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更新时间:2024-08-23 17:03

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成立于2005年,由原复旦大学数学系与数学研究所合并而来,其历史可追溯到复旦大学于1943年设立并首次开始招收数学专业学生的数理系数学组。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大调整,复旦大学正式成立数学系,由原复旦大学数理学系数学组,浙江大学同济大学交通大学大同大学等校数学系合并组成,苏步青、陈建功等一批教授来到复旦,建立了微分几何、函数论等研究方向。复旦数学一时英才齐聚,由此正式开启了黄金时代。1956年,苏步青教授创立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室,1958年更名为复旦大学数学研究所。学科陆续增加了偏微分方程、泛函分析、积分方程、计算数学、代数学、概率论等研究方向。学院设有数学系、应用数学系、金融数学与控制科学系、信息与计算科学系、概率统计与精算系和数学研究所。

学院简介

2005年1月,复旦大学成立数学科学学院,由原复旦大学数学系与数学研究所合并而来,其历史可追溯到复旦大学于1943年设立并首次开始招收数学专业学生的数理系数学组。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大调整,复旦大学正式成立数学系,苏步青、陈建功等一批教授来到复旦,建立了微分几何、函数论等研究方向。1956年,苏步青教授创立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室,1958年更名为复旦大学数学研究所。学科陆续增加了偏微分方程、泛函分析、积分方程、计算数学、代数学、概率论等研究方向。学院设有数学系、应用数学系、金融数学与控制科学系、信息与计算科学系、概率统计与精算系和数学研究所。

复旦大学数学学科是全国最早具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规定的数学学科全部博士点的学科单位,涵盖了全部五个二级学科:基础数学应用数学运筹学与控制论计算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基础数学、应用数学、运筹学与控制论是首批国家重点学科,2007年,数学学科成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在2007年、2012年、2017年的全国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中综合排名均名列前二。从学术界通用的ESI指标,复旦数学属于前3‰学科。

复旦大学数学学科1993年被国家教委批准为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在1999年和2004年的两次评估中被评为优秀基地。数学学科在全国最早设立博士后流动站,2005年和2010年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后流动站。2009年,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

复旦大学数学学科坚持把科研工作(包括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研究)作为学科建设的重点,在基础数学的若干重要前沿领域取得国际领先的成果,在应用基础和应用开发方面也有重要突破。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奖10项,其中二等奖4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26项。谷超豪院士2009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李大潜院士2015年获国际工业与应用数学联合会ICIAM苏步青奖。学院先后有4名教授应邀在四年一度的国际数学家大会(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Mathematicians,ICM)上作45分钟学术报告,分别是洪家兴院士(2002年)、陈恕行院士(2010年)、傅吉祥教授(2010年)和陈猛教授(2018年)

历史沿革

1905年,复旦公学初创,数学类课程应时而启;1917年,复旦公学扩充为复旦大学。1942年5月,复旦大学校务会议通过设立数理学系决议并呈教育部核定;1943年9月,数理学系始有教师编制并招收了三名学生。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大调整,复旦大学成立数学系,由原复旦大学数理学系数学组,浙江大学、同济大学、交通大学和大同大学等校数学系合并组成,苏步青、陈建功等一批教授来到复旦,建立了微分几何、函数论等研究方向。复旦数学一时英才齐聚,由此正式开启了黄金时代。

1956年,苏步青教授创立中国科学院上海数学研究室,后改为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数学研究所,1958年更名为复旦大学数学研究所。数学系和数学研究所陆续增加了偏微分方程、泛函分析、积分方程、计算数学、代数学、概率论等研究方向,相继设立了力学和计算数学两个新专业。举办数学训练班,培养了一批教学科研骨干。在1960年全国文教群英会上,复旦大学数学系获评“先进集体”。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苏步青教授等老一辈科学家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结合生产、联系实际,与江南造船厂合作进行船体数学放样研究,催生了“计算几何”研究方向;谷超豪教授等为中国某一型号导弹的定型计算作出了重要贡献;李大潜教授等建立石油电阻率测井数学模型,基于此模型所制造的测井仪器应用于大庆、江汉等众多油田。七十年代初,数学系部分教师参与研制719计算机。1975年,计算数学教研室、概率论教研室与物理系自动控制教研室联合筹建计算机科学系(现为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

1977年,苏步青教授参加邓小平同志主持召开的教育工作座谈会,提议并得到批准恢复招收研究生,召回流散的多名骨干教师。

1980年开始,先后设立基础数学、应用数学、流体力学、计算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运筹学与控制论等博士学位授权点,成为全国最早具有所有数学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的单位。1985年,中国建立博士后制度,复旦大学成为全国首批设立数学博士后流动站单位,在历次评估中均获评全国优秀博士后流动站。

