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6-02 10:12
嘉应州,中国古代行政区划名。清朝雍正十年(1732年)广东总督鄂弥达向朝廷奏报,将惠州府兴宁、长乐(今五华)二县,潮州府程乡、平远、镇平(今蕉岭)三县,建置嘉应州,直隶广东布政司,称之为“嘉应五属”,翌年三月准置,也就是说,嘉应州于清朝雍正十一年(1733年)正式设置。嘉庆十二年(1807)又升为嘉应府。
嘉庆十七年又复为嘉应州,仍领程乡(今梅江区、梅县区)、兴宁、长乐、平远、镇平五县。嘉应州即是梅州市(含今梅江区、梅县区、大埔县、丰顺县、五华县、平远县、蕉岭县、兴宁市)2区1市5县的绝大部分地区。
雍正十一年(即公元1733年),寇变频仍,生灵涂炭。在呈乱局的情况下,梅州发展的脚步并没有停下来。社会在进步,人口在增加。闽赣地区因“人稠地窄,米谷不敷”,客家先民纷纷向粤东迁来,“迁界令”造成沿海人口向内地挤压,梅州如漏斗般接纳着从四面八方汇流过来的人群。谭元亨《客都梅州》中说清初梅州人口已达百万。然频仍的寇变,使数十年的建设成就瞬间付之一炬,数千年的物质文化积累毁于一旦。加强统治力量,成立州级地方建制,迫在眉睫。
鄂弥达,满洲正白旗人。雍正十年(1732年)代理广东总督,两年后正式就任,是大清第20位广东总督。任上数年,兢兢业业,为世人所称道。粤东地区长期以来的动荡局面也时时牵动着他的神经。经过充分调查论证,是年7月8日,他正式推出自己的行政区划调整方案,这个方案就是《酌请改设州牧移驻游击等事疏》,连同其后上报的四疏,五个奏本就构成新州论证与规划建设方案。
关于设州的必要性。他在报告中说:惠州府管辖的兴宁、长乐二县,以及潮州府所属的程乡、平远、镇平三县,“均离府治较远。该管知府,既有鞭长莫及之虞。”完全有必要将这五个县从原来的地区分离出来,新组建一个州。至于州治所在地认为应首选程乡,因其很早以前就是州治所在地,况“又地处适中”。
关于治安部队的组建。他建议在潮州镇的管理下成立游击署(似今之公安局),他说:“程乡县,地处冲要,驻防城汛,无武职大员弹压,请将潮州镇标左营游击一员,移驻新州。”人数应在原驻军221名的基础上再增派100名,“以资防守”。至于兴宁营都司(派出所)的管理权他认为应划归到潮州这边来,“至惠州协属之兴宁,与该协相隔辽远,似难兼顾,亦应与平、镇营,俱隶潮州镇统辖。”
关于文教科考。报告对程乡的文风赞不绝口,他说:“程乡一县,蒙圣朝德教罩敷,文风极盛。每科乡会,中式通省,各地罕出其右。”但每年“岁科取进生员仅一十五名”,这与其文化实力很不相称。他建议改州后,要跟着将名额增加到20名,“以光文治”。
关于人事及州名。他请求知州、学正的印信由吏部尽快铸刻。至于官员待遇,他认为“程乡县原列为中缺,今改为直隶州,辖兴、长、平、镇四县,事务殷繁,应列为要缺。”负担重压力大了,公仆们理应享受“要缺”的较高待遇。新州的名称,他建议用“嘉应”。
此名源于“嘉应桥”。话说绍兴初年,大宋南渡,面对山河破碎,金人穷追不舍,赵构苦不堪言。忽闻梅州孔庙生芝,《论衡》云:“士气和故生芝。”“和”对于颠沛流离中的南宋王朝是多么珍贵,一个多么美好的预兆啊。高宗感动之余,不忘叫史官载录此事。淳熙年间,州人为纪念此事,便将城东所建小桥命名为“嘉应”。鄂弥达用此名之良苦用心在于:愿其能给大清国带来一个祥瑞和谐的大好局面,相信皇上也会龙颜大悦的。
这个方案是论证有力、设计严密、考虑周全、切实可行的,上级审批通过只是时间问题。
雍正十一年,广东布政司送呈的新行政区的筹组方案最终摆到了雍正皇帝的案头上,这个勤奋的皇帝亲自审阅了报告的全部内容,3月14日他圈阅朱批,并责成内阁开会讨论。3月16日内阁成员奉旨依议,与会者决定批准所请,钦定州名为“嘉应”。这一天,标志着嘉应直隶州的诞生。
经过一番准备,一场隆重的新州成立庆典在城外东校场举行。中央政府代表宣读关于批准设立新州的皇帝圣谕。省政府的代表向首任知州王元枢颁发了委任状。现场检阅了新组建的城防部队的会操表演。随后,全体与会人员赴社稷坛祭祀社稷之神,祈祷五谷丰登、风调雨顺;到城隍庙祭祀城池之神,祈求地方安宁、商旅无忧;又到孔庙祭孔圣人,祈求人民幸福、文教昌盛。
离开中原故土许久的客家人终于投身到母亲河梅江的怀抱。河流历来被视作古代的“高速公路”,环视嘉应,以州城为中心,“五属”尽通梅江。域内四隅,顺琴江、宁江、程江、石窟河、松源河,无论你从哪个方向出发,都可乘舟而下,一两日间直达州城。沿着这个路线赴州城,长乐、兴宁人民免了翻山越岭赴惠州的鞍马劳顿之苦,平远、镇平和程乡人民没有了涉蓬辣险滩下潮州之虞。
