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9-12 13:47
塞罕坝,属地域概念,特指河北省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坝上区域,广义包括塞罕坝机械林场、御道口牧场、红山军马场、红松洼自然保护区、乌兰布统自然保护区分属不同行政系统。塞罕坝位于内蒙古高原的东南缘,地跨蒙古高原的南部边缘,处于阴山山脉东端、大兴安岭山脉南端、燕山山脉西北端汇合处,主要是高原台地。“塞罕”是蒙语,意为美丽;“坝”是汉语,意为高岭,全名可译为“美丽的高岭”。
历史上的塞罕坝地区是一处水草丰沛、森林茂密、禽兽繁集的天然名苑。
辽、宋、金元时期,塞罕坝地区属人迹罕至的“千里松林”,曾作为皇帝狩猎之所。
明代及清初,塞罕坝为蒙古游牧之地,自然生态环境基本上保持着原始状态。
清朝入关后,康熙时期清政府面临着来自北方威胁,出于政治、军事需要,塞罕坝受到皇家关注,成为清政府皇家园林核心组成部分——木兰围场。清政府对木兰围场有着严格管理,木兰围场外围竖有木栏,俗称“柳条边”,附近八旗卡伦(卡伦制度是清朝一项重要制度,卡伦,蒙语音译,意为哨所或岗哨,其功能主要为边防哨所)及蒙古人民平时不得入内,用以保障野生动植物生息繁衍。
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清康熙帝在平定了“三藩之乱”之后,巡幸塞外,看中了塞罕坝这块“南拱京师,北控漠北、山川险峻、里程适中”的漠南蒙古游牧地。
随着清王朝历史的推移,因吏治腐败和财政颓废,内忧外患的清政府在清同治二年(1863年)开围放垦,随之森林植被被破坏。
抗日战争时期,塞罕坝遭遇日本侵略者的掠夺采伐和连年山火,到解放初期,原始森林已荡然无存,当年“山川秀美、林壑幽深”的太古圣境和“猎士五更行”“千骑列云涯”的壮观场面已不复存在。塞罕坝地区退化为高原荒丘,呈现“飞鸟无栖树,黄沙遮天日”的荒凉景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塞罕坝地区开始建立国营林场负责荒山、荒地植树造林工作。
20世纪50年代,塞罕坝草木不见,黄沙弥漫,风起沙涌,肆虐地扑向北京城。塞罕坝当地政府在塞罕坝相继建立几个小林场负责塞罕坝区域生态恢复工作,由于经营经验缺乏,效果不理想。
1962年,林业部在塞罕坝机械林场、大唤起林场、阴河林场的基础上组建塞罕坝机械林场总场(1968年归河北省管理,现为省林业局直属单位),塞罕坝定名。从1962年到1982年,塞罕坝人在沙地荒原上造林96万亩,其中机械造林10.5万亩,人工造林85.5万亩。
1993年5月,原林业部批准,在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的基础上建立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
2002年,河北塞罕坝自然保护区是经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的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
2007年5月,塞罕坝自然保护区通过国务院审定被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自2011年开始,塞罕坝林场在土壤贫瘠的石质山地和荒丘沙地上实施攻坚造林。
塞罕坝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境内最北部,位于内蒙古高原浑善达克沙地南缘,北、西与内蒙古自治区克什克腾旗和多伦县接壤;南、东分别与河北省御道口牧场和围场县的四个乡相连。地理坐标为东经116°53′~117°39′,北纬42°4′~42°36′,总面积约933.33平方千米(140万亩)。
