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工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更新时间:2023-04-21 08:43

哈尔滨工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有7个系和4个研究所(中心),共 11个教学科研单位,设本科专业5个,并设有国家“ 863 ”智能机器人网点开放实验室、国家“ 863 ”CIMS培训中心、国家工科机械基础教学基地、 日本 SMC 哈工大气动技术中心。

发展历程

机电工程学院成立于1993年,其前身是始建于1920年的机械工程专业。该专业是全国首批硕士点(1981)和博士点(1986)学科、首批(1987)博士后流动站、首批(1998)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单位。2007年被评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

现拥有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国家首批二级重点学科,1988)、机械电子工程(国家二级重点学科,2001)、机械设计及理论(国防重点学科,2002)、工业工程(国防紧缺专业)、精密与微纳制造(国防紧缺学科)、车辆工程等6个二级学科专业。

学院现有教职工460余人,教授博导93人。其中,工程院院士2人,杰出青年、跨/新世纪人才等高端人才29人,国家教学名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省教学名师6人。拥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防科技工业技术研究应用中心、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教育部创新团队和6个省部级实验室及中心。 近五年,承担973、863、重大科技专项、自然基金等项目450余项,年均到款科研经费1.8亿元。获国家奖5项、省部级奖17项。发表学术论文2100余篇,在国际高水平杂志发表SCI论文300余篇。

学院具有良好的国际合作基础。先后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加州大学、普渡大学、英国牛津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飞行器制造工程、工业工程、工业设计、广播电视编导数字媒体艺术)及数字媒体技术

学院历史

机电工程学院历史悠久,其前身是成立于1920年的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电气机械工程科,其主要发展历史如图所示。

现任领导

专业设置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学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哈工大成立伊始,具有优良的传统和业绩,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为新中国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人才。改革开放以来,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学科建设有了更大的发展。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学科于 1981 年被评为 国家 博士和硕士学位授权点, 1987 年设立了机械工 程 博士后流动站, 1988 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 1996 年被评为“ 211 ”工程重点建设学科。

学科由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系、精密工程研究所和工程训练中心组成,具有优良的教学环境和科研条件,现有一支业务素质好、学术水平高、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学术队伍。有教授(含研究员)24人,其中博导15人(其中境外兼职 1 人);副教授(含副研究员和高级工程师)29 人。硕士招生规模 100 人,博士招生规模 23 人。截至 2005 年已累计授予硕士学位 707 人,博士学位 174 人。

机械电子工程

机械电子工程学科是随着机械工程领域的发展而产生的一个新兴学科,我院的机械电子工程学科是由原“机电控制及自动化学科”和“流体传动及控制学科”于1998 年合并而成的。“机电控制及自动化学科”是 1992 年被批准建立的硕士点, 1990 年被批准建立的我国第一个博士点。“流体传动及控制学科” 是 1981 年被批准建立的硕士点, 1983 年被批准建立的我国第一批流体传动及控制博士点。合并后的机械电子工程学科在传统优势学科的基础上,开辟了许多新的研究方向并得到快速发展,以队伍规模大、研究方向全和学术水平高的优势在全国同类 2 级学科中名列第一。机械电子工程学科是国家重点学科,“ 211 ”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并设有机械工 程 博士后流动站。

学科由机电控制及自动化系、流体控制及自动化系、机器人研究所和现代生产技术中心组成,具有优良的教学环境和科研条件,设有国家“ 863 ”智能机器人网点开放实验室和国家“ 863 ” CIMS 培训中心等一些高水平的实验室。学科现有一支以工程院院士蔡鹤皋教授为学科带头人的业务素质好、学术水平高、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学术队伍。有院士 1 人,教授(含研究员) 29 人,其中博导20人(其中境外兼职 2 人);副教授(含副研究员和高级工程师) 49 人。硕士招生规模 230 人,博士招生规模 60 人。截至 2005 年已累计授予硕士学位 670 人,博士学位 223 人。

设计学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学科是哈工大的传统优势学科之一,早在1981年就被国家首批批准建立了硕士点, 1985年被批准建立了博士点,并设有机械工 程 博士后流动站。是国家国防科工委重点学科, 1998 年得到教育部、国防科工委和世界银行贷款资助,建立了国家工科机械基础课程教学实验基地,学科总体实力在全国同类二级学科居领先地位。学科由机械设计系、工程机械与物流技术系、工业设计教研室和工程图学部组成,具有优良的教学环境和科研条件。学科现有一支业务素质好、学术水平高、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学术队伍。有教授(含研究员) 19 人,其中博导 13 人;副教授(含副研究员和高级工程师) 39 人。硕士招生规模 80 人,博士招生规模 18 人。截至 2005 年已累计授予硕士学位 462 人,博士学位 74 人。

