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外区

更新时间:2024-07-21 17:26

道外区,隶属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位于哈尔滨市的中东部,东与阿城区宾县接壤,西与道里区滨洲铁路为界,南接南岗区香坊区,北与松北区呼兰区毗邻,总面积637.63平方千米。截至2023年6月,道外区下辖23个街道,4个镇。截至2023年末,道外区常住人口87.9304万人。

历史沿革

先秦、商、周

为肃慎族居住地区。

两汉、三国、两晋

属扶余国。

南北朝

勿吉族兴起,灭掉扶余,这里成为勿吉族的辖地。

勿吉族车骨部突起,松花江、牡丹江流域以及黑龙江中上游都为其所有。

正式纳入疆域版图,先隶属河北道,后归属于渤海国漠颉府。

五代

女真族迅速兴起,分布于松花江、黑龙江下游地区。

之后,辽建契丹国,这里成为生女真族的领地。

金天会三年(1125年),金灭辽,这里隶属于金,是金代上京会宁府(今阿城市城南白城)西北部的边缘地区。现道外区万宝镇后城村系金代古城遗址,是屯粮聚草的军粮城。

此地归硕达万户府管辖。

为巩固封建统治,在东北各地设立了众多的“卫”、“所”,这里先归属于岳希卫,后划入阿什卫。

初,清政府放开封禁,加强东北边防,将原宁古塔将军管辖的黑龙江北岸毕占河以西之地划出,归属于新设的龙江将军。龙江将军与吉林将军在哈尔滨地区的管辖范围是以松花江为界,江南、江北分属为两个将军辖地。

康熙年间(1662—1723年),清政府在今道外区前进乡境内设置了水师营,营周围还设立了许多官庄。

雍正四年(1726年),设吉林阿勒楚喀协领衙门,地址在上京会宁府,至此,这里便属阿勒楚喀副都统管辖,人们相沿称呼这里为“马场甸子”,后来逐渐形成岗家店、五家子(傅家店)等村落,这就是道外区的前身。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组成了“傅家店办事公所委员会”,进行地方自治管理。同年,吉林将军达桂会同黑龙江巡抚程德全,联合奏准在傅家店设置了“吉林滨江关道”,道台府办公地址位于现道外北十八道街建业一巷8号院内。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清政府准予设立“滨江厅江防同知”,厅署设于现道外南十一道街,治理傅家店、岗家店、四家子等村。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滨江厅江防同知何厚琦,认为傅家店的“店”字意义狭窄,将“店”改为“甸”。从此,傅家甸便成为道外城区最早的区划名称。

宣统元年(1909年)四月,为加强治理,东三省总督奏请清廷,将滨江厅江防同知改称双城府滨江厅分防同知。

宣统三年(1911年),又把双城东北隅61个村屯划归滨江分防同知,使其辖区扩大到西起苇塘沟,东至阿城界,南至双城府旗屯营地,北至松花江南岸,东西宽七十余华里,南北长四十余华里,一百一十余个村屯,四万余垧耕地,五千二百八十余户人家的地区。

中华民国

民国二年(1913年),滨江分防同知撤销,改设滨江县。滨江县仍管原有辖区,实施行政司法合一的体制。改同知为县知事,县知事兼理司法,归吉林省滨江道管辖。

民国五年(1916年),为繁荣傅家甸,县知事将“四家子”辟为新市街,并逐步扩展到二十道街。

民国七年(1918年),实施行政、司法分立体制,于北五道街成立了滨江县审判厅,专管司法事务,县知事不再兼管司法。

民国八年(1919年),民国政府内务部决定,将圈河、太平桥划归滨江县管辖,辟为商埠,设立滨江县商埠局管理,后因羌帖(流行于滨江地区的沙俄货币)短缺而中止。

民国九年(1920年),为开发建设松花江北岸地区,在与傅家甸隔江相望的松浦地区(今道外区松浦镇)设置了马家船口市政局(1925年改称松浦市政管理处),计划连同马家船口等地向北扩展为大松浦市区。