御道口牧场位于河北省承徳市最北部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境内,东起坝梁,北至寒罕坝国家森林公园,西与内蒙古自治区接壤,南至御道口乡,全场东西长50千米,南北宽33千米,地处北纬42°25′~42°27‘,东经116°46′~117°26′。总面积918平方千米(9.18万公顷),草地面积438.667平方千米(约4.39万公顷),占总面积的48%。
红松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的最北部,地处大兴安岭南部余脉和燕山山脉北端汇合结节处——塞罕坝东段。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17°18′~117°35′,北纬42°10′~42°20′之间,总面积7970公顷。
乌兰布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克什克腾旗西南部,距旗人民政府所在地经棚镇110千米,地理坐标为东经117°1′55″~117°22′34″,北纬42°27′8″~42°36′23″之间。保护区南部与河北省交界;东与克什克腾旗芝瑞镇、桦木沟林场毗邻;西与乌兰布统乡相连、北与红山子乡接壤。保护区东西宽28千米,南北长18千米,总面积30089公顷。总面积为30089公顷,其中野鸭湖核心区1772公顷,野鸭湖缓冲区838公顷,沙地云杉核心区面积72公顷,沙地云杉缓冲区32公顷,滦河源核心区2661公顷,滦河源缓冲区1598公顷,吐力根河核心区1931公顷,吐力根河缓冲区977公顷,实验区20229公顷。
塞罕坝地处典型的森林—草原交错带和高原—丘陵—曼甸—接坝山地移行地段,既有森林、又有草原;既有河流、又有湖泊;既有山地、又有高原;既有丘陵、又有曼甸。
塞罕坝位于内蒙古高原南缘,阴山山脉与大兴安岭余脉交汇处,以丘陵、曼甸为主,海拔1500-1939.6米。
塞罕坝机械林场的土壤类型比较多,有黑土、草甸土、棕壤、褐土、风砂土这5大类,亚类多达15种。土壤母质类型种类也不单一,土壤母质层的主要成分包括花岗岩、石英岩。该地区的土壤中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并且土层很深。
御道口牧场地区土壤类型有灰色森林土、草甸土、沼泽土、风沙土4个类型。
塞罕坝地区属寒温带大陆季风性气候,常年气温偏低。夏季最高气温一般不超过25℃。其中塞罕坝机械林场年均气温零下1.3℃,年均积雪7个月,年均无霜期64天,年均降水量479毫米。御道口牧场年均气温为5°C,无霜期短,每年无霜期平均80天,降水量小,年降水量为460毫米。
塞罕坝机械林场河流多,且均于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县境内,水浅流急,受雨水补给影响,流量变化大。可分为滦河水系和辽河水系,是滦河与辽河的发源地之一,为滦河、老哈河上游。
伊逊河是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境内的一条主要河流,在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境内长88.5千米,流域内为主要经济区。
小滦河自北向南流经西部地区,在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境内长95千米,该河源于塞罕坝上茂密的森林,因汇入滦河故得名“小滦河”。
塞罕坝机械林场北部吐尔根河、羊肠子河,西南流经内蒙古,而入滦河,蹶尾巴河是小滦河上游,西流入隆化境内汇入滦河,这三条河流量都很小,除吐尔根河外,其它两条河河身很窄,2~3米,常年流水不断。东部阴河地区是老哈河发源地,有阴河流向赤峰,流量较小,南部大唤起地区属伊逊河,向南流经围场而入滦河,水量较大,但河床曲折,水浅石多。
吐力根河是滦河的源头,发源于乌兰布统自然保护区南侧,该河水质较好,多年平均径流量0.372立方米。