嘉应州的成立,产生了一个地区,成为当时全国420多个府(直隶州、散州)之一,成为在广东政治版图上始终占据重要位置的地区,成为当代梅州市行政区域的雏形,成为一个人文向秀、欣欣向荣的地区。随着对嘉应州归属感与认同感的加深,客家人的向心力与凝聚力不断增强,后来丰顺、大埔两县的加盟,是这一力量作用的必然结果。
梅州大部分地区在1733—1911年间称为嘉应州,“嘉应”一词早已烙在梅州客家人心中,成为联络海内外客家人的重要纽带。
“嘉应”表祥瑞,也指南方龙神
据查,“嘉应”一词,一表祥瑞,典出“休征嘉应”成语,休:美好;征:征兆;嘉:美善;应:回报。词意:吉利的征兆,美好的回报。《汉书·平帝纪赞》:“休征嘉应,颂声并作”。二是赤龙神嘉应王尊称,《淳熙·三山志》记载,北宋朝廷册封天下龙王庙会所供奉龙王爵位,统一称呼:“青龙神封广仁王,赤龙神封嘉应王,黄龙神封孚惠王,白龙神封义济王,黑龙神封灵泽王”。嘉应王传统五行位主南方。
北宋大观三年(1109年)“五龙”通令全国,客家地区拜五龙会的习俗或源于此。《宋史》载,政和六年(1116年)“梅州枯木生枝”;绍兴十六年(1146年)“梅州孔子庙生芝”。据此,按时间推算,淳熙(1174—1189 年)年间,梅州文化公园内的嘉应桥命名,表祥瑞或龙神均有可能。
雍正皇帝对“嘉应”一词情有独钟
“嘉应”州治设置之前,梅州地区沿革大致如下:南齐设置的程乡县,南汉乾和三年(945年)升为敬州,宋开宝四年(971年)敬州改为梅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废梅州,复置程乡县隶属广东潮州府。据《雍正朱批谕旨》,雍正十年三月十九日(1732年),总督鄂弥达奏升程乡为直隶州,统辖兴宁、长乐、平远、镇平四县,特奏明程乡原属 “梅州”,但不敢擅自作主,“恭请皇上钦定佳名”,但雍正却移情独衷“嘉应”,于雍正十一年(1733年)钦定为“嘉应州”,直至1911年由革命党复改为梅州。
雍正确实对“嘉应”一词情有独钟。康熙亲征噶尔丹,雍正曾从征掌正红旗大营,正红旗的旗帜恰好是赤龙旗。因曾奉旨在河南武陟修黄河大堤,切身体念了黄河水患之害,雍正登基后马上在此动工修建了历代花钱最多、规格最高、建筑最雄伟的龙王庙———“嘉应观”。雍正皇帝钦赐御制匾额“嘉应观”,显然是要用赤龙神嘉应王的威神力来保国泰民安、风调雨顺、政治稳定。“嘉应观”镇守中原淮黄诸河,若再设“嘉应州”安定南方,均正合雍正“圣意”。
故此,广东最高长官鄂弥达奏升程乡为直隶州并“恭请皇上钦定佳名”,无论是属下揣摩迎合还是雍正亲拟名定名,“圣意”应是关键。何况,其时粤东潮惠两州府对梅地“鞭长莫及”,急需重设州治加强管理,也需借“赤龙神”佑民。
当时粤东出现嘉禾催生得名
嘉禾是生长奇异的禾,如双穗禾,是吉祥的征兆。《孙氏瑞应图》称:“嘉禾,五谷之长,盛德之精也”。《礼斗威仪》曰:“其政升平,则嘉谷并生”。
《雍正朱批谕旨》显示,广东封疆大吏重视粤东的开发治理。雍正七年后,奏报粤东连年稻麦丰收,频频出现奇异嘉禾。雍正看后着实龙颜大悦, “休征嘉应”成语朱批频见,以君臣互勉,“嘉禾”是嘉应州得名的直接原因。
雍正七年三月初三日,广东布政使司王士俊奏,皇上圣德感动天地,二三月间即系青黄不接之际,“所有粤东米价平减,二麦丰盛”。“惠潮二府种麦最多,更为茂盛”。雍正朱批:你们这些“守土之官”,果真能公正忠诚、恪守本分、勤于政事而感动上天护佑,“自当频获嘉应也”。“嘉应”之词已特别点出。《广东通志·卷七》载,雍正八年冬十月潮州知府申报:“潮州府程乡县产嘉禾,一茎四五穗盈亩”。
雍正十年九月初十署理广东巡抚杨永斌奏,粤东自七月后至八月底“雨畅愈加顺时,晚稻禾更为茂盛”,出现有“一茎至二十余穗”的嘉禾。杨永斌不忘感圣恩说,这都是因为“皇上敬天勤民,重农务本”才能够有此“休征”(好征兆)。雍正朱批则谦虚勉励再鞭策一番:这全是你们臣子“忠诚任事,有以上感天和之所致”,与我无关。上天对你们的褒贬即是对我的褒贬,面对“休征”嘉应,欢喜激动之时要更加警惕。
雍正十年十一月,杨永斌再奏粤东风调雨顺,“嘉谷蕃昌,万民欢悦”,晚稻收成好,各地米价仅“自五钱起至八钱零不等”。各县送来的瑞祥之谷“自一茎双穗以至七穗,一本自二穗以至一百二十九穗,自四五尺以及长至一丈一尺不等”。雍 正大喜,朱批:“不禁以手加额也”。 情不自禁而欢欣庆幸。因此,“嘉禾”是嘉应州得名的直接原因无疑。
《雍正朱批谕旨》显示,嘉应州州名真正启用是雍正十一年(1733年)十一月中旬。据《州志》,“雍正十一年三月十四日题,本月十六日(军机处)奉旨依议,钦定州名为“嘉应”。
《舆地广记》(北宋)载:“梅州春秋为七闽地,战国属越,秦属南海,汉属南越”。