民国十年(1921年),恢复滨江县商埠局,以傅家甸为中心,将圈河、太平桥、三棵树等方圆一百五十余万丈土地辟为商埠,扩大了滨江县的城区范围。

民国十八年(1929年)2月,按民国政府设治局的新制规定,滨江县公署改为滨江县政府,县知事改为县长,滨江警察厅改为滨江县公安局,同时设立滨江市政筹备处,划傅家甸、四家子、圈河、太平桥为滨江市辖区,由吉林省直辖,滨江县则只管原县属农村部分,实行市、县分治。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7月1日,日本侵略者为加强其殖民统治,实行所谓大哈尔滨计划,撤销滨江市政筹备处,划由新设立的哈尔滨特别市管辖。将原滨江市辖太平桥划出,其余管界划为东傅家区和西傅家区,正式成为哈尔滨的组成部分。东、西傅家区的区划,一直延续到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伪满政权解体。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4月28日,哈尔滨解放。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9月,建立东、西傅家区政府,实行警政合一,区政府与公安分局合署办公。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初,按照东北行政委员会指示,将街政府改为街公所,职能不变。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5月,区政府与公安分局分开办公,同时建立街公安分驻所,由公安分局直接领导。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7月,市政府决定调整行政区划,设立北傅家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加强对城市集中领导,市政府调整了区街政权机构,撤销北傅家区,其辖区仍归回东、西傅家区;取消了区、街两级政府。

1950年10月25日,由于支援抗美援朝战争和工作任务的需要,市政府决定把区公所改为区政府。

1953年,东、西傅家区分别召开了首届区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选举区长、副区长和区人民委员会委员。区人民政府改为区人民委员会。

1956年10月,东、西傅家区合并为道外区。

1958年,道外区把16个街道办事处合并组建8个城市人民公社。

1958年4月,建立区一级的哈尔滨市道外人民公社,随之把8个街道人民公社和农村人民公社一律改为分社,分社内部设立行政、工业、经济生活、福利、文教等办公室,实现了全区人民公社化。

1962年,道外人民公社的城乡机构发生变化,在城区,经济工作按行业上收,由市有关局直接领导;在农村,将对青山、乐业两个农村分社划归呼兰县领导;松浦分社划归滨江区。当年,道外区8个城市分社重新组合,划分为16个城市分社,恢复为纯城市区。

1967年4月,成立道外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

1968年11月,改称道外区革命委员会,城市分社改称公社。

1979年11月,道外区召开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选举区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建立道外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撤销道外区革命委员会,恢复道外区人民政府。同时,撤销城市人民公社,恢复城市街道办事处。

1984年5月,道外区召开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选举区长、副区长。

2004年3月24日,道外区与太平区正式合并,新区名为道外区。

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

1953年,东、西傅家区共建立19个街道(东区10个,西区9个)。

1956年10月,19个街道调整为15个街道办事处,又在与太平、南岗交界处设大方里街道,市郊滨江区的松浦乡划归道外区管辖。

1958年,16个街道合并组建8个城市人民公社。

1962年,在农村,将对青山、乐业两个农村分社划归呼兰县领导,松浦分社划归滨江区。8个城市分社重新组合,划分为16个城市分社。

1968年11月,原16个城市分社组成8个公社。

1972年8月,滨江区撤销,管辖的松浦、前进、万宝3个农村人民公社划归道外区管辖。

1973年,8个城市人民公社分成16个公社。

1979年11月,撤销人民公社,恢复街道。

1983年,郊区3个农村人民公社改建为3个乡。

1985年,松浦、万宝两乡改建为镇。

1987年,城区16个街道调整为12个街道,农村仍为两镇一乡。

1988年1月,建立三电街道。7月,太阳岛街道划归道外区管辖。

1995年,前进乡撤乡建镇。

2000年,南市街道与太古街道合署办公,称太古街道。

2003年,道外区设14个街道办事处和农村3镇。

2004年,原江北三镇划归松北区管理。

2006年9月,原阿城市的巨源、永源镇划归道外区。

2013年2月,民主乡撤乡建镇。

区划详情

截至2023年6月,道外区下辖23个街道,4个镇:靖宇街道太古街道东莱街道滨江街道仁里街道南市街道崇俭街道振江街道东原街道大兴街道胜利街道南马街道民强街道大有坊街道南直路街道化工街道火车头街道新一街道三棵树大街街道水泥路街道太平大街街道黎华街道新乐街道永源镇巨源镇团结镇民主镇。另辖2个农场:青年农场、道外农垦。道外区人民政府驻北十四道街55号。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道外区地处哈尔滨市的中北部,东与太平区接壤,西与道里区以滨洲铁路为界,南接南岗区,西与肇东市、北与呼兰区毗邻。介于北纬45°20′—46°20′,东经126°15′—127°30′之间,总面积637.63平方千米。其中,市区面积58.93平方千米,郊区面积578.7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道外区地势东高西低,南高北低,高程114—122米。

