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磡二村

更新时间:2024-08-12 11:03

大磡二村是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西丽街道大磡社区下辖村,位于西丽街道东北部,距街道办事处约7千米。相邻自然村有大磡一村王京坑村。始建于清末,因林姓先祖率族人从今深圳龙华窑吓,詹姓先祖率族人从今深圳龙华上芬搬迁至此定居而形成。因村后山有一块五六十米高、色泽乌黑的巨型石壁,方圆数里都称此处为乌石壁;后因村落处于比较典型的丘陵地带,四面环山,中间是块陷下去的大坝,故得名大冚;后又改为大嵌;1990年更名为大磡。1998年12月,大磡居委会分为大磡第一居委会和大磡第二居委会,而有大磡一村、大磡二村之名。地处四面环山的腹地和西丽水库水源保护区,主要山岭为阳台山,主峰海拔587米。村南有大磡河流过。现村于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在原地重建。

历史沿革

清朝,属新安县。1914年,属宝安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属宝安县沙河乡;1958年,属超英公社;1963年,属南头公社;1979年,属深圳市南头区南头公社;1982年,属罗湖区南头公社;1983年,属南头区西丽街道;1990年,属南山区西丽街道;2001年,属西丽街道大确社区。

人口民族

世居村民主要为林姓和詹姓。第一大姓为林姓,元代由福建宁化石壁南迁到今广东潮阳;明万历元年(1573年)以后辗转迁至新安县(今深圳);清末从今深圳龙华窑吓迁移至此地。第二大姓为詹姓,清朝末年从今龙华上芬迁移至此地。

2015年末,户籍人口350人,其中男性177人,女性173人;80岁以上8人,最年长者96岁(女);实际在村人口230人。非户籍外来人口约20000人。祖籍该村的香港同胞20人祖籍该村的华人华侨2人,居住在马来西亚。世居村民为汉族客家民系,使用粤方言客家方言

经济发展

传统经济以农业为主,种植水稻、甘蔗、花生、养猪、鸡、鸭等。改革开放后引进企业,建设厂房。现村集体经济以厂房出租为主。部分村民经商。村民主要收入来源为房屋出租、村集体经济分红、工资性收入、商业经营。村中有1棵百年古龙眼树,高10多米,胸径2米。还有1棵树龄100多年的古榕树,高20多米。特色传统节庆食品有茶果、寿粉、煎堆、萝卜糕、花生饼等。特色农产品有南山荔枝。

沁园路、丽康路、大锄商业街经过该村。20世纪60年代通电,90年代初通电话,90年代中期实现全村村道水泥硬底化,90年代末通互联网,2014年通自来水。该村与大磡一村共用教育、文体设施。

2012年该村参与制定《大磡社区村规民约》。

历史文化

传统民居为客家民居,现存10座,多为老瓦房。现部分损坏,少部分有人居住。村内有1座碉楼,始建于清末。高4层半,15米左右,墙体由沙石砌成,其外墙、大门相当坚固,易守难攻。主楼的第一、二、二层均有射击孔,楼顶为传统硬山顶,风格拙朴,造型简洁。当年,碉楼为保护民众免遭盗匪的侵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大磁是红色革命老区,碉楼曾作为当年东江纵队的活动地点。

在古龙眼树一侧供奉着土地公,农历每月初一、十五或节日会有村民祭拜。

每逢重阳节,大锄二村村民、香港宗亲、旅居马来西亚沙巴斗湖的侨胞,均会一起祭祖;先到平远大托祠堂祭拜,再到龙华窑吓高峰水库旁边的山上祭祖。每逢清明,詹姓族人都会去龙华上芬詹姓宗祠祭祖。春节前夕詹姓族人还会回龙华上芬的宗祠参加象征团圆的盆菜宴。

该村有“点灯”习俗。凡在上年出生男丁的家庭,要在春节期间举行点灯仪式。从正月初三开始准备,由族内辈分高的长者、族长选良时开灯,并将花灯悬挂在宗祠内,一年内添多少男丁,就挂多少彩灯。点灯仪式繁琐,颇为讲究,过程有请灯、接灯(即买灯)、护灯、升灯、送灯或偷灯、酬灯等,灯要持续点到元宵节。

村内流传着村民给游击队送情报的故事。村民吴敬妹、林福荣等借担柴到南头卖为掩护,冒着生命危险把游击队的情报放在柴草里,穿过敌方防线,把情报安全送达。

2009年4月,原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一行到大磡社区视察。

该村主要人物有詹宗汉,巧岁参加游击队,后到贵州任专员,1979年任南山区民政局局长。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