1984年,在应用力学专业基础上成立应用力学系,后陆续更名为力学与工程科学系、航空航天系。同年,在统计运筹专业基础上,成立统计运筹系,1985年并入管理学院。

2005年,复旦大学百年校庆之际,成立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崭新蓝图渐次铺开。设有数学系、应用数学系、金融数学与控制科学系、信息与计算科学系、概率统计与精算系、数学研究所等五系一所。2010年,在谷超豪教授建议下,教育部和上海市联合批准,依托复旦大学建设上海数学中心。2012年5月,上海数学中心揭牌。2018年4月,上海数学中心筹建工作通过专家验收,进入正式运行。2015年3月,复旦大学成立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2015年10月,复旦大学成立大数据学院。2020年10月,由科技部批准设立,依托复旦大学等高校建设的上海国家应用数学中心揭牌。2023年9月,复旦大学决定成立应用数学中心(筹),按照校级实体运行科研机构建设。

学科建设

1981年,基础数学、应用数学获得首批博士学位授权点。

1985年,计算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运筹学与控制论获得博士学位授权点,复旦大学成为全国最早具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规定的数学学科全部五个二级学科博士授予权的单位。

1988年,基础数学、应用数学、运筹学与控制论成为首批国家重点学科。

1993年,复旦大学数学系被国家教委批准为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在1999年和2004年的评估中均被评为优秀基地。

2007年,复旦大学数学学科成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在前三轮全国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中综合排名均名列第二,第四轮评估中获评A+学科,第五轮评估中续获佳绩。

2009年,入选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成为数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2011年、2015年先后增设金融硕士专业学位、应用统计专业硕士授权点。

2015年,复旦大学数学学科入选上海市高峰学科建设计划,现为上海市I类高峰建设学科,高峰学科第一期建设成绩优秀。

2017年,数学学科入选国家首批“双一流”建设学科,并在2021年国家第一轮“双一流”学科建设成效评价中,7个指标全部获评“显著”,2021年再次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

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在全国最早设立博士后流动站,2005、2010、2015、2020年连续四次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后流动站。两次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

人才培养

在人才培养方面, 苏步青教授参加在1977年由邓小平同志主持召开的教育工作座谈会,提议并得到批准恢复招收研究生;1983年全国首批18位博士毕业生中,就有4位是复旦大学数学系培养的。在历届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中,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有10篇入选(另有6篇获提名奖),名列全国高校同类院系前列。

学院历来重视本科教学, 数学基础课程教学团队入选国家优秀教学团队。先后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9项,获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教材奖6项,省部级奖项十余项。编著教材50余部。在历届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成绩斐然,名列前茅。

学院坚持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并重,注重加强数学基础理论和应用开发方面的训练,培养学生开拓创新能力,同时注意引导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知识,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拓展其发展潜力。

多年来,复旦大学数学学科始终坚持教学与科研并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培养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的,适应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数学理论研究和应用的高层次人才。在数以千计的各类毕业生中,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1名;中国工程院院士4名,以及一批在海内外学术界有重要影响的优秀学者,同时也涌现出一批全国各行业中的杰出人才。

几十年来,数学学院培养了数以千计的毕业生,他们沐浴着数学园地的雨露甘霖,汇入了祖国建设的绿色从林。在他们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石钟慈郭柏灵李家春黄民强何积丰彭实戈,中国工程院院士蔡吉人陈火旺林永年袁业立陈克复等一批学科带头人,国外有李骏、范剑青孟晓犁李乐德姚大卫应志良陈贵强柏兆俊、刘建国等一批杰出华人科学家,穆穆张伟平先后获中国青年科学家奖,张伟平教授入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同时也涌现出一批全国各行业中的杰出人才,如现任的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家副主席李源潮、中国科学技术部副部长张来武等。

师资力量

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拥有一支老、中、青结合,年龄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现有教职工133人,其中专任教师107人,教授等正高级职称69人、副教授等副高级职称33人;党政管理、实验技术、图书资料、编辑出版等26人。中国科学院院士5人(李大潜洪家兴陈恕行李骏沈维孝);国家级高层次人才计划入选者30人次,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入选者29人次;“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百千万人才工程“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 人;教育部各类人才计划15人;上海市各类人才计划50余人。

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在老一辈数学家苏步青陈建功教授等的悉心指导下,经过几十年系、所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现已成为师资力量雄厚、图书资料齐全、教学设备完整、治学方法严谨的数学教学和研究单位。数学科学学院下设五系一所,分别是数学研究所和数学系、应用数学系、金融数学与控制科学系、信息与计算科学系、概率统计与精算系。一批青年教师正茁壮成长,逐步成为教学、科研的中坚力量。

