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8-22 00:47
孙宏开(1934年12月—2024年8月15日),出生于江苏张家港,汉族,语言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语言研究中心研究员。
1934年12月,孙宏开出生于江苏张家港悦来乡。
1952年,考入北京大学语言专修科(北京大学唯一一次两年制语言专修专业),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从事少数民族语言研究工作。
1956年,中国科学院和国家民委组织民族语言大调查活动,孙宏开被分到第七队,主要任务是调查藏族、羌族、嘉绒藏族、普米族等语言。5月,开始在黑水、汶川一带做语言田野调查,走遍了黑水、汶川、理县、茂县等地大多数村寨。
1960年,去云南调查独龙族和怒族语言。
1992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认定为博士生导师。
1994年,正式退休。
2011年,当选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
孙宏开长期从事少数民族语言研究,主要包括描写语言学、比较语言学、社会语言学、民族古文字古文献和语言规划研究等方面,他以语言研究为基地,参与了中国的民族识别和语言识别工作,研究兴趣涉猎民族理论、民族史、民族学、民族文化等分支学科。另从事语言和历史、文化、民族、地域等方面关系的研究。
20世纪60年代初期,孙宏开开始对藏缅语部分语言进行谱系分类研究,提出在藏缅语族中建立羌语支(共13种语言)的观点,得到中国国内外同行采纳。80年代初期,组织部分藏缅语学者整理藏缅语语音和词汇,分析藏缅语同源词的主要语音对应规律,建立藏缅语族语言语音演变的理论框架。80年代中期,开始藏缅语语法专题研究,总结出藏缅语语法形式的主要特征以及藏缅语语法结构类型的历史演变规律。80年代末,支持少数民族语言方言研究,论证并推动了10多种南方少数民族语言方言研究的开展,并取得成果。
据2024年4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语言研究中心网站数据,孙宏开已调查记录过30多种汉藏语系语言,并新发现15种少数民族语言,如白马语、怒苏语、柔若语、阿侬语、格曼语、达让语、义都语、木雅语、尔龚语、尔苏语、纳木依语、史兴语、扎巴语、贵琼语、却隅语等。
据2024年4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语言研究中心网站数据,孙宏开已发表论文210余篇,其中47篇(种)分别在美国、日本、加拿大、印度、德国、新加坡、澳大利亚、瑞士、法国、波兰、意大利、西班牙等国以及香港、台湾等地区发表。
据2024年4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语言研究中心网站数据,孙宏开已在中国国内外出版由《藏缅语族羌语支研究》《羌语简志》《独龙语简志》《八江流域的藏缅语》等专著23种(包括合著)。
截止2016年5月,孙宏开已主持或承担研究项目30余个。
孙宏开对民族语言学界学术力量的培养,从不局限于自己的学生,很多活跃在中国民族语言学界的中青年学者,如白马语调查学者、兰州理工大学教授魏琳,尔苏语调查学者、合肥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张四红,贵琼语调查学者、西南交通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中文系副教授宋伶俐,中国传媒大学教授李大勤等,都是在他的激励、培养、扶持之下走上民族语言研究道路的。
孙宏开生于江苏张家港悦来乡一个汉族知识分子家庭,少年时求学经历并不顺利,辗转于姨妈、外祖母家等多地,读了多所小学,才勉强完成小学学业。孙家的经济状况不好,孙宏开每天天不亮就得出门,午饭常常是家里前一天剩下的麦细饭(一种用类似青稞的元麦做成的饭食),再配一点咸菜。如果某一天家里没有剩饭,他中午就只能饿肚子,得一直等到晚上放学回家才能吃上一口饭。从小学到中学,孙宏开经历了近十个年头。
孙宏开的妻子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语言研究所教授刘光坤,从事民族语言研究,曾在西南民族学院藏文班任教。
孙宏开喜爱体育锻炼,曾是中国科学院院篮球、排球院队成员,获得过成都市教工系统乒乓球赛亚军,喜欢长跑、跳高、游泳及一切球类运动。
2020年6月18日,孙宏开委托兰州理工大学文学院副院长魏琳教授将一批个人著作及藏书捐赠兰州理工大学,此次赠书包括《中国的语言》在内的中国民族语言研究图书70本,集中了近三十年中国民族语言调查研究的成果。
“孙宏开数十次深入地势险峻的田野地区,挽救了大量濒危语种,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张家港城事”评)
“孙宏开是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方面的知名学者,为推动少数民族语言各语族的历史比较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语言研究中心评)
“孙宏开在描写语言学、比较语言学、社会语言学、民族古文字古文献等方面贡献卓著。”(国家民委中国民族语言文字应用研究院评)
“孙宏开是中国当代著名民族语言学家,他在汉藏语系语言的调查研究填补了很多空白,尤其是描写研究和历史比较研究硕果累累,著作等身,在中国国内外学术界享有盛名。”(《深圳特区报》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