气候特征

道外区整个冬季处于极地大陆气团控制之下,夏季受副热带海洋气团影响,春秋两季为季风交替,其类型为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从当年11月至次年3月,最冷在每年1月份,平均气温为零下20.3℃,最低为零下38℃。整个冬季降水很少,一般占全年总降水量的6%左右,气候严寒干燥。每年7月份气温最高,平均为22.8℃,最高气温可达36℃以上,一般22℃以上气温40天左右。夏季降水日多,降水量大,一般夏季降水占全年降水量的65%左右,以阵雨为多,年内雨日一般在40天。每年4月份,气温开始升高,气旋活动频繁,使气温变化无常,升降温幅度较大,气温在10—22℃之间持续可达60天。此时期风大,多西南风,有时可达8级。降水量不多,一般占全年总降水量的12%左右。每年9月下旬起,冷空气开始入侵,气温下降,10月份平均气温可降至5℃左右。霜冻出现早,9月下旬就可以发生初霜。此时期降水量减少,约占全年降水量的18%左右。全年无霜期为135天,有霜期为221天。日均气温低于零下的日数占全年的45%,低于零下10℃的日数120—210天,低于零下20℃的日数66天,低于零下30℃的日数一般是六、七天。

水系水文

水域

道外区水域主要包括松花江、金河两部分组成。总水域范围:城区西起滨洲铁路桥,东到港务局铁道口,全长5.7千米;农村西与肇东接壤,东到呼兰河口,松花江主航道以北,全长30.9千米。总水域面积824万亩,自然水面241.3万亩。松花江达到警戒水位118.10米时,江中各岛全部淹没。

松花江道外区段流向为西南—东北,弯度系数为1.27。河道坡降平缓,为0.03‰左右,河宽400—1000米,平均水深3—6米,平均流速1.0米/秒。滨北桥以下1000米处断面南北分流,南分流断面3010平方米,北分流断面3530平方米。由于受两岸堤防、桥梁、引堤等限制,该段河槽具有宽窄相间的特点,江水分汊明显,形成江心洲,即滨北桥与滨洲桥之间的江心岛、江北太阳岛、滨洲桥下江心岛等。此外,河漫滩较多,高度在海拔116米左右,洪水期河漫滩地全部淹没。滨洲桥以西太阳岛水域河道宽、浅,水流分散。滨北桥至水泥厂江段,河道外型变化较小,水泥厂以东河段河道较为弯曲。

水情

松花江水位一般在113—115米,防洪警戒线为118.10米,水位年变幅在2.18—7.17米之间,历年最高水位多在8—9月份,最低水位一般在1—4月份。历史最高水位出现在1998年,松花江道外区江段水位为121.14米。正常年份平均水位变化不大,属缓涨缓落型。滨北桥江段,枯水期水面平均比降为0.05‰,与河床比降相近;汛期水面平均比降为0.07‰,其中滨洲桥以东的水面比降大于以西江段。流速变化不大,最大为1.99米/秒,最小为0.53米/秒。岸边流速一般在1.14米/秒左右。

水温受季节变化影响很大,春季气温回升时,水温逐渐随之上升,到7月份时水温最高。每年5月份松花江水温一般在13℃左右,7月份可达24℃,10月份则降至8℃左右。松花江道外江段江水结冰期约130天,封冰时间为每年11月中旬,冰层厚在1—1.2米。每年解冰时间多在4月上旬,并出现4—6天的流冰,行凌速度在0.8—1.0米/秒。

松花江以降雨补给为主,每年6—9月份降雨补给量占全年的70%以上,水位大升形成伏汛。每年10月份至次年3月份为枯水时期,4月份以后江流开始解冻,冰雪融化而使河水量渐增,进入春汛。河川径流量与河流补给相一致,每年6—9月份径流量占全年径流量的40%。

