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峪关

更新时间:2024-07-04 00:12

嘉峪关,号称“天下第一雄关”,位于甘肃省嘉峪关市西5千米处最狭窄的山谷中部,城关两侧的城墙横穿沙漠戈壁,北连黑山悬壁长城,南接天下第一墩,是明长城最西端的关口,历史上曾被称为河西咽喉,因地势险要,建筑雄伟,有连陲锁钥之称。嘉峪关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塞,中国长城三大奇观之一(东有山海关、中有镇北台、西有嘉峪关)。

地理环境

嘉峪关所在地是甘肃省西部的河西走廊最西一处隘口(河西走廊继续向西延伸)。甘肃西部已属于荒漠地区,河西走廊夹于巍峨的祁连山和北山(包括马鬃山合黎山龙首山)之间,东西长达1000千米左右。一条古道穿行于祁连山麓的戈壁和冲积平原上,古代“丝绸之路”即此。道路本艰险,到了嘉峪山隘口处,狭谷穿山,危坡逼道,嘉峪关踞此,形势非常险要,东通肃州(今酒泉),西达安西,是京都长安西域联系的纽带。

历史沿革

嘉峪关,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比山海关早建九年,是现存长城上的最大的关隘,也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关隘。

宋元以前,嘉峪地区有关无城,只起稽查来往行人的作用。

明代,为加强西北边防,宋国公冯胜决定在此修建关城,不久,九眼泉地区平地而起一座黄土夯城,周长220丈,高两丈,宽一丈,这是嘉峪雄关的最早雏形。明代西部的吐鲁番日渐强大,常引兵进犯河西走廊各城,嘉峪山隘口为必经之地。自建成嘉峪关后,这关便为西部国防重地,对保障河西地区的安全起着重要作用。

此后,明孝宗时修建关楼。正德年间修建东西二楼,即光化楼和柔远楼。嘉靖时加固已有建筑并修筑关城两翼长城,每五里设墩台一座。从明洪武五年(1372年)初驻土城,到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尚书翟峦加固关城,修筑两翼长城,嘉峪关断断续续修筑168年,成为较完备的防御城堡。

元明以前,西域使者进贡都经过玉门关,随着明代筑嘉峪关,玉门逐被废止。嘉峪关成为从哈密河西走廊,西域贡使前往明代中原地区唯一的法定路线。西域中亚各地一般每三年至五年朝贡一次,使团每团不得超过十人,针对抵达嘉峪关使团人数众多,常有数十甚至数百人的现象,明成化九年(1473年),宪宗下旨,“每十人内,许一人来贡”,其余人员原地留守等待。朝贡者于鸡鸣时拔帐启程,领取入关凭证,携带被选为贡品的本地珍稀特产,赴京觐见,接受赏赐。明朝皇帝的赏赐十分丰厚,一般超过贡品价值数倍甚至数十倍,对朝贡使者赏赐之优厚达到空前绝后的程度,不但入关后沿途食宿全免,各镇巡抚还要派遣军民往返护送。开关通贡是一种外交姿态和方式,闭关绝贡也是明朝震慑四方的手段,明孝宗曾以此方式向吐鲁番施压。

清代,中原至新疆的一条重要商路是从西安出发,经兰州嘉峪关玉门至哈密。吐鲁番的棉花、葡萄,准噶尔的羊、马、骆驼、羚羊角和南疆的玉石等都经此路运往内地。内地的茶叶、丝绸、棉布、瓷器、药材等也经嘉峪关运往新疆和中亚等地。

清嘉庆年间,新疆各地相继建立朝贡贸易点,嘉峪关失去了以往统筹控制朝贡贸易的作用,转而向日益增多的往来商旅征收关税,逐渐成为控制贸易的主要关卡。

19世纪30年代,由中亚输入新疆的鸦片数量大增,也通过哈密及嘉峪关进入中国内地。晚清随着中俄《伊犁条约》的签订,清朝获准俄商赴嘉峪关贸易,嘉峪关遂成为丝绸之路上的通商口岸,清朝官方在此征税,成为清人的“洋关”。