科研机构

依托复旦大学数学学科,先后成立上海应用数学咨询开发中心、教育部非线性数学模型与方法重点实验室、复旦大学非线性科学研究中心、友邦-复旦精算中心、中法应用数学研究所、复旦大学数学金融研究所、上海市现代应用数学重点实验室、国家应用数学中心(上海·复旦大学)、复旦-华为应用数学创新实验室、国家国防科技工业联合应用数学创新中心(复旦分中心)、高性能EDA算法校企联合实验室等数学研究平台。

上海数学中心

上海数学中心谷超豪院士 2010 年向国家领导人提议,经国家教育部、科技部、中科院和上海市等多部门论证,2011年底由教育部和上海市政府共同批准成立的国家级数学研究中心。中心年度运行经费由国家财政部、上海市和复旦大学共同资助。

上海数学中心从全球引进学科带头人(首席教授)和优秀青年学者,致力于形成一个在理论数学和应用数学方面多梯队、多方向的高水平的学术研究队伍。同时,结合国家和上海地区的需求和优势,形成一个交叉学科的发展中心。建设成为一个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数学科学研究中心和交叉学科研究中心。通过开展专题学术年、举办多种形式的国际学术交流会议和设立访问学者制度,建设一个国际学术交流平台,推动数学学科及交叉学科的发展。逐步建设成为一个国际学术交流中心。通过建设一流的科研队伍和学术研究环境,吸引优秀的青年数学人才、招收博士后和博士研究生。建设成为一个优秀青年数学人才培养中心。

非线性数学模型与方法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复旦大学“非线性数学模型与方法”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成立于1994年11月。实验室的建设宗旨是依托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以基础理论研究为主导,坚持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的方针,建立一个在紧跟当前核心数学发展前沿的同时、又能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相邻学科的发展做出贡献的开放性实验室。 多年来,实验室作为一个学术交流、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平台,为复旦数学学科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新的建设时期,为使实验室能够持续快速发展,将坚持以人才培养、学术研究为中心的建设理念,紧跟当今核心数学发展的前沿,以重大理论问题的突破为主要奋斗目标;同时对涉及交叉学科和主战场中重大任务的应用基础性课题,开展有较高理论价值并对实际问题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研究工作,努力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相邻学科的发展作贡献。把实验室建设成一个面向世界的国际性的、开放性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学术交流中心。

上海市现代应用数学重点实验室

上海市现代应用数学重点实验室成立于2003年,是一家以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为依托,接受上海市科委和复旦大学双重指导的开放性研究机构。实验室作为应用基础类实验室,重点研究具有应用背景、且带有某种共性的应用数学问题,同时开展直接为国民经济服务的与应用数学有关的咨询服务工作及现代应用数学新知识的推广普及工作。

主要研究方向为应用偏微分方程、神经网络的数学方法、工业应用数学、精算学、能控性与能观性、计算几何、散乱数据拟合等。

实验室成员中有院士1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名,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名,中组部万人计划领军人才1名,青年拔尖人才1名,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1名,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推荐计划1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3名, 全国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2+1名。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3名,上海市东方学者特聘教授1名,上海市曙光计划资助者1名。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华罗庚数学成就奖1项等多项奖项。

系所介绍

数学系

数学系主要由从事基础数学教学和科研的教师组成,隶属于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数学系拥有一支完整的教学、科研梯队,有一批在国内外学术界有广泛影响的学科带头人,比如中科院院士胡和生、李大潜、洪家兴等教授。现有教师40人,其中教授27人。主要研究方向有:微分几何、数学物理、偏微分方程、泛函分析、代数学、代数几何、函数论、调和分析、动力系统、拓扑学、数论等。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基础数学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方面具有鲜明的特色和优势, 并多年来一直为全国重点学科。该系热忱欢迎有志于从事基础数学教学和科研的学者加盟数学系的建设。

应用数学系

应用数学系主要由从事应用数学教学和科研的教师组成,隶属于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应用数学系拥有一支完整的教学、科研梯队,有一批在国内外学术界有广泛影响的学科带头人,比如中科院院士李大潜等教授。现有教师23人,其中教授8人。主要研究方向有:应用偏微分方程、工业应用数学、神经网络的数学方法与应用、非线性科学、计算几何与散乱数据拟合等。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应用数学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方面具有鲜明的特色和优势, 并多年来一直为全国重点学科。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三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多项奖项,青年队伍中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该系热忱欢迎有志于从事应用数学教学和科研的学者加盟应用数学系的建设。

