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1-30 17:44
《圣果寺》是唐末诗僧处默创作的一首五律。此诗首联写圣果寺的位置,从位置中见庙宇的高峻崎岖。第二联写望中山水,到江而吴地已尽,过江而去则为古越国地界。第三联承前写越山则古木隐现于青霭之间,远水则与长天一色。末联从反面衬托首联,因俯瞰山脚而西湖笙舞与庙内的钟磬夹杂传来。全诗境界开阔,描摹细腻,声色参杂,情景俱佳。
圣果寺⑴
路自中峰上⑵,盘回出薜萝⑶。
到江吴地尽⑷,隔岸越山多。
古木丛青霭⑸,遥天浸白波⑹。
下方城郭近⑺,钟磬杂笙歌⑻。
⑴圣果寺:佛寺名。位于杭州城南凤凰山苕帚湾内山坞,建于隋文帝开皇二年(582),因唐代番僧文喜于此静坐得道而名为“胜果”,又名“圣果”。
⑵中峰:山的主峰。唐沈佺期《辛丑岁十月上幸长安时扈从出西岳作》诗:“诸岭皆峻秀,中峰特美好。”
⑶盘回:盘旋回绕。《汉武帝内传》:“宫中嫔御望阁上有丹霞蓊蔚而起,霞灭,见赤龙盘回栋间。”薜(bì)萝(luó):薜荔及女萝,两者皆野生植物,常攀缘于山野林木或屋壁之上。《楚辞·九歌·山鬼》:“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王逸注:“女萝,兔丝也。言山鬼仿佛若人,见于山之阿,被薜荔之衣,以兔丝为带也。”
⑷江:指钱塘江。吴地:春秋时吴国所辖之地域,包括今之江苏、上海大部和安徽、浙江、江西的一部分。《汉书·东方朔传》:“今先生率然高举,远集吴地,将以辅治寡人。”
⑹遥天:犹长空。三国魏阮籍《咏怀八十二首》之三十二:“遥天耀四海,倏忽潜濛汜。”白波:白色波浪。唐杜甫《奉观严郑公厅事岷山沱江画图十韵》:“白波吹粉壁,青嶂插雕梁。”
⑺城郭:城墙。城指内城的墙,郭指外城的墙。《逸周书·籴匡》:“宫室城廓脩为备,供有嘉菜,于是日满。”
⑻钟磬(qìng):钟和磬,古代礼乐器。《周礼·春官·小胥》:“凡县钟磬,半为堵,全为肆。”郑玄注:“钟磬者,编县之二八十六枚而在一虡,谓之堵。钟一堵,磬一堵,谓之肆。”笙歌:合笙之歌。亦谓吹笙唱歌。《礼记·檀弓上》:“孔子既祥,五日弹琴而不成声,十日而成笙歌。”
凤凰山的中峰,有通寺院的小路山坡,盘旋弯曲的石径上,布满了薜荔女萝。
山下的钱塘江,是吴与越分界的地方,江的彼岸,便是越国一望无际的山河。
满山古老的林丛,被朦胧的青霭笼罩,滔滔的白浪,在远天与云空吞吐吻合。
在山寺凭轩俯望,可见附近历历城郭,听,阵阵钟磬声,溶入了城内的笙歌。
此诗中的圣果寺在浙江杭州西湖凤凰山上,僧人处默登山到此,极目四望,有感而发,遂有此诗之作。
此诗从登山写起,首联写圣果寺的位置,从位置中见庙宇的高峻崎岖。远远望去,到江而吴地已尽,过江而去则为古越国地界。前两句虽是写实而终属平常,但后边对山下的风光的描写就不同了。钱塘江是杭州城外的一大名胜,举世闻名的钱塘潮就出在这里,所以诗中首先抓住这一条江水,提纲挈领地展开描写。第三联分承第二联的山水。越山则古木隐现于青霭之间。远水则与长天一色。在仅有八句的一首五言律诗中,钱塘江及其有关景物就有四句,占了一半的篇幅。末联二句回到近处,但又将山下与山上(寺庙)联系着写出,在绘景的同时又兼传声之妙,这不仅与前三联相应相成,而且留下了艺术的余响。这一联从反面就衬首联,俯瞰山下,城镇市街如在脚下,因此西湖笙舞与庙内的钟磬夹杂传来。但清者自清浊者自浊,神仙境界亦不必远离人间。
这首诗境界开阔,描摹细腻,声色参杂,情景俱佳。诗题为“圣果寺”,诗中除了“钟磬”二字与寺院直接有关外,其余者无一语道及。作者笔下的图景是立足寺外而眼观远近四方,要表现一种空旷辽阔,宏大壮观的境界,而对自然景物的重点选择和突出描写则成功地造就了这样的效果。此诗的次联”到江吴地尽,隔岸越山多“,写得非常生动活泼自然。作者的诗友罗隐曾说:”此吾句也,乃为师所得耶!“表示了极大的称赞。
元代方回《瀛奎律髓》:寺在钱塘,故有“吴地”、“越山”之联。或以田庄牙人讥之,似不害写物之妙。后山缩为一句“吴越到江分”,高矣。譬之“共君一夜话,胜读十年书”,山谷缩为一句,曰“话胜十年书”是也。因书诸此,以见诗法之无穷。
明代李攀龙《唐诗选》:玉遮曰:即境殊切,而语行出人意表。
明代唐汝询《唐诗解》:唐人探物之作,惟右丞最深,他皆影响,独此出比丘之口,无一语及禅,落句又俗,人所不屑道。然则右丞固词坛之佛祖,处默为祇园之俗僧欤?
明代唐汝询《汇编唐诗十集》:唐云:尚存盛唐风骨。
明代胡应麟《诗薮》:自宋有田庄牙人之说,诗流往往惑之;此大不解事者。盛唐“窗中三楚尽,林外九江平”,中唐“东屯沧海阔,南瀼洞庭宽”,晚唐“到江吴地尽,隔岸越山多”,皆一时警句。杜如“地利西通蜀,天文北照秦”,尤不胜数,何用为嫌?惟近时作者粘带皮骨太甚,乃反觉打味斯言耳。
明代陆时雍《唐诗镜》:三四可作地志。
明代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唐汝询曰:三四尚有盛唐风骨。五六“丛”、“浸”二字有力。
明末清初王夫之《唐诗评选》:只写寺景,不入粗禅语,一结纯净生色。僧诗第一首,足与李季兰《寄兄》作为格外双清。
清代何焯《唐三体诗评》:先著“出薛萝”三字,从幽蔚中忽现出一片奇旷也,顿挫得妙。……中四句层次回环,第七恰落到城郭作结。
清代顾安《唐律消夏录》:“青霭”、“白波”,即是“吴地”、“越山”中间之江景,抽出另写,不但平实,连三四两句味亦浅薄矣。若二句转写中峰,便有变换,且与结句紧凑。
清代屈复《唐诗成法》:一二圣果寺。中四皆所见景。结尘市暄闹,是言寺之所嫌在此,而语气浑然不露。较“吴越到江分”各有好处,又无一语及禅。结句俗人亦不肯道。
清代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名贵语,不必尽合图经(“到江”二句下)。
清代王寿昌《小清华园诗谈》:唐人之诗,有清和纯粹可诵而可法者,如……僧处默之“路自中峰上,盘回出薜萝……”
释处默,唐末诗僧,曾居住庐山,经常与贯休、罗隐等人交往。《全唐诗》存其诗八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