南齐时期设置程乡县,五代十国南汉乾和三年(945)即后晋开运二年,程乡升为敬州,领程乡县。这是梅州州治设立的起始。
北宋开宝四年(971)因避宋太祖祖父赵敬之讳,改敬州为梅州。“梅州”的名称即始于此。
北宋熙宁六年(1073)废梅州复置程乡县,隶属潮州。
南宋绍兴六年(1136)废梅州复设程乡县,隶属潮州。
元至元十六年(1279),梅州升为梅州路总管府,至元二十三年,复降为梅州,领程乡县,属江西行中书省广东道宣尉使司。
元贞元年(1295),梅州隶属潮州路,延祐五年(1318),改直隶广东道宣慰使司。
明洪武二年(1369),废梅州复置程乡县,属广东布政使司潮州府。
清雍正十一年(1733),程乡升格为直隶嘉应州,统领兴宁、长乐、平远、镇平4县加上本属的程乡县称“嘉应五属”,直属广东省辖。
嘉庆十二年(1807)升嘉应州为嘉应府。
嘉庆十七年复为嘉应州,仍领兴宁、长乐、平远、镇平四县。
宣统三年(1911),嘉应州复名梅州。
民国3年(1914)废州府制,梅州改名梅县。
1950年1月26日,设置兴梅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梅县区、兴宁、五华、大埔、丰顺、蕉岭、平远7县;
1956年2月,粤东行政区划分为惠阳专区、汕头专区,兴梅7县属汕头专区;
1965年7月,设立梅县专区,原兴梅7县从汕头专区分出,归属梅县专区,后改为梅县地区;
1979年3月,原梅县所辖之梅州镇由区级升格为县级称梅州市,梅县地区辖7县1市;
1983年6月,梅州市与梅县合并改为梅县市,梅县地区由所辖7县1市改为6县1市;
1988年1月,广东实行市管县体制,梅县地区改为梅州市,辖原兴梅7县及新划县级区梅江区,共7县1区;
1994年6月,兴宁县撤县设市(县级),梅州市辖梅江区、梅县区、平远县、蕉岭县、大埔县、丰顺县、五华县,代管兴宁市(县级)。
2013年10月,经国务院正式批准同意梅州市撤销梅县,从此梅县结束了县治,设立梅州市梅县区。梅州市辖梅江区、梅县区、大埔县、丰顺县、五华县、平远县、蕉岭县,代管兴宁市(县级)。
清以前,梅州各县行政区划设置不尽相同。程乡县在唐代称乡、里。全县划分为怀仁、光德、丰顺、逢福、万安、太平等6乡。宋熙宁间改乡、里为都、保。元丰废都、保而复乡、里。元代改乡、里为都、图。宋、元代乡里、都图数多少无考。至明代改设厢、都制,附郭(即城内附城)为厢,野居(城外乡村)为都,厢、都下为图,图下为里。明初程乡设3厢9都,下辖19图、190里,置平远县时,划出义化、长田、石窟三都四图,置镇平县时划出松源之第二图,龟浆之第二图。置丰顺县时划出万安之第三图第五里(即万安都径心、环清、建桥三堡),至清乾隆,全县尚存3厢6都、13图139里。清乾隆改称保、甲、约(有的亦称社、卒、宫、村),嘉应本属(程乡县)划为36堡,下辖224个约或甲、社。
兴宁县明代分东南西北4厢,下辖171村。清代仍有4厢,但将村改为堡,共154堡。
五华县在宋熙宁四年置长乐县时,有厢、都设置,附城为厢,其外为都,厢、都再分为图,以图统乡。全县设1厢、3都(即清化、洑溪、琴江)、9图(清化3图、濮溪2图,琴江4图),下分52乡。至明隆庆三年(1569),分为南、北2厢,3都依旧,以下分10图、37乡。清末2厢3都设置依旧,但都以下改设4楼、24约,下辖496村。
大埔县在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有都、社设置,置清远、滦洲2都,都以下设32社。清乾隆九年(1744)改社、甲设置,分为3社17甲,社甲为自主单元,不相统属。
平远县在明嘉靖建置初至清初,均设都、图、里,全县设4都、19图,清顺治十七年(1660)改为乡、都、堡,设2乡4都15堡,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废都、堡,改设15乡,嘉庆二十五年(1820)再改为4都、15乡、195村。
蕉岭县在明崇祯六年(1633)割程乡的龟浆二图、松源二图、平远县的石窟一图、二图置镇平县。建县后,县以下区划为乡、社制,全县设12乡、84社。清代沿用明制,乡、社数与明代同。
清代各县行政区划设置如下:
程乡县分36堡:西街、东街、西厢、东厢、水南、白土、罗衣、龙文(原名龙岗)、大立、小立、榄潭、柴黄、畲坑、扶贵、长滩、南口、锦屏(原名小乍)、河田、四都、瑶上、石坑(原名下)、李坑、大坪、石扇、西阳(曾称四场)、丙村(曾称锦洲)、金盘、雁洋、松口、大竹、梅屏(原名下半图)、嵩山、隆文(原名龙牙)、尧塘、桃源、松源。
