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大存

更新时间:2023-07-06 12:24

古大存(1897—1966),广东省五华县人,早年就读于广东公立法政专门学校。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第一、二次东征。参与创建东江革命根据地和东江红军,先后担任中共东江特委委员、常委、军委书记,东江苏维埃政府副委员长、东江红军总指挥、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军长。

人物生平

古大存,字永鑫,1897年4月24日生于广东省五华县梅林村

1917年春,他就读于梅州中学,1919年在当地参加五四运动,次年入广东法政专门学校。那时广东共产主义小组成员陈公博,是法政学校的教员,陈独秀是广东省教育委员会的委员长。他们常到法政学校去演讲,古大存受到了革命的启蒙。

1921年春入广东法政专门学校;受共产党人和马列主义书刊的影响,1924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底毕业后,即参加广东革命政府组织的东征军,任战地政治宣传员、宣传队负责人。

1924年的夏天,古大存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24年12月,他从法政学校毕业后,受广东区委的派遣,报名参加东征军,任国民革命军张民达师战地政治宣传队负责人,结识了师参谋长叶剑英东征军击溃了盘踞在粤东一带的军阀陈炯明的主力。他奉命留在五华县领导农民运动,担任县农民协会副会长兼军事部部长,并负责整顿国民党五华县县党部,领导了梅县武装暴动,任暴动委员会主席,旋任党的七县联委书记。

1925年任党的东江特委常委、军委书记、东江工农武装总指挥部总指挥。

1925年7月,受党委派回五华县组织群众武装,领导农民运动,年底成立党的特别支部,任组织委员。古大存以省农民协会特派员的身份回到五华,推动农民运动,组织群众武装,配合国民革命军第二次东征。从此,掀开了他在东江地区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生涯。他和战友们一起组织广大农民在五华全境建立农会,组建农民自卫这军,开展“二五”减租和反地主豪坤强勒收租斗争。一时间,五华农民运动风起云涌。“禁止米谷出口,智取张谷山,活捉李寿眉,打击张九华,年关大暴动等故事至今还在五华大地传扬。

1926年初,被选为国民党五华县党部委员,同年2月,任五华县农民协会副会长兼军事部长。

1927年广东“四·一五”反革命政变后,他组织了东江人民反击国民党反动派。同年11月,任工农革命军第七团团长。

1928年革命转入低潮,古大存审时度势带领幸存的战士走进八乡山继续革命斗争,在八乡山根据地10多年的革命战争中,古大存和战友们转战丰顺五华紫金等县,足迹遍布莲花山大南山八乡山。建立革命根据地,任五华、丰顺、梅县、兴宁大埔五县暴动委员会主席。同年8月领导梅州暴动胜利后,任中共七县(兴宁、五华、丰顺、梅县、大埔、揭阳,潮安)联合委员会书记,领导开展土地革命运动。期间,由于左倾极左路线的迫害险遭不测,但他仍不折不挠地率领部队坚持斗争,成为东江地区一面不倒的红旗,为东江革命史写下雄奇而悲壮的不朽篇章。

1929年春,率农民武装粉碎了敌人的三次“围剿”。同年6月,任东江特委常委、军委书记,后成立东江工农武装总指挥部,任总指挥。

1930年古大存任东江工农民主政府副主席、红十一军军长。次年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委员。

1930年5月,东江工农民主政府成立,任副主席。同时正式组成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任军长兼代政治委员。

1931年11月,被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委员。

1932年后,他历任东江红军第一路军总指挥、东江游击总队政委、东江特委组织部长。

1932年8月,任东江红军第一路军总指挥。

1933年10月,任东江游击总队政治委员。

1934年任东江特委常委、组织部长、政治保卫局局长。

1935年春,率部突围后与党失掉联系,仍隐蔽在群众中坚持斗争。

1938年带病外出寻找党组织,经汕头、香港、广州到武汉找到八路军武汉办事处。同年9月,长江局任命他为中共广东省委统战部长。11月,粤、桂、湘、赣、沪、浙、闽、闽西南等地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代表四十余人组成代表团,任团长兼临时党支部书记。