信息与计算科学系

信息与计算科学系主要由从事信息与计算数学教学和科研的教师组成,隶属于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信息与计算科学系拥有一支富有朝气、结构合理的教学、科研梯队,在国内外学术界有一定影响。现有教师12人,其中博导、教授6人,副教授5人。主要研究方向有:数学物理反问题及其数值解研究方向、数值代数与计算科学研究方向、微分方程数值解、大规模科学计算与并行算法研究方向和优化理论及其应用研究方向等。该系热忱欢迎有志于从事信息与计算数学教学和科研的学者加盟信息与计算科学系。

金融与控制科学系

金融数学与控制科学系成立于2004年,前身是数学系控制科学教研室。现有教师10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2人,讲师4人。已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项。

本系与信息与计算科学系共同招收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本科生,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数学素养,掌握信息科学和计算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使学生受到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可成为在科技、教育和经济部门从事研究、教学、应用开发和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概率与统计精算系

概率与统计精算系由从事与概率统计相关教学与科研的教师组成, 是数学学院的重要组成部分, 概率与统计计算系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概率论的随机分析, 无穷维随机分析, Markov 过程, 随机动力系统, 数学物理等领域, 以及保险精算理论等领域.。

数学研究所

复旦大学数学研究所于1956年开始筹建,成立时批准部门是中国科学院。其经过如下:1956年,苏步青教授和陈建功教授受中国科学院委托,开始筹建上海数学研究室。1957年6月在复旦大学正式成立了中国科学院上海数学研究室。1958年12月,经中国科学院批准,正式成立中国科学院上海数学研究所,下设几何与函数论两个研究室。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苏步青教授任所长。1960年,中国科学院上海数学研究所划归复旦大学,更名为复旦大学数学研究所,设有微分几何、函数论与泛函分析、微分方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四个研究室,曾经与复旦大学数学系一起在各种杂志上发表论文四百多篇。

本科生教育

数学与应用数学

该专业以基础数学和应用数学为主要方向。

基础数学是数学科学的核心。它不仅是其它应用性数学分支的基础,而且也为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及社会科学提供必不可少的语言、工具和方法;应用数学则以数学方法和计算机技术及信息技术为主要工具,通过研究和建立数学模型,解决现代科学技术及信息、管理、经济、金融、社会和人文科学中提出的大量实际问题和理论问题。该专业的毕业生具有扎实的数学理论基础和借助数学和计算机技术解决实际课题的能力,从而具备了较广泛的适应性和较强的发展潜力。该专业为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输送数学、应用数学及相关学科的研究生。毕业生可以在工农业、交通运输、天文气象、航空航天、地质矿产、财政金融、保险核算、军事等部门从事与应用数学相关的工作、在高等学院校担任基础数学或应用数学的教学与科研;在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管理科学和工程设计等研究院所承担理论和实际课题;在计算中心、计算站承担数学模型和应用软件的研究与开发的工作。

信息与计算科学

该专业是研究以信息产业(计算机、自动化、通讯等)为中心的基础理论、应用基础理论并密切联系实际的应用性学科,包括四个研究方向:计算数学、控制科学、信息科学和运筹科学。

计算数学方向主要研究与各类科学计算相关的计算方法、对各种算法作理论研究和数值分析,设计数值模拟方法,研制专用或通用的应用软件和数值软件;控制科学方向以数学和计算机为主要工具,研究社会、经济、金融、军事等各种系统的建模、分析、设计和控制问题;信息科学方向研究用计算机对信号、语言、文字、图形、图像进行信息处理的原理、方法和相应的软硬件系统;运筹科学方向结合数学、计算机科学,为各类系统的规划设计、管理运行和优化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该专业为计算、控制、信息、运筹及相关学科输送研究生。毕业生适应于在科研单位、高等院校、企业集团、计算中心、经济信息等部门从事科学计算和软件研制、系统分析、计算机辅助管理和控制等。

主要课程设置:

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程序设计、普通物理、常微分方法、数学模型、复变函数、数学模型、复变函数、数学物理方程、概率论、抽象代数、实变函数、泛函分析、基础力学、微分几何、应用几何、应用偏微分方程、拓扑学、 控制理论基础、数学金融学、生物学、动力系统、小波分析、数学模型与实验、数据结构、多媒体技术、计算机辅助几何设计、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网络原理、数字信号理论、金融经济学、数理统计、精算概论等。

研究生教育

复旦大学数学类研究生培养是复旦数学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复旦数学学科所包括的数学类全部5个二级学科均招收并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这5个二级学科及相应的研究方向是:

1、基础数学微分几何数学物理偏微分方程泛函分析代数学代数几何复分析动力系统拓扑学调和分析数论等);