兴宁县设东、南、西、北四厢。东厢辖35堡,南厢辖36堡,西厢辖42堡,北厢辖41堡.共154堡。
五华县设南、北二厢,清化、洑溪、琴江3都,东、南、西、北4楼,下辖496村。
大埔县在清乾隆九年(1744)设清远、滦洲二都,都以下设同仁、大麻、三河3社,兰沙、古源、百侯、白寨、岩上、源高、大产、长富、石上、在城、永兴、维新、保安、大宁、长治、永青、坪沙等17甲,社或甲以下设197村。
丰顺县在清末设丰政、蓝田、万安、清远4都,都以下设丰一、丰二、丰三、蓝九、蓝十、万三、附丰7图,图以下设38个乡、社、堡。
清嘉应州(梅县)三十六堡歌有二,其一为诗,其二调寄《忆江南》,均录如下:
吾梅地处粤之东,山川人物俱郁葱。
辖地号称卅六堡,县城又在群堡中。
中南十二孰附廓,东街西街可寻常。
东厢已把东街连,西厢又把西街驳。
水南隔岸对两厢,白土乃在水南旁。
罗衣已在白土背,龙文又比罗衣上。
龙文西为大小立,连得畲坑傍大江。
畲坑何故称三堡?为有榄潭及柴黄。
中南十二数已足,且以上游十二续。
长滩南口近锦屏,扶贵泗都连大竹。
河田远在城西南,瑶上紧与大坪衔。
石坑李坑在西北,石扇乃与蕉平兼。
下游十二从头数,隆文嵩山近白渡。
锦洲金盘及雁洋,由来三堡称饶富。
西阳一面接锦洲,一面又向金盘顾。
饶塘已在桃源后,松源又在桃源右。
梅城东北有梅屏,梅屏东北有松口。
数到松口功告成,问君还有其他否?
◎东街堡,地位接梅城。梅水南环如锦带,东厢北傍似良朋。商店约千间。
注:东街堡现为梅江区金山街道辖区。
◎西街堡,古迹是勾留。曾井有泉能治病,梅峰平地忽成丘。商业冠梅州。
注:西街堡现为梅江区城西街道辖区。
◎西街堡,迹剩百花洲。记得当年明月夜,轻歌妙舞遍江头。好景惜难当。
注:这里的百花洲是指江北南门商业广场地带。
◎东厢堡,有水号巴漳。瓜岭旗山东北时,东山省立个中藏。千佛塔留芳。
注:东厢堡位于梅江区金山街道和梅县区城东境内。周溪源自石扇巴漳。
◎东厢堡,物产果何如?烟叶有人称上品,瓦砖此地说行时。又善制牛皮。
◎西厢堡,地势狭还长。物产石灰和竹蔗,教堂医院在黄塘。险要说前方。
注:西厢堡位于梅江区城西街道和城北镇辖区。
◎石扇堡,中有两圩场。物产花生咸菜好,石灰出自也相当。险要堡中藏。
◎水南堡,三面接梅江。物产豆蔴和米麦,算来还有蔗和糖。土地尽平阳。
◎白土堡,有嶂号黄沙。三角地中售百货,清凉山下产名茶。避暑十分佳。
注:白土堡位于梅江区三角镇辖区。
◎罗衣堡,圩市号长沙。船舶往来真似鲫,杉松长大好安家。竹笋味尤佳。
◎龙文堡,境内有三圩。柴炭畅销饶利急,市场来盛且吹圩。近况问如何?
注:龙文堡位于梅县区梅南镇辖区。
◎河田堡,中有太各圩。全境天然分九甲,产来米豆颇丰腴。木炭也相宜。
注:河田堡和泗都堡现属于梅县区南口镇的荷泗片。
◎大小立,东面接梅江。山脉西由兴邑至,细流东与大江和。物产杉松多。
注:大小立堡现属于梅县区水车镇。
◎畲坑堡,险要扼梅江。水上交通多便利,市中商业也繁昌。物产李称良。
◎畲坑堡,物产十分多。鱼鳖虾蟆随处有,泥鳅黄鳝不愁无。百日有佳禾。
◎榄潭堡,境内颇多山。连得柴看成密友,抱来梅水作珠环。竹木产多般。
注:榄潭堡和下篇的柴黄堡现多属于梅县区畲江镇。
◎柴黄堡,梅县最南端。南界兴宁东界顺,西滨梅水北滨潭。有路透汤坑。
◎扶贵堡,新造钢精桥。蔴、豆、蔗糖都算好。蒲湖水量又称饶。灌溉不须愁。
注:扶贵堡和下篇的大竹堡现属于梅县区的扶大高新区。
◎大竹堡,中有大沙河。河口市场虽说小,堡中锅厂尚称多。民俗也平和。
◎锦屏堡,小乍是前身。化石有灰真洁白,瑶头有市来繁兴。山似锦屏名。
注:锦屏堡现属于梅县区南口镇,即锦鸡、双桥、葵岗一带。有部分属程江镇。
◎泗都堡,圩以太平名。石子塘前流瀑布,堪夸数里尚闻声。锅厂在金坑。
◎长滩堡,境内贯梅江。画碗石堪称异产,程江水势入西厢。煤矿也称良。
注:长滩堡今分属梅县区程江镇和扶大。部分今属南口。
◎南口堡,要道透兴长。南口水和程水合,伯公凹共堡名彰。米业又称良。
原注:兴长,兴宁、长乐(五华)。
◎瑶上堡,南口紧相连。鹿子山荣滋味好,石灰柿饼价钱平。桐子也驰名。
注:瑶上堡现属于梅县区南口镇。
◎大坪堡,程水自回环。山有三台茶最好,薯田峰下有温泉。产以石灰名。
◎石坑堡,程水出其中。均和公塘圩颇盛,柿干茶叶味真浓。铁嶂势何雄。
注:铁嶂指境内的铁山嶂。
◎李坑堡,两个大圩场。米豆茶油称上产,黍名玉蜀也相当。程水贯中央。
注:李坑堡,今为梅县区梅西镇辖区。
◎西阳堡,西北傍梅江。宫市西圩同发达,木材仙草总精良。滩石似羊肠。
注:宫市指白宫市,即白宫;西圩指西阳圩。
◎锦洲堡,物产杉和松。商业逐年趋发达,居民五约颇熙丰。石似郑均工。
