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军十三太保

更新时间:2024-05-02 16:26

冯玉祥是民国时期军事实力集团首领之一,鼎盛时期他的兵力多达40万人,因为他的驻地在中国西北部的陕、甘、宁、青诸省,冯又曾任“西北边防军督办”,所以人们称冯玉祥的部队为“西北军”。冯玉祥的部队中有所谓“十三太保”这一说法。“太保”本是中国古代官职的名称,是辅佐太子的官员。西北军中的所谓太保,是指辅佐冯玉祥的13名军官。这13名军官都是冯玉祥一手提拔起来的,他们长期追随冯氏,南征北战,为冯氏所倚重。

名称来源

“十三太保”的说法在西北军中流传已久,究竟从何时开始叫起的,其说不一,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在1918年至1920年冯玉祥驻军湖南常德的时候。当时冯部的正式番号是“陆军第十六混成旅”。那时韩复渠等人都还是营级军官,如韩复榘为三团一营营长,石友三为三团二营营长,赵席聘为三团三营营长,刘汝明为四团一营营长,佟麟阁为四团二营营长,张维玺孙良诚先后为一团二营营长,葛金章为二团三营营长,孙连仲为炮兵营长,韩多峰为机关枪营营长等等。

1918年6月14日,冯玉祥在湖南常德对第16混成旅官兵队前讲话时称:“你们13个营长跟着我好好干,将来不愁督军当。”此后,人们习惯称这13位营长就是冯玉祥的十三太保。

那时军中流传“十三太保”纯属戏言,因为这些人当时都是营长,在冯旅中不过是中级军官。但他们都受到冯玉祥的特殊信任,红级一时,难免引人侧目,所以才引出京剧《珠帘寨》剧中李克用宠用十三太保的故事。不料这种略有讥讽味道的说法,竟流传开来,影响甚广。

1922年第一次直奉战争之后,冯部由两个旅迅速膨胀为五个旅,于是鹿钟麟张之江李鸣钟刘郁芬宋哲元等五位旅长又被戏称为“五虎将”,这显然是由十三太保引申而来,也属玩笑的说法,不过少了些讽刺多了些恭维而已。当年的十三太保先后升任团长,于是又有“三十六友”(指一批年轻有为的营长)和“七十二贤”(指一批优秀连长)之说,未免过于牵强附会,始终没有叫响,也就鲜为人知了。

群体特点

十三太保都是行伍出身,其中绝大多数都是1912年冯玉祥任左路备补军前营(又称第二营)营长时,在河北省景县和北京南苑招募的新兵,因此被称为“老二营”的人。韩复渠和韩多峰追随冯玉祥稍早一些,曾参加过清新军第二十镇部分军官发动的辛亥革命滦州起义,故又被称为“二十镇”的人。他们入伍时间差不多,所以年龄也相差无几,除佟麟阁、赵席聘、韩多峰年龄稍长外,其余都是1890年至1892年生人,前后差不了一两岁。

这些人在籍贯上也有许多共同点,除石友三是吉林省人外,葛金章与过之纲是皖北蒙城人(距山东、河南极近),韩多峰是山东人,其余八位都是河北省人,这充分显示了以直、鲁、豫籍军人为主体的西北军一大特色。难怪有人说,与其称为“西北军”不如叫做“华北军”

十三太保之所以受到冯玉祥的青睐,除了他们吃苦耐劳、骁勇善战外,也与他们都有一定文化程度有关。冯玉祥本人也是行伍出身,却一生酷受读书在治军上他十分注重官兵的文化素质。当年驻军湖南常德时,军中除普设文化课外,甚至还开设了“英语班”和”日语班”。十三太保虽没有一个是军校毕业的,但他们在从军前都具有一定文化程度,入伍后又不断学习,直到成长为高级将领,始终保持有良好的读书习惯。不了解内情的人,总以为西北军人出身贫苦,就必然都是大老粗,这实为一种极大的误解。

1924年秋,第二次直奉战争期间,时任陆军检阅使的冯玉详发动了震惊中外的“北京政变”,建立“国民军”(后改称“中华民国西北边防军”,简称“西北军”),队伍进一步扩大,十三太保也由团长升任旅长,取得了少将军衔。1925年底,冯军击败奉系军人李景林,占领天津,所部扩展为十四个师,韩复榘、孙良诚、佟麟阁、石友三、刘汝明和孙连仲分别升任第、二、四、六、十师师长及骑二师师长。

此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十三太保的升降沉浮不再同步,彼此之间逐渐拉开了距离,因而十三太保的称谓也就失去了原来的意义。

群体变动

版本变迁

所谓“十三太保”,是历经长年征战,资历较深,与冯玉祥在枪林弹雨中结下了生死之交的冯玉祥亲信骨干。有人称他们是冯玉祥嫡系中的嫡系,核心中的核心。更有人称他们是冯玉祥帮会式的人室弟子。此乃作为人间评论无庸置疑。其既非规定或指定,更无人自封。从冯玉祥戎马倥偬的征战历程看,在支撑西北军面对险恶阴霾与渡过激流险阻的旅途中,他们曾发挥过某些特殊作用,使这个军事集团得以维系和繁衍。