2、应用数学应用偏微分方程、计算几何与散乱数据拟合、工业应用数学、神经网络的数学方法、非线性科学、复杂性与计算系统生物学、精算学等);

3、运筹学与控制论随机控制金融数学、分布参数控制、运筹学等);

4、计算数学(数学物理反问题及其数值解、数值代数、科学计算、运筹与优化计算等);

5、概率论与数理统计(随机分析、随机过程及其应用、随机动力系统、数理统计等)。

现阶段,复旦数学类研究生招收与培养主要采取长学制模式,同时也招收培养部分优秀的三年制(科学学位)硕士生、博士生;此外,复旦数学还招收培养二年制专业学位(金融学、应用统计学)硕士生。

学术期刊

数学年刊》创刊于1980年,是教育部委托复旦大学主办的国际性、综合性的数学期刊,旨在反映国内外数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促进国际数学界的学术交流,专门刊登纯粹数学和应用数学方面具有创造性的学术论文;现分A、B两辑出版,均面向国内外发行:A辑为中文版双月刊,B辑为英文版季刊,每年共出版10期。 A、B两辑内容不重复。

《数学年刊》由李大潜院士任主编,苏步青院士任名誉主编。编委会由31位国内外杰出的数学家组成,其中13位分别是中国、美国、法国、瑞典、加拿大等国家的科学院院士,有两位Fields奖获得者,还聘请6位著名数学家作为名誉编委。

《数学年刊》关注世界数学前沿动态,在数学界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是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同时被国内外许多著名文摘期刊和数据库所摘引,如美国的《数学评论》(Methematical Reviews)、《科学引文索引》(SCIE)、德国的《数学评论》(Zentralblatt für Mathematik)、俄罗斯的《文摘杂志》(Abstract Journals)以及《中国学术期刊文摘》(APAC)和《中国科学引文索引》(CSCI)等。

学院领导

院长:雷震

党委书记:王光临

副院长: 沈维孝、王志强、陆帅

党委副书记、副院长、纪委书记:刘建峰

党委副书记:陆晶婧

杰出校友

砥砺前行中,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培养了数以千计的杰出英才,校友中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美国工程院、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等30余名,有海内外学术界举足轻重的一流学者,也有闪耀在各行各业的启明星与领航者。

苏步青 (1902.9.23—2003.3.17)浙江平阳人。1927年毕业于日本东北大学数学系,1931年获该校理学博士学位。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曾任浙江大学教授,复旦大学教授、校长、名誉校长,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数学会的发起人之一。主要从事微分几何学、计算几何学研究,创立了国内外公认的微分几何学派。早期在仿射微分几何学和射影微分几何学研究方面取得出色成果其后在一般空间微分几何学、高维空间共轭理论、几何外型设计、计算机辅助几何设计等方面取得突出成就。 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85年、1986年获第三机械工业部和国家科技进步奖,1998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

陈建功 (1893.9.8—1971.4.11)浙江绍兴人。1918年毕业于日本东京高等工业学校,翌年毕业于东京物理学校。1923年毕业于日本东北大学,1929年获该校理学博士学位。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曾任浙江大学教授,复旦大学教授,杭州大学教授、副校长。主要从事实变函数论、复变函数论和微分方程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是中国函数论方面的学科带头人和许多分支研究领域的开拓者。20世纪20年代独立解决了函数可以用绝对收敛的三角级数来表示等根本性数学问题,得到了关于无条件收敛的判别理论。

冯康 (1920.9.9—1993.8.17)生于江苏南京,籍贯浙江绍兴。1944年在重庆毕业于中央大学。1945年-1946年任复旦大学数学物理系助教。1951~1953年在苏联斯捷克洛夫数学研究所进修。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曾任中国科学院计算中心研究员、主任、名誉主任,中国计算数学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中国现代计算数学和科学工程计算学科的奠基者,在拓扑群、广义函数理论和应用数学、计算数学研究等方面取得突出成就。创造了求解偏微分方程问题的有限元方法。在国际上首创间断有限元函数空间的嵌入理论,并提出了自然边界元法。1984年以来,在以哈密顿方程和波动方程为主的动态问题研究中取得重要成果。开辟了辛几何和辛格式研究新领域。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二等奖,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谷超豪 (1926.5.15— 2012.6.24)浙江温州人。1948年毕业于浙江大学。1959年获苏联莫斯科大学物理数学科学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复旦大学教授。曾任复旦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主要从事偏微分方程、微分几何、数学物理等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在一般空间微分几何学、齐性黎曼空间、无限维变换拟群、双曲型和混合型偏微分方程、规范场理论、调和映照和孤立子理论等方面取得了系统的重要研究成果。特别是首次提出了高维、高阶混合型方程的系统理论,在超音速绕流的数学问题、规范场的数学结构、波映照和高维时空的孤立子的研究中取得了重要的突破。 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02年获上海市首届科技功臣奖,2005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2010年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陈火旺 (1936.2—2008.2)1956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数学系。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防科技大学教授。长期从事计算机软件和人工智能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是中国第一台亿次银河巨型计算机研制的主要设计者和领导者之一。

