二十大报告对进一步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规划了更为充分的改革发展路线图,“医保、医疗、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这一新提法为下一步医改指明了方向。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傅华表示,“要增强民众医疗获得感,除了大家看到的‘灵魂砍价’,更多的是要普惠,比如让高血压等慢病在社区就得到控制,在农村也能建立起脑卒中等突发疾病的应急响应网络。”;“加强重大慢性病健康管理,提高基层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发展壮大医疗卫生队伍,把工作重点放在农村和社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医疗的获得感要跟经济发展相适应。”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