泡沼

道外区共有较大泡沼21个,面积9.1万亩,自然水面2.3万亩,蓄水量630万立方米。其中,郝家大泡位于松浦镇,面积1.2万平方米,蓄水量三十多万立方米。

自然资源

水资源

道外区地表水年均径流量变化不大,约70%集中于6—9月份,而春灌期水量占年水量的20%左右。地表水资源量人均34立方米,耕地亩均106立方米。

道外区地下水埋深2—3米,水层厚10—20米,储量500千万立方米。地下水位较浅,属于潜水,靠降水补给。地下水温在3—9℃。

土地资源

一、耕地

道外区耕地面积130650亩,占农村土地总面积的29.4%,农业人口人均耕地2.18亩。在耕地中,旱田约占78%,水田约占22%。耕地多处于河流阶地区,主要是黑土、黑钙土、草甸土,其中松北镇、松浦镇多为草甸黑土,万宝镇多为黑钙土。耕地土层较厚,有机质含量高,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都比较好,土壤肥力较高,保水、保肥性能好,适宜种植粮食作物和蔬菜作物。每年8月上旬是全年土壤温度最高期,土温在零上25℃左右;每年2月中旬为土壤温度最低期,平均在零下15℃左右;在10厘米深度耕作层内,全年平均土壤温度为零上4.8℃。土壤冻层最深是每年三、四月份,最深冻层2.12米,最浅冻层1.54米,平均冻层1.9米。地下水位浅,一般在2—3米,属于潜水,主要靠降水补给,含水层厚度在10—20米。

二、林地

道外区林地类型主要是天然林地、人工林地、灌木林地和苗圃地,其中以人工林地为最大。截至2003年底统计,道外区有林面积2485公顷,形成农田林网245个、主林带230条、副林带256条、堤防林带13.6千米,森林覆盖率9.87%。全区林业用地289公顷,苗圃地46公顷,宜林荒地107公顷,未成林地346公顷。在成林地中,防护林1151公顷、用材林238公顷、经济林111公顷、薪炭林896公顷、四旁植树326公顷,林木总量685万株、活力木总蓄积量107880立方米。

三、荒地

道外区有荒地65983亩,其中宜农荒地16800亩,荒草地39183亩,宜林荒地1605亩,其它荒地8395亩。另有天然草地41045亩,滩涂10740亩。荒地多分布于松花江北岸的洪泛区域,由于受洪灾影响,目前没有较好的开发,但如果措施有力,经过改造和抚育,可在种植、牧业、渔业生产方面发挥很大作用。

植物资源

道外区植物资源主要有红松、落叶松、樟子松、水曲柳等林木,有山参、黄柏、地龙、苦参等名贵药材,有蕨菜、薇菜、猴腿菜等山野菜,有松子、榛子等野生油料,有杏、李子、山桃、梨、山葡萄等野果,有丁香、百合等130余种野生花卉。

动物资源

道外区野生动物主要有东北虎、梅花鹿、白琵鹭等国家级重点保护动物,有白鹳、黑鹳、白尾貂等国家一类保护动物,有鲤鱼、银鲫、狗鱼、雅罗鱼等40余种珍稀鱼类。

矿产资源

截至2010年,道外区已探明各类矿产63种,可供工业利用的有25种。其中,煤炭、天然气、铜、锌、钨、钼等20余种矿产在黑龙江省占有重要地位。

人口

截至2022年末,道外区户籍总人口61.33万人、总户数310099户。非农业户籍人口482793人,共252648户;农村户籍人口130599人,共57451户。常住人口70.33万人,常住户数313099户。户籍人口中:男性人口300402人,女性人口312990人;城市户籍男性人口252169人,城市户籍女性人口250624人;农村户籍男性人口68233人,农村户籍女性人口62366人;60岁以上(含60岁)老年户籍人口202597人,占户籍总人口的比例约为33%。出生人口2044人,死亡人口5191人。

截至2023年末,道外区户籍总人口60.3505万人、总户数29.0794万户。非农业户籍人口485586人,共240109户;农村户籍人口117919人,共50685户。全区常住人口879304人,常住户数434061户。全区户籍人口中:男性人口291611人,女性人口311894人;城市户籍男性人口233366人,城市户籍女性人口252477人;农村户籍男性人口58245人,农村户籍女性人口59417人;60岁以上(含60岁)老年户籍人口212039人,占户籍总人口的比例约为35.1%。全区出生人口2014人,死亡人口6709人。

经济

综述

2022年,道外区地区生产总值383.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0.1%。从三个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2.7亿元,增长3.6%;第二产业增加值111.8亿元,增长-3.3%,其中,工业增加值106亿元,增长-3.3%;第三产业增加值259.3亿元,增长1.3%。三个产业结构由上年的3.1:28.3:68.6调整为3.3:29.1:67.6。

2023年,道外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99.261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2%。从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2.3961亿元,增长0.6%;第二产业增加值113.6036亿元,增长-1.5%,其中,工业增加值108.4837亿元,增长-0.8%;第三产业增加值273.2616亿元,增长5.1%。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3.3:29.1:67.6调整为3.1:28.5:68.4。