塞罕坝机械林场共有维管束植物植物625种、312属,是河北省高寒地带少有的生物多样性富集中心,主要树种有落叶松、樟子松、云杉、白桦等。其中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4种,分别刺五加、蒙古黄芪、野大豆和沙芦草,另外,本区有特有植物3种、1变种,分别是光萼山楂、黄花胭脂花、常柱多裂叶荆芥和围场茶藨子。
御道口牧场草原植被类型主要为温性草甸草原,植物种类多种多样,有50多个科共400多种。
乌兰布统自然保护区植被是以禾本科为主的草本植物,种类繁多,称之为”五花草塘”。保护区位于东亚阔叶林与欧亚草原区的过度地带,植被类型复杂。可划分为7个植被型,31个群系。主要植被类型有针叶林植被、阔叶林植被、灌丛植被、草原植被、草甸植被、沼泽和水生植被。保护区记录到野生维管植物67科244属464种其中乔木10种、灌木28种,多年生草本植物333种,一、二年生草本植物86种。其中有药用植物319种;饲用植物50种,食用植物24种,观赏植物55种。
红松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有野生维管束植物595种,国家重点保护药用植物8种,优良牧草89种,其中金莲花、无芒雀麦等具有重要的种质资源保护价值。
塞罕坝机械林场共有陆生野生脊椎动物256种、鱼类13种、昆虫548种。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47种,其中兽类7种,分别是:豹、马鹿、猞猁、兔狲、黄羊、青羊、水獭;鸟类39种,即金雕、大鸨(bao)、黑鹳、白头鹤、白枕鹤、蓑(suo)羽鹤、大天鹅、小天鹅、鸳鸯、苍鹰、黑琴鸡、鸢、雀鹰、松雀鹰、普通鵟、草原雕、秃鹫、白尾鹞、鹊鹞、矛隼、燕隼、红脚隼、东欧鹤、骨顶鸡、岩鸽、雕鸮、长耳鸮等;鱼类一种为细鳞鱼。
红松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有动物70多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4种,二级保护重点鸟类16种,国家重点保护哺乳动物3种,常见的动物一般有鸿雁、野鸭子、雉鸡、百灵鸟、白鹭、黄嘴白鹭、啄木鸟、寿带鸟、花鼠、达呼尔短刺猬、猪獾、狐、狍子、北滑蜥、泽蛙等。
乌兰布统自然保护区初步查明有15目35科83种鸟,其中国际和国家重点保护鸟类22种。世界受胁鸟类有乌雕、花脸鸭、大鸨3种;国家一级保护鸟类大鸨1种,国家二级保护的鸟类有15种:鸳鸯、疣鼻天鹅、鸢、白尾鹞、鹊鹞、红脚隼、红隼、雀鹰、松雀鹰、乌雕、猎隼、蓑羽鹤、黑琴鸡。属于《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简称(CITES)附表所列的鸟类有5种:赤颈鸭、花脸鸭、绿翅鸭、针尾鸭、琵嘴鸭等。属中国红皮书中濒危种的有8种:疣鼻天鹅、乌雕、鸳鸯、猎隼、黑琴鸡、蓑羽鹤、大鸨。在保护区大鸨、黑琴鸡、蓑羽鹤等珍稀鸟类都较为常见。有57种鸟类被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野生动物名单,占保护区鸟类总种数的68.7%,分别为小鸊鷉、黑颈鸊鷉、凤头鸊鷉、鸬鹚、苍鹭、赤麻鸭、赤颈鸭、赤膀鸭、花脸鸭、绿翅鸭、绿头鸭、斑嘴鸭、针尾鸭、琵嘴鸭、红头潜鸭、赤嘴潜鸭、白秋沙鸭、斑翅山鹑、雉鸡、黑水鸡、白骨顶、凤头麦鸡、红脚鹬、须浮鸥、白翅浮鸥、岩鸽、山斑鸠、大杜鹃、白腰雨燕、大斑啄木鸟、云雀、家燕、白鹡鸰、黄头鹡鸰、红尾伯劳、灰伯劳、楔尾伯劳、红胁蓝尾鸲、北红尾鸲、白腹鸫、斑鸫、黑眉苇莺、褐柳莺、黄眉柳莺、双斑绿柳莺、白眉姬鹟、银喉长尾山雀、大山雀、煤山雀、灰头鹀、小鹀、黄胸鹀、金翅(雀)、普通朱雀、树麻雀、灰椋鸟、灰喜鹊、喜鹊、渡鸦、达乌里寒鸦。保护区还是自治区的珍稀冷水鱼——细鳞鱼的重要分布地之一。
塞罕坝包含塞罕坝机械林场、七星湖、塞罕塔、亮兵台、二龙泉、金莲映日等景点
