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4-19 13:55
1906年出生于河北霸县(今霸州市)后卜庄,是我国重要的诗人、剧作家、画家、翻译家,是中国抗战文艺的领军人物。
20年代后期从事话剧电影活动时曾用名陈凝秋。30年代中期取“塞克”为名(“布尔塞维克”之缩略)并沿用终生。他创作的《流民三千万》、《铁流》等抗日剧目,是抗战文艺的开山之作。他同时是表演艺术家,是中国当代表演艺术“体验派”的代表人物;他也是画家和诗人,他和冼星海、王洛宾、贺绿汀等著名作曲家合作的《救国军歌》等歌曲,在抗战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是一个爱国的艺术家和自由主义者,很有理想,又不愿意受约束,他投奔延安是对光明、对解放和对艺术的追求,他敢于说真话不搞阿谀奉承,坚守独立人格,保持了一个知识分子的自尊,在延安时期就曾得到过毛泽东的重视和信任。
早在20年代,他就以青年诗人的身份进入了早期的中国新文学界。1927年在上海参加田汉领导的“南国社”,演出《南归》一剧广受好评,从此开始话剧表演生涯。后来又在上海明星公司担任演员,并在“新地剧社”、“狮吼剧社”担任领导和导演,为我国早期的电影、话剧艺术作出了贡献。
他还翻译了高尔基的《夜店》和许多苏联歌曲的歌词。同时,他也是中国救亡歌曲的重要词作者和新音乐运动的旗手之一。
著名的救亡歌曲《救国军歌》、《心头恨》、《抗日先锋队》等的歌词都出于他之手。1935年以后,他参与组织中国歌曲作者协会和救亡演剧第一队,并参加了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西北战地服务团。1938年,塞克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担任教授,导演了话剧《九·一八前后》、《钦差大臣》。
以后,他任延安青年艺术剧院院长、陕甘宁边区参议员、陕甘宁边区政府文化工作委员会委员。他还参与创作了《生产大合唱》等大型作品,其中与冼星海合作的《酸枣刺》一曲尤为著名。抗战结束后直至1949年后,塞克同志先后担任热河省文联主任、全国文协佳木斯分会主任、辽北省政府教育厅副厅长兼辽北学院副院长、东北鲁迅文艺学院院长和东北人民艺术剧院院长。
1953年后任中央实验歌剧院顾问,后改为中国歌剧舞剧院顾问。他的人生经历坎坷,但他始终坚持对光明的信仰,对真理的追求,满怀对祖国和人民的无比热爱,以艺术为武器战斗不懈,最终成为一个重要的无产阶级艺术家。
1988年11月18日,塞克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