清同治年间,西北发生大规模的回民暴动,河西地区受其影响最大。动乱之前嘉峪关曾经是商客过往必宿之地,铺户、茶肆、旅店等约千余户,军民数千家,动乱后庐舍零落,仅存十余处。如今的嘉峪关更多是凭吊古迹、回望历史的去处,不少影视剧里都曾出现这座象征边境的古代军事城堡,摒弃了过去几百年间的一应功能,所谓雄关,仅存人心。

1999年,嘉峪关市全面启动了关城文物景区的建设。

2005年,嘉峪关市通过多种渠道筹措资金2亿多元,建成了以关城景区为主体,长城第一墩、悬壁长城、魏晋墓景区为辅助的文物景区,打造了“天下第一雄关——嘉峪关”金字招牌,带动了全市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建筑形制

综述

嘉峪关由内城外城城壕三道防线成重叠并守之势,壁垒森严。与长城连为一体,形成五里一,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一百里一城的军事防御体系。嘉峪关初建时,是一座6米高的土城,占地2500平方米。现存的关城总面积33500余平方米,由外城、内城和瓮城组合而成。嘉峪关内城墙上建有箭楼、敌楼、角楼、阁楼、闸门等共十四座,关城内建有游击将军府、井亭、文昌阁,东门外建有关帝庙、牌楼、戏楼等。

内城

内城西宽东窄,略呈梯形,城高9米,东西开“光化门”和“柔远门”两门。门外各筑有瓮城,城楼对称,三层三檐五间式,周围有廊,单檐歇山顶,高17米。城四隅有角楼、南、北墙中段有敌楼,一层三间式带前廊。两门内北侧有马道达城顶。

关城

关城周长733米。关城正中有一官井,旧有亭,今已废。西门外套筑一道凸形城墙,构成一个罗城,这就是外城。外城比内城高2.7米。外城正中大门额刻“嘉峪关”三个大字。门顶原有城楼,与东西二楼形制相同,三楼东西成一线。民国十三年(1924年)城楼被毁。西面罗城砖砌,东、南、北有土筑围墙,连接长城。城外有城,迭门重城,成并守之势。东瓮城外有文昌阁、关帝庙、戏楼,城内靠北有游击衙门府一座,都是清代建筑。新中国成立后,关城曾多次维修加固,保存完好。

关城以内城为主,周长640米,面积2.5万平方米,城高10.7米,以黄土夯筑而成,西侧以砖包墙,雄伟坚固。内城开东西两门,东为“光化门”,西为“柔远门”,意为以怀柔而致远,安定西陲。门台上建有三层歇山顶式建筑。东西门各有一瓮城围护,西门外有一罗城,与外城南北墙相连,有“嘉峪关”门通往关外,上建嘉峪关楼。

防御体系

嘉峪关关城依山傍水,扼守南北宽约15千米的峡谷地带,该峡谷南部的讨赖河谷,又构成关防的天然屏障。嘉峪关附近烽燧、墩台纵横交错,关城东、西、南、北、东北各路共有墩台66座。嘉峪关地势天成,攻防兼备,与附近的长城、城台、城壕、烽燧等设施构成了严密的军事防御体系,又被誉为“天下第一雄关”。

主要景点

戏台

嘉峪关戏台是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嘉峪关游击将军袋什衣主持修建,系当时守城官兵、城内居民及过往商旅的娱乐场所。其形制为典型的中国传统古典戏台。由木制屏风把前后台分隔开,屏风正中央绘制八幅人物图,是人们熟知的“八仙”内容。顶部为中国传统图案“八卦图”,“八卦图”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与科学的综合反映。两侧是一组风情壁画,内容是寺庙的和尚、尼姑庵的尼姑及其豢养的宠物,这些绘画内容在其它戏台上非常少见。戏台两侧书写有对联:“离合悲欢演往事,愚贤忠佞认当场”,概括了古往今来人间世事的演义变化及戏曲演出场所的功能作用。

柔远门

内城西门,门额刻“柔远”二字,意思是明王朝对边陲(关外)各游牧民族实行“怀柔”政策,安抚边远地区,以实现长治久安的治国方略。

光化门

内城东门,门额上刻“光化门”三字,面向东方,表示旭日东升,瑞气普照大地。门洞由自黑山开采的石条铺成。

建于明正德元年(1506年),由时任肃州兵备副宪李端澄主持修建。“光化楼”为三层三檐歇山顶式结构,楼高17米。精雕细刻,五彩装成。楼阁第一层为砖木结构,第二、三层是木结构榫卯咬合而成,虽经历了近五百年的风风雨雨及地震等自然灾害,仍巍然屹立于关城之上。

