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方言

更新时间:2023-02-19 15:13

南阳方言属中原官话——南鲁片,分布在河南南阳辖区内的各个角落,是人们进行语言交流的重要工具,它带有华中方言普遍的语音特征。

历史沿革

南阳方言,属河南方言小片数种方言中的一种,其或以形象,或以意会,皆不失字之原义者,如“诳语”曰“吹”,“视”曰“瞅”,“佯视以物”曰“晃”,“性急”曰“毛躁”,“初起”曰“原先”,“本来”曰“压根”,“讨厌”曰“膈意”,“脏”曰“窝囊”等,虽为俗语而实有意义可寻者,此为方言的一大特色。其第二大特色,乃为一音可变数字,如六、禄、陆、绿等,此等文字之读音与京音和普通话相去甚远,诸如此类,不可枚举。南阳为周秦之际经济文化重镇,秦统一了六国文字,实行“书同文”的政策,因而许多古音古字古词得以保留于民间。南阳又是华中与南楚相沟通之地,文人墨客云集,故而使得相当一部分古词汇在当地民间得以保留,方言中既有浓郁的荆楚风味,也有鲜活的儒学色彩,其生活用语、歇后语、民谣的幽默风趣以及所体现的远古文化的质朴,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

语音特征

声母方面,塞音塞擦音多存在清音不送气与清音送气之分而无清音浊音之分。大致古浊塞音塞擦音声母平声字读为送气清声母。其次,在韵母方面,能充当韵尾辅音较少。古塞音韵尾?-p、-t、-k?逐渐消失,古鼻音韵尾-m、-n、-?只保留-n、-?而没有-m。第三,声调方面,调类数目比较少,没有入声。古平、上、去、入四声中,平、上、去三个声调发展变化情形大致为:古平声字以声母清浊为条件分为阴平阳平两个声调,古上声清声母和次浊声母字仍归上声,全浊声母字则合并到去声中去,古去声字仍是去声。古入声派入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声中去。古全浊声母入声字阳平,古次浊声母入声字归去声,古清声母入声字则分派到平、上、去各调类中去。

悠久历史

南阳方言有着悠久历史,在历史上,南阳文化总体上可归入夏代文化,《史记·货殖列传》中就有“南阳,夏人之居也”的记述,近年来的考古发掘和文物普查也在南阳发现了多处夏代文化遗址。考古发掘和地方实物材料还证明,南阳是商代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它承担着商代文化向东转移的桥梁作用。夏商时期,南阳作为夏文化腹地,其方言应该是占主导地位的代表性语言。西周时期的南阳境内设封了许多小国以维护统治,方言分歧从此开始,但差别不是很大。春秋时期是我国历史急剧变革的大动荡时期,这种变革,在古代的南阳,表现得特别突出。南阳是中原文化荆楚文化交接的战略要地,南方楚国崛起的锋芒直指中原,以图王室。这一时期,南阳地方诸国先后为楚所灭,沦为楚地。这样,列国中的吴、越、楚诸国的语言与中原各国的语言有了交融的机会。南方吴楚语言与中原语言本已具有巨大的差异,在交融的过程中南阳本地方言难免不受外语之影响。战国时代,南阳为楚、秦、韩争夺之地。秦昭王三十五年(前272年),秦尽占南阳全境,并在宛地设置南阳郡,自此南阳的文化进入了历史上鼎盛时期。后秦统一中国,设郡36个,南阳居其一。至东汉,由于刘秀及其手下的二十八宿多出自南阳,其在国内经济文化的地位更加显赫。东汉末年的封侯置国,造成了魏晋南北朝以来长期的混乱局面,南阳曾一度被瓜分,从而造成了南阳方言千差万别的分歧局面。

唐代以后,由于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不断北移,导致语言发展中全民族共同语不断加强,方言分化差异逐步削弱,仅仅表现 在南言和北音的差异上。南阳居于中原腹地,河北江南过渡地带文化心理积淀的丰厚性使得南阳方言一直在北方方言中处于重要地位,并与北方方言保持了较强的一致性。

