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0-15 08:56
当地及周边百姓相约清明节气的后一天登圌山,沾瑞气,祈福安,形成独特的民俗节庆——“黄明节”。
圌山一峰突兀,五峰并列,五峰即五峰山,又称五尖山,海拔208.7米。五峰山自西南向东北,依次为第三峰、第一峰、第二峰、第四峰、第五峰,层峰峭壁,奇石嶙峋,形势险要。第五峰直插江边,酷似畅饮长江的巨龟光绪《丹徒县志
《辞海》建炎三年(1129)九月,名将韩世忠韩桥营里韩营、烽火台遗址,都是韩世忠率军驻扎、操练和军事设施的踪迹。明嘉靖把总侵略军。辛亥革命后,北洋军和国民革命军先后派兵驻守圌山。抗日战争期间,谭震林同志曾登临圌山视察。60~70年代,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某部在圌山驻防,建立船厂(4822工厂)。
圌山风景区地处镇江市京口区沿江南岸,主体由五峰山及圌山组成,两山既相互连结,又独立成峰,宛若一条长龙俯卧长江之阴。镇江金港大道为城市一级主干道结合一级公路标准建设,双向8车道,设计时速100公里,使其与镇江圌山风景区的行程仅需半小时不到,是镇江市域风景旅游最重要的风景区之一,它将与丹阳的六朝石刻、句容的茅山及宝华山一起,共同构筑起镇江市市域外围旅游圈。
同时,圌山风景区南可直接沿江公路及沪宁高速公路,使其与东南及上海、浙江等旅游区便捷联系,北可跨江与扬州、泰州等地旅游区相连。其独特的区域位置,使得圌山风景区既可与镇江三山及南山等风景区构成镇江市风景旅游体系,又可独立与苏南、华东旅游网相连,成为其中一中继枢纽。
圌山呈西北向,向东南延伸,山势陡峻、顶部为峭壁,由五峰山、龟山等构成。海拔200多米,长约6公里。
报恩塔位于圌山之巅楞严寺侧,砖石结构,高七层,明崇祯年间陈观阳所建。陈观阳,镇江丹徒人,自幼家境贫寒,经悬梁苦读,终于考中进士,官至明代吏部尚书。为报答家乡父老养育之恩,鼓励后辈认真读书,倾其历年积蓄建成此塔,命名“报恩塔”。后来,此塔竟成长江航道上的标志。溯江而上,这是航行者见到的第一座塔,故又被誉为“万里长江第一塔”。《修圌山报恩塔记》拓本现身
《修圌山报恩塔记》
今之塔由古之台也。势高耴,观云物,察灾祥。得因时谋所以保民。西竺氏谓为功德体重,舍利以塔用重塔。以舍利君阳燧取火而叶燋,方诸取水而癈祀。乃诩精造化,昊大神力,何禆于世哉!圌山据江海之交,塔其颠四无障碍,创自明季本邑陈观阳吏部。儒家者曰:陈因父肖教弟子严,为门下宗孙达毒死。经三检,历十九年得沥奏冤始伸。借此资冥福报恩,所以笃孝也。形家者曰:气象应当地尖主文锋,世尽知之。且其下大小诸沙洲,得多涨少坍,所谓定海针也。固也而猷有未尽者。咸丰粤乱遭毁,下层垣厚六尺,人取瓦祗余尺许。前令周公陶亝(齐)示禁,前守王公可荘,今令王公伯芳又同示禁。近代多贤士大夫,兹得复修行见体。
圣天子保民之意者必登此,以法古人次灾。气吞沧海,俯视东瀛,使鲸鲵避蹪,波不敢扬。即凖以俗情过客,览古油然兴。仁孝之思而仰止之,沙民耕读,蚕桑终古,得安居无虑,岂非功德哉!是役也,请诸当衟(道) 募及。外方郡中绅士代主笔墨者吴南宾、潘蠡湖、曹琹峰,会董估工者刘绍臣、李隺珊,赴公禀请者赵聘山、柳少云,收捐出条者叶丹崕。其于辛卯秌(秋)修于壬辰夏,成于癸已冬。捐资姓氏出入另石载。后光绪甲午里人,竭督修力者居士孙培之,始终厥事募欵(款)者僧济南,监修者僧明镜例得尽始。 周伯义撰并书。
朱方周儿伯义,焦东氏,子如父 。道光癸未中元后十一日生 。 陈荣清镌
箭洞位于主峰西南山脊,顶高百丈,远看有如悬空而架的天桥,两边巨石突兀,中间山壁洞穿,传说是后羿射日时一箭误穿而形成的。
圌山上洞穴很多,但均非石灰岩溶洞,而是地壳运动的结果。譬如箭洞,地质学上称为天生桥。圌山的洞穴都有很好听的名字,什么仙人洞、葛仙洞、滴水洞、鸽子洞、蝙蝠洞、盘蓝洞、观音洞、透天洞、老虎洞、仙桃洞、野猫洞等等,数得过来的整整72洞。或分布在巉崖,或隐蔽于幽谷。有趣的是大多数洞门前均建有小庵,原系僧尼们孤影青灯修行的地方。这些洞穴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都曾发挥过巨大的作用。尤其仙桃洞和野猫洞,当年还是抗日游击队的红色堡垒。