注:锦洲堡现为梅县区丙村镇的一部分。在丙村境内梅江东岸。
◎金盘堡,地位在江西。锦雁东方为伴侣,小河北出自逶迤。南境颇平夷。
注:金盘堡现为梅县区丙村镇的一部分。在丙村境内梅江西岸。
◎雁洋堡,东部有阴那。五指峰前多异景,灵光寺里有仙花。山上产名茶。
◎白渡堡,北可透蕉城。白渡圩临河岸上,乌煤炭说价钱平。烧酒也闻名。
◎梅屏堡,北可透蕉城。塔子凹边形势险,石灰煤炭价钱平。汾水也闻名。
注:梅屏堡现为城东镇的一部分。
◎隆文堡,平正是圩场。岩有龙牙藏佛窟,纸名黄白发清光。产尚有松香。
◎嵩山堡,村中上中下。全境地径分四甲,高思水入小黄沙。北面界龙牙。
注:原文为梅嵩堡,一般称嵩山堡,现为白渡镇辖区。
◎松源堡,新老两圩场。烟竹木称三大产,松源溪在堡中央。峰市北边上。
◎饶塘堡,中有永和圩。松木石灰都算好,松源河向北边趋。十甲细分区。
◎桃源堡,物产杉茶松。银子隘中称险地,鸡冠山上有雄风。王寿在其中。
注:饶塘堡、桃源堡现为桃尧镇辖区。
◎松口堡,地位重吾梅。商旅往来舟若织,兵家争战骨成堆。宝塔也兴衰。
◎松口堡,公路上梅松。土地肥沃民物阜,杨桃碧绿荔枝红。教育著初中。
◎松口堡,江西有轮船。春季水深梅县去,冬天水深凤城穿。四季总平安。
注:凤城是潮州的代称。
梅州最早建立县治的是兴宁。始于东晋咸和六年(331),名兴宁县。其范围包括今之兴宁、五华全境及龙川、紫金的一部分。南朝齐武帝永明年间(483~493),兴宁曾分设兴宁、齐昌二县;南朝梁武帝天监年间(502~519),又废齐昌而并入兴宁。兴宁建县后,先隶东官(莞)郡,后隶循州、惠州,直至清雍正十一年(1733)钦定嘉应直隶州,才改隶嘉应州。1994年,兴宁撤县设市(县级),隶属广东省政府,由梅州市代管。
其次是大埔。于东晋义熙九年(413)建县,名为义招县,属义安郡。其时客人已大批南迁,流民日众,设治之前,已遍设流民营于境内,取名义招,含“以义招之”之意。大埔建县后几经变更。隋大业三年(607),改义招县为万川县;唐武德四年(621),废万川县并入海阳县(今潮安);此后,历宋、元及明前期,均为海阳县光德乡;明成化十三年(1477)立饶平县,今大埔地域属之,明嘉靖五年(1526),从饶平脱出重新成立县治,定名为大埔县。建县后先后隶属潮州、汕头等,1965年起隶属梅县专署。
第三是梅县。于南齐(479~502)时设置,名程乡县。县境包括今之梅江区、梅县、平远县、蕉岭县全部及丰顺之一部,隶属广州义安郡。后晋开运二年(945),于程乡置敬州。此后一直至1988年分设梅江区,梅县均为州府所在地,其间建置沿革与州治同。
第四是五华。于北宋熙宁四年(1071)置县,名长乐县。其名长乐,系因西汉时南越王赵佗在今五华县华城镇修筑长乐台而得。两汉时,长乐为龙川地,至晋为兴宁地。宋熙宁四年(1071),析兴宁县地分置兴宁、长乐2县,长乐县辖今五华县全境(县治设雷公墩),属循州。明洪武元年(1368),属惠州;清雍正十一年(1733),改属直隶嘉应州。民国3年(1914),因国内3县同名,改名为五华县。
第五是平远。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以程乡县豪居都为基础,划福建省的武平和上杭、江西省的安远、广东省惠州府的兴宁4县所辖之部分地域置平远县,县治设豪居都(今仁居镇),隶属江西省赣州。嘉靖四十三年(1564),调整省界县域,归还福建省武平、上杭和江西省安远县所辖之地,将程乡义化、长田、石窑及兴宁县原析之大信一里,仍组成平远县,改隶广东潮州,县治仍设在豪居都。清雍正十一年(1733),改隶嘉应州。
第六是蕉岭。明崇祯六年(1633),析平远县的石窟一图、二图、程乡县之龟浆二图、松源二图置镇平县,县治设在今蕉城镇(明朝时称怀仁里,清朝时称蕉阳镇),隶属广东潮州。民国3年(1914),镇平改名蕉岭,系因河南省先有镇平县,为避免同名而改。清雍正十一年(1733),改隶嘉应州。
第七是丰顺。清乾隆三年(1738),划潮州海阳县之丰政都、揭阳县之蓝田都、大埔县之白芒社及嘉应州之建桥、环清、小溪等地建丰顺县,县治设汤田(今丰良镇),隶属潮州。1958年12月,撤丰顺县并入大埔、揭阳2县。1961年,恢复丰顺县,隶属汕头地区。1965年起,隶属梅县专署。
第八是梅江区。建于1988年,由梅州城区和城郊5个乡镇组建而成,属梅州市直辖县级区。
从南齐置县,县、州、府、专区、市治均在梅城。
隋朝,程乡县治在今西区更楼下。
宋代,梅州署在城内三桂坊(今梅城仲元东、西路衔接处以北)。
