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声教

更新时间:2024-09-24 22:11

厉声教(1935年1月7日—2017年8月6日),籍贯浙江杭州,生于江苏南京,长于上海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杰出外交家、法学家、教育家、双语作家、文史学家、诗词家,新中国国际法泰斗,前南京市足球队队员、篮球队队员。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935年1月7日,厉声教出生在江苏省南京市。他出身于民国时期的一个社会名流家庭。父亲厉麟似是民国时期著名的教育家和外交家,也是文化界抗日代表人物之一,时任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社会教育司司长。母亲唐丽玲是上海名媛,民国时期德奥钢琴音乐作品的权威演奏家,也是中国早期德奥钢琴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曾任教于浙江大学并任女生部主任。据史料记载,厉声教为齐国开国国君姜子牙的后裔,清代文豪厉太鸿的七世孙。

得益于历代书香积淀和父亲厉麟似的深厚西学造诣,厉声教自幼便受到中西文化精粹的熏陶和洗礼。他既秉承家学,又极有天赋,六岁能作对联,八岁便能赋诗,十几岁时已能用中、英双语写得一手漂亮的文章,讲得一口纯正的英式英语。

1937年,2岁的厉声教举家迁居上海。1940年进入上海市工部局新闸路小学就读。1946年考入上海市市西中学。在市西中学就读期间,厉声教不仅学业优秀,足球、篮球球技也非常出众,在上海市已有一定名气。

1952年,厉声教考入南京大学,就读于地理系经济地理专业。在南京大学期间,他学习成绩优异,善诗词,英语成绩尤为突出。他还被选拔为南京市足球队与南京市篮球队队员,并写出了一部中篇自传体英文小说《Shanghai Memories》,同时完成了对其先祖厉鹗名篇佳句的英文翻译。

外交生涯

1956年9月,厉声教进入外交学院工作,在世界经济教研室任教员。

1956年11月,在周恩来总理兼任外交部长期间,厉声教被时任外交部条约委员会主任委员的阎宝航选入外交部条约委员会(1958年后改称条约法律司),专门从事领土边界方面的工作和研究,并师从国际法专家刘泽荣,被作为刘泽荣的接班人加以重点培养和锻炼,是刘泽荣在外交部的唯一入室弟子与接班人。与厉声教同年进入外交部条约委员会的还有后成为新中国首任联合国国际法院大法官的倪征燠。二人结下了终生的友谊。

1958年8月,在刘泽荣、倪征燠、周鲠生三位国际法学界权威向毛泽东与周恩来做关于领海法律制度等问题的汇报时,厉声教作为刘泽荣的接班人,曾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的关注。在此期间厉声教深度参与了中缅、中印、中朝、中苏等边界谈判,并在国家官方地图上的国界线标绘、解决大陆边界纠纷与岛屿矛盾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为维护边疆稳定,更好地开展周边外交工作作出了贡献,也为继续搞好同邻国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1960年,厉声教撰写的调研报告波兰领土变迁》及对于德波边界寇松线问题的研究等曾获得中央领导的关注与重视,并在外交系统内引起广泛影响,获得高度评价。外交部为此专门安排厉声教在大会上就此作专题业务讲座。

1962年至1964年,厉声教在外交学院进修。

1971年10月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后,厉声教与倪征燠作为中国代表团顾问一同参加了自1972年3月到1982年12月长达十年历期的联合国海底委员会会议和随后的联合国海洋法会议,负责法律和外文方面的咨询与把关,及起草给中央和外交部领导的各类报告等。厉声教与倪征燠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文本的主要起草人与定稿人,并参与了英文本的起草与定稿工作。

1973年10月,厉声教就领海宽度问题向周恩来总理的重要建言,获得了周恩来的肯定与支持,使得中国坚持了12海里而非200海里领海宽度的主张,并最终于1982年以既定12海里领海宽度签署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在此期间,厉声教还与倪征燠作为中国代表团顾问一同参加了第二十七届联合国大会,并同国家测绘总局地名委员会共同组团参加了联合国地名标准化会议,以及其他联合国会议等。这一时期,厉声教频频代表国家参加国际外交活动与外交谈判。他出色地完成了国家托付的重任,也赢得了其他与会国家代表对中国的尊敬。

1986年,厉声教调任中国驻巴巴多斯大使馆参赞,1987年被任命为中国驻巴巴多斯代理大使,此间正值中国与巴巴多斯建交十周年。厉声教在任期间积极推进中巴两国在各领域的友好合作,并在国际事务中保持良好沟通与配合,巩固了双边关系,为中巴两国友好关系奠定了基础。

从巴巴多斯卸任后,厉声教被任命为中国驻多伦多副总领事,主管侨务等方面的工作。他在任期间十分关心当地华侨华人的生存与发展,在保护侨胞的合法权益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为他们解决了很多实际问题,深受多伦多广大华侨华人们的景仰和爱戴。他在任期间为推动中加文化交流贡献良多。1995年9月25日,加拿大政府特向厉声教颁发奖状,向厉声教为中加两国教育文化交流所作之贡献致敬。

作为外交部专家,厉声教还曾参与对国际形势和国家外交政策中的一些重大问题进行调查研究,为中央在外交外事决策方面提供对策建议。

在繁忙的外交工作之余,厉声教还参与、组织了一系列国内外重要学术活动,曾受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之邀作为高级访问学者前去访学,为提高中国在国际上的学术声誉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晚年经历