航空宇航制造工程

航空宇航制造工程是具有哈工大为航天事业服务特色的一个学科,它于 1993 年被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点, 2001 年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点。学科设在机电控制及自动化系,具有优良的教学环境和科研条件,现有教授 6 人,其中博导 3 人;副教授(含副研究员和高级工程师) 6 人。硕士招生规模 15 人,博士招生规模 5 人。学科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省攻关等项目 20 余项。

科研概况

学院成立于1993年,其前身是始建于1920年的机械工程专业。本专业是全国首批硕士点(1981)和博士点(1986)学科,首批(1987)博士后流动站,首批(1998)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单位。学院已形成了先进机器人技术与系统、航空宇航机构设计与制造、超精密加工与纳米技术、工业设计、工业工程、数字媒体等一批稳定而有特色的研究方向,形成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工程应用和产业开发有机结合的科研体系。本学科为国家培养输送了万余名各类骨干人才,遍布航空、航天、船舶、兵器、核技术、装备制造等多个领域。培养出郭重庆等十余位工程院院士,杰青、跨/新世纪等高端人才50余人,在国防、航天等重大型号项目中,有如航天科工集团总经理许达哲等200余位担任总指挥、总师、主任/副主任设计师。

教学名师

邓宗全

邓宗全,男,教授(博导)。现任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校长、教育部高等学校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机械设计分会理事长、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先进制造技术领域主题专家组专家。在科研方面,多年来作为负责人共完成科研项目六十余项,其中包括国家973项目、自然科学重点项目、国家自然基金资助项目及国家“863”高科技计划项目多项。共发表科研学术论文270余篇,获发明专利50余项,实用新型专利20余项,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航天部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航天部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

在教学方面,多年来一直工作在教学第一线,为国家级教学名师。主讲本科生《机械原理课程》,主篇《机械原理》教材一本。“以科研为依托建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机械原理课程体系”与“哈工大国家工科机械基础课程教学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2个项目都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并获黑龙江省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获哈尔滨工业大学教级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

陈明

陈明,男,汉族,1957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哈尔滨工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机械设计系副主任,机械基础实验中心主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传动分会齿轮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国机械原理教学研究会理事,黑龙江省机械工程学会传动分会总干事。先后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黑龙江省教学成果一等奖4项。2006年获黑龙江省教学名师奖,同年获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

邢忠文

邢忠文,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黑龙江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哈工大教学名师、教学带头人。哈工大工程训练中心主任,金工教研室主任。教育部工程训练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东北地区金工研究会理事长,黑龙江省金工研究会理事长,中国模具工业协会理事,黑龙江省模具工业协会理事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生产工程学会模具制造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模具制造》杂志编委。

主讲《金属工艺学》,《工程训练》,《工程材料成形技术基础》,《大型薄板成形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大型曲面零件成形》,《汽车车身制造技术》等课程。主持国家精品课程2门。主持教学研究项目20余项,荣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其它教学奖10余项。发表教学研究论文80余篇。出版教材7本。主持科研项目30余项,长期从事“板料冲压成形理论”、“车身成形理论与技术”,“模具设计理论与制造技术”、“超高强度钢板热成形”等方向的研究工作。获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发表科研论文160余篇。

宋宝玉

宋宝玉,男,1955年生,工学博士,机械设计系教授,黑龙江省教学名师奖获得者,是国家精品课程“机械设计”的课程负责人,机械基础系列课程国家级教学团队常务负责人;曾任全国机械设计教学研究会秘书长、东北地区机械设计教学研究会秘书长、黑龙江省机械设计教学研究会理事长。

主编或参编机械设计系列教材10余本,其中《机械设计》、《机械课程设计指导书》为国家级“十一五”规划教材,发表教研论文二十余篇,获国家、省教学成果奖5项,多次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并获得国家级一等奖2次、二等奖2次。作为负责人或第二参加人承担并完成国家863子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航天创新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以及省市科委的重点攻关项目等课题二十余项。作为第一、第二作者发表科研论文50余篇。

姚英学

姚英学,男,汉族,1962年生。哈尔滨工业大学机电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院长。1990年9月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工程系博士研究生毕业并获得博士学位,毕业后留校工作至今。曾先后赴英国Warwick大学、香港理工大学进修和工作,中国青年科技奖、全国优秀教师、教育部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奖励计划、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和黑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际生产工程学会(CIRP)会员、中国机械工业金属切削刀具协会副理事长、中国刀协切削先进技术研究分会副理事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生产工程分会常务理事、《Int.J.ofAdvancedManufacturingTechnology》等3家国际学术刊物编委;《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等5家国内学术刊物编委。