明洪武二年(1369年),废梅州,程乡县县治由更楼下迁于城内州署(梁伯聪《梅县风土二百咏》有云:“程乡官署迹寻求,曾井东隅旧址留,隋代筑成明徙位,土名犹自号更楼。”原诗注:“今更楼下叶屋侧、朱屋背,仍存一墙,厚二尺余,乡人谓为旧程乡县之废址云”)。洪武十五年(1382年),建程乡县治于城内东南隅,后改建于城内西南隅。
清顺治三年(1646年),县署移建于北门原察院行署旧址。是年,县署毁。顺治十年(1653年)重建程乡县署于原州署旧址。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程乡升为直隶嘉应州,以原程乡县署为州署(即今梅城仲元东、西路衔接处)。民国时期,梅县县政府驻地仍设于此。
建国后,1949年至1983年,梅县人民政府驻地设于民国时期的梅县县政府驻地。1983年,梅县市人民政府机关迁于梅城江南一路。
附:县、州名称来历考
梅县从南齐建县以来,先后有过程乡、敬州、梅州、嘉应州、嘉应府、梅县、梅县市#县、州、府、市名称。其来历考释如下:
程乡县 南齐置县时,名程乡。据《光绪嘉应州志·沿革》引《方舆纪要》云:“南齐置程乡县,时有程受·者,以信义行于乡,因名,属义安郡。”
敬州 南汉刘晟乾和三年,即后晋开运二年(945年),程乡县境设敬州。据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注:“敬州或作恭州,非恭州,乃宋避庙讳而称”(见《光绪嘉应州志》)。但因何取名敬州,尚无史料可考。
梅州 北宋开宝四年(971年),平广南,灭南汉,因敬州的“敬”犯宋太祖赵匡胤的祖父赵敬之讳,改敬州为梅州(见乐史《太平寰宇记》、王象之《舆地纪胜》),这是梅州一名使用之始。何以称“梅州”?据《光绪嘉应州志·山川》载:“梅峰在城西门外(今西郊),五峰错落,似梅花五片,故名,……梅峰、梅溪,此地山水,宋改敬州为梅州,本以山水得名。”
嘉应州 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三月,程乡县升为直隶嘉应州,钦定州名为嘉应。嘉应州之得名是因在梅城东门外(今梅州文化公园左侧),于南宋淳熙年间(1174年--1189年)建有“嘉应桥”,因而得名。清《乾隆嘉应州志·桥渡》载:“雍正十一年升程乡为直隶州,钦定州名嘉应,此桥(指嘉应桥)若先兆焉。”《光绪嘉应州志·序》:“秦开五岭,东为揭阳,讫于南齐,肇有程乡,曰敬曰梅,雄镇一方,赐名嘉应,桥兆其祥。”
梅县 民国元年(1912年),废除州府制改称梅县。因北宋、南宋、元朝沿用过梅州之名,1911年11月,嘉应州光复,一度复名梅州,故废州改县时称为梅县。
今梅州市属各县,在晋代以前先后有百越,畲瑶聚居,晋以后,因战争和社会动乱的影响,中原地区人民逐渐展转南迁到此定居,与畲瑶杂住。唐宋之际,客主户口分列,以后融为一体。
隋代,人口稀少的兴宁(辖今兴宁、五华)、程乡(辖今梅县、梅江区、平远、蕉岭县)、万川(辖今大埔)等县分属龙川郡、义安郡,两郡面积为52874平方公里,有7020户,每平方公里平均0.13户。
唐代,梅州各县(分属潮州、循州)共有13945户,每平方公里平均0.26户。其中程乡县约5500平方公里,1800户,每平方公里0.33户。据《大平寰宇记》载:唐开元年间(713~741),梅县有1577户,其中主户1210户,客户367户。客户多数是来自中原的汉人。
宋初,已设置梅州,今梅州各县分属潮、循、梅三州。由于客户的迁入,土地得到开发,人口也随之繁衍增多,三州已有134266户,每平方公里平均2.54户,其中程乡县在宋熙宁八年(1075)增至12372户(其中主户5824户,客户6548户),每平方公里2.25户。元初,闽、粤、赣义民抗元,程乡县畲族首领陈满于元至正十一年(1351),在梅塘(今梅县畲坑上墩一带)率众起义抗元,遭元招讨使陈梅的屠杀,畲族人锐减,少数幸存者改族改姓,畲瑶两族逐步与汉族客家人融合。清代以后《程乡县志》已没有主、客户记载。
元末,梅、循、潮等地义民抗元,闽、粤、赣交界地,成为辗转攻守的战场,居民死亡极众,余则逃难流窜,故梅、循、潮人口锐减。循州从宋代47192户减为1658户,程乡县从宋代12372户至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减为1686户。