地区划分

由于地理环境、政治、历史等各方面的因素,南阳方言内部存在着一定的差别,尤其是语音和词汇的差别方面。语法的差别不大。在南阳的13个县市区中,根据其方言所表现出来的特征,可分为三个方言区,即东部区、西部区和中部区。东部区主要指南阳东南部的桐柏、唐河等县,以桐柏为中心,山地多,平川少,南与湖北接壤,东与信阳比邻,面积约2000平方公里,人口约140万,其中有汉、蒙、回、藏、维、苗、壮、侗、瑶、白、土家等17个民族。西部区主要包括西峡、淅川、内乡三县及镇平、邓州西部,属浅山丘陵地区,南接湖北,西接陕西,面积约8600平方公里,人口约170万,此区以内乡为中心。中部区主要包括宛城、卧龙、方城、社旗、南召、新野、唐河西部、镇平、邓州东部等,此区以平原为主,南与湖北接壤,面积约15000平方公里,人口约700万,此区以南阳市城区为中心。以上三个区的语言差别主要表现 在语言和词汇方面。

俗语举例

(与普通话对比)

生活用语

南阳方言与正宗的河南话当然有共同点,但也有较大的差别,其次南阳市区及郊区语音又与南阳辖区内新野,方城县方言又有差别。南阳市区及郊区的“一”到“十”数目读音与普通话接近,但其它地方也有类似将“六”读作lóu的习惯等。

各别词汇读音及释义(不加音调读轻声)

绿(lú)(音同卢)——绿色

不中——不行

色(shái)——颜色

哩——常代替“的”绿的lúli,花的huáli,别人的ráli

白(bài/bai)——不要

白招(baizháo)——别动,别摸,别碰

没(mù)——没有

着(zhao)——知道

咋(za)——怎么

眼气(yānqi) ——眼馋、羡慕;

各应——讨人厌

细发——仔细;

圪蹴(gē jiù)——蹲;

挺那儿——躺;

日冒——不严谨,粗心;

毒气——厉害,牛;

人尖子儿——长得漂亮、俊俏,伶俐聪明;

尖(jián)——精明;抠门,吝啬

风发(féngfa)——感冒;

埋迹——肮脏;糟蹋,恶心;

哕(yue)——呕吐;

对门——邻居;

yuéchi——钥匙;

不美气(bú mēi qi) ——有病、不合适;

打平伙——几个人凑钱吃一顿;

ge,láo——不容易被发现的地方,旮旯(gālá);

卖夜眼(màiyèyan/màiyèryer)——东张西望;不专心,出神

癔症——不清醒 没睡醒 (癔症脸儿 )

样美儿——正好;

当规儿——故意;

焦(jiào)毛——好笑,有趣,有意思;

去伙——完了,砸了,事成不了了

晃晃——逛;

麻搭——麻烦;

挟邩——大声嚷嚷;

黑不溜鳅——特别的黑,并不一定贬义,常用于打趣;(黑的读音未找到音标表示,声母为h,韵母元音类似呕嗓子的声音);

怯火儿——畏惧、害怕、胆小;

强强(jiàngjiàng)巴巴:勉强;

腿儿粗——喻有坚实的靠山; 腰粗——喻家庭财产丰厚;

瓷实(cishi)——结实、殷实;

叨框kuai——扯淡;

老是——常常,总是;

皮实——结实,耐用,健康,强壮;

末了儿(liaoer) :最后;

叫唤 (jiàohuan)——喊叫、吵闹。

地下走(diàzōu);地蹦(dibeng)——步行;

方位

门儿上(mērsháng)——门口,门外

南mier/mang——南边,南方;专指某地靠南的地方

时间

五更——黎明;  廖天地——露天;

yier个——昨天;

见天——每天;

前半晌儿 (qian báng)【báng是ban和shang的合音】——上午;

后半晌儿 (hòu báng)——下午;