绍隆寺位于圌山北面,始建于宋绍兴(1131—1162)年间,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重新修建。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玄烨首次南巡,驻跸镇江金山,赐绍隆寺为金山寺下院,后又赐为安葬祖师塔院。历史上绍隆寺也曾叫做莲觉寺、灵觉寺。
圌山北麓的五峰山,犹如一个巨大的神龟伸颈探入江中,与对岸的顺江洲(现名高桥镇江都的三江营炮台组成。三足鼎立的炮台设置,是扼守长江的第二关(第一关是由江阴要塞和南通狼山炮台构成)。
拥有2000多年历史的镇江圌山景区,其总体规划于2007年08月7日正式出台。这标志着圌山风景区的建设工作全面拉开序幕。
镇江圌山景区总体规划理顺了管理体制,将圌山风景区划归镇江新区。将圌山风景区开发建设纳入新区沿江开发的总体规划。这样,既有利于圌山风景区的统一管理和开发,也有利于解决圌山风景区在建设和管理上资金不足的困难,同时镇江新区也可借此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为新区建设增添人文色彩。
圌山最早由秦始皇定名,36处悬崖,72道险坡,一步一景。为进一步拓展景区功能,打造镇江城东旅游名片,出台的圌山总体规划面积为1003公顷,由圌山和五峰山两大板块构成。其中圌山以报恩塔为中心,涵盖奇洞、古寺、旅游服务区等6大功能区;而五峰山景区则以体现大江风貌为主题,具体分为五峰山、桥头、绍隆寺、运动休闲区4大功能区。
在镇江圌山东南山麓,有座古刹“极乐禅寺”,又名“茅篷”。始创建于清末民初,当时寺庙兴盛, 朝山拜佛的人络绎不断,该寺惜于文 革初期被毁。1993年,丹徒县佛教协会批准由副会长觉俊大师主持,全面负责恢复极乐禅寺事宜,拟将原地藏王殿和极乐禅寺合并。经过数年努力筹资建设,重修的极乐禅寺已初具规模,气势宏伟,佛业兴盛不减当年,成为圌山重点宗教活动场所之一。为光大宗教文化,追叙前源,特勒石制碑以昭后人。
自古以来,圌山地区寺庙多,庙会庙戏也多,民间文艺十分活跃,大的庙会一年都演好几场戏,这些戏都由民间艺人组班演出,一般演京剧、锡剧、扬剧。除此以外,民间娱乐活动也丰富多彩,表演形式有舞龙灯、舞狮子、荡湖船、唱麒麟、踩高跷、挑花担等。这些文艺表演在春节期间走村串户,丰富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舞龙灯自古有之,每逢春节,舞龙队一进村,鞭炮迎接,锣鼓喧天,欢声笑语,热闹非凡,全村的大人小孩都来观看。有时几条龙同时进村,摆开阵势,蛟龙上下翻腾,凌空飞舞,令人眼花缭乱,场面好不壮观。龙用竹篾扎制,九至十节不等,长达十余米。龙的身子以竹为骨,布为面,着色为鳞。龙身以黄色为多,亦有白色和青色。
花担主要是两只花篮组成,饰以彩绸和各种花纸,由打扮俏丽的姑娘挑着花担,走村串户,翩翩起舞歌唱。
荡湖船参与人员多,感染力强,场面热闹,深受乡民喜爱。花船用竹子扎船骨,用布或纸糊面、画图案、着颜色,贴上对联,用绸布装饰船身,花团锦簇。表演时,船内立两位俊俏姑娘,握住船身,行走摇晃,如船在水中前行。船身左右各有一位船工来回撑篙,船首有一老翁手摇芭蕉扇,船尾有一老妇挥舞手绢前后窜跳。船内姑娘与老妇、老翁搭讪对白,风趣幽默,令人捧腹。还不时地演唱一些民歌或地方戏曲,悦耳动听。演唱时船外有二胡、笛子等乐器伴奏。
高跷用2米长的木棍两根,双脚踩在离地50厘米左右高处横棍上,双手提棍行走。然后将高跷绑在小腿上,腾出双手表演。表演者装扮成渔夫、樵夫、耕田者、读书人或以《西游记》、《八仙过海》中的人物造型,在音乐的伴奏下边演边唱。
李竟成