明代,由于驻守广东的元将何贞降明,梅州各地未受战祸,明初又施行一些有利于生产发展的政策,使流散四周的人逐步回归,原住闽、赣边区的客家人又不断迁入,梅州人口猛增,尤以客家人为最。其中:程乡县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1686户6989人,至明嘉靖十一年(1532)增至38366人,141年增加4.49倍,年均递增12.15‰。兴宁县明洪武二十四年,有人口2626口,到崇祯五年(1632)增至6064口,241年增加1.53倍,年均递增3.48‰。五华县明洪武二十四年3202丁口,到正德七年(1512)增至11299丁口,121年增加2.53倍,年均递增7.70‰。大埔县由明嘉靖五年36785人,到嘉靖三十一年增为41890人,26年增长13.88%,年均递增5‰。
明末清初,由于战乱及饥荒,兴梅人口又锐减。据各县旧志记载:梅县从明嘉靖十一年(1532)38366人(含平远、蕉岭),至清顺治八年(1651),减为15764人(不含平远,蕉岭)。大埔县明崇祯五年(1632)有41042人,至清康熙元年(1662)减为15012人,30年减少63.42%。五华县明嘉靖元年有9203丁口,至清康熙二十五年,减为6460丁口,164年间减少29.81%。
清代中期,社会较为稳定,梅州有外地客家人迁入,人口迅速增长。嘉庆二十三年(1818)嘉应五属总人口有725612人,其中梅县150273人,兴宁262316人,五华213545人,平远、蕉岭99478人。当时潮州属大埔县嘉庆七年102197人,丰顺县嘉庆二十三年61080人。即现梅州7县在嘉庆七年至二十五年(1802~1820)期间共有888889人。每平方公里平均56.13人。
清代至民国,梅州各县人口增长状况:梅县由顺治八年(1651)15764人,到清末(约1910年)增至30万人,259年间增长18.03倍,净增284236人,年均递增11.44‰;大埔县由康熙元年(1662)15012人,到嘉庆七年(1802)增到102197人,140年间增长5.81倍,净增87185人,年均递增13.7‰;平远县由顺治八年,2291人,到嘉庆二十四年(1819)增至9478人,168年间增长3.27倍,净增7259人,年均递增8.68‰;镇平县由明崇祯六年(1633)2144人,到民国2年(1913)增至76763人,280年间增长34.8倍,净增74619人,年均递增12.86‰;丰顺县由乾隆六年(1741)72054人,到宣统一年(1909)增至240000人,168年增长2.33倍,净增167946人,年均递增7.19‰;五华县由清嘉庆二十三年213545人,至民国20年增至356638人,113年间增长67.01%,年均递增4.55‰。
清代及清以前梅州各县人口表
清代,嘉应州州署设知州1人,吏目1人,学正1人,知县4人(长乐、兴宁、平远、镇平各1人),教谕2人(兴宁、长乐各1人),训导4人(各县1人),典史4人(各县1人);设太平乡、丰顺乡、十二都、十三都、水口、坝头6个巡检司,有巡检6人。乾隆四年(1739),嘉应州州署添设州同知,驻松口,同治六年(1867)移至松源。嘉应州还曾设有程江驿(康熙十九年,即1680年撤销)、榄潭驿(康熙六年撤销),武宁驿(康熙八年撤销),各驿有驿丞。
知州,掌一州政令;同知、吏目辅助知州,分掌督粮、捕盗、海防、江防、清军、抚苗、水利等事务;学正为州儒学官职,负责全州教育事务。
光绪三十一年(1905),嘉应州开办警察,设巡警事务所,置所长1人。是年,清廷废科举、兴学校,嘉应州开设学务公所。次年,撤销学务公所,成立劝学公所,为地方教育行政机关。
清朝嘉应州知州、嘉应府知府
王元枢 山东济宁县人,贡生,雍正十一年(1733)任知州(下同)。
李匡然 江西南昌人,进士,雍正十二年至乾隆三年(1734~1738)任。
李怀智 汉军镶黄旗人,乾隆六年(1741)到任。
林 寅 福建永春县人,举人,乾隆六年到任。
于 霈 四川阆中县人,举人,乾隆七年(1742)到任。
王者黼 安徽天长县人,廪生,乾隆九年(1744)到任。
董承焻 江苏武进县人,乾隆十一年(1746)到任。
吴延元 汉军正黄旗人,乾隆十二年(1747)到任。
王之正 通州(今北京市)人,举人,乾隆十三年(1748)到任。
周怀济 江苏溧阳县人,进士,乾隆十五年到任。
吴 乾隆十六年(1751)到任。
邱炳岩 乾隆十八年(1753)在任。
毛维锜 乾隆二十一年(1756)在任。
詹 昌 江西崇义县人,进士,乾隆二十二年(1757)到任。
缪廷机 正白旗人,举人,乾隆二十四年(1759)到任。
陈文焯 乾隆二十六年(1761)在任。
蒋龙昌 江苏阳湖(今武进县)人,贡生,乾隆二十七年(1762)到任。
周怀济 乾隆三十三年(1768)再任。
陈景埙 乾隆三十四年(1769)在任。
蒋龙昌 乾隆三十六至三十七年(1771~1772)再任。
曾 萼 乾隆三十九至四十年(1774~1775)任。