前儿(qier)(省略了韵母an)——前天

人体部位

呼鞋顶儿---囟门

眼渣毛---睫毛

胳牢肢儿--腋窝

叠肚--直肠

膊牢盖儿-膝盖

耳根儿--耳朵

后座子---屁股、臀部

裸持--脚踝骨

倒签皮---手指甲上方的倒刺皮

壳廊子--胸腔

肋巴---肋骨

捶头--拳头

鼻饹馇--鼻屎

耳似-耳屎

浓鼻沆---一直流鼻涕

圪蹴--蹲

解大手、屙屎-拉屎

小手-撒尿

喝汤---吃晚饭

蒸面条---焖面

肚摩脐儿--肚脐

毛尾---体毛

小虫儿----扁桃体

交往用语

脸青:不讲情面;杂碎,没心没脏的人;逐贱:故意招惹别人;胡枣:不讲道理;肉拧头:办事不利索;冒撂:说大话;没有足足儿:不知足;领娃:女人生孩子;木囊:没本事;害娃子:妇女怀孕;急里麻察:慌乱;贵贱:无论如何;伤脸:使人丢面子;瞎话:谎言;嚷:批评;磨牙:纠缠、唠叨;串门子:在近邻户闲坐;戳祸:惹祸;压根儿:从来;样美儿:正好;拍拍:聊聊说说。? 称指代用语 懒货:懒惰的人;尖:不吃亏的人;二毬:傻子;熊包:软弱者;老实腾儿:憨厚老实之人;嘴倌:光说不做者,能说会道者;背锅子:驼背之人;猴屁股:坐不住的人;毛孩:小男孩;毛女:小女孩;屋里人:妻子;外头人:丈夫;二杆子/二球:愚蠢;冒失:粗野、鲁莽之人;贼:小偷;娃儿:男孩;妞:女孩;掌柜的:丈夫;媱妈:后妈;小爹:小叔;大大:叔;先生:教师、医生;溜光锤:不务实者(溜光蛋,油炸螃蟹);半吊子:不通事理,说话随便,举止不沉着的人;菜:笨、笨拙;教师儿:武功高强之人;糠包菜:无能之人;稀屎:小胆子。

家禽指代用语

植物指代用语

济里狗:蒺藜;包谷:玉米;包谷瓤:玉米心儿;水萝卜:红萝卜;红薯母儿:发过芽、育过苗的红薯;花籽:棉籽;灰子:梅子;落生儿:落花生;倭瓜:南瓜;北瓜:南瓜;大麻籽:蓖麻。

其他物品用语

贼星流星铁掀,铁锹;冷子:冰雹;屎布:尿布;呈子状子洋油:煤油;坑:池塘;门面:商店铺子;胰子:香皂;大氅:棉大衣;后园:厕(chai)所;布袋:容量为50千克以上的长袋子;碓古舀儿:石臼;电把:手电筒;袼败:用细麻和面糊制成的做鞋底的原料;粿子:糕点的通称;黄香:松香;马扎儿:小凳子;末子:碎土,碎屑;灶火:厨房;瘴子:雾;蒸馍:馒头;油馍:油条。朴(po三声):椅子;三轮儿:三轮摩托车

在以上我们对南阳方言的举例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南阳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南阳在历史上的地位,决定了南阳方言词汇与普通话词汇错综复杂的关系。南阳方言词汇丰富多彩,表情达意准确生动,是南阳历史、文化、民俗的活化石,极富表现力。有许多南阳方言词在古书中就能找到。如“不识厌儿”(不知足,贪得无厌的意思),从《左传》中即可找到。如《左传》隐公元年:“(祭仲)对曰:姜氏何厌之有?”厌,就是足的意思,本句话的意思是姜氏有什么可以感到满足的?即姜氏得寸进尺,贪得无厌。

南阳方言词汇与普通话稍有差异,具体表现为同实异名、同名异实、义项交叉三种情况。

同实异名:同一种客观事项或对象,南阳方言与别的地方的说法存在着不同。例如,薯:红薯(南阳)、白薯(北京)、红苕(四川)、蕃薯(广东)、地瓜(山东)等。南阳、北京、四川着眼于薯的颜色,故分别叫做红薯、白薯、红苕。广东着眼于薯的来源,故有蕃薯之称。山东着眼于薯生长的地方及其形状,故称其为地瓜。