文昌阁

文昌阁,始建于明代,重建于清道光二年(1822年)。楼阁为两层两檐歇山顶式建筑,底层两边为单间铺房,四周立红漆明柱18根,形成回廊。内为面宽三间、进深二间的官厅。四面装有花格门窗,上部绘制山水人物彩画80余幅。此阁在明清时为文人墨客会友、吟诗作画、读书的场所。到了清代末年成为文官办公的地方。

关帝庙

明末清初从内城迁到现处。庙内原有大殿一座,陪殿两座,另有刀房、过厅、马房和牌楼。总面积720平方米。关帝庙曾多次扩建,最后一次重修是嘉峪关游击将军熊敏谦主持的。1998年由嘉峪关关城文管所自筹资金70万元对关帝庙进行了重新修复,对牌楼进行了彩绘,使关帝庙恢复了明清时的风采。

天下雄关碑

关西门外百余米处,有清代刊立的“天下雄关”石碑。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肃镇总兵李廷臣视察嘉峪关防务时,见这里南有祁连雪山,北有黑山,关势雄伟,便写下“天下雄关”四字并勒石为碑。

罗城和箭楼

罗城初建于明弘治八年(1495年),由肃州兵备道李端澄主持修建。“罗城”是应敌的正面,“凸”字形城墙全部用砖包砌,非常坚固。“罗城”南北两端建有“箭楼”,是观望关西、关南、关北烽火的设施。两端与外城墙相接,外城墙又与关城南北的长城相联。

角楼和敌楼

内城四角有角楼,也叫“戍楼”,形如碉堡,是守城士兵值勤放哨的地方。南北城墙建有敌楼,是放置兵器的地方。站在这里回望,“光化楼”、“柔远楼”及“嘉峪关楼”三座高大建筑,同在一条中轴线上。这种“过洞式城门”及高台楼阁建筑形式,是中国几千年建筑历史及建筑形式的延续发展。

东西瓮城

嘉峪关东西两瓮城布局森严,东瓮城门楼眉额刻“朝宗”两字,表示过往朝廷官员虽远行“极边”,但仍不忘朝廷和君王。与此相对的“西瓮城”,门额刻“会极”二字。意即从西域来的诸侯,仕官,商旅,亲善友好地在这里相会,从这里经过,向中原王朝朝贡。西瓮城也劈门南向,不与内城门直通,使关城更加肃穆幽深,成为内城的一道防线。

游击将军府

嘉峪关游击将军府,也称游击衙门,初建于明隆庆年间,后来成为明清两代镇守嘉峪关的游击将军处理军机政务的场所。建筑是1987年在原建筑的基础上恢复修建的,为两院三厅四合院式,占地面积为1755平方米,建筑面积808平方米。

在嘉峪关古代军事史上,游击将军府不但是嘉峪关长城防御体系的指挥中心,而且是朝廷统治地方、检查商旅使者往来、联系西域和中亚及各少数民族的枢纽机关。

游击将军府复原陈列以历史史料为依据,以现有建筑为框架,以超写实主义雕塑(高分子仿真雕塑)为主要形式,展现了嘉峪关游击将军的生活史迹。

长城第一墩

长城第一墩即讨赖河墩,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由肃州兵备道李涵监筑,它是明代万里长城从西向东的第一座墩台,是明代长城的西端起点,是嘉峪关长城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北距关城7.5千米,墩台矗立于讨赖河边近80米高的悬崖之上。

明代,嘉峪关管辖着“腹里、沿边、境外墩台三十九座”。关内墩台林立,纵横交织,相互瞭望,互通情报。长城第一墩,是关南最主要的一座墩台,担负着传递关南及祁连山诸口军事信息的任务。设有坞、驿马、驿驼、食宿、积薪等物,配备有一定数量的守兵。长城第一墩是嘉峪关军事防务的重要据点,这里曾经伴随着雄伟壮观的嘉峪关演绎过许多神奇的故事,诗曰:长城第一墩“清流讨赖临危壁,大岭祁连断战氛。铠甲冰河闻拆斗,旌旗旭日舞鹏鲲”。