通 恩 乾隆四十二年(1777)在任。
戴求仁 宛平(今北京市)人,进士,乾隆四十五年(1780)到任。
赵 康 同官(今陕西铜川市)人,贡生,乾隆四十三至四十八年(1778~1783)任。
韩 义 浙江会稽(今绍兴县)人,举人,乾隆四十八每到任。
傅 巽 乾隆四十九至五十年(1784~1785)任。
戴求仁 乾隆五十一至五十四年(1786~1789)再任。
郭廷筠 乾隆五十六年(1791)在任。
李戴春 乾隆五十七年至五十八年(1792~1793)任。
彭人杰 江西庐陵(今吉安县)人,监生,乾隆六十年(1795)到任。
邱桂山 乾隆六十年(1795)到任。
王 淦 嘉庆元年(1796)在任。
丁兆凯 嘉庆三年(1798)在任。
丁如玉 嘉庆四年(1799)在任。
嵇成闲 嘉庆六年(1801)在任。
吴敬权 嘉庆七至十年(1802~1805)在任。
李秉忠 嘉庆十二年(1807)在任。
王 冲 嘉庆十三年(1808)任知府(下同)。
普 (轶名)嘉庆十四年(1809)在任。
周 理 河南人,嘉庆十四年到任。
谢 涛 顺天(今北京大兴县)人,嘉庆十七年(1812)到任知州(下同)。
吉 寿 镶白旗蒲州人,嘉庆十八年(1813)到任。
刘廷楠 直隶献县(今河北献县)人,进士,嘉庆十九至二十年(1814~1815)任。
戴锡纶 嘉庆二十二年(1817)在任。
刘廷楠 嘉庆二十三年(1818)再任。
朱廷桂 嘉庆二十五年(1820)在任。
田文焘 河南固始人,举人,道光元年(1821)到任,在任三年。
徐淮清 道光四年(1824)到任。
金锡鬯 浙江桐乡人,举人,道光六年(1826)到任,在任四年。
胡承光 道光十年(1830)在任,在任三年。
金锡鬯 道光十三年(1833)再任,在任三年。
韩凤修 浙江萧山人,进士,道光十六年(1836)在任。
吴思树 道光十八年(1838)在任。
易长华 道光十九年(1839)在任。
汪元炳 道光二十一年(1841)在任。
汪元丙 道光二十三年(1843)再任。
吴 均 浙江钱塘人,举人,道光二十三年到任。
梁星源 陕西峡山人,举人,道光二十四年(1844)到任。
春 霖 道光二十六年(1846)在任。
余士瑮 安徽凤台人,进士,道光二十六年到任。
张应庚 道光二十六年(1848)到任。
文 晟 江西萍乡人,举人,道光二十八年至咸丰五年(1848~1855)任。
顾 骏 顺天宛平(今北京丰台)人,进士,咸丰五年三月至五月任。
王淳修 顺天(今北京市)大兴人,咸丰五年八月到八年(1858)二月任。
张邦泰 江西泰和人,举人,咸丰八年二月至四月代理。
陈 昂 浙江义乌人,进士,咸丰八年四月至六月任。
文 晟 咸丰八年六月到九年(1859)二月再任。
汪 政 顺天(今北京市)大兴人,监生,咸丰九年二月至十月任。
萨 保 内蒙古镶黄旗人,举人,咸丰九年十月至同治三年(1864)八月任。
程培霖 安徽婺源人,举人,同治三年八月至五年(1866)二月任。
杨有成 江苏江宁人,吏员,同治五年二月至十月任。
周士俊 甘肃兰州皋兰人,进士,同治五年十月至七年(1868)二月任。
彭翰孙 江苏长州(今属苏州市)人,副贡,同治七年二月至九年(1870)三月任。
张观美 浙江建德人,副贡,同治九年三月至十年(1871)八月任。
严家畴 江苏吴县人,荫生,同治十年八月至十一年(1872)十一月任。
张日衔 浙江仁和(今属杭州市)人,进士,同治十一年十一月至十二年(1873)六月任。
徐殿兰 浙江武康(今属德清)人,监生,同治十二年六月至七月护理。
张鹤龄 安徽桐城县人,监生,同治十二年七月至十三年(1874)十一月任。
周士俊 同治十三年十一月至光绪三年(1877)二月再任。
李敦厚 四川乐山人,副贡,光绪三年二月至四年(1878)十月任。
严家畴 光绪四年十月至五年(1879)十一月再任。
姚克浚 浙江仁和(今属杭州市)人。举人,光绪五年十一月至八年(1882年)四月任。
陈善圻 湖南郴州人,副贡,光绪八年四月至十年(1884)七月任。
姚克浚 光绪十年七月至十三年(1887)三月再任。
金桂馨 江西高安县人,进士,光绪十三年三月至十四年(1888)十月任。
刘清泰 山东济宁人,监生,光绪十四年十月至十六年(1890)二月任。
吴宗焯 湖北钟祥县人,增贡生,光绪十六年二月至十九年(1893)十一月任。
蒋鸣庆
沈麟书
吴国章
关广槐
周经櫆
李庆荣
邹增祐 (以上7任知州,籍贯、任期不详)
陈寿璚 福建人,宣统间(1909~1911)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