1939年,古大存作为“七大”代表率领南方代表团赴延安。在延安,古大存参加了整风运动,因他敢于联系实际,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被毛泽东同志誉称为“带剌的玫瑰花”。此后,他继续奔忙在革命事业的各条战线,为革命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

1940年底率代表团到延安后,便参加了高级干部学习组的整风学习,任小组长。

1942年2月,全党开始整风,他调中央党校,先后任支部书记、一部主任。

1945年4月,他出席党的“七大”,当选为候补中央委员。翌年赴东北,历任中共中央东北局西满分局常委和秘书长、东北局组织部副部长、东北行政委员会交通部部长。

日本投降后,受党中央委派,参加建立东北根据地的工作,从延安去东北,途经张家口时,曾奉命帮助晋察冀中央局办党校,任校长。

1946年5月到达东北后,任中共西满分局常委、秘书长、土改工作团团长,精心指导肇县的土地改革试点。

1947年调任东北局委员、组织部副部长。

1948年任东北行政委员会交通部长。

1949年3-9月,兼任东北交通专门学校(长春邮电学院前身)校长。

1949年12月,任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

1961年11月至1965年12月再任广东省副省长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广东省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共中央华南分局副书记、中共广东省委书记处书记、广东省副省长等职。1956年在党的“八大”上继续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1957年在反“地方主义”运动中受到错误处分。

1966年11月4日在广州病逝,享年69岁。

1983年,中共中央为其平反。

人物传略

古大存,字永鑫,号斛咸,广东省五华人。家有九兄妹,古排行第七。古年少丧父,又是后母所生,在封建家庭中备受欺凌。民国9年(1920),考入广东公立法政专门学校,在陈独秀、陈公博等人影响下,逐渐接受共产主义思想。民国13年毕业前夕,经黄国梁、宋青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14年2月,中共广东区委派古参加东征军,任张民达师战地政治宣传员。7月,以省农民协会特派员名义到五华县开展农民运动,狙织农民武装。同年底,古任中共五华特支委员、五华县农会副会长。民国15年2月,任县农会副会长兼军事部长。他在该县组织起农民常备武装2000余人,与地主豪绅的反动武装“资本团”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古先后成功地领导该县农民进行禁止地主、奸商运粮出境牟利的斗争和“二五减租”斗争,并指挥农民智擒和处决了“资本团”总后台张谷山。

民国16年(1927)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革命形势异常艰险。同年4月15日,古在横陂主持召开县农民代表大会,突遭几百敌军包围。古率领武装顽强抵抗,直至孤身一人,据守在一当铺中,仍与敌周旋,后得各乡农军上万人驰援,始得解围脱险。7月,五华县革命委员会在龙村成立,选举古大存为主席并任工农革命军第七团团长。9月,古指挥农军活捉了“资本团”团长、古的亲戚李寿眉。地主豪绅多方托人说情,并以三箩光洋巨款为代价求古放人,古均严词拒绝,并果断下令处决李,为民除去一大害。中共“八七”会议以后,古接任中共五华县委书记,发动农民秋收起义,攻陷了反动堡垒塘湖,截击了尾追广州暴动队伍的张发奎部,全县掀起革命高潮。 民国17年(1928),春,国民党军队“围剿”五华,并先后成立“驱古委员会”、“灭古委员会”,妄图将古大存等革命者赶尽杀绝。古家三次被焚烧,妻子徐妙娇等10位亲人先后牺牲。中共五华县委主要负责人此时又私自解散农军,携带公款潜逃。古坚定地带领仅存的革命骨干60余人,于5月转移到五华、揭阳、丰顺三县交界的八乡山,开辟根据地。7月,古联络了五华、丰顺、兴宁、梅县、大埔五县的中共组织,在梅县、丰顺交界的九龙嶂开会,成立了五县暴动委员会,古任主席。8月,成功地领导了畲坑暴动,震动东江地区,许多离队的游击战士闻讯纷纷归队。五县暴动委员会也因增加揭阳、潮安两县而扩大并改名为中共七县联合委员会。