退休后,厉声教仍十分关心外交事业的发展,作为国家边海事务方面的权威专家继续担任外交部顾问,为祖国的外交事业及外交史方面的研究贡献自己的余热。他还兼任多所知名学府、智库的客座教授与名誉顾问,将自己平生所学倾囊传授给新一代的有志青年,同时为国家的外交、外宣及教育事业的发展建言献策,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其所讲授的课程内容包括外交实务、国际法中美关系、跨文化沟通、外交史、国际传播等。

此外,他还受邀在多家国际知名媒体上开设英文专栏,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厉声教也是首位在美国《赫芬顿邮报》等西方主流媒体上开设个人专栏的中国外交家。他十分支持国家外宣事业的发展,应邀担任多家中央媒体名誉顾问,助力其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取得了卓越的成效。他也是为数不多的同时在外交与外宣领域均作出杰出贡献的中国外交家。

晚年的厉声教开始静心整理自己早年即开始记录的外交日记等材料,大量材料均未发表。

2014年,厉声教受南京大学之邀赴宁举办专题讲座

2015年,厉声教受上海交通大学之邀赴沪举办专题讲座。

2017年8月6日7时38分,厉声教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厉声教同志病重期间和逝世后,中央有关领导同志以不同方式表示慰问和哀悼。8月16日上午9时,“厉声教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市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外交部条约法律司原司长陈士球、司长徐宏、原副司长唐承元、副司长郭晓梅、中国驻卡拉奇原总领事马亚欧领事司参赞童德发梅汝璈之子梅小璈、贾俊杰参赞及厉声教同志亲属、同事及生前友好等前往送别。

周秉德唐闻生武韬施燕华黄惠康徐宏欧阳玉靖黄屏王建邦樊桂金刘晋王宗来陈佩洁阮平邓繁华王颖李泽椿陈毓川伏鹏、倪乃先、梅小璈、朱大奎、陈宗德、崔功豪、杨振玉(杨振宁之妹)等,及外交部离退休干部局外交部条约法律司外交部边界与海洋事务司外交部领事司南京大学校友总会市西中学校友会等敬献花圈。

光明日报社《光明追思》等设立专版对其表示缅怀。

厉声教自1956年投身中国外交事业,在50余年的外交生涯中,代表新中国参与了中缅、中印、中朝、中苏等边界谈判及联合国海洋法会议等重大国际谈判,先后担任联合国海洋法会议中国代表团顾问、联合国大会中国代表团顾问、中国驻巴巴多斯代理大使、中国驻多伦多副总领事、外交部参赞、外交部顾问等职。他被公认为国际海洋法中国边界与海洋事务权威专家,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文本的主要起草人与定稿人之一,并参与了英文本的起草与定稿工作。其研究成果曾受到毛主席与周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曾为中国驻联合国代表团法律顾问。退休后受邀担任南京大学外交学院客座教授,是南京大学和外交学院的杰出校友。他为国家的外交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受到周恩来总理的点名肯定与两次接见。在厉声教同志的遗体告别仪式上,周恩来侄女周秉德特为其敬献了花圈。

主要贡献

外交领域

起草国际公约,维护国家主权

厉声教是地位仅次于《联合国宪章》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文本的主要起草人与定稿人之一,并参与了英文本的起草与定稿工作。其1973年10月就中国领海宽度问题向周恩来总理的重要建言,获得了周恩来的肯定与支持,使得中国坚持了12海里领海宽度的主张,并最终于1982年以既定12海里领海宽度签署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签署该公约是中国历史上首次通过参与国际法的立法活动维护国家海洋主权和利益,在中国国际法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对中国运用法律手段维护本国海洋权益,保证管辖海域得到有效控制和充分开发利用以及解决南海问题等影响深远。中国最终成为《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主要签字国家之一,周恩来、厉声教等人的努力在其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为维护国家主权,争取中国及其他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海洋权益,以及对该公约的产生和顺利通过都作出了贡献。

参与周边外交,维护边疆稳定

厉声教代表新中国参与了中缅、中印、中朝、中苏等边界谈判,并在国家官方地图上的国界线标绘、解决大陆边界纠纷与岛屿矛盾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为维护中国边疆稳定,更好地开展周边外交工作作出了贡献,也为继续搞好同邻国的关系奠定了基础。他全程参与了中国与缅甸边境协议的谈判。该协议是中国与邻国第一个领土协议,并成为之后领土谈判和协议的范例。

执笔中央文件,参与外交决策

厉声教的研究成果曾受到毛主席与周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他是《波兰领土变迁》、《关于马尔维纳斯群岛(福克兰群岛)的归属问题》等大量呈报中央的外交部内部资料的第一执笔人。作为外交部专家,他还曾参与对国际形势和国家外交政策中的一些重大问题进行调查研究,为中央在外交外事决策方面提供对策建议。

推进中外合作,传播中华文化

在担任中国驻巴巴多斯代理大使期间,厉声教积极推进中巴两国在各领域的友好合作,巩固了双边关系,为中巴两国友好关系奠定了基础。在担任中国驻加拿大多伦多副总领事期间,在保护侨胞的合法权益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并为推动加拿大华侨华人社会积极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向加拿大主流社会传播中华文化作出了杰出贡献。加拿大政府1995年9月特向厉声教颁发奖状,向厉声教为中加两国教育文化交流所作之贡献致敬。

致力文化外交,发展国家软实力

厉声教参与、组织了一系列国内外重要学术活动,为提高中国在国际上的学术声誉作出了贡献。他还在通过西方知名媒体向世界更好地介绍和说明中国的同时,发挥自身外交外事经验丰富,人脉高端广博等优势,致力于文化外交,注重对外民间友好交往,促进了中西方更好地沟通和交流,为提升国家文化国际影响力和软实力,配合整体外交工作大局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首位在西方知名媒体开设专栏的中国外交家