夏道行 (1930.10.20— )江苏泰州人。1950年毕业于山东大学数学系。1952年浙江大学数学系研究生毕业。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原复旦大学数学系教授。在函数论方面证实了戈鲁辛的两个猜测,建立了“拟共形映照的参数表示法”,得到一些有用的不等式和被称为“夏道行函数”的一些性质。在单叶函数论的面积原理与偏差定理等方面作出系统的有较深影响的成果。在泛函分析方面建立了带对合的赋半范环论和局部有界拓扑代数理论首先建立非正常算子的奇异积分算子模型对条件正定广义函数和在无限维系统的实现理论研究中取得重要成果。在现代数学物理方面,对带不定尺度的散射问题等获创见性成果。

胡和生 (1928.6.20— )生于上海,籍贯江苏南京。1945—1948年在交通大学数学系学习,1950年初毕业于大夏大学数理系。1952年浙江大学数学系研究生毕业。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2002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教授。长期从事微分几何研究。早期研究超曲面的变形理论、常曲率空间的特征等问题,发展和改进了几位著名数学家的工作。在黎曼空间运动群方面,给出确定黎曼空间运动群空隙性的一般方法,解决了持续60多年的重要问题。在关于规范场强场能否决定规范势的研究中取得深入成果,在对具质量规范场的解的研究中第一个得到经典场论中不连续的显式事例。在研究规范场团块现象和球对称规范势的决定等问题中,都取得难度大、水平高的重要成果。在线汇理论、Toda方程和调和映照的研究中,发展了孤立子的几何理论。2002年应邀为世界数学家大会诺特讲座演讲人。

石钟慈 (1933.12— )。1955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数学系。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科学与工程计算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浙江万里学院名誉校长。

李大潜 (1937.11.10— )生于江苏南通。195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数学系,1966年该校在职研究生毕业。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7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005年当选为法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复旦大学教授。中法应用数学研究所所长,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理事长,国际工业与应用数学联合会执行委员。曾任复旦大学研究生院院长。对一般形式的二自变数拟线性双曲型方程组的自由边界问题和间断解的系统研究,以及对非线性波动方程经典解的整体存在性及生命跨度的完整结果研究,均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得到国际上的高度评价。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各种电阻率测井建立了统一的数学模型和方法,并成功地在国内10多个油田推广使用。 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林永年 (1932.2— )1953年考入复旦大学数学系。1960年毕业于苏联莫斯科大学。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第51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电子技术学院客座教授。

袁业立 (1938.3— )1962年进入复旦大学数学力学系力学专业学习。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名誉所长。物理海洋学家和海洋工程环境专家。

蔡吉人 (1935.7— ) 1956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数学系。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电子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信息处理研究工作,在信息压缩、转换、传输等方面作出卓著成绩。

郭柏灵 (1936.10— )1958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数学系。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非线性发展方程及其数值解、孤立子解以及无穷维动力系统。

洪家兴 (1942.11.5— )生于上海,籍贯江苏吴县。1965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数学系,1982年获该校博士学位。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复旦大学教授。从事偏微分方程及其几何应用方面研究。关于二维黎曼流形在三维欧氏空间中实现的经典问题的研究,首次得到了单连通完备负曲率曲面在三维欧氏空间中实现的存在性定理,所得条件接近最佳,对丘成桐教授所提出的有关问题的研究作了重要的推进关于蜕型面为特征的多元混合型方程(包括高阶)的研究,获得了相当一般的边值问题的正则性和适定性,建立了迄今为止最一般的理论。

李家春 (1940.7— )196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数学系。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曾任科技部“九五”攀登项目“流体和空气动力学关键基础问题研究”首席科学家。

陈克复 (1942.10-)1966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数学系。200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教授,植物资源化学与化工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首席科学家兼主任。长期从事制浆造纸工程和环境工程的科研与教学工作。

彭实戈 (1947.12— )1988年—1989年在复旦大学数学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山东大学教授。长期致力于随机控制、金融数学和概率统计方面的研究。2006年获首届苏步青应用数学奖。2010年在国际数学家大会上做一小时邀请报告。2011年获第十届华罗庚数学奖。2015年在国际工业与应用数学大会上作一小时邀请报告。2020年获未来科学大奖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