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北部,北邻内蒙古赤峰市克什克腾旗,距承德市区240千米,距北京460千米。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总面积140万亩,是中国最大的人工林森林公园,有“中国绿色明珠”和“华北绿宝石”之称。地处坝上高原,是滦河与辽河的发源地之一,因此被誉为河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摄影家的宝地。全园规划6大景区,104个景点,主要景点有:康熙点将台、泰丰湖、七星湖湿地公园、塞罕塔、神龙潭、木兰秋文化园和十里画廊等。
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属清朝皇家猎苑——木兰围场的一部分。木兰围场的满语名称为“木兰辉罕”,汉译为“哨鹿设围狩猎之地”,地跨蒙古高原的南部边缘,处于阴山山脉东端、大兴安岭山脉南端、燕山山脉西北端汇合处。
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有7.1万公顷风景林,以及辽阔的草原。公园属内蒙古高原边缘及坝上山地。坝上东部为草甸,边缘部分向下切割为深谷;西部为波状起伏的沙丘,地势开阔。园内海拔在1800米以上的山峰十余座,峰、峦、谷、坡、岗、岭、崖、壁,多姿多彩,各有千秋。公园坝缘山地较为集中。
御道口草原森林风景区位于承德市围场县坝上地区,是国家风景名胜区——承德避暑山庄外八庙风景名胜区的一个分区,总面积1000平方千米,海拔1230~1820米。
御道口牧场草原森林风景区内有原始草原70万亩,湿地20万亩,天然淡水湖21个,泉水47处(多为矿泉),河流13条,是滦河发源地之一。该景区与最大的皇家园林承德避暑山庄遥相辉映,成为京承黄金旅游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该景区曾是清代皇家猎苑木兰围场的一部分,康熙练兵台、御泉、卧牛盘、天梯梁、古御道等历史遗迹,蕴含着丰富的清代文化内涵。有神仙洞、桃山湖、百花坡,大峡、龟山等自然景点。
河北红松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的最北部,地处大兴安岭南部余脉和燕山山脉北端汇合结节处——塞罕坝东段,总面积7970公顷,是一个以保护塞罕坝曼甸山地草甸生态系统及珍稀野生动植物多样性和滦河、西辽河河源湿地景观生境为主要保护对象的综合性草原草甸类自然保护区。
河北红松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蒙古高原南缘,地形平坦、开阔,地貌是以高原台地为主。波状起伏、坡度和缓。 区内土壤以山地草甸土和山地黑土为主。保护区所在区域属中温型大陆季风气候,春季短暂多风,夏季凉爽,秋霜来临早,冬季寒冷而漫长,昼夜温差大,无霜期短,仅70~80天。保护区东段台缘湖泊型湿地遍布,是迁徙性珍禽的憩栖生境,同时对滦河、西辽河众多支流具有重要水源涵养保护功能和水文生态监测价值。
乌兰布统自然保护区是一个以保护滦河一级支流吐力根河、西拉木伦河二级支流乌兰公河源头草原、林地、河流、湖泊和沼泽型湿地等多样的生态系统级珍稀鸟类为主的综合性自然保护区。 自然资源以草原、湖泊、沙地、湿地、林地为主,以林木花卉、野生动物为辅。
乌兰布统自然保护区处于燕山北地、内蒙古高原的过渡地带、地貌类型复杂多样,植被繁茂,水源丰富,是滦河一级支流吐力根河、西拉木伦河二级支流乌兰公河的源头区级重要水源涵养区,是抵御浑善达克沙地南侵的天然生态屏障,是鸟类南北迁徙的重要通道和驿站,是大量珍稀物种的重要繁殖区,更是环境演变的敏感区。具有重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水源涵养、土壤保持、科学研究、环境教育、生态旅游等功能,对保护区级周边浑善达克、科尔沁两大沙地水源供给、气候调节、生态平衡和植被恢复都具有比较重要的意义。
1962年,林业部在塞罕坝机械林场、大唤起林场、阴河林场的基础上组建塞罕坝机械林场总场(1968年归河北省管理,成为省林业局直属单位),自此塞罕坝定名。