厉声教是一位具有广泛国际影响力的外交家,是首位受邀在西方多家知名媒体开设个人专栏的中国外交家。厉声教余生一直在为争取中国在国际社会的话语权,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而不懈努力。他凭借自身在西方主流社会的影响力与公信力以及地道的英语,积极地向世界说明中国,为国家的外宣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

文化领域

潜心文史,精研国学

厉声教在繁忙的外交工作之余,还曾致力于国学文史和外交史等方面的研究,有“诗人外交家”和“外交活字典”之称,被誉为“学贯中西的一代大师”和“沟通中西文化的使者”。其在国学文史方面造诣颇深,同时留下了不少名篇佳作。他的作品影响深远,其中《望海潮·悼周恩来总理》《癸丑年九月怀周总理》《浣溪沙·甲戌年夏梦曲院荷花》《辛卯季春谒厉杭二公祠》《访二公祠寻厉公墓不获》《观潮有感》《采桑子·西湖四咏》等被公认为当代诗词中的经典之作。作为当代国学代表人物,其作品和事迹被编入《中国当代诗坛选藏》《静安文史》《杭州党史》等典藏文献及大、中、小学教材中,并被翻译成英文、法文、西班牙文、德文、俄文、日文等多种语言文字。

教育领域

培养高端人才,倾心教育事业

厉声教为国家的外交和国际法等方面的人才培养竭尽心力,培育出了一批高端人才。他甘为人梯,积极提携后进青年。他还曾兼任多所知名学府、智库的客座教授与名誉顾问,将自己平生所学倾囊传授给新一代的有志青年,同时为国家的外交、外宣及教育事业的发展建言献策。其所讲授的课程内容包括外交实务、国际法、中美关系、跨文化沟通、外交史、国际传播等。此外,他还审定了大量的专业教材与辞书,包括1988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大学世界历史地图》,以及《中国大百科全书》和许多大型图集、工具书、课本中有关领土与地理的内容。

个人作品

作品目录

代表作品

望海潮·悼周恩来总理

武侯星陨,江山依旧,千秋寂寞圣贤。投笔岚山,运筹黄埔,一生戎马多艰。道义一肩担,保国祚早定,天下长安。日月经天,大鸾翔宇御浩然。

舟楫不避狂澜,有中流一柱,可比金坚。八阵图残,三分梦碎,诤谏无补空谈。长泪满青衫,叹午门惊变,雨覆云翻。遗爱犹存,躬耕人去空园田。

浣溪沙·甲戌年夏梦曲院荷花

一棹菱歌曲院深,碧波从容绿无痕。藕花红消月盈门。

满把流光谁吊问?桨声何处不销魂。梦回犹作宦游人。

辛卯季春谒厉杭二公祠

碧树掩幽径,故丘何处寻。

祠畔西溪水,檐下北平人。

好静修文胆,安贫写诗魂。

清风吹绿蜡,惊觉已黄昏。

访二公祠寻厉公墓不获

孤茔湮鹤迹,晚照蒋村前。

阶下蕉烟碧,堂前蝶梦酣。

南湖花隐月,北渚水含烟。

樊榭吟游处,石窗薜荔缠。

观潮有感

潮来万马风雷变,潮返空留素练痕。

几度浮沉天地阔,江山代有弄潮人。

采桑子·西湖四咏

采桑子·谁家庭院春光好

谁家庭院春光好,粉堕仙乡,微雨钱塘,红杏争落燕一双。

暖风袭面清波乱,孤棹寻芳,杯酒斜阳,一段伤心似水长。

采桑子·芙蓉出水连天远

芙蓉出水连天远,西子多娇,南客风骚,独爱红帔翠盖招。

满湖清冽薰人醉,烟水迢迢,何处笙箫,明月清风上柳梢。

采桑子·西湖秋水平如镜

西湖秋水平如镜,北雁南回,红叶谁题,楼外楼畔锦绣织。

莫愁难觅故园路,曾记来时,斜月迟迟,别梦依依醉里归。

采桑子·西风凋尽西湖柳

西风凋尽西湖柳,冷月寒烟,红藕香残,南御亭北水漫天。

断桥望断天涯路,梅影孤山,独倚阑干,清夜思君碧落间。

断桥春草

无限春波碧草生,断桥独立雨濛濛。

长安流水繁华尽,一段孤芳万古恒。

满江红·浩浩长江

浩浩长江,万里浪,挽澜击楫。同坐望,北楼钟鼓,哪堪别离。踏遍三山程门雪,勘明四海达摩壁。溯万象,何事主沉浮,观王气。

听晚唱,迎朝日。惜少壮,博奇志。叹青春豪放,笔端星驰。誉满六朝金粉地,此去天下谁相知?入梦里,明月照秦淮,长相思。

作品特色

厉声教留下了不少名篇佳作,其中《望海潮·悼周恩来总理》《癸丑年九月怀周总理》《浣溪沙·甲戌年夏梦曲院荷花》《辛卯季春谒厉杭二公祠》《访二公祠寻厉公墓不获》《观潮有感》《采桑子·西湖四咏》等被公认为当代诗词中的经典之作。

望海潮·悼周恩来总理》是厉声教于1976年所作的哀悼周恩来总理的一阙词,为悼念周总理诗词中的经典之作。该词仅用寥寥数笔即勾勒出周恩来波澜壮阔的一生,既表达了作者对周总理的敬仰、爱戴与深切怀念之情,又对周总理的一生是一个上升到艺术高度的理性的概括。作者曾获得周恩来的赏识与肯定,在周恩来的领导下走上外交战线,并自始至终追随周恩来总理。作者出身杭州厉氏家族,与周恩来家是世交,两家还有亲戚关系。故作者对周恩来其人有着自己切身而独到的理解。整阙词哀而不伤,虚与实,放与收,意象与用典,抒情与叙事均结合巧妙,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周恩来总理的景仰、哀悼和思念。个别处似乎虚多实少,典故较多,实则是作者用语谨慎,以避人耳目。但在那个年代,已属惊人之语,足见作者对于周恩来总理的崇敬之情已超越了对其个人安危的顾忌。