何积丰 (1943.8— )1965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数学系。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东师范大学软件学院院长、教授。主要从事计算机软件理论及应用研究,针对软件的复杂性、正确性和可靠性等问题开展系统性的研究。

黄民强 (1960.10— )198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数学系。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总参第五十八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信息处理、系统逻辑结构分析及相应的基础理论研究。

张伟平 (1964.3— )1985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数学系。200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南开大学陈省身数学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微分几何中的Atiyah-Singer指标理论的研究。2002年受邀在国际数学家大会上做45分钟报告。2000年获第三世界科学院数学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等。2005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穆穆 (1954.8— )1985年获复旦大学数学系理学博士学位。200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8年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大气动力学家,复旦大学大气与海洋科学系特聘教授。主要从事大气—海洋动力学、天气与气候可预报性研究。曾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第一完成人),“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

范剑青 (1962.12— )1982年本科毕业于复旦大学数学系。普林斯顿大学金融学讲座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高维统计、机器学习、大数据科学等。2000年获COPSS总统奖,2006年获洪堡基金会终身成就奖,2009年获美国“古根海姆学者”奖,2012年当选中国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2013年获泛华统计学会“许宝禄”奖,2014年获英国皇家统计学会授予的“Guy Medal”银质奖章,2018年获诺特资深学者奖。

陈恕行(1941.6.20— )浙江镇海人。196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数学系,1965年在复旦大学数学系研究生毕业。上海复旦大学教授,长期从事偏微分方程理论与应用的研究,特别是关于高维非线性守恒律方程组与激波的数学理论研究。研究三维尖前缘机翼和尖头锥体的超音速绕流问题的数学理论,首次给出了含附体激波解的局部存在性与稳定性的严格数学论证,在解决这一长期悬而未决的难题中取得突破性进展,为实验与计算结果提供了严密的数学基础。首次应用偏微分方程理论证明了激波反射中频繁出现的Mach结构的局部稳定性。其研究成果发表在有很高知名度的JAMS等国际数学杂志上。曾独立获得2005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作为第四获奖人获得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在2010年于印度召开的国际数学家大会(ICM2010)上作45分钟邀请报告。陈恕行教授201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姚大卫 (1950.7-) 复旦大学数学系1977级计算数学班学生。2015年当选为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工业工程和运筹系教授。曾获美国总统青年科研奖(1987-1992)、美国运筹与管理科学学会Franz Edelman奖(1999)、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SIAM)杰出论文奖(2003)、IBM杰出技术成就奖(1999)。

孟晓犁(1963— )1982年本科毕业于复旦大学数学系,1986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数学研究所概率统计研究生班。2020年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先后在芝加哥大学和哈佛大学统计系任教。2004年任哈佛大学统计系主任,成为哈佛大学首位出任系主任的、来自中国大陆的学者。2012年8月起任哈佛大学研究生院(GASA)的新任永久院长(permanent dean)。

李骏(1961.3.30-)1982年本科毕业于复旦大学数学系,1984年获硕士学位。1989年美国哈佛大学获博士学位;1992年任教于美国斯坦福大学,1998年为斯坦福大学数学系教授。2019年任上海数学中心首席教授,复旦大学教授。202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李骏长期从事基础数学的代数几何方向研究。早年专注于代数曲面上的向量丛模空间研究,在模空间的紧致化、可约性、及一般型问题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1995年后扩展到稳定映照的模空间研究,与合作者建立了Gromov-Witten -不变量的代数构造;建立了模空间简单退化理论;证明了一大类K3曲面无限条有理曲线存在性,及Gromov-Witten -不变量势函数的有界性猜测等重要工作。曾应邀在国际数学家大会(1994)上作45分钟报告。2001年获晨兴数学奖金奖。

李绍宽教授,1941年12月7日出生于上海。1978年10月,首次恢复招收研究生时考入复旦大学数学所研究生,师从于夏道行、严绍宗教授,从事泛函分析、算子理论方向的学习与研究,1980年10月通过毕业论文答辩, 1983年通过博士论文答辩,获得博士学位。一直从事高等数学的教学与教学改革工作,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了八十余篇论文。他连续多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算子谱理论,对亚正常算子、半亚正常算子谱给出了一些比较深入的结果,对算子组的Tay¬lor谱得到了一系列的表示定理,特别对交叉交换算子组A=(A1,A2,...,An),B=(B1,B2,...,Bn),证明了AB=(A1B1,A2B2,...,AnBn)与BA=(B1A1,B2A2,...,BnAn)具有相同的Taylor谱和Tay¬lor本质谱,对算子谱理论做出了相当的贡献。同行称赞他的成果“足以在所研究的领域留下让后人瞩目的脚印”。 1991年被国务院授予“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称号。

