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5-17 10:18
《商鞅》最大的成功在于为我们塑造了一代奇才——商鞅的形象。商鞅是个复杂的人物,他既具有令人钦佩的胆识,又有残酷的本性。他志向高远,满腹韬略,能言善辩,遇事果断。为推行新法,他不畏阻力,为秦国能称霸于世,他鞠躬尽瘁。不过,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为了魏王的不识之恨,为了秦王的知遇之恩,他杀旧交、舍新朋,未免有失仁义。而连坐定界、苛刑酷罚,更见其残忍。但是,商鞅的可贵之处,在于对理想的执着,九死不悔的精神,一种敢于实践的气度与魄力!
剧作语言精美,文白结合,节奏铿锵,富于韵味。此外,作品还借用了超现实主义的手法来增强其艺术表现力。剧中,商鞅舌战魏相国与秦群臣以及设立新法的片段,最能显示商鞅的雄辩与果敢。
故事发生在战国中期。秦孝公刚死,商鞅即被判五马分尸之刑。 祝欢生前始终与商鞅对立,商鞅判刑之际,他的灵魂幸灾乐祸地来宣判商鞅“族灭满门,五马分尸”的刑罚,并告诉商鞅这是他在劫难逃的天命。商鞅却不屑、不服于天命。他说:“商君虽死,然商君之法千年不败;商君虽死,可一百一十七年之后,秦王朝一统天下!”因为他知道天命并非不可违,从他降生的那一天起,老天就要他死,可是他,活了整整五十二年。
当商鞅还在襁褓之中时,他的父亲便令人将他母子二人抛入河中,但几年后,商鞅却与姬娘相依为命地活了下来。商鞅懂事后,姬娘告诉他,他的母亲抛下他走了,他是商鞅的养母,她希望商鞅长大后不要如同她那样一生为奴,而能做一个自由人。少年商鞅的目标却不尽于此,他立志要做“人上人”,此时他名唤卫鞅。一日,他在河边放牛,正当他大声斥骂牛的奴性时,刚好被经过这里的秦国的景监和魏国的公叔痤看到。景监感到这个少年非等闲之辈,很赏识他,想带他走,但公叔痤执意要把他留在魏国做自己的家臣。为了割断卫鞅与姬娘的血肉联系,公叔痤赐姬娘以死。最后姬娘自己剜去了双目。
转眼,卫鞅已长大成人,身为魏国相国公叔痤并将之死。魏国公子昂与卫鞅成为至交,他对卫鞅说只有他二人的友情在利益之争以外。为此,他放弃了自己喜爱的卫鞅的红颜知己——相国家的韩女。并且,他密告卫鞅:相国向魏王举荐卫鞅有相国之才,但举荐不成,便劝魏王杀了卫鞅,以防卫鞅以后为他国所用。公子昂送给卫鞅一袋钱,劝其速速逃跑。
但卫鞅没有马上走,他来到相国病榻前,感谢相国的举荐之恩,又痛斥多年来相国对他的嫉妒与压制,相国动了恻隐之心,劝其赶快逃走,卫鞅并不领情,表示自己要为相国送终,相国气昏。
魏相国死后,卫鞅投奔了秦国。三年后,在景监的推举下,秦孝公终于招群臣与卫鞅当廷论法。群臣对卫鞅本就不服气,加之景监是太监,他们更对卫鞅多了几分鄙视。孝公请群臣议论兴国之大策,群臣谦让。于是,卫鞅大谈更改律法,统一律条法令的重要性。而公孙贾、甘龙等则大谈依古法行事、沿袭旧礼的安邦之道,并责难卫鞅变法缺乏依据,会自食恶果。卫鞅舌战群儒,以三皇五帝历代法令无不变化及李悝之法执行与否对魏国的影响为依据。秦孝公遂毅然决定,请卫鞅立即制定强溱之法,被拜卫鞅为左庶长。论辩结束后,赵良、尸佼、孟兰皋等人来到卫鞅身边,愿鼎力支持他。赵良诚恳进言卫鞅“不可无为人之道”,因为卫鞅“锋芒毕露”了。
卫鞅所定之新法,包括连坐定罪(卿相大夫也不例外),奴隶可按所立战功的大小的爵位、升平民,而宗室贵族无战功者不准显贵等等。这激怒了甘龙、公孙贾、祝欢等贵胄。祝欢依天象判断卫鞅是天狗星,太子驷是天驷星,将于卫鞅相克。
秦孝公择一良日,立驷公子为君储,并立新法,废旧礼。可是太子驷踪影全无,太傅公子虔将他请来后,太子驷坚持不当太子,说父君中了天狗星的蛊惑。孝公大怒,祝欢借机说此为大凶之兆,并逼问卫鞅如何处理太子的违礼犯上行为。卫鞅依刑罚治太傅“职责未尽,教化不严”的罪,命斩太傅左足,以示律法无情。公孙贾为太傅辩护,卫鞅命革去其太师之职,“刺字于面,以戒天下”。又判祝欢“择日不当,贻误祭祀”之罪,“削去须发”之刑。