癸丑年九月怀周总理》是厉声教于1973年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诗。作者于当年因在边界与海洋事务方面做出重要贡献而受到周恩来总理的肯定与接见。该诗语言不事雕琢,浑厚典雅,如枯木搭成的藤萝架,承托着满树藤花盛放的绚烂之美,将作者坚定追随周总理,献身革命事业的一片丹心进行了充分的表达,是纪念周恩来总理诗词当中的经典之作。在1973年那个动荡的年代,作者的革命理想和信仰能够不受丝毫动摇,源自周总理的伟大人格和高尚情操的感召,源自革命人无畏忘我的热忱。这份激情,借由文字的力量,穿越近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于今依然力透纸背,感人肺腑,激励着我们在今天的和风丽日之中,依然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浣溪沙·甲戌年夏梦曲院荷花》是厉声教于1994年在驻加拿大多伦多时所创作的一首词作。这阙词抒写了厉声教夏夜梦回杭州,泛舟西湖,夜观曲院风荷时的感受,表现了作为外交官的厉声教虽身在异国,仍心系故乡杭州的思乡情怀。词作上半阙以夜泛西湖开头,却不先铺排景致,而是先声夺人,以一曲菱歌引人入胜,令读者瞬间身临其境,如置身湖中,耳边是歌声伴着船桨划水的声音,眼前是碧波沉沉,月照荷花的景色。在作者笔下,荷花不是以通常晴空烈日下红花绿叶的艳丽形象出场,而是在如银月色映照下,褪去鲜艳,展现出别样的清幽,颇有水墨画的味道,这在西湖歌咏中是比较少见的。而空庭之中,只有月光盈门,也是闲云野鹤之境,这同样多少体现出作者不求富贵,洁身自好的追求和返璞归真,远离烦嚣的渴望。下半阙写景之中融入了触及灵魂的情感表达,流光谁吊问,何处不销魂,两处疑问的答案耐人追寻,颇有东坡诗“人生到处知何似”一句的味道。末句才点破此乃梦境,出人意表。梦境中折射的是作者思念祖国和家乡的心境。好梦不长,如斯良辰美景不可多得;游宦异国,自是梦萦魂牵故乡山水。整阙词清丽流畅,洒脱自然,立意新颖,不落窠臼。词中情景交融,虚实结合,如歌如画,亦真亦幻。自古至今,歌咏西湖、荷花的诗词歌赋何其多矣,却鲜有这样别致而有意趣的。

辛卯季春谒厉杭二公祠》是厉声教于2011年初赴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拜谒厉杭二公祠,同时寻访其先祖厉鹗墓时所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体现了作为诗人的厉声教将凭吊先人的思古幽情寄托于杭州山水之间的超逸情怀。作者此诗,看似信手拈来,流畅清新,不落窠臼,实则构思精妙,深沉蕴藉,意在言外,对仗工整而无雕琢之匠气,立意深远兼具天然之气韵,用典与写景浑然一体,古人与今人共此幽情,为不可多得之作。首句以绿树掩映幽径的景色,寥寥几个字就将全诗的画面感、幽远的意境一下子展现出来。末尾一个“寻”字,突出“寻访”之本格,却又用“何处寻”问句结尾,带有悬念,暗示求之不得,又似有所期待,耐人寻味。可谓于平淡中见不凡。颔联为罕见的妙对,对仗工整,意蕴丰富,令人称奇。“祠畔”句,本来纯系眼前实景,然用“西溪水”三字,既给出地点,又引人入胜,西溪之美,人尽皆知,只闻“西溪”二字,便可联想到无数风光,令人极易与作者共感,描绘的是一脉流淌不绝的碧水,引发的是无限追慕遥想,如此名胜之地,此情此景,谁曾与共?而“檐下”句,由古及今,现出前来凭吊的作者真身。该下联别出心裁,初读看似用“在人屋檐下,怎敢不低头”的常言为典,诉说作者这在北平多年游宦之人对自身境遇的感怀,再读悟出其一语双关,实际巧妙描摹了自北平归来西溪之人,在祠堂外屋檐之下默立之态:后世子孙来吊先人,仰慕先贤,实在不可不低头。表面的自伤之语,竟是抒发对先人的无限景仰崇敬的佳句。且“西溪”对“北平”,二者皆为地名,“西溪水”对“北平人”,二者皆为令人生出无限遐想的事物,大有趣味,读来不忍释卷。颈联两句工整之余,含义深刻。厉鹗一生贫寒不仕,命途多舛,无缘富贵,但在清代词坛独树一帜,才华卓绝,著作甚丰,后世名垂不朽。“好静”、“安贫”二句,看似怀念先人的清高博学、安贫乐道、著述丰富,实则也是对作者自身继承发扬前人之风骨标格的理想追求的一种表达,今人古人,一心同理。尾联又回到眼前景物,将读者从无限感怀之中带回现实,收束得当。“清风吹绿蜡”一句用了“冷烛无烟绿蜡干”的旧典,却显清新,盖因祠堂前常年种植芭蕉,新绿当春萌发,作者以眼前所见入诗,故不造作。且有“惊觉已黄昏”之句在后,点出天色将晚。既已傍晚,想到点蜡烛也是自然而然,而新长出的芭蕉嫩叶,正如绿蜡,如此而已。此外“清风”句,静的是芭蕉,动的是风,静中有动,颇有禅意,与“惊觉”句相得益彰。“惊觉”句又是双关,既写出作者耽于凭吊,思绪万千而忘记了时间流逝的情景,又仿佛是身已暮年的作者惊叹年华易逝的感慨,红尘中人,莫不如此,这静谧之中的“惊”字,与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之“惊”字,各臻其妙,大有警醒世人之意。自来吊古咏怀之作,多有作者自伤身世,怀才不遇之慨叹,如杜工部吊蜀相祠之“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句等,但作者此诗,匠心独运,虽有淡淡伤感却无悲戚酸苦之局促。不事雕琢而意境高远,正大端方却妙趣横生,值得反复吟咏,堪称当代吊古咏怀诗之杰作。