李竟成1881年生于圌山脚下的许弄村小桥头。父漆工,曾任太平军旗官。李少年时,因家贫一度辍学务农,后得大港名儒赵蓉曾先生赏识,免费收读,与其子赵声(号伯先)同窗,志趣相投。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应征入新军三十三标,历任排长、队官,加入同盟会,继又考入南洋陆师学堂。
广州起义前,李竟成奉赵声召唤赴粤,潜往香港,被派策动新军反戈,奔走于省港之间。起义失败后,李潜回上海,参加同盟会上海地区的革命活动。武昌起义后,在沪与同盟会同志共商光复镇江、南京大计,衔命至常州、无锡等地,召集有志革命的退伍兵目,组织敢死队,暗藏武器,分批潜入镇江待机;将其亲戚开设的三益栈旅馆作为起义总指挥部,积极开展起义准备活动;与新军管带林述庆相互配合,争取巡房营统领陆如仙中立,赢得各要塞及海军官兵的支持;又得商界为起义筹集的粮饷巨款,遂兵不血刃光复镇江,成立军政府,李任军务部长。苏浙联军西取南京时,李渡江与徐宝山组成江北支队,率队抵十二圩,合水师营,克六合镇,与柏文蔚所率镇军支队,攻占顽敌张勋的辎重基地浦江,切断南京守敌北逃之路。攻打浦口时,李临时督阵,三日不食,为山炮震昏倒地,口吐鲜血。部下将其背下阵地抢救,苏醒后,强令左右送他到前线继续指挥作战,官兵深受感动,士气大振,以一当十,终于攻克浦口。南京光复后,李任陆军第十六师参谋长,后任镇江卫戍司令,孙中山授予陆军少将衔。任职期间,整顿社会秩序,为民除害,镇压了罪恶累累、民愤极大的恶棍七人,悬首四门,以儆效尤;枪毙了徐宝山的心腹团长、血债累累的边振新;倡议修筑了京畿路。民国4年(1915),袁世凯谋复帝制,李与黄兴、赵驭六、马贡芳等联名通电讨袁,遭袁通缉,被迫匿居上海租界,至袁死后返里。此后,大小、新旧军阀争战不休,辛亥革命果实业已葬送。李痛悼林述庆遇害,受内部排挤,隐居故里种地、开窑坊度日,以书法自娱。邻里每遇不平事则为调处,遇欺压乡民的地霸豪绅则不稍让。民国24年(1935),李竟成病逝于故里,其墓葬于圌山东麓。
赵声
在镇江,提起赵伯先,很少有人不知道。因为镇江有条马路叫伯先路,又有一个公园叫伯先公园。
赵声,字伯先,1881年生于圌山脚下的大港镇。青少年时期,就慨叹清政府的腐败黑暗,有拯民救世的大志。他精诗文,擅武事,体貌魁梧,性情豪爽,疾恶如仇,称誉乡里。1902年在江南陆师学堂毕业。次年,东游日本,结识黄兴,革命之志益坚。归国以后,在家乡大港举办阅书报社,宣传救国主张,唤醒国民觉悟。不久去南京,任两江师范学堂教员,创作七字唱本《歌保国》,秘密散发,宣传革命。1905年任新军三十三标标统。1906年加入同盟会。因为对士兵宣传革命,被清政府两江总督端方发觉而出走广州,历任督练公所提调,新军第一标、第三标标统。1909年与黄兴等酝酿广州起义,次年广州起义失败。清政府获悉赵声为这次起义的主谋,悬赏捉拿,赵声与黄兴等化名匿居香港。1910年6月,孙中山先生到日本,赵声应召会见。孙中山对赵声亲如手足,甚为器重,认为赵声运动广州新军以来,成绩卓越,虽经失败,但新军大部分力量仍在,遂酝酿仍于广州再度起义。在此前后,赵声曾去南洋,筹募革命经费,并任香港同盟会会长。
赵声革命业绩的光辉顶点就是组织并指挥1911年3月29日的广州起义,亦称黄花岗之役。1910年10月,赵声参加了孙中山召集的槟榔屿会议之后,首先回到香港主持起义的各项准备工作,收容被清政府遣散的新军战士。1911年1月,黄兴、胡汉民相继来到香港,成立领导机关统筹部,后来又成立起义指挥部。赵声以其统军的资历和卓越的军事才能,被大家一致推举为起义总指挥出师未捷身先死
辛亥革命胜利后,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南京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为了表彰先烈的功绩,特于民国元年(1912)明令追赠赵声为上将军,将灵柩由其弟从香港迎迁故土,安葬于镇江南郊竹林寺附近,营建烈士陵墓。迁葬之日,镇江各界人士于琴园举行万人追悼大会,柳亚子、冷御秋等到会致挽诗,表示对烈士的深切怀念。
公交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