民国18年(1929)6月,当选为中共东江特委常委兼军委书记,全力领导该区各县农民武装的整顿和建立正规军工作。10月,朱德率红四军南下至东江地区,古大存莲夜前往向朱德报告情况和请示工作,朱德抽调120名战士和30多名政工人员,支援东江红军。其后,建立了东江革命委员会,革委会主席团有毛泽东朱德、古大存等7名成员。他们联名发表了《关于公布执行土地政纲的布告》,推动农民武装斗争同土地革命相结合,加快了东江革命根据地建设。不久,东江有11个县成立了革命政府,武装发展到数千人。民国19年5月,东江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丰顺县八乡山召开,宣布成立东江苏维埃政府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古被选为东江苏维埃政府副委员长,并就任新成立的红十一军军长。

民国19年(1930),在立三路线统治下,东江行动委员会主席颜汉章强令工十一军向敌重兵把守的城镇进攻,使红军不断遭受损失。古根据当时敌强我弱的力量时比,多次提出应攻打敌人力量薄弱的地方,却被指责为“严重右倾”,受到打击迫害,被撤销了红十一军军长职务,禁闭了几天,还险些被杀。民国20年6月,在“肃反”广大化运动的审查中,古据理和“左”倾领导力争,并为受冤同志申辩,为此被错误地加重处分,留党察看3个月,派往陆(丰)惠(来)县工作。古并没因被错误处分而消沉,到陆惠县仍深入乡村,发动群众,恢复当地苏区工作。因工作出色,提前取消处分,并被任命为中共陆惠县委书记。

民国20年11月在江西瑞金召开了第一次全国苏维矣代表大会,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古没有出席大会,但被选为中央政府委员。翌年8月,古调任东江红军第一路总指挥;在丰顺、揭阳、梅县一带开展游击战,以灵活机动战术打击敌人。民国23年10月,古被任命为东江游击总队政委。

民国23年(1934),调任中共东江特委常委兼政治保卫局长。他力主重新审查肃反工作,改正了大部分错案,释放了200多名被诬告的共产党员和干部,解脱了大批受牵连的家属。翌年,由于上级强行推行王明“左”倾教条主义,东江革命损失惨重,东江游击队一度仅存古领导的17名战士。敌人悬赏银元两万捉拿古,四面八方有传单劝降。在险恶的环境下,古一再鼓励战士说:“革命好比炼钢炉,杂质跑掉了,剩下来的就是好钢材。只要大家团结紧,革命一定能成功。”在患难中他与红军战士曾史文结为终身伴侣,并领导十几名战士坚持斗争,在大埔高陂塘卜里、东瓜坪,以烧炭、做工为掩护,秘密组织贫农团、陶瓦工会坚持革命活动,并几次派人赴闽西寻找党组织。

民国27年(1938)4月,获悉国共合作抗日,周恩来在武汉八路军办事处,古大存只身经香港赴武汉,找到办事处,重新和上级取得联系,在武汉直接向周恩来等领导人汇报工作。9月,被任命为中共广东省委统战部长。民国28年11月,古大存率领广东省出席“七大”代表北上,在皖南新四军军部,汇合等省市的“七大”代表组成南方代表团,由古任团长,于民国29年12月到达延安。民国30年至民国34年,古先后在中央组织部和中央党校学习,在整风运动中任党校一部主任。在几年的学习中,古以敢于坚持原则和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著称。毛泽东曾在会议上称他“是一朵红玫瑰,带刺的”、“一面斗争的旗帜”。

民国34年6月,古在中共“七大”作了题为《关于广东党在开展武装斗争中的经验教训》的发言,并被选为候补中央委员。抗日战争胜利后,古奉命率领一批中央党校学员赴东北工作,历任中共晋察冀中央局党校校长、中共中央东北局西满分局常委兼秘书长、东北局组织部副部长以及东北行政委员会交通部长。