观潮有感》是厉声教于1998年观钱江潮后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字字精炼,虽用熟习旧典,却极为贴切自然,与描摹眼前钱塘江潮的壮阔景观和感慨作者个人的人生历程巧妙地融为一体,兼之立意新颖,借写观钱江潮,把作者亲身经历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改革开放等祖国数次历史性的变革用寥寥数语进行了历史性的总结:正如潮水的势不可挡一样,社会发展进步的浪潮是不可阻挡的,因为我们伟大的祖国,代代都有高瞻远瞩的革命者、改革家们,他们无惧个人际遇顺逆,无畏前路波涛汹涌,像弄潮儿一样,踏浪而行,勇往直前,前仆后继。他们是历史发展、社会进步的推动力量。此诗最大特点是把钱塘江潮和改革创新这一对本体和喻体进行了水乳交融的刻画。作者在其中展现了不落窠臼的巧妙构思,堪称“教科书式”的用典方式,以及完美的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通篇不见深奥晦涩或浓妆艳饰之处,而自大气磅礴,意境深远。其锤炼文字之功,值得研究揣摩。如“潮来万马风雷变”一句,一改龚自珍诗中的万马齐喑那晦暗颓废的色调,反而转用万马奔腾之状来描绘潮水来势汹汹,而末尾的“变”字,明似写潮水气势如风雷且瞬息万变,却又暗示了社会发展,改革创新所带来的大潮一样翻天覆地的巨变,可谓一字千钧。再如“几度浮沉天地阔”一句,既是写实,描绘潮涨潮落,天地开阔的景象,又是写虚,抒发作者在人生经历了起起伏伏之后,终于放开怀抱,顿感海阔天空,豁然开朗的心情。末句“江山代有弄潮人”,既是写因观潮而联想到的改革浪潮和改革者们,又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后继有人的欣喜之情,既传达了积极乐观的正能量,又体现出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情怀,读来令人心折。

采桑子·西湖四咏》是厉声教创作的一组描写当代杭州西湖四季美景的词作。《采桑子·谁家庭院春光好》是一阙描写西湖美好春光的小令,动中有静,情景结合,清新自然,引人入胜。《采桑子·芙蓉出水连天远》是一阙描写西湖夏日风光的词。词作如油画般色调浓艳,气势不凡,却又不乏活泼与灵动,读来令人两腋生风,清香满颊,心旷神怡。《采桑子·西湖秋水平如镜》描写的是西湖秋色。作者在诸多永恒的秋日意象中融入了发自肺腑的乡愁别绪,意境高远,音韵和谐,文笔俊逸,情感真挚,堪称佳作。《采桑子·西风凋尽西湖柳》写的是西湖冬日之美。用典精妙,意境幽远,文辞清丽,韵脚自然,情感真挚。最精彩之处是词作的内在的节奏音韵如旋律悠扬,沁人心脾,充分体现了作者将形式之美与内容之美精巧结合的高超手法,颇足一观。这阙如歌如泣的词,以其高超的艺术表现力,深深地打动了读者,其所承载的思念之情,令人感动;那哀艳婉转的画面与音韵之美,更令人击节。这四阙词,用典与写实俱臻妙境,用工整严谨的韵文,自然流畅地写尽了西湖四时风物的精彩,写活了西湖四季美景的精魂,表现了游子对故乡的无限眷恋,描绘了杭州历史人文与自然风光的水乳交融,且能兼顾音韵之美与画面之美,可谓字字珠玑,读来朗朗上口,令人不忍释卷,无愧于当代吟咏杭州西湖诗词中的杰作。

个人生活

家族成员

父亲厉麟似:中国近现代文教界代表人物,著名教育家外交家,中国电化教育奠基人。

母亲唐丽玲:上海名媛,中国第一代钢琴家、电影演员,曾任教于浙江大学并任女生部主任。

祖父厉良玉:晚清篆刻书画名家,西泠印社创始人之一,中日文化交流与民间外交的先驱。

大伯父厉绥之:“中国西医学教育之父”,中国第一代西医,浙江医科大学主要创始人。

二伯父厉尔康:抗日爱国名将,曾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军事参议院院长。

七世祖厉鹗:清代著名诗人、学者,浙西词派中坚人物,杭州厉氏家族一世祖。

据权威史料记载,其祖上是齐国开国君主,传奇政治家、军事家、韬略家姜子牙

人物轶事

与周恩来

厉声教的父亲厉麟似与周恩来是故交,二人曾同在欧洲留学并结下友谊。周恩来于1924年回国,在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而厉麟似也于1930年从德国海德堡大学博士毕业归国,在教育部社会教育司任司长,二者后均成为享誉世界的外交家。厉麟似也是上海文化界抗日代表人物之一,对于促进国共两党合作抗日起到了重要作用。无巧不成书,厉家与厉声教夫人家还均分别与周恩来有亲戚关系。厉麟似建国后毅然留在大陆,部分原因也是因为周恩来。厉声教曾获得周恩来的赏识,并在周恩来的领导下走上外交舞台并一直追随。他生前曾多次深情地表示,周恩来总理是他一生最敬佩的人,是他的人生榜样。在外交部的政治运动中,厉声教虽遭受冲击,但面对逆境,他仍坚持原则,始终拥护周恩来总理,终生不渝。其20世纪70年代创作的两首诗词——《望海潮·悼周恩来总理》和《癸丑年九月怀周总理》被公认为纪念周恩来诗词中的经典之作。在厉声教的遗体告别仪式上,周恩来侄女周秉德特为其敬献了花圈。