洪家兴教授,复旦大学博士生导师, 1942年1月15日生,江苏吴县人。1965年复旦大学数学系毕业,1977年考入复旦大学数学研究所,师从谷超豪教授,从事混合型方程的研究。1982年5月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予理学博士学位。研究生毕业后,在复旦大学数学研究所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数学年刊》、《Asian J.of Math》等杂志的编委,他长期从事偏微分方程及其在几何中的应用研究,对第二类混合型方程的边值问题得到了一个普遍的存在性定理;首次给出了完备负曲率曲面在三维欧氏空间中实现的存在性定理,而且条件接近“最佳”。上述研究成果曾在1998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第二获奖人),1991年国家教委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予他“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称号,1995年获第五届陈省身数学奖,1996年获求是科学基金会颁发的“杰出青年学者奖”,1997年获上海科技精英称号。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洪家兴教授曾应邀多次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作大会报告,特别是2002年在北京召开的国际数学家大会上作45分钟邀请报告,受到广泛的重视。

张荫南教授,男,1942年1月29日出生。江苏省常州市人。复旦大学数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1964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数学系,并留校做研究生。师从夏道行教授从事泛函分析的研究。因文革的原因中断学业,1967年—1973年在江西省天柱山垦殖场劳动,1978年重返复旦大学数学研究所,从事泛函积分的研究。1982年5月在复旦大学获得理学博士学位,系由国务院授予的首批理学博士之一。1991年由国务院、国家教委授予“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的称号。1985年晋升为副教授,1987年晋升为教授,1993年任博士生导师。张荫南教授在Winner空间变分演算、无限维的Levy-Laplace算子,非适应的随机积分、倒向随机微分方程的数值解等方面做出多项研究成果,发表论文20余篇。近年来主要从事数据分析、数据挖掘e-1earning课件的应用研究开发工作。在教学上,除指导硕士生七名、博士生二名外,长期为研究生和大学生开设各类课程。

童裕孙教授,1943年12月出生,浙江省宁波市人。1966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数学系,其后分配到华东水利学院任教。文化革命期间曾在泰州军恳农场劳动锻炼,后在南京郊县东芦中学任教,1975年回华东水利学院工作。1978年进复旦大学数学研究所作研究生,师从夏道行教授和严绍宗教授,专业为基础数学,方向为泛函分析。1981年留校任教,1982年获得复旦大学理学博士学位。1985年晋升为副教授。1991年晋升为教授,1996年被聘为博士生导师。童裕孙教授曾任复旦大学数学系基础数学教研室副主任、副系主任、系主任等职。童裕孙教授历年来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过“高等数学”、“数学分析”、“实变函数”、“泛函分析”、“拓扑线性空间”、“C*代数”等课程,并指导过多批研究生获得硕士学位和数名博士生获得学位。童裕孙教授的研究方向是算子谱论与算子代数,参加“不定度规空间上算子理论”的研究,获得1987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历年来在国内外学术杂志发表论文30余篇。童裕孙教授对于Pontrajin空间和 Krein空间上的算子和算子代数作了系统的研究,得到了一系列基本的结果,解决了前苏联学者Y.I.Lyubic提出的关于积分算子的一个公开问题。此外,童裕孙教授教授还编写了《高等数学》、《实变函数与泛函分析》、《泛函分析第二教程》、《泛函分析教程》等多部本科生及研究生的教材。历年来,童裕孙教授曾获得宝钢优秀教师奖,复旦大学校长奖,上海市优秀教学成果奖和上海市教学名师奖等奖项。

谢惠民教授,1939年12月生,江苏省常州市人。196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数学系,1962-1973年在复旦大学数学系任助教。在复旦大学工作期间,他在金福临和李训经两位先生的指导下学习稳定性理论和最优控制理论。1978年考取中科院数学所的研究生,师从著名数学家关肇直先生学习控制论。1982年5月获得博士学位,成为中国授予的第一批18位博士之一。他长期在高校从事教学,没有间断过对本科生的授课,非常重视本科生课程的教学质量。参加了国家八五和九五攀登项目非线性科学和国家973 项目非线性科学中的若干前沿问题的研究工作,是符号序列的复杂性分析课题组的组长。1991年评为”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1991年评为全国优秀教师,1992 年获得国务院的政府特殊津贴,1993年获得高等师范院校教师曾宪梓奖二等奖,2009 年因在元胞自动机的语法复杂性方面的工作获得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的1979-2009 系统科学最佳论文奖。他是2008年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的苏州大学数学分析与习题课的负责人。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