长城第一墩旅游景区面积约3.22平方千米。景区包括长城第一墩、综合服务区、讨赖河滑索、讨赖客栈、天险吊桥、“醉卧沙场”雕塑群、“中华龙林”等内容。

悬壁长城

石关峡又名水关峡,南面是白雪皑皑的祁连山,北面是高耸入云的黑山。断壁长城和悬壁长城是嘉峪关西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由肃州兵备道李涵监筑。断壁长城居于黑山峡口之南,为东西走向。悬壁长城在峡谷的北面,为南北走向,城墙陡峭直长,气势雄伟,垂若悬臂,有“西部八达岭”之称。这两条长城形成拱卫之势,共同扼守黑山峡口。

石关峡悬壁长城文物景区位于嘉峪关市西北14千米处,距嘉峪关关城8.4千米。景区的主题是古丝绸之路文化和长城文化。景区内参观的主要内容有体现长城文化的悬壁长城,有体现古代丝路文化的“丝绸古道”雕塑群和嘉峪关古代兵器展览等。

石关峡古丝路文化长廊区贯穿整个景区,有“丝绸古道”雕塑群。悬壁长城军事防御体系区有悬壁长城、水门和古代兵器展览等内容。新建长城,即悬壁长城与水门之间的长城,全长158米,由黄土片石夹沙夯筑而成。

古丝绸之路雕塑群雕刻了中国古代在嘉峪关地区有过记载的张骞霍去病、班超、玄奘、马可波罗、林则徐、左宗棠七位主要历史人物造像及五名随从、二匹马、二峰骆驼和一架马车塑像组成,借以展示石关峡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人文内涵。张骞两次出使西使,霍去病率军攻伐匈奴,唐玄奘西天取经,意大利人马可波罗东入中原都在这里留下过他们的史迹。

文物价值

嘉峪关是明代万里长城的西端起点,是明代长城沿线建造规模最为壮观,保存程度最为完好的一座古代军事城堡是明朝及其后期各代,长城沿线的重要军事要塞素有”中外钜防”、“河西第一隘口”之称。

1961年,长城文化遗产“万里长城——嘉峪关”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地名录》。

嘉峪关防线明朝经营了200多年,至明代万历时期有60里长城和边墙,近70座墩台,多座军事营堡(卯来泉堡、嘉峪关、寺营庄子、野麻湾堡、新城堡等),是明国家西端防御体系,最大的特点就是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讨赖河峡谷、黑山、新城草湖天险,长城、墩台、营堡倚凭天险而设,在这个狭小的区域有如此众多的国防设施和军事工程,世界罕见,充分证明这里曾经何其重要,嘉峪关防线是世界上利用天堑最经典的国防工程。在河西和中亚范围,再找不到这样一个地方,适合建立最低成本、最高效率(戍守成本最低)的国家防御工事。

嘉峪关防线的神奇之处在于在它的外围,还有更大的天险和天堑保障,就是祁连山和黑河流域及其两岸巴丹吉林沙漠。古代,人类无法绕行祁连山和黑河,嘉峪关就是中原文明西出和西域文明东进不二的通道。防线上的天生桥口、小钵和寺隘口是要塞。嘉峪关防线处在16世纪世界前后两大帝国的分界线上,处在影响欧亚大陆经济商贸的丝绸之路的要冲上。嘉峪关防线对明朝、蒙古国、西域的历史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嘉峪关防线是人类文明的拐点。

文物保护

1984年,相关部门对嘉峪关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保护和维修。

1986—1989年,国家、省、市累计投资近1000万元,先后重建了嘉峪关楼,修缮了主要古建筑,维修加固了关城墙体,维修了南北两翼长城,修复了悬壁长城,修建了长城博物馆,配套修建了接待设施。经过此次维修,嘉峪关基本恢复了昔日雄伟壮观的原貌。

1987年,嘉峪关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为世界文化遗产地。

2011年,甘肃省政府公布实施了《万里长城——嘉峪关文物保护规划(2010—2030)》。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实施了嘉峪关关城及境内所有长城的本体修缮工程,关城安防、消防、防雷等工程;实施了所有长城及独立墩台、关堡铁丝围网和保护界桩界碑安装工程;对关城周边环境和文物展示利用基础设施进行了整治和完善,对九眼泉湖区域生态环境进行了治理;建设了长城博物馆、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中心等保护利用场所;实施了关城、长城第一墩、悬壁长城道路交通联系,建设了长城保护展示利用道路。