1949年10月,古大存被任命为广东省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共中央华南分局副书记。1950年1月,兼任省民政厅厅长。在领导巩固人民政权、建立正常革命和生产秩序的斗争中,古分工抓支前工作,较快地组建起交通、物资供应等系统,保证解放海南岛以及广东沿海岛屿的后勤供应;动员政府机关干部节粮支援农村度荒;并力主在全省开展减租减息、生产自救运动;在大、中城市狠抓稳定物价、调整工商业、救济和安置失业工人,促进了财政经济形势的好转和社会稳定。

1951年4月,广东省全面开展土地改革。古大存带工作组到惠阳、汕头、兴梅等地区,实地调查,总结经验。其后,他直接组织省人民政府机关600多人,先后到英德、台山两县搞土改试点,两县土改工作的做法,为全省的土改工作提供厂经验。1952年,古兼任中共中央华南分局统战部部长。他坚持原则,全力纠正“左‘’的偏差,保护一批爱国民主人士。同年5月,古兼任省政法委员会主任,着手领导全省司法改革运动。他通过在省法院的试点,结合土改与土改复查,发动群众,清理冤狱,从政治、组织、思想上纯洁司法机关,为广东司法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随后,他在广宁、湛江、汕头、江门等地,先后亲自纠正多起冤假错案。

1952年11月,兼任省革命老根据地建设委员会主任。1954年9月,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1955年6月,任中共广东省委书记兼广东省副省长。1956年9月,出席了中共“八大”,再次当选为候补中央委员。

古大存一生刚正不阿,在是非面前,在权势面前,能挺身而出,敢于讲真话、讲实话,为群众讲话。1957年至1958年间,省委开展“反地方主义斗争”。古在斗争中受到错误批判和处分,先后被撤销省委书记、省委常委、副省长等职务。1958年4月,被下放到增城县任中共增城县委书记。

1958年,古任广东省政协副主席。1959年冬,因病离开工作岗位。1964年10月,古抱病出席第三届全国人大,继续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1966年11月4日,病情恶化去世。1983年2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为冯白驹、古大存恢复政治名誉的通知》,撤销了广东省委对冯白驹、古大存原处分的决定,恢复他们的名誉。《通知》特别指出:“冯白驹、古大存同志都是我党的老党员。他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长期坚持武装斗争,对党对人民是有重要贡献的。”

人物贡献

古大存是令人崇敬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优秀的共产主义坚强战士。他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为广大共产党员和干部群众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古大存的主要历史功绩,至少有三个方面。

一、东江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人之一

古大存于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大革命时期卓有成效地发动五华农民运动,有力地配合了广东革命政府的两次东征。国民党右派发动反革命政变后,他组织农民武装坚决反击右派军队的猖狂进攻,创建东江农村革命根据地,创建红十一军,长期坚持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毛泽东曾对古大存在东江的斗争,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二、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积极参与者,党的政策和优良传统作风的模范执行者

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古大存担任中共广东省委常委、统战部长,积极推动广东地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局面的形成。1939年秋,古大存当选为中共“七大”代表,率领南方党的代表团赴延安参加大会。到了延安,他进入中共中央党校学习,后来担任党校第一部主任。在此期间,他参加延安整风,组织大家学习整风文献,并带头联系实际,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勇于对党内不良学风进行严厉的批评,更严于解剖自己。他在“七大”上作《关于广东党在开展武装斗争中的经验教训》的发言,并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抗战胜利后,古大存被派往东北工作。他在西满根据地抓农村土改试点,既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其经验被推广到各地。

三、新中国成立后,真心实意地为广东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人民的幸福安康呕心沥血,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全国解放后,古大存被调回广东工作,先后担任华南分局、广东省人民政府、广东省委等重要领导职务。他模范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深入调查研究,处心积虑地为改变广东的贫穷落后面貌而奋斗。他对老区人民充满感情,多次到老区去看望老同志和烈士亲属等群众,倾听他们的意见,帮助他们解决困难。