在中国参加1973年12月的联合国海洋法会议之前,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插曲,导致1958年声明宣布的12海里的领海宽度险些遭到废止,险些改变了历史和国际关系的格局。中国在当时正值文革时期,中央不仅支持拉美国家反对海上霸权,还有意将1958年宣布的12海里领海宽度扩至200海里。1972年中国在关于领海宽度问题上的对外发言中就已经开始出现偏差,并且时任外交部副部长的乔冠华在1973年的联合国大会的正式发言中将提到200海里领海权问题。若在此极其重要的国际场合公开发表支持200海里领海的言论,后果将不堪设想,历史就将被改写,一些重大问题将会变得更加复杂。

1973年9月,在乔冠华即将在联合国大会上正式发言前,时任联合国海洋法会议中国代表团顾问的厉声教就领海宽度问题的一份上书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关注与及时回应,就此改变了历史。厉声教提出,当时除巴西乌拉圭两国坚持200海里领海的主张外,大多数拉美和非洲国家都没有明确提出200海里领海,他们所主张的“200海里”其实是专属经济区,应该根据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意见确定我国领海宽度。周总理敏锐地意识到,厉声教所提出的意见是有道理的。当时是特殊时期,“领海”和“专属经济区”的概念被内部材料和媒体混淆,以至于中央误以为大多数拉美和非洲国家都主张200海里的领海宽度,才会主张支持200海里的领海宽度。周总理当机立断,对厉声教的材料标以“特急”,又提出了自己的修改意见,外交部因此得以将文件火速传至乔冠华手中,使得他在联合国大会上做公开发言前及时修改了发言稿,一场“国际危机”就此消弭于无形。此后,周总理还曾几次致电外交部找厉声教面谈领海问题。

运动健将

厉声教青年时期曾是一名运动健将。在南京大学就读期间,曾效力于南京市足球队、南京市篮球队和南京青年足球队,是南京大学校足球、篮球队主力队员,1950年代曾代表南京市及南京大学参加多个全国性运动会及足球、篮球比赛。1953年在南京大学首届校运动会上,厉声教夺得男子100米短跑季军。从南京大学毕业进入外交部后,厉声教成为外交部篮球队主力队员、队长兼教练;中年以后改打乒乓球,曾获外交部乒乓球比赛冠军。

三大遗愿

厉声教去世前曾给家人留下三大遗愿:第一,身后事一切从简,不给国家和亲友增加负担;第二,遗体捐出,用于医学研究;第三,丧葬费用全部捐出,一部分用于老年疾病的研究,帮助更多老年人,另一部分捐给母校南京大学和上海市西中学。厉声教一生两袖清风,甘贫乐道。他生活上始终艰苦朴素,一辆破旧的自行车骑了一辈子。

从南京大学到外交部

学业优异,才华出众的厉声教,不仅被南京大学教授们认为是一位难得的人才,也吸引了正在物色人才的外交部领导们的注意。外交部当时正在为从事国家领土边界工作的老专家刘泽荣物色接班人选,经过多方调查研究,最终认定厉声教是最为合适的人选。外交部向南京大学方面指名一定要厉声教毕业后来外交部工作。不料此后的过程却是一波三折。

南京大学最后安排了一位学生干部去外交部工作,而厉声教则被分配到了外交学院,被安排在世界经济教研室从事教学与研究工作。厉声教欣然接受。外交部发现来人不是厉声教,就把南京大学安排的那位同学分配到了云南外事处工作。外交部旋即询问南京大学厉声教去了何处。南京大学方面答复称他被分去了外交学院。于是外交部就派员来到外交学院,专程邀请厉声教去外交部工作。

而厉声教本人当时志在科教兴国,更倾向于留在外交学院从事国际经济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一开始并未打算进入国家部委工作。没想到外交部对此事非常重视,竟三次派遣人事司国内干部科科长吴化远前去外交学院邀请厉声教去外交部工作,同时外交部条约委员会的各级领导也逐个出面,耐心地给厉声教做思想工作,劝他来部里跟随刘泽荣老专家一起从事领土问题的研究和实践工作。经过再三邀请,厉声教被外交部领导们礼贤下士,求才若渴的拳拳之心所感动,最终于1956年11月正式调入外交部,成为外交部条约委员会老专家刘泽荣唯一的入室弟子。厉声教那时年仅21岁,是当时外交部所有地区和业务司干部中最年轻的。当时在周恩来领导下的外交部重视青年人才,尊重知识分子的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与杭州的深厚渊源