2011年11月18日上午,嘉峪关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启动仪式在嘉峪关关城举行,标志着嘉峪关迎来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修复工程。

2012—2015年,国家共投入文物保护专项资金2.678亿元,实施嘉峪关长城本体保护工程、嘉峪关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系统工程和嘉峪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展示工程,包含关城木结构修缮、关城古建筑油饰彩画重绘、西罗城保护维修、墙体保护(不含罗城)和防渗排水、长城墙体(夯土)保护维修、长城第一墩本体保护防洪、长城第一墩崖壁锚固二期工程等子项目为重点的嘉峪关世界文化遗产本体保护工程。项目于2012年开工,2016年底工程竣工验收。这是嘉峪关有史以来实施规模最大、涵盖范围最广、文化内涵最为丰富、科技利用水平最高的综合性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改善了世界文化遗产——万里长城嘉峪关的保护状况。严格遵循“原形制、原结构、原工艺、原材料”的保护维修原则,使长城墙体开裂、风化、城墙基础酥碱掏蚀等危及文物本体安全的病害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关城的本体和环境风貌得到有效改善和最完整、最原汁原味的保存,达到了“修旧如故、重现原貌”的效果。成立了遗产监测中心,建立了以夯土长城为特色的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体系。

2017年12月,历时五年之久,投资约3.05亿元人民币的嘉峪关的保护维修工程收尾,通过“修旧如旧”的保护,重现历史原貌。

2018年,嘉峪关市政府印发了《嘉峪关市不可移动文物安全管理直接责任单位清单》,做到了文物安全工作人员到位、职责清晰、责任明确。落实文物安全责任公示和消防公开承诺制度,组织全市各文博单位在显著位置设置文物安全责任公示牌和《消防安全承诺书》,进一步明确了文博单位文物安全与消防安全责任。

2019年,在加强文物日常管理上,嘉峪关市建立“日常监测—综合预报—提前预警—科学保护”长城保护工作模式,开展关城环境全方位航拍数据采集工作,建立完善田野文物档案。对嘉峪关市1处世界文化遗产、4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9处未定级文物保护单位、26段43.6千米长城墙体、8座关堡、49座墩台、6段13千米壕堑以及2252件(套)长城博物馆馆藏文物常态化开展月度、季度、重大节前文物安全检查巡查工作,为文物保护建立起一道安全屏障。

逸闻轶事

定城砖

指放置在嘉峪关西瓮城门楼后檐台上的一块砖。相传明正德年间,有一位名叫易开占的修关工匠,精通九九算法,所有建筑,只要经他计算,用工用料十分准确和节省。监督修关的监事管不信,要他计算嘉峪关用砖数量,易开占经过详细计算后说:“需要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块砖。”监事管依言发砖,并说:“如果多出一块或少一块,都要砍掉你的头,罚众工匠劳役三年。”竣工后,只剩下一块砖,放置在西瓮城门楼后檐台上。监事管发觉后大喜,正想借此克扣易开占和众工匠的工钱,哪知易开占不慌不忙的说:“那块砖是神仙所放,是定城砖,如果搬动,城楼便会塌掉。”监事管一听,不敢再追究。这块砖就一直放在原地,此砖仍保留在嘉峪关城楼之上。

冰道运石

当初,修建嘉峪关城时,需要成千上万块长2米、宽0.5米、厚0.3米的石条。工匠们在黑山将石条凿好后,却人抬不起,车拉不动,且山高路远,无法运输。大伙儿边凿石条边发愁,眼看隆冬季节就要到了,石条还没有从山里运出一块,若要耽误工期,没有工钱是小,这脑袋可就难保了。大家正在长吁短叹,这时,忽然山顶一声闷雷,从白云中飘下一幅锦绸,众工匠赶紧接住,只见上面若隐若现有几行字,大家看后恍然大悟,按其行事。等到冬季到来后,众人从山上往关城修一条路,在路面上泼水,让其结成一条冰道,然后把石条放在冰道上滑行运输,结果非常顺利的把石条运到了嘉峪关城下,不但没有延误工期,反而节省了不少工期。众工匠为了感谢上苍的护佑,在关城附近修建庙宇,供奉神位,并成为工匠出师后必须参拜的地方。