古大存的崇高品质,至少有三个方面。

一、无论遇到什么艰难险阻和残酷遭遇都不忘初心,理想信念始终坚定不移

古大存在大革命时期加入中国共产党,投身大革命运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面对着残酷的白色恐怖,古大存挺身而出,组织带领农民革命武装,举行暴动,英勇地反击反对派的大屠杀,并坚持艰苦卓绝的农村武装斗争。无论反动派是大规模军事围剿,或是先后三次烧毁他家里的房子,杀害他的12位亲属,或是进行诱降,都无法动摇古大存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无论是在党内20世纪30年代被错划为“AB团”嫌疑分子,受到留党察看三个月的错误处分,还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被打成“广东地方主义反党集团”的头目,遭到撤销中共广东省委书记处书记和副省长的处分,蒙受莫大的委屈和冤枉、受到极大的打击,同样无法动摇他的理想信念。

二、敢于坚持真理、主持正义,对各种错误倾向敢于批评和斗争

早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古大存就对“左”倾冒险主义进行抵制和斗争,因此,他遭到撤职和留党察看的处分。毛泽东曾称赞他为“带刺的红玫瑰”。新中国成立后,古大存仍然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惜冒着风险,多次对“左”的错误进行批评和纠正。即使受到错误的打击和处分,他仍然坚持讲真话。

三、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密切联系群众,和人民群众心连心

在民主革命时期,古大存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而奋斗,始终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的血肉关系;党执政之后,古大存虽然担任了重要的领导职务,但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丝毫未变,他时时刻刻关心人民群众疾苦,与群众心连心。他经常对秘书和警卫人员说:“你们要注意,有人来找我,一定不能拦阻。群众见不到我,就会说我当了官忘记了群众。”他身在城里,心中却始终惦记着贫苦的百姓,经常走到他们当中看望,千方百计地为群众办实事。

总之,古大存为中国人民的革命、建设事业立下不朽的功勋,他的历史功绩和崇高品质永远值得我们广大共产党人和干部群众铭记和传承。(作者系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原巡视员陈弘君)

人物评价

党的决议

古大存同志是我党的老党员,他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长期坚持武装斗争,对党对人民是有重要贡献的。

社会评价

古大存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他是东江农民运动的领袖,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的创建者和东江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者,在广东军史和党史上有重大影响的人物之一,被毛泽东誉为“带刺的红玫瑰”、“一面斗争的旗帜”、“模范共产党员”。

人物纪念

2017年4月21日,中共梅州市委党史研究室与五华县委、县政府联合在五华举办纪念古大存同志诞辰120周年系列活动,内容包括召开座谈会、瞻仰古大存故居、举办红十一军纪念大桥和大存观光大道动工奠基仪式、文艺晚会等,旨在继承发扬苏区精神,为五华县振兴发展建言献策,推进苏区振兴发展。

家庭背景

古大存第一任妻子是徐妙娇,红军长征后,国民党调动七个师围剿广东红十一军,古大存率红十一军孤军奋战,徐妙娇不幸被捕,35岁牺牲,就义前被打得遍体鳞伤游街示众,最后高呼“共产党万岁”走上刑场。

曾史文是古大存的第二任妻子,她是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老战士、原广东省商业厅离休干部,2006年10月24日在广州逝世,享年90岁。

在古大存蒙冤30年后,曾史文历时五年,多方奔走,终于为丈夫恢复政治名誉,为党中央平反广东“地方主义”冤假错案做出关键性贡献。

古大存的一家人,从1925年至1931年的6年中,先后有14人参加了革命,有12个亲人先后为人民的解放事业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其中有妻子徐妙娇、弟弟永钵、侄儿礞贤、柏贤、梧贤、犀贤、树贤、鼓贤、侄媳妇廖莲香、侄孙福群等10人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评为光荣的革命烈士。在战火纷飞中,有嫂嫂彭氏、侄儿价贤二人受害,侄媳妇温七妹一人失踪。他和哥哥柳春、侄儿公卓、后妻曾史文、儿子古关贤等坚持革命,奋斗终身。在我党历史上,写下了“一门忠烈”的光辉一页。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