厉声教出身于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书香世家杭州厉氏家族,与杭州有着深厚的渊源。他的先祖厉鹗是杭州最负盛名的文豪之一,清代诗坛翘楚,浙西词派代表人物,被学界公认为“历代杭州山水名胜诗人之冠”。浙江大学教授朱则杰曾撰文道:“整个杭州,几乎凡有风景之处,都有厉鹗诗。在历代描写杭州风景的无数山水诗人中,成就恐怕即以厉鹗为最高。”他的祖父厉良玉是杭州西泠印社的创始人之一,晚清金石名家、“新浙派”的代表人物。而其父则是杭州外交界的杰出代表,曾与顾维钧齐名的民国著名教育家、外交家厉麟似。他的大伯父厉绥之与二伯父厉尔康也都是杭州名噪一时的人物——前者是杭州名医,浙江医科大学的创始人;后者是近现代著名杭州籍爱国将领,曾任国民政府军事参议院院长、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杭州厉氏家族世居杭州西子湖畔,祖宅位于杭州上城区上仓桥和六部桥附近的横箭道巷,邻近南宋皇家遗址。新中国成立后,厉家故居大部分土地及房屋被政府几次征用和重新分配,部分划归当时的东南肥皂厂(后发展为东南化工厂)。厉家故居而今虽已面目全非,但仍尚存一处,即厉声教所居直箭道巷房屋。厉声教留下了不少吟咏当代杭州的诗词佳作。如:《浣溪沙·甲戌年夏梦曲院荷花》《辛卯季春谒厉杭二公祠》《访二公祠寻厉公墓不获》等。第一首词作是厉声教驻外期间所作,抒写了他夏夜梦回杭州,泛舟西湖,夜观曲院荷花时的感受,表现了作为外交官的厉声教虽身在异国,仍心系故乡杭州的思乡情怀。后两首诗作则是他赴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拜谒厉杭二公祠,同时寻访其先祖厉鹗墓时所作,表现了作为诗人的厉声教将凭吊先人的思古幽情寄托于杭州山水之间的超逸情怀。

厉声教晚年颇重桑梓之情,每年都要回故乡杭州居住一段时间。他在杭州寻访故交,凭吊先人,游览名胜,寄情山水,大有落叶归根之感,也创作出许多关于故乡杭州的诗词佳作。如:词作《采桑子·钱王祠畔黄莺啭》、七绝《断桥春草》等。

国际法院大法官之女倪乃先回忆厉声教

据新中国首任联合国国际法院大法官之女、北京市交通局原副局长倪乃先回忆,厉声教的一个特点就是,人缘特别好,不求名利,为人谦逊,平易近人,踏踏实实做实事儿。他为人非常温和,从不教训人,不管是对领导,还是对平级、下级,他都一碗水端平,一样对待,都相处得很好。外交部有派系斗争,他是少有的十分温和的,不去批斗别人的,所以和哪一派的人关系都还可以。不过,在周恩来遭受冲击的时候,他是坚决拥护周恩来的。他比较潇洒,活得很随意,与人无争,不功利,不玩弄权术,对名利看得比较淡。他兴趣很广泛。年轻时足球、篮球、田径都很好。从小他父亲就培养他的兴趣爱好,还给他在弄堂里的墙上做了一个篮板和一个球筐,所以从小他的球感就很好。此外,他在音乐、文艺方面的素养也不错。他做什么事儿都做得很精致。他在外交部人面很广,因为工作方面各个司都需要与他所在的条法司进行业务合作,同时他兴趣爱好又很广泛,所以结交了很多朋友,无论是年长的还是年轻的干部都愿意和他一起。他为人不功利,这也是他朋友多的原因之一。老一辈的外交官是比较清苦的,待遇条件和现在的没法比,他们这一代人算是奉献了。

其他轶事

厉声教父亲厉麟似邹家华之父邹韬奋曾一同并肩,参与和领导中国的抗日救亡运动,两家为世交。作为文化界知名人士,二人1935年12月同被推举为上海文化界救国会执行委员,为团结文化界抗日力量作出了贡献。

厉声教自幼随父修习国学西学,六岁能作对联,八岁便能赋诗

厉声教一生两袖清风,甘贫乐道。他生活上始终艰苦朴素,一辆破旧的自行车骑了一辈子。

人物评价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对于厉声教有着较高的评价,称其“认真执行党和国家的外交路线,努力开展外交活动,注重调查研究,实事求是。退休后仍然十分关心党和国家的改革开放事业,衷心拥护党中央的领导”。同时评价其“光明磊落,襟怀坦荡,工作勤奋,尽职尽责,默默奉献,廉洁奉公,艰苦朴素,诚恳待人,作风正派”。并对其一生进行了总结,称厉声教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他把毕生精力全部贡献给了他为之奋斗的共产主义事业。他是一位好党员、好同志、好干部。他的优秀品质值得广大党员干部学习。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在政治运动中,厉声教同志虽遭受冲击,多次被下放劳动改造,但面对逆境,他仍坚持原则,始终拥护周恩来总理,依然坚信党和组织,表现出了共产党人的高尚品格。

光明网:厉声教为国家的外交、外宣与教育事业尽瘁毕生,为维护国家主权和边疆稳定,争取中国在国际上的海洋权益,以及提升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和国家软实力等均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工网:晚年的厉声教虽已老迈,但从他的文字当中仍能感受到他的大师风范以及他深厚的国学功底。

最高人民检察院正义网:厉声教是身兼政治家、学者、教育家和文学家于一身的杰出外交家,在多个领域均作出了卓越贡献。

光明日报社文摘报》:著名学者型外交家厉声教,曾参与新中国陆海疆界的确定,被公认为国际海洋法和中国边界与海洋事务权威专家,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文本的主要起草人与定稿人之一,为国家外交事业作出杰出贡献。

凤凰网:厉声教是学贯中西的一代大师,在外交、国际法、教育、文史、诗词、国际传播等多个领域均成就卓著。他是当代罕有的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融中西文化精髓于一身的,中华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