山羊驮砖

嘉峪关城,城墙高9米,还要在城墙之上修建数十座大小不同的楼阁和众多的垛墙,用砖数量之大是非常惊人的,当时,施工条件很差,没有吊运设备,全靠人工搬运。而当时修关城所用的砖,都是在40里以外的地方烧制而成。砖烧好后,用牛车拉到关城之下,再用人工往上背。由于城高,上下的马道坡度大,上下很困难,尽管派了许多人往城墙上背砖,个个累得要死,但背上去的砖却仍然供不应求,工程进展受到了严重影响。一天,一个放羊的孩子来到这里放羊玩耍,看到这个情景,灵机一动,解下腰带,两头各捆上一块砖,搭在山羊身上,然后,用手拍一下羊背,身子轻巧的山羊,驮着砖一溜小跑就爬上了城墙。人们看了又惊又喜,纷纷仿效,大量的砖头很快就运上了城墙。

击石燕鸣

相传,古时有一对燕子筑巢于嘉峪关柔远门内。一日清早,两燕飞出关,日暮时,雌燕先飞回来,等到雄燕飞回,关门已闭,不能入关,遂悲鸣触墙而死。为此雌燕悲痛欲绝,不时发出“啾啾”燕鸣声,一直悲鸣到死。死后其灵不散,每到有人以石击墙,就发出“啾啾”燕鸣声,向人倾诉。古时,人们把在嘉峪关内能听到燕鸣声视为吉祥之声。将军出关征战时,夫人就击墙祈祝,后来发展到将士出关前,带着眷属子女,一起到墙角击墙祈祝,以至于形成一种风俗。

林则徐

清代,林则徐因禁烟获罪,被贬新疆,路经嘉峪关时有诗赞道:“严关百尺界天西,万里征人驻马蹄。飞阁遥连秦树直,缭垣斜压陇云低。天山巉削摩肩立,瀚海苍茫入望迷。谁道崤函千古险,回看只见一丸泥。”又云:“除是卢龙山海险,东南谁比此关雄。”指出这关真乃“雄关”。

民俗风情

仿古出关仪式在嘉峪关市举办国际滑翔节期间,市政府在嘉峪关关城举办隆重的“仿古出关仪式”。仪式的内容主要是由来宾穿着古代武官和士兵服装,在嘉峪关关城仿照古代将士出关时的情形。仪式的基本程序是:

(1)由市长宣布仿古仪式开始,鸣放鞭炮,开启嘉峪关关城锁钥,推开两扇大铁门;

(2)朝官宣诏;

(3)出售签发关照,验明身份;

(4)请贵宾乘仿古马车、骑骆驼出关并奏乐。在关城内进行敦煌组舞、秦腔、太平鼓、安塞腰鼓等表演;

(5)在百米长绢上题字、签名、作画留念;

(6)出关后,仿古队伍面向朱元璋像,告别嘉峪关关城后,继续登程西行。

相关诗词

《嘉峪晴烟》(明)戴弁

《北陌平沙》(明)戴弁

《防秋登嘉峪关纪事》(明)陈其学

《出嘉峪关作》(清)施补华

《题嘉峪关驿壁》(清)施补华

《出关作》(清)洪亮吉

《进嘉峪关》(清)史善长

《入关》(清)宋伯鲁

《登嘉峪关》(清)裴景福

《出嘉峪关感赋四首》(清)林则徐

塞外杂咏》(清)林则徐

《嘉峪关前长城近处远望》于右任

《嘉峪关》周应沣

旅游信息

开放时间

08:30—18:00

门票信息

旺季(5月1日—10月31日):100.00元

淡季(11月1日—4月30日):50.00元

景区内电瓶观光车票:10元

免票:儿童身高1.2米以下、现役军人持军官证、残疾人持残疾证、7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持身份证免大门票

优惠:1.2米—1.4米儿童、60周岁至69周岁老人持老年证或身份证购景区优惠大门票

交通信息

嘉峪关火车站公交2路转4路终点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