固定资产投资

2023年,道外区固定资产投资额比上年增长-26.5%,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8%,房地产投资增长-31.2%。2023年,道外区施工项目(不含房地产)84个,其中,上年结转项目53个,本年新开工项目31个。

财税收支

2023年,道外区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8.3462亿元,比上年增长-13.5%。其中,税收收入7.2729亿元,增长4.3%。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支出38.8645亿元,增长7.6%。

第一产业

2023年,道外区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27072万元,比上年增长0.7%,其中,农业产值150426万元,增长0.9%;林业产值1933万元,增长231.9%;牧业产值67467万元,增长0.7%;渔业产值6500万元,增长63.0%;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746万元,增长9.4%。全区耕地面积31666.7公顷,设施农业种植228公顷,设施畜牧养殖18公顷,设施水产养殖0.5公顷,高标准农田7677.2公顷,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认证面积2053.3公顷,其中,绿色食品产品认证面积2000公顷,有机农产品认证面积53.3公顷。绿色食品标志认证4个,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1个。全区拥有重点龙头企业7家,实现销售收入881500万元。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95%,农村网络零售率55%,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85%,涉农产业园区1个。农产品质量“两品一标”农产品5个,“两品一标”农产品基地面积2053公顷。

林业

2023年,道外区实现林业产值1933万元,同比增长231.9%,完成育苗面积450亩,与同期持平,新植树木1.8万株,增长20%,森林面积1352.8公顷,森林覆盖率2.2%,自然保护区面积9584.51公顷,其中,湿地自然保护区1个。

生产条件

2023年,道外区耕地灌溉面积1492.8公顷,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69.3%。全区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11.7万千瓦,同比增长5.1%;化肥投入(折纯)10485吨,与同期持平。

第二产业

工业

2023年,道外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9户,亏损企业18户。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2%。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7.2%;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增长-8.8%;规模以上工业营业收入增长-7.0%;规模以上工业利税总额增长-14.7%。

第三产业

国内贸易

2023年,道外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3533977万元,增长6.7%。市场发展稳定,现存各类市场38个,其中,综合农贸市场8个,专业市场30个,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8个。

对外经济

实现进出口总额78872万元,同比增长196.9%。其中,出口总额12180万元,增长240.6%;进口总额66692万元,增长190.1%。

招商引资

2023年,道外区招引企业项目46个,协议引资额3088000万元,实际到位776000万元,增长21.7%,实际到位率25.1%。当年实际使用外资额400万美元,增长3900%。

邮电通信

2023年,道外区固定电话有49053户,移动电话有920513户,互联网宽带接入有225965户。

交通运输

2023年,道外区区管公路112条355.526千米,其中,省级公路1条22.362千米,县级公路2条13.136千米,乡级公路24条112.774千米,村级公路75条174.674千米,专用公路10条32.58千米。

2023年,道外区区管道路361条1200万平方米。其中一类街路23条353万平方米,二类街路47条266万平方米,三类街路243条374万平方米,四类街路48条210万平方米。2023年,道外区完成198条道路18.14万平方米道路维修施工。

社会事业

科技事业

2023年,道外区高新技术企业数量131户,其中,本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数量65户。全区2023年,道外区共登记技术合同180项,技术合同成交额5592.3万元,同比增长76.6%。

教育事业

截至2023年末,道外区共有中学30所,在校生24082人。共有高中5所,招生2600人,同比增长0.9%,在校生7560人,增长0.8%,毕业生2308人,增长-3.0%。共有初中25所,其中,九年一贯制学校7所,招生4215人,同比增长6.1%,在校生16522人,增长2.1%,毕业生3953人,增长-6.5%。共有中等职业教育学校1所,招生522人,同比增长-18.4%,在校生1581人,增长2.3%。共有小学26所,招生3660人,同比增长11.0%,在校生19878人,增长-4.0%。初中毕业升入普通高中的比例为77.2%。考入省市重点高中2144人,其升学率54.2%。高考进段人数1351人,进段率达到72.0%。共有公办幼儿园22所,教师464人,入园人数2753人,同比增长183.5%,在园人数5279人,增长45.8%,离园人数1512人,增长39.2%。共有特殊教育学校2所,专任教师60人,招生10人,与同期持平,在校生236人,同比增长-6.0%,毕业生21人,同比增长16.7%。普通中学共有专任教师数2101人,农村义务教育专任教师本科及以上学历比例90.2%,初中专任教师数1492人,高中专任教师数609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专任教师数197人,小学专任教师数1399人。