同名异实:在南阳方言与别的地方话语比较中,同一名词概括反映的客观事物不同的情形是存在的。例如,“炒面”一词,在南阳方言中指炒熟的面粉,而在其他一些地方则指面条的一种做法,大致相当于炒面条。炒面——炒熟的面粉,常常是南阳民间远行所不可缺少的干粮,至今还流行着这么一句歇后语:“刮大风喃炒面——张不开嘴。”该歇后语的意思是不好意思开口、难为情或有口难辩。此语到外地人耳中则可能产生不理解:刮大风照样可以吃炒面,有什么张不开嘴的?岂不知这个炒面不是炒面条,而是指炒的面粉。把面粉炒成黄褐色,香气四溢,色香味俱全,便于贮藏和携带。但由于是粉状,食用时,出口气就可能吹得炒面飞扬,更不用说刮着大风吃炒面了,所以才会有此说。再如油馍,南阳民间一般是指把面团加油盐后烙成的圆饼,多用未发酵的面做成。这是旧时南阳民间广泛食用的一种食品,因为当时民众生活比较艰苦,来客人时,没有现成的白面馒头,只好临时和面,因来不及发酵,所以多用死面。而现在城市称做油条的食品,油炸,发面,条状,在南阳民间亦叫油馍,虽然二者因制作方法和制作材料不同而在南阳民间不会混淆,这说明南阳方言有同名异实这一特征存在。

在南阳方言中义项交叉的现象也普通存在。与普通话相比,有些方言词义项多,除了具有普通话词语所有的义项之外,还有另外的义项。有些方言词义项少,普通话有若干个义项,而方言词只有其中部分义项。例如,甜,它除了具有“像糖或蜜的味道,幸福舒适”的义项外,还有一个与“咸”相对的义项:盐含量少。南阳民间若有人说这饭太甜了,不是指糖放得多了,而是指盐放得太少了。

南阳方言中还有些特别的词语,在其他地方的词语中是没有可直接对释的,同为南阳方言中的某些词汇包含着很强的感情色彩、语体色彩和形象色彩。例如,南阳方言中的“没腔”一词,普通话中就没有相对应的词语可进行对释,只能解释为“没意思”、“尴尬”等。但这种解释又失去了南阳方言“没腔”的口气、语调、情味等。又如南阳方言“喃”,其含义可解释为吃,但它还包含着“贪婪地、大口地、豪爽地、潇洒地吃”的含义,有着吃者对食物的兴趣、吃时神态、说话者对吃者的或怜或嗔,或喜或讥的感情评价。

“瓦”在南阳方言中,除了名词表示用陶土烧成的覆盖房顶的东西、动词表示盖瓦之类的工作活动之外,还表示跑的姿势,“他瓦着腰跑”,身体前倾,腿脚也极力朝前,腰部微曲,其状如瓦的形体。它可以和其他词如“开”组合在一起成为“瓦开”一词。“瓦开”既指跑的形象神态,又指跑的速度,透露出跑者的神态、速度、形象等信息。普通话中就没有与此相对应的解释。该方言广泛存在于南阳地区的西部邓州、淅川等地。“老掌柜”也是南阳民间广泛使用的一个词,它表示对父亲的称呼,但不是当面称,而是背地称,多流行于城区。“掌柜”一词在《新华词典》中的解释是:“旧时称商店老板或总管商店事务的人。”老掌柜一词的风行也再一次印证了前文所述南阳民间具有经商的传统。商风盛,店铺自然就多,商家子女背地称父亲为“老掌柜”便顺理成章了。一般人的子女或有想成为商人富贵家庭的愿望,或人云亦云,被商家同化,也沿用了这一称呼。“老掌柜”这个背称,有父亲的含义,也有自豪的情感,但无父亲的书面语体意义。这个方言词的通行范围以及通行的阶层也有一定的局限。这个词在普通话中是没有合适词汇与之对释的。“就窝儿”也是南阳方言中使用得较多的一个词汇,它具有“顺便”、“直接”和“马上”的含义。例如,“如果你来南阳,就窝儿(顺便)到卧龙岗玩玩。”又如,“他一接到通知,就窝儿(马上)去报道了。”在普通话中是没有“就窝儿”这个词的。

南阳方言词汇是一个宝库,我们要研究整理南阳方言,为南阳民俗文化理论体系的建构做出应有的贡献。

使用情况

除广泛使用的词汇外,以上部分词语在不同地区的使用情况不同,且很多已经变更。当今的南阳人(很多青少年都使用普通话,说南阳话也不知道那么多词汇)更多的是保留了读音,而大量使用普通话标准词汇。油馍youmò,油条youtiào又有什么区别呢,都被人们使用说出,重要的是乡土乡音还在。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