卫鞅因战功显赫,被赐官大良造。这日,太傅正教诲太子,法度对于国家的重要性,并表示自己“不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卫鞅前来求见。卫鞅希望与太傅捐弃前嫌,同心协力,平治天下。但他遭到太傅的痛骂,太傅骂卫鞅,“以秦国忠臣勋贵的血肉”为自己“搭建通往显赫地位的阶梯”。卫鞅刚走,公孙贾和祝欢又来拜访,他们请太傅进谏君王说“卫鞅在魏国就行为不端,作风不正”,太傅说这无异于送他去斩首。在太傅看来,这是秦国养了他们这些无用的蠢驴,国君才不得不养虎。太傅一样骂走了他们,并为秦国悲哀。太子驷请教于太傅,问自己今后靠谁。太傅回答:“因其势而利导”。太子又问及卫鞅改用该除,太傅回答:“除,国乱而民不安;不除,社稷为患。”
魏惠王因连连兵败于秦国,后悔当初不如听从公叔痤的话,杀死卫鞅。他决定与秦议和,并将韩女献给秦孝公,以离间卫鞅与秦孝公的感情。卫鞅见到秦、魏两国君王,面对魏王的利诱,他表示自己要”士为知己者死“,报效秦王。对前来求见,以示对变法感激之情的农民,卫鞅坚决不见。而对于突然出现的姬娘,卫鞅则动情紧拥,跪地请罪。卫鞅想请国君免去姬娘的奴隶之身,可是尸佼提醒他这要归爵两级,也就意味着他权利的削减,变法推行的困难。姬娘立即说自己不是卫鞅的生母,不要卫鞅为自己赎身夺爵。为治天下,卫鞅决心日后再报姬娘的大恩。已是秦王夫人的韩女,从景监口中得知,朝中人尽知自己是卫鞅的红颜知己,不禁忧心忡忡。而卫鞅的苛政厉法已达到一次斩首七百人之残酷。赵良不能忍受,决定辞官回乡。景监力劝不成,因赵良怕长此以往,有朝一日自己将受卫鞅的株连。韩女请景监劝解卫鞅,景监表示此事自己也没有办法。适逢卫鞅车过此路,景监去为韩女传话,请见卫鞅。这个空当,祝欢前来为韩女卜卦。韩女随口说一“央”字,祝欢断其心在“鞅”,有祸临身。卫鞅赶到,祝欢口出恶言,卫鞅盛怒之下,刺死了祝欢。韩女倒在卫鞅怀里,恰巧秦孝公来到。孝公并未责怪卫鞅斩杀祝欢,并表示自己不能因一美女,置大好山河于不顾。孝公就此弃置韩女,韩女投河自尽。卫鞅长啸,立志要让秦国称霸中原。
秦魏再次交战。卫鞅亲自出征,而公子昂为魏国率兵之将。魏国兵众,卫鞅只能以巧计取胜。他就决定将公子昂请到军中,以孟兰皋做抵押的人质。若与公子昂议谈不遂心愿,卫鞅就会杀掉公子昂,那么作为人质的孟兰皋就必定会被魏军所杀。孟兰皋甘愿为卫鞅舍命。
公子昂来到秦军中,他本以为卫鞅欲言和,便说酒宴后,各自兵罢而归。但是,卫鞅要的是魏国的臣服、土地,否则就是公子昂的人头。公子昂痛斥卫鞅背信弃义,当年他的利益之争中“惟你我除外”,替卫鞅照看韩女八年,送卫鞅的钱袋,都不足以让卫鞅念旧情。公子昂被乱箭射死,孟兰皋则被斩于魏军。面对自己亲手杀死的儿时旧友与为自己而死的至交孟兰皋,卫鞅高声呼喊:“我的面前已经没有了退路。我要胜利才能成功!”孟兰皋的灵魂在鼓励卫鞅,他虽死无憾。
卫鞅兵发中原,大获全胜。国君赐他十五城的封地,位尊列侯。自此,名称商鞅。正当他意气风发之时,赵良前来冒死进谏。赵良先谴责商鞅牺牲孟兰皋换来自己的显贵,又为商鞅分析形势,告诉商鞅因自己的骄奢与显贵而树敌太多,若不功成身退,君王一去,必遭杀身之祸。但是,商鞅坚决不肯急流勇退。他说:“商鞅不行商鞅之轨,而步赵良的后尘,让商鞅在敌对者的围攻之下,龟缩于窟穴之中,以求全身保命,置秦国大业于不顾,这是上有吗?‘商鞅宁死不能’!”赵良失望而走。尸佼却中箭奔回,箭尾有书“亡,可翘足待之”。因为恐惧,尸佼也决定离商鞅而去。商鞅孤独了,他大声自问是否后悔,得出的答案是:不!
秦孝公过世,太子驷即位。公子虔、景监、公孙贾等人共议朝政。公子虔因商鞅之法的显赫掩没了先王的功绩而提议:存商鞅之法,除商鞅之人。太子驷依言拟诏,景监诏。商鞅去寻姬娘。因为他的末日已到,他为不能报答姬娘的养育之恩,反使姬娘受累而遗憾。姬娘却告诉他自己为生了一个“令山川易位,乾坤倒转”的“孽种”而自豪。原来,姬娘就是商鞅的生母。商鞅与姬娘坐上马车在原野奔驰。姬娘高呼商鞅不仅是自己的儿子,也是百姓们与奴隶们的儿子。母子终于被乱箭射中,他们塑像一般伫立。商鞅自言是烧毁自己照亮别人的烈火,只剩一片灰烬的无情的烈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