文化事业

截至2023年末,道外区共有公共图书馆1个,图书总藏量120千册;剧场3个;文化馆(艺术馆)1个;博物馆4个;全区共有专业艺术表演团体11个。举办各类文化惠民活动102余场(次)。获第二十一届迎新春庆佳节秧歌舞展播活动优秀组织奖;荣获第十四届哈尔滨合唱艺术歌会优秀组织奖;完成非遗、声乐、舞蹈等线上培训,培训学员200余人。完成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的申报工作,确定并公布了张飞扒肉、哈回清香村和何氏修脚技艺等3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完成第八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申报工作,确定6人列入市级非遗传承人。

体育事业

截至2023年末,道外区共有体育场馆1个;免费开放冰场4个,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195人。积极开展竞赛工作,参加国内比赛获得奖牌56枚,其中,金牌22枚、银牌19枚、铜牌15枚。积极开展公共体育普及工程和社会足球场地设施建设行动,完成社会足球等场地6块。

医疗卫生

截至2023年末,道外区共有各种类卫生机构224个(不含农村卫生室),床位共11212床。医院35所,卫生院4所个体诊所72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17所,卫生防疫、防治机构4个,妇幼卫生机构2个,其它卫生机构1个。全区共有卫生技术人员7890人,其中,区属管理的有1002人;执业(含助理)医师2613人,其中,区属管理的有366人;注册护士4007人,其中,区属管理的有416人。全区共有卫生防疫、防治机构卫生技术人员319人;妇幼卫生机构卫生技术人员110人,床位40床;卫生技术人员69人,农村卫生院有床位336床。

社会保障

2023年,道外区城镇新增就业12827人,完成目标102.6%;失业人员和困难人员分别实现再就业6881人和2338人,分别完成目标101.2%、106.3%;社会技能培训4233人。

2023年,道外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63312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384236人,其中,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201382人。

2023年,道外区最低生活保障人数8005人,同比增长0.9%;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6170人,增长-1.9%;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835人,增长11.48%;农村特困供养人数342人,增长9.6%。发放低保金7281.6万元。保障性住房新增资格户2345户。2023年,道外区领取租赁补贴1.3万余户,发放租赁补贴4053万元,其中,新增(三类)251户。共为城区1017户住房困难家庭提供住房保障。

截至2023年末,道外区共有敬老机构19个,床位数1890床,其中,公办机构(含公办私营)1个,床位数84床,老年公寓18家。新建、改建社会养老机构1家,新增床位106床。社区日间照料服务中心9个,其中,新建7个。发放高龄津贴337.4万元。

2023年,道外区办理各类信访案件40起,共受理劳动争议3331起,涉及人数3335人,其中,不予受理289起,立案处理1115起(涉及农民工10人),时效期内应结案1037起,实际结案1126起(调解结案2507起),结案率99.8%,调解率达82.1%。与城建、公安等其它部门组成联合行动组,共检查用人单位22个(含单独检查),涉1107人,接待投诉、举报案件388件,涉及劳动者543人,讨要工资款及抵押金等款项63.17万元,案件时效期结案率100%。

基础建设

2023年,道外区集中供热面积4070万平方米,新增集中供热能力113万平方米,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96.6%,比上年提高0.1%。居民供热投诉4224次,2023年,道外区改造老旧供热管网42千米。2023年,道外区老旧小区改造135栋,天然气改造74367户。

2023年,道外区修换破损、丢失、下沉井盖203处。清除乱贴乱画近58200处,粉刷污染墙体1.6万平方米、杆体9700余根,完成157条道路春季简易维修,198条道路维修养护,对163条街路人行道和部分道路临街踏步实施整治维修,工程总量4.3万平方米。组织发动清雪队伍8.58万人次,机械车辆12300余车次,按时限要求高质量完成18场降雪清运任务。机械化清扫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73%和100%。

安全生产

2023年,道外区共发生各类安全和生产经营事故12起,死亡11人。按行业分类,工矿商贸行业事故4起,死亡5人;道路交通事故2起,死亡2人;建筑行业事故2起,死亡2人;服务业事故2起,死亡2人;物流行业事故2起,无人员伤亡。按事故类型分类,火灾事故2起,无人员伤亡;高处坠落物事故3起,死亡3人;触电事故1起,死亡1人;液化石油气爆炸事故1起,死亡2人;坍塌事故1起,死亡1人;物体打击事故2起,死亡2人;车辆伤害事故2起,死亡2人。