现任主要从事切削加工理论与技术、数字化制造理论与技术、加工过程自动化技术、超硬刀具、新能源装备设计与制造等研究工作。近年来负责和参与完成科研项目30余项,其中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项、国防基础科研5项。获部省级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8项,主/参编教材3部;主讲多门本科生研究生课程,“CAD/CAM技术基础”国家精品课程负责人。

李旦

李旦,男,1955年生,工学硕士,机械工程及自动化系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教学带头人、黑龙江省教学名师奖获得者;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欧洲精密和纳米技术学会会员。

已承担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5门,主编(著)教学用书7本、专业工艺手册1卷,发表教研论文10余篇,获国家、省教学成果奖6项。主持和参与完成科研10余项,发表论文90余篇,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项,获批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

科研成果

2012年以来,承担973、重大科技专项、863、自然基金等项目600余项,年均到款科研经费1.8亿元。获国家奖4项、省部级奖22项。发表学术论文2600余篇,在国际高水平杂志发表SCI论文400余篇,最高期刊影响因子7.3, SCI他引总计400次,单篇他引35次. 参与了我国的空间机器人、载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和激光核聚变工程等一批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为我国国防和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和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在国内外相应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

科研平台

科研方向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主要研究方向:

精密及超精密加工技术,纳米制造技术,特种制造技术,制造过程自动化及信息技术,现代设计理论及应用技术,天然金刚石刀具的制造技术,光学玻璃的超精密磨削加工、先进陶瓷的超精密磨削加工、微结构表面的超精密磨削与切削加工、复杂表面光学元件的精密注塑成型加工、智能刀具,单晶金刚石刀具研磨制造及研修工艺; 各类有色金属材料超精密零件加工;各种软脆材料、红外材料等光学零件的超精密加工,超精密加工,超精密金刚石车床。

机械电子工程

主要研究方向:

机电系统控制及自动化,仿真与试验系统,流体控制及自动化,传感与测控技术,机器人技术,先进制造技术,混粉电火花加工,汽轮机叶片加工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金属表面电解质等离子抛光,面向企业业务重组与信息化的业务建模与仿真分析系统;设备运行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系统。

机械设计及理论

主要研究方向:

特种传动智能设计及控制,仿生及特种机器人,摩擦磨损理论,机械 CAD 及智能控制,复杂机械结构系统计算分析,起重机结构参数化有限元计算分析技术,机械系统结构动力学仿真。

航空宇航制造工程

主要研究方向:

航天产品制造过程信息化技术、飞行器地面模拟设备机电一体化技术、飞行器特殊材料加工、空间环境下的虚拟装配与维修技术,星球探测车移动系统关键技术,足式仿生机器等。

工业工程

主要研究方向:

可持续制造过程管理、重大装备远程预诊与自愈技术、智能结构设计与制造、国家大科学工程项目项目管理、企业业务过程建模与仿真、企业资源规划、质量管理、人因工程等。

工业设计

主要研究方向:

产品界面与外观设计研究;作业环境的研究与设计;数字化工业产品设计;产品的安全特性研究与设计;人机交互设计;作业动作分析;产品声音设计;产品声音可听性研究;产品造型设计;机电装备工效学研究等。

数字媒体技术(艺术)

主要研究方向:

电视与复合媒体界面设计研究、影像技术与网络艺术媒介形态研究;数字电影、虚拟现实与工程仿真研究,数字电影与空间交互叙事研究、工程美学与环境仿真设计研究、人机界面与产品设计研究。互联网、移动通讯、电子游戏、数字影视、数字出版、广告制作等领域从事数字媒体产品的设计、制作与软件开发。

如图1所示

办学条件

学院拥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防科工委技术工程中心、1个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工科机械基础课程教学基地和1个装备设计制造科学与技术创新引智基地以及微系统与微结构制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15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及中心。还拥有1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3个教育部创新团队和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

师资力量

现有教师和专职研究人员233人,其中,教授博导113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国家杰青、国家教学名师、全国优秀教师、跨/新世纪人才等高端人才50余人。机电工程学院现有全日制学生3074人,其中博士生558人、硕士生801人、本科生1715人。

学院荣誉

2019年,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2021年,宇航空间机构及控制技术教师团队获“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021年,机器人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称号。

地图信息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