这一松散的小团体并非一始而终。随着时间的推移和部队的发展演变,所谓“十三太保”中,除几位资深人员未变外,也曾出现过几种版本,诸如:

(1)韩复榘、石友三、孙连仲、孙良诚、程希贤陈希圣、韩多峰、赵席聘、过之纲、葛金章、佟麟阁、闻承烈、刘汝明。

(2)孙良诚、赵席聘、刘郁芬、宋哲元、鹿钟麟、李云龙、谷良友、过之纲、李汴富、李治富、胡庆庚、王国裕、张维玺。

(3)赵席聘、孙良诚、韩复榘、石友三、孙连仲、过之纲、程希贤、葛金章、刘汝明、闻承烈、佟麟阁、谷良友、韩多峰。

(4)赵席聘、孙良诚、韩复榘、张维玺、李云龙、谷良友、过之纲、李长清、张吉士、刘汝明、胡庆庚、刘恩泽、李治富。

(5)赵席聘、孙良诚、韩复榘、石友三、张维玺、刘汝明、佟麟阁、过之纲、韩多峰、葛金章、程希贤、陈毓耀门致中

“新五虎将”

西北军中的“十三太保”以韩复榘、孙良诚、孙连仲、石友三、刘汝明这5人升迁得最快。到1928年北伐成功,全国统一,时他们除担任军职外,有的还担任了地方行政职务,如孙良诚担任山东省主席,韩复榘担任河南省主席,孙连仲担任青海省主席,刘汝明、石友三也都当了军长。正因如此,在西北军中这5人又被称为“新五虎将”,借喻他们之与冯玉祥像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之与刘备一样。至于为什么称他们为“新五虎将”,是因为西北军中已有“老五虎将”之说,即宋哲元、鹿仲麟、张之江、刘郁芬、李鸣钟。北伐以后,“老五虎将”大都已离开部队另有任用,“新五虎将”在西北军中也就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

群体命运

1930年5月,中原大战爆发后,韩复榘念旧情,不肯与冯玉祥军兵戎相见,蒋介石准其所请,调韩军入鲁抵御晋军。石友三临阵又倒戈反蒋,投靠了阎锡山。冯军与蒋军在中原大地展开了空前规模的大厮杀。

半年后,大战最终以冯、阎惨败而结束,冯玉祥下野,西北军解体。宋哲元在山西召集部分残军另起炉灶,接受张学良的节制。刘汝明、佟麟阁与宋联手。石友三得罪了蒋介石,只得投靠张学良。孙连仲因与韩复榘私交甚笃,经韩斡旋,接受了蒋介石的委任。孙良诚在天津闲居一段时间,终于不甘寂突,又重返军界。张维玺在西北军解体后万念俱灰,从此再也不肯出山。韩复榘战后出任山东省主席,先后邀请当年老友葛金章、过之纲、闻承烈、程希贤和韩多峰赴山东供职。

曾经是轰轰烈烈的西北军,随着中原大战的硝烟散尽而从历史上永远消逝了,当年的“十三太保”,尽管面目皆非,却仍在中国的政治舞台上继续扮演着各自不同的角色。

主要人物

韩复榘

韩复榘,字向方,1890年生于河北霸县东台山村,20岁时投奔冯玉祥所部当兵。由连长上升到团长、旅长、军长。1928年蒋、冯合作北伐时,韩复榘升任第二集团军第三方面军总指挥。当时,韩复榘与石友三、孙良诚等人并称为冯玉祥的十三太保。1929年5月中旬,冯玉祥举兵反蒋。韩复榘不但不参加,反而把冯的部将石友三等人也拉过来,叛冯投蒋。1930年9月,蒋介石调韩复榘到山东任省主席。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当年10月韩复榘出任第3集团军总司令兼第5战区副司令长官。1938年1月24日,国民党山东省政府主席兼第五战区副总司令韩复榘被蒋介石下令在武汉枪毙。

石友三

石友三,字汉章。1891年生于吉林省长春市。早年为冯玉祥贴身护兵。北京政变后任冯部旅长、师长。1926年后,任国民联军援陕第五路军总指挥、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第一方面军副总指挥兼第五军军长。1929年投降,被委任为安徽省政府主席。同年底,炮轰南京,反对蒋介石。1930年中原大战时,任第四方面军总司令兼山东省政府主席。失败后再次附蒋。1931年又倒向反蒋的广州国民政府,后所部在河北境内被东北军及蒋军全歼。1932年与日本勾结,在冀东组织伪军,次年被国民党当局收编。抗战爆发后,任第十军团军团长、冀察战区副总司令兼察哈尔省政府主席等职积极从事反共摩擦活动。1940年秘密投日,后蒋介石密令其部属高树勋将其击毙。