“塞罕坝”源自蒙语,由蒙语“塞堪达巴罕色钦”译音演变而来,“塞罕”两字是蒙语“美丽”意思,“坝”是蒙语“达坝”之简称,汉语意思为“山梁、高坡”意思,更多倾向“平缓宽阔的高原”在蒙汉民族交往中习惯上将“达坝”简略“坝”。“塞罕”词干为“塞、美”,而“罕”在蒙语中是“人之领主,山之高峰”之意。“罕山”在蒙语中指“高而植被好”,因此,塞罕坝就是美丽的、高高的、植被茂密平缓高原。
“木兰围场”的满语名称“木兰辉罕”,汉译为“哨鹿设围狩猎之地”。木兰是满语“哨鹿”的意思,每年秋分以后,围猎的队伍在黎明前藏于密林,头戴鹿角帽,身穿鹿皮衣,吹起木制长哨,模仿鹿的声音,引诱鹿群进入伏击圈伺机射杀,以此训练军队。
主词条:木兰秋狝
清康熙皇帝借“春搜、夏苗、秋狝、冬狩”四季狩猎的古代礼仪,同时锤练满族八旗的战斗力,实行怀柔政策绥服蒙古,遏制沙俄侵略北疆,维护多民族国家的团结统一等巩固国家政权的多种政治因素,以喀喇沁、敖汉、翁牛特等部“敬献牧场,肇开灵圃,岁行秋狝”的名义,设置了“木兰围场”,将“木兰秋狝”定为祖制。史学家称之为“肄武绥藩”。
据历史记载,木兰围场作为塞外的皇家猎苑,“木兰秋狝”活动盛行清康熙和嘉庆年间。自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至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的139年间,康熙、乾隆、嘉庆三位皇帝共举行木兰秋狝105次,在塞罕坝留下了亮兵台、将军泡子、十二座联营、塞北佛石庙、乾隆殪虎洞、翠花宫、扣垦坟等历史遗迹。“木兰秋狝”活动期间,每年约有数万蒙古贵族和皇家贵族,一段时期内捕杀大量野生动物对塞罕坝生态平衡造成一定程度负面影响。
清道光后期,清政府逐渐没落,“木兰秋狝”活动也逐步衰落,随着“木兰秋狝”衰落,清政府对木兰围场管理也逐渐松弛,出现更多不利因素促使塞罕坝生态破坏。
清同治元年(1862年),顺天府尹蒋琦龄《进中兴十二策》提到废止“秋狝”虚名,让旗民开垦关东、口外之闲田等策。
电影《那时风华》,弘扬塞罕坝精神,为讲述三代塞罕坝人造林、护林、营林感人事迹的现实主义题材影片。
塞罕坝特色小吃主要有金莲花茶、白蘑、蕨菜、银丝面、猫耳面等。
2021年8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月亮山,察看林场自然风貌,听取河北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和林场管护情况介绍,看望护林员。随后,习近平来到尚海纪念林,实地察看林木长势,了解林场弘扬塞罕坝精神、推动高质量发展等情况。
2002年,经河北省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准成立河北塞罕坝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属国家公益性正处级事业单位。2007年4月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后,省编办批准河北塞罕坝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更名为河北塞罕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与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总场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管理局实行三级行政管理体系,即管理局、管理站、管护点。局一级设核算。管理局下设办公室、保护科、科研科、计财科、公安分局。设置6个管理站、12个管护点、2个检查站和2个哨卡。现管理局人员编制为57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