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0-11 18:13
圳美社区位于深圳市光明区新湖办事处北片区,东北与东莞市黄江镇接壤,西南连接公明办事处楼村社区,北隔公常路与新羌社区新陂头及羌下村相邻,地形呈东西走向,面积为4.17平方公里。社区分为圳美和石介头东西两大片区,圳美片区以商住建筑为主,石介头片区以工业园区、农业用地和居民住宅为主。
始建于清朝。据2011年重修的遗爱陈公祠门前所镌刻的《遗爱祖族谱》记载,“圳美村建村已有两百多年历史,从公明水贝楼村分支到圳美。”。圳美村名的来历是因村落位于原新安县和东莞县交界处,正好在两县交界中间位置,“正好”意同“正美”,而取名镇美村;后来村民为了书写方便,简化为圳美村。
清朝,属东莞县。民国时期,属东莞县塘下新美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属东莞县第八区新美乡;1958年,属宝安县光明公社(其中的广东省国营光明农场);1959年,属光明(农场)公社;1961年,属国营光明农场;1979年1月,属深圳市光明华侨畜牧场农林业队;1981年,属深圳市宝安县光明华侨畜牧场农林业队;1993年1月,属深圳市宝安区光明华侨畜牧场;1999年,属光明街道:2007年,属深圳市光明新区光明街道;2015年,属光明街道圳美社区。
社区共有八个居民居住点,圳美片区有圳美新村、圳美新围、圳美旧围、华侨新村、集资楼和光侨宿舍区6个居民点,石介头片区有石介头村和圳美牛场宿舍区2个居民点,辖区内有“六小”场所约600间,大小工厂企业约167家,小学、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各1所,幼儿园2所。社区工作站驻圳美旧围1号。
圳美社区是混合型社区,其中本地居民2000余人,外地人46000余人,外来人口占约95%。社区有归侨和本地原居民,本地户籍居民部分还从事农田劳作,从事牛场工作。社区建有11个工业园,有130多家企业。
1983年开始,社区成立了林果公司,主要以种植荔枝树为主,同时也引进了一批新西兰的奶牛,本地居民和归侨从林果公司转移到了牛场工作,逐渐形成了自主品牌晨光乳业,远近闻名。
1992年开始,成立了圳美居委会,负责管理本社区居民的各项事务,当地的工业园也陆续建立起来,居民收入开始增长,做生意和房屋租金在整个收入中比重越来越大。
圳美社区曾荣获“全国社区侨务工作示范单位”,被评为市“两民主”先进社区、市流动人口和出租屋管理服务工作先进集体、区支持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区就业工作先进单位等。另外,社区还成立了社区义工站和老年人体育协会,现有在册义工120人,老体协会员110人,开展的义工活动和群众文体活动日渐成为社区的亮丽风景线,是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有力的助推器。
2024年,圳美社区党委组织开展以“党群共建志愿行”为主题的清洁家园行动,通过实际行动向社区居民传递文明环保的理念,共同营造整洁、美丽的生活环境。此次活动得到社区居民广泛响应。
炎炎夏日,圳美社区的志愿者、居民共计30余人,穿梭于社区的大街小巷、广场、公园等公共场所,积极开展清洁工作,不仅清理垃圾,还进行文明环保宣传。活动结束后,工作人员对此次活动进行总结,并对所有参与者表示诚挚的感谢。
据悉,此次环保行动是圳美社区2024年民生微实事项目——“党群共建 携手同行”计划的一部分。圳美社区党委将继续致力于加强社区党群组织团结协作,搭建更多的交流沟通平台,不断提升社区基层治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共同构建更加宜居、和谐的社区环境。
德淳书室建于清朝乾隆初期,是光明新区历史最悠久且惟一保存下来的清代书院建筑。青砖灰瓦,雕梁画栋。
书院内堂有一个大缸,里面插满香烛。据本地人说,这是临近高考的时候,学生的家长来书室求先人庇佑,希望学生能考出好成绩。
书院进门两侧的阁楼,在清朝期间给秀才住,后来中共游击队曾在里面印报纸,祠堂和书室曾是革命根据地。
岁月无声,风云变幻。德淳书室历经沧桑,从最初的书院到革命时期红军的秘密基地,到附近几条村子的乡府,再到农村合作信用社,见证了圳美的变迁,如今门庭冷落,难免令人唏嘘。
书室旁边是2011年修缮一新的遗爱陈公祠。
大红灯笼高挂,门上的对联“遗爱子孙世代传,陈氏万年善德福”,横批“风调雨顺”,门口右边的墙上贴着圳美两百多年来的族谱。推开厚重的木门,首先看到的是齐门高的隔断,这是传统的建筑风格,绕过去就可以看到祠堂的内部了。经过修葺的祠堂已经焕然一新,也依然保留了之前用来垫在柱子底的石墩,还可以用来坐一下,物尽其用。
这是一座典型岭南客家风格的祠堂,二进三开间中天井,四合院式的格局,蕴含着“四水归堂”的文化概念。祠堂内前厅小后厅大,层次分明,后厅供奉着祖先牌位,厅堂内用木柱顶住横梁,顶端雕梁画栋。至于祠堂建于何时、何人所建已无法考证,但据陈氏家族祖祖辈辈口耳相传,祠堂应是明朝初年的建筑。如今,每个月的农历初一、十五,春节、中秋节、重阳节等节日,依旧会有陈氏族人前来祠堂点灯上香,纪念先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