历史文化

道台府遗址文化公园

哈尔滨关道也称滨江关道衙门,俗称道台府,光绪末年由清政府建立,是哈尔滨当时最高级别行政机构,同时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建立的最后一个传统式衙门。哈尔滨关道的设治,成为哈尔滨城市发展史上的重要历史见证。2005年5月哈尔滨关道开始实施修复工程,并于同年10月31日举行了修缮工程竣工仪式,几经沧桑的道台府被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坐落于哈尔滨道外区北十八道街和北十九道街之间,是哈尔滨市重要标志性建筑之一。修复后的哈尔滨关道占地面积28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617平方米,整体建筑坐北面南,按古式建筑风格呈对称式布局,遵循封建礼仪,左文右武、前衙后寝,主从有序、错落有致,庄重不失洒脱,威严不失活泼,堪称中国传统式建筑与北方建筑完美结合的经典之作,宛如一部气势恢宏的古代衙署艺术长卷。园内展厅陈列文物藏品千余件,具有极高的科考和收藏价值。近期根据遗址公园的经营定位又新增了戏曲表演、道台升堂审案演绎、关道艺坊等表演类节目,增设鸿运石、鸿运路、同心石、同心桥、许愿树等景观。

伍连德纪念馆

伍连德纪念馆位于保障街140号,它曾是原东北防疫管理处,也是哈尔滨医科大学前身——哈尔滨医学专门学校的旧址,伍连德纪念馆是利用该遗址进行翻建而成的。装饰一新的纪念馆为巴洛克建筑,从内到外无不透露着古朴典雅的欧陆风情,令人流连驻足,赏心悦目。伍连德博士作为我国现代医学先驱、著名公共卫生学家、医学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卫生保健事业的开拓者,为我国医学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1910年10月,肺鼠疫在东北地区大流行,伍连德博士创造性地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扑灭了这场震惊中外的鼠疫,创造了人类战胜瘟疫历史上的壮举和奇迹,被誉为“鼠疫斗士”。伍连德博士以他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为促进中国近代医学的发展立下了不朽功勋,从万国鼠疫大会的召开,到东北防疫体系的建立,乃至中华医学会、北京、哈尔滨等医学院的创办,无不记录着他的不朽业绩和爱国情怀。展馆内共有四个展区,以文字、图片、影像、塑像、蜡像、浮雕等多种样式,图文并茂地展现了伍连德先生生平、战胜鼠疫过程和辉煌成就。

风景名胜

截至2023年末,道外区拥有A级景区3个,其中,4A级1个、3A级2个。滑雪场1个,免费景区1个。

黑龙江哈尔滨白渔泡国家湿地公园(AAAA级)

黑龙江哈尔滨白渔泡国家湿地公园位于道外区巨源镇,距市区25千米,北邻松花江,南与天恒山和金代齐王府遗址相邻。白渔泡湿地面积约328万平方米,70%左右为原始芦苇湿地。该公园是距离哈尔滨市最近、保护最为完好的一块原始芦苇湿地。白渔泡区域内湿地生态系统主要由河流、泡沼湿地、草本沼泽湿地等多种湿地类型共同组成,成为众多湿地植物的生长地和多种水禽的栖息场所。结合其独特的地理区域位置,湿地公园逐渐被建设成集湿地资源保护、科普教育宣传和湿地生态旅游为一体的,具有浓郁北方特色的湿地公园。

白渔泡公园具有典型的原始湿地特征,生长着湿地特有50多种水生植物。这里是野生动物的乐园,栖息着80多种水禽和路禽,20多种野生鱼类。自然风光最美的芦苇荡位于湿地中部水面,总面积约50公顷,水面90%覆盖着芦苇。芦苇荡中部还有一片香蒲,与四周芦苇相互辉映。

2008年,白渔泡湿地公园被国家林业局批准为国家级湿地公园试点单位;2009年被水利部批准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2010年被批准为省级生态教育基地。2011年国家林业局组织对已批准的全国146家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单位正式验收,首批通过12家为正式验收合格的国家湿地公园,白渔泡湿地公园成为其中之一。2013年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AAAA级景区。