中国原驻俄罗斯大使武韬:声教同志,敦厚勤勉,谦谦君子,风范长存。

中共第十届、十一届中央候补委员,毛泽东英语翻译唐闻生:声教同志英语很好,是一位钻研业务的学者型干部,在外交部文化大革命中反对极左。

著名国际法学家周鲠生对厉声教十分欣赏,对其在波兰领土变迁和德波边界寇松线问题等领土边界问题方面的研究赞誉有加。

中国外交部原翻译室主任、中国原驻卢森堡大使、著名外交家吴建民夫人施燕华:我和建民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就曾和声教同事一段时间并建立友谊,特别是他们俩曾一起参加联合国海洋法会议的工作,经常互相切磋。声教对工作的细致认真令人钦佩,对一些问题都能把来龙去脉讲得一清二楚。建民生前也经常和我谈起他,称赞他为人正派,事业心强。退休后我多次在外交部与他同桌吃饭,发现他仍为外交部国际法方面的人才培养殚精竭虑。

中国地理学会中国海洋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任美锷:厉声教是中国地理外交第一人。他是地理界第一位从事外交工作的学者。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主任王颖:厉声教是一个很出色的外交家,他英语非常好,专业也很扎实。他一辈子兢兢业业,不求名,不求利,是一个非常杰出的学者型外交官。厉声教对周恩来总理主持外交大政与成就,是钦佩、信服与忠诚执行的。可以说,他遵守我国外交工作的原则与作风,终生不渝。他忠贞爱国,且很有情趣,思想境界也很高。作为外交官,他宣扬了国家,团结了人民。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气象中心原主任李泽椿:声教是一名杰出的外交官,代表国家参与了多个重大的国际谈判,并获得了周恩来总理的肯定,是我们市西中学最杰出的同学之一。声教为人,光风霁月,至真至纯,从来“事无不可对人言”。他于功名利禄并不如何计较,终其一生都保有一颗勤勉务实,淡泊宁静的赤子之心,这固然令他长葆谦和沉着的气度,却也令人误以为是因他过得一帆风顺。唯有真正懂得他的人,才知道他的“不动声色”,是遭遇过多少磨难与坎坷后的淡然。较之于他丰溢的才华与贡献,他这一生,终是歉收了。

中国农业银行总行原国际业务部总经理邹一民:厉声教同志一生严格要求自己。在工作上认真负责,敢于谏言,勤奋刻苦,努力钻研,学习和掌握各种新知识。在政治运动中,为人正直,不随波逐流、虚伪冷漠。在日常生活中对人和善,生活纯朴,与人无争。尽管老厉曾受磨难,但他仍能乐观从容地面对一切,他是个坚强乐观的人。

杨振宁之妹杨振玉:声教出身于高级知识分子和社会名流家庭,受到良好的文化薰陶,成长的过程中除学业外,还兴趣广泛,球类、音乐都是他的爱好。他家教很严,这规范了他的人生价值观。我印象中市西中学的厉声教同学,不多言语,身手敏捷,善打篮球。入南大地理系后,不但外文长进,并且有机会踏遍祖国锦绣河山。以后到加拿大任副总领事,经历了东西两方文化、社会结构等等的相互融合相互碰撞,其间对他个人的影响可想而知。我特别感动的是他的亲情和友情,这反映出他的人品。

加拿大国会议员余欣龙和现加拿大华人自由党协会主席郭伟光:厉声教副总领事,为人善良,多才多艺,建树良多。为中国和加拿大的邦交建立了良好的发展机会,同时关心华人社区繁荣安定和团结,更促进了中加人民友谊的发展,实为外交使节的模范。

加拿大10余个最有影响力的华侨团体负责人:厉声教副总领事的谦谨、儒雅的学者风度,和工作认真及负责的态度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他处事诚恳,即使意见不同,也能给我们愉快地解决问题,实在难能可贵。我们对他的敬业精神十分敬佩,除上班时间外,他总是尽量安排时间出席侨社的各种活动直到深夜,并为侨社的团结及和平相处做了很多实事。

加拿大多伦多各界华人:我们从工作的接触及日常的交往中,认识到厉声教副总领事是一位才德兼备的中国外交家,深受多伦多各界华人的敬重。他为多伦多华人、华侨做了很多有益的事,特别是促进华人社团间的团结合作与沟通对中国的了解及热爱方面,有着卓越的贡献。

湖南师范大学:厉声教同志一生谦谨低调,后半生虽历经磨难,坎坷多舛,但他初心不改,矢志不渝,仍能坚强、从容地面对一切,终成一代大家。

《The Nanjinger》杂志:如果说南京外交家郑和通过海上探险的方式使得南京声名远播,那么南京的另一位外交家厉声教则帮助了整个国家在谈判桌上获得商定各国海域全球标准的话语权。(英文原文:While Nanjing's other notable maritime influence, Zheng He, may have put Nanjing on the map in terms of exploration, it was Li who gave the entire nation a voice at the table to agree worldwide standards for countries' sea borders.)

人物故居

厉声教的杭州故居在今杭州市上城区直箭道巷。

后世纪念

2018年,厉声教被官方评为“逝世的十位国家脊梁”之一。

在厉声教逝世一周年之际,香港最大的英文报纸《南华早报》刊发题为《Chinese diplomat who helped shape Law of Sea remembered》的文章,对他表示缅怀。新华社参考消息》也在头条位置刊发文章《中国著名外交家厉声教传奇一生回顾》。

2022年5月,在南京大学建校120周年之际,厉声教被南京大学评为百廿南大“时代星爝人物”。

2024年5月,为纪念厉声教,中山市音乐家协会以厉声教名句“枕流息俗念,耳净听松吟”为主题举办了“枕流听松”青年古琴音乐分享会。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