孙连仲

孙连仲,字仿鲁,原名孙席儒,1893年生于河北雄县龙湾村。1914年,孙连仲加入冯玉祥部队,因胆识过人,性格忠厚,作风朴实,得到冯玉祥赏识,军位从班长逐步升至师长。1927年5月1日,冯玉祥部队改称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接受武汉国民政府领导,孙连仲为冯玉祥的第九方面军总指挥兼第十四军军长。1930年4月,孙连仲被任命为冯部第八路军总指挥。1930年8月,孙连仲接受蒋介石改编后,相继任第二十六路军总指挥、第四十二军军长、第二十七师师长等职。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孙连仲部于7月12日奉命北上抗日。1938年,孙连仲所部参加台儿庄战役。孙连仲部与友军内外夹击,横扫残敌。台儿庄战役以中国军队的全胜而结束,史称台儿庄大捷。此役中,孙连仲的部队伤亡严重,但仍在运河东岸参加了掩护徐州国民党军大部队撤退的军事行动。日本投降后,孙连仲受命为平津地区受降主官。其间,第十一战区于1947年3月改为保定绥靖公署,孙连仲任主任。1949年3月,孙连仲偕夫人罗毓凤去台湾。1990年8月14日,孙连仲于台湾病逝,享年97岁。

宋哲元

宋哲元,字明轩,1885年生于山东乐陵县(今乐陵市)。1908年,23岁的宋哲元开始长达33年的戎马生涯。1925年至1933年先后任热河省都统,西路、北路军总司令,陕西省政府主席,察哈尔省政府主席。1938年春,任一战区副司令,病发后辞职休养,1940年4月5日病逝于四川绵阳。弥留时犹作呓语曰:“战死真难,战死真难!”

孙良诚

孙良诚早年投冯玉祥的西北军当兵,历任团长、旅长、师长等职,后随冯玉祥加入北伐队伍,于1927年6月任被任命为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第一方面军总指挥兼第三军军长;北伐后任山东省政府主席。1930年,率部参加中原大战,任反蒋联军第二方面军第二路军总指挥,失败后下野闲居。抗战全面爆发后,孙良诚为“冀察游击总指挥”,不久,孙良诚部调归国民党桂系将领李品仙指挥。1941年,孙良诚投降汪伪政府后,被任为“第二方面军总司令”、伪苏北绥靖主任。1945年被国民党军队“收编”。1948年,孙良诚升为第一绥靖区副司令兼107军军长,计划率部向解放军进攻,结果在邢圩被解放军包围。此时,周镐再次面见孙良诚,向他讲明利害,并说服孙良诚随自己到解放军商谈投诚事宜。经解放军华东野战军2纵5师政委方中铎反复做工作,孙良诚最终同意“放下武器”,率国民党107军一个军部、一个整编师共5700余人缴械投诚。孙良诚投诚后,华东野战军部队领导希望他能策反国民党第四绥靖区司令官、原西北军将领刘汝明,孙当即同意前往。当孙良诚见到刘汝明后,对蒋介石又生幻想,竟出卖了陪同前往的周镐、王清瀚和正在南京从事隐蔽战线工作的谢庆云,致使三人惨遭杀害。不过,孙良诚并没有被国民党重新启用。上海解放后,孙良诚被抓获,送到山东禹城解放军官训练团接受改造。1951年岁末,孙突患中风,后引发脑溢血,于1952年3月6日死亡。

刘汝明

刘汝明,字子亮,1895年生于河北省献县抛庄。1912年,冯玉祥到景县招兵,刘汝明毅然投军,开始了军旅生活。1922年4月,第一次直奉战争爆发,刘汝明在与赵倜军作战中,由于沉着指挥,行动迅速,深得冯玉祥等赞许。1923年初,冯玉祥率部驻北平南苑,刘汝明任团长。1927年1月,刘汝明升任国民联军第2军军长,参加北伐,在与直鲁联军激战中,一举击溃了直鲁联军,扭转了战局。1928年3月,刘汝明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11月任陆军第29师师长。后被免职去南京读书,并任国民政府参事。1929年2月,刘汝明任中央编遣区办事处委员。同年夏,任第2集团军特务师师长。1930年4月,中原大战后,西北军失败,余部被张学良收编为29军,刘汝明先任副军长。1933年初,29军增加暂编第2师,刘任师长。1933年3月初,日军占领热河、承德,向长城各口逼近,刘汝明的暂编2师负责喜峰口与古北口间的罗文峪防卫。1938年3月,台儿庄大战,刘汝明率部开赴徐州,归李宗仁指挥。1946年6月,解放战争爆发,刘部不断遭到解放军的打击,8月到10月,陇海战役,刘部被歼5000余人。1947年6月,鲁西南战役,人民解放军攻克郓城,刘部55师被歼两旅,刘汝明开始消极避战。1948年8月,刘汝明被任命为徐州剿总副司令。淮海战役开始后,刘部被编为第8兵团并兼徐州剿总蚌埠指挥所副主任。1949年,厦门解放,刘部全部被歼,刘仅带少数人退到台湾。1952年,离开军界而退休,移居台北中和乡,1975年4月28日病逝,享年81岁。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