天恒山

天恒山是哈尔滨市城郊唯一的一座自然山体,位于哈尔滨市道外区团结镇境内,距城区仅3千米,北望松花江,西临阿什河,南靠哈同公路,向东绵延数千米。天恒山海拔高度在120—215米之间,森林植被覆盖面积达70%以上,并时常有野生动物出没。天恒山是东北地区较早开展第四纪地质研究地点之一,也是从新石器时代到肃慎、勿吉、辽金各代沿用的古城遗址所在地。天恒山目前不仅生长繁衍着数十种动植物,而且地质层面复杂,发现过梅氏犀、猛犸象等多种古生物化石,还保存着南北古城等古代人类文化遗址、遗迹,是一块具有很高的研究地质科学、林业科学、历史科学的特殊区域。景区规划面积25平方千米,规划主要突出“动物世界、冰雪天地、生态园林、历史遗迹”四大主题,体现四季旅游功能。2006年开工建设了卧龙寺、六和亭、东北最大的枫林以及神鹿山庄等项目。

滨江湿地旅游风景区

滨江湿地旅游风景区坐落于道外区民主镇境内,位于松花江两岸,幅员面积40平方千米,大顶子山航电枢纽工程截流后,淹没区形成了多岛、多河、多湖、多滩的湿地独有风景。当松花江的水位升至116米的时候,这里的湖面更加宽广,形成江湖相连的壮观景象,形成城市最大最有特色的湿地自然风景区。滨江湿地公园旅游风景区20处,主要包括龙王岛、牛郎岛、织女岛、银簪岛、望星岛、渔家湾、江神岛、百鸟滩、观鸟台、芦苇荡、香蒲荡、菱角泡、荷花池。

老道外文化旅游区

老道外历史文化区是哈尔滨十大历史文化保护街区之一,是哈尔滨近代发展中历史最为悠久的地区,是哈尔滨民族工商业的发源地,街区内的中华巴洛克建筑群,是中国现存的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中华巴洛克建筑群。

20世纪20年代,道外的民族工商业者发展壮大起来,为了获得更高质量和品位的商住环境,在道外区置地盖房,效仿道里、南岗的洋人,建造属于自己的小洋楼,在建筑风格上,他们既想用来自西方的“巴洛克”风格来表达欢乐的气氛和炫耀财富的愿望,同时,又不愿舍弃民族尊严,于是,他们将巴洛克建筑中融入到中国传统建筑的构思和手法中,创造出了一种中西合璧的“中华巴洛克”建筑,从此,街区逐渐形成了中华巴洛克建筑群。“中华巴洛克”简单来说就是中国化的巴洛克建筑,它的主要特点是:建筑临街的侧立面是巴洛克建筑风格,而局部装饰的图案则取材于中国传统的祈福文化元素,比如石榴、葡萄象征多子,蝙蝠、牡丹、如意、铜钱、卷草等则表达了福、禄、寿、吉祥之意,立面背后的空间是典型的中国四合院,平面布局和功能都是传统民族的,这种“前店后宅”、四合院式的民居商市建筑,就被称作“中华巴洛克”,是一种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

老道外历史文化区整体规划为“文化旅游商务特色街区”和“综合型时尚商业街区”两个文化主题片区,细化为“时尚休闲商务区”“传统餐饮文化服务区”“新文化创意产业区”“商住文化体验区”四个特色功能区。四个特色功能区分别赋予不同主题,形成各自独有的文化内涵。其中,“文化旅游商务特色街区”复原“老道外”历史场景,规划构建“老道外商贾文化体验馆”、“老道外民间民俗艺术展示中心”“书画艺术厅”“老道外影视制作片场”“仁和永遗迹”“老道外大戏台”“宝昌源”“辅合茶院”“地域特色文化产品展区”“院落式体验酒店”10个文化主题项目,充分展示传统街区的历史文化特色,成为提升哈尔滨城市内涵,展示哈尔滨城市文化的新亮点,成为具有哈尔滨特色的城市会客厅。

地方特产

新立胡萝卜

新立胡萝卜,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外区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新立胡萝卜是道外区的传统产业,20世纪80年代松散种植,2000年开始规模化种植。 新立胡萝卜表皮光滑,形状整齐,三红形状良好,肉质细密,色泽红润,质地脆嫩,有特殊的甜味。新立胡萝卜的主要播种品种为新黑田系列,该品种外观呈圆柱形,表皮光滑,形状整齐,心柱小,肉厚,不糠,无畸形。长度为18厘米左右、直径为5厘米左右;三红(皮红、肉红、芯红),性状良好,肉质细密,色泽红润,质地脆嫩,有特殊的甜味;品质好,耐贮运,商品性好;断面:皮红、肉红、芯红,分层不明显,三红率达到90%以上。

2010年11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新立胡萝卜”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荣誉称号

2020年6月,道外区入选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

2022年2月,道外区入选2021年度河长制湖长制工作拟激励市县。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