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古镇

更新时间:2024-10-25 11:21

官渡古镇(Ancient Town of Guandu),位于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主城东南郊8千米处,地处滇池北岸,东南邻矣六乡,南濒临滇池,西连六甲乡,北接小板桥镇,面积约17平方千米。

历史沿革

官渡古镇历史悠久,距今一万多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新石器时代的贝丘文化遗址在滇池东岸广为发现,螺峰村等6处有堆积如山的螺蛳贝壳。

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汉武帝设益州郡,辖24县,官渡为谷昌县所辖。

唐武德元年(618年),废谷昌县,置益宁县。

约南宋淳熙七年至南宋绍熙元年(1180~1190年),驻守鄯阐(昆明旧称)的高生世,常乘舟至蜗洞游览,传说因高生世的船停于该岸边,便把蜗洞命名为“官渡”。高氏似乎对官渡情有独钟,干脆把官渡划为自己直接管辖的治所,于窝洞置官渡县治,并修建了城池。官渡成为达官贵人修建行宫别墅,名流贤达光顾流连的宝地。“多少行人此来往,马蹄踏破五更霜”,“此地酒帘邀我醉,隔船笙鼓送我归”,古老的官渡沉浸在一片丝竹管弦之声中。

元代至元十二年(1275年),官渡与昆明同时设县,后鄯阐府改善州,领昆明、官渡二县,废州后置中庆路,并官渡县入昆明县,为路治。官渡建孔子楼,这对官渡子弟读书习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清已成为商业、手工业非常发达的乡镇。到了清代,官渡古镇在今螺峰、秀英、西庄和尚义4个村子的范围内已形成具有浓郁文化色彩的“六寺七阁八庙”建筑群。壮观的建筑与自然风光相融合,构成了一幅优美的画图,形成了官渡八景。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官渡古镇位于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主城东南,距市中心约10千米,地处滇池北岸、宝象河下游,处于昆明的南入口。面积约17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官渡古镇地势东北高、西南低,由东北向西南成阶梯状倾斜,为城市近郊和沿湖平坝地区,属滇池断陷溶蚀盆地的一部分。平均海拔为1900~2000米,官渡古镇地处昆明的东南部,以湖盆岩溶高原地貌形态为主。在中国三大阶梯地势中,处于第二阶梯面上。晚古生代这里为滨海—浅海环境,该地址区域内沉积了上千米的石灰岩、白云岩,为形成本区地貌奠定了基础。经受后期地壳运动的抬升作用成为陆地,多期次遭受地下水、地表水沿岩石裂隙进行溶蚀,最后形成了组合类型多样的喀斯特地貌景观。最早一期喀斯特地貌景观形成于2亿5千多万年前的早二叠世晚期,而最新一期还正在形成。其间经历了玄武岩和湖泊碎屑沉积的覆盖以及多次的抬升剥蚀。在独特的地质、气候、水文条件下,多期喀斯特地貌景观继承发展,相互叠置,层次分明。

官渡古镇地处梁王山系断陷盆地东北部,普渡河断裂带东侧和小江断裂带西侧之间的新生代。地质构造属第四系砂砾石,厚度约3~10米,下层为第三系黏土、砾石及草煤层,最大厚度在1000米,由东向西、自北向南逐渐加厚。在大地构造上位于扬子准地台滇黔褶断区,康滇地轴轴缘坳陷南段,属昆明坳陷四级构造单元。区内断裂和褶皱均为发育。断层展部和褶皱轴线均以南北向为主。境内地层,除白垩系外,以震旦系到第四系均有分布,其中泥盆、石炭、二叠系发育分布较全。

气候特点

官渡古镇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变化主要受西南季风热带大陆气团交替控制,形成了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如春、干湿分明的气候特点。年平均气温14.9℃,极端最高气温31.5℃,极端最低气温-5.4℃,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19.7℃,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7.7℃,全年无霜期285.7天;多年降雨量900~1100毫米,降水量集中在5~10月,占总降水量的88~90%,年平均降雨日数134.6天;全年盛行西南风,风频20%,年静风频率30%,年平均风速2.2米每秒。年平均气温14.7°C,平均相对湿度72%,年平均气压810h帕,蒸发量1870~2120毫米;年平均日照2448.7小时,日照率65%;风速变化通常白昼大于夜晚,旱季大于雨季;年平均雾日数56天,雾天多发生在10月至次年2月。

水文特征

官渡古镇附近地表河流为西北侧新宝象河,新宝象河最终汇入滇池,属金沙江水系滇池流域。宝象河在小羊甫村开挖宝象分洪河,即新宝象河,分流宝象河洪水。新宝象河是1978年新开挖的分洪、灌溉人工土堤,渠道顺直,沿渠设有6座节制闸。从小羊甫村起,经官渡,穿广福路,在海东村汇入滇池,全长8.8千米,下段河宽13.5米,深3.5米,排洪最大流量每秒40立方米。

根据《云南省地表水水环境功能区划(2010~2020)》,新宝象河水环境功能为一般鱼类保护、农业用水,水质类别为Ⅲ类,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水质标准。

建筑布局

综述

官渡古镇文化古迹众多,人文景观丰富,有唐、宋、元、明、清时期的五山、六寺、七阁、八庙等多处景观。官渡古镇在多年的开发下形成了一个比较合理的整体空间结构布局,在整体上呈一个矩形,并非是完全的正南正北。建筑以院落的形式用多个单体建筑组合到一起,达到一种精妙和博大的平衡和谐,从实际出发满足了对建筑的空间需求和使用需求。

在官渡古镇中以妙湛寺为中心的空间布局,包括十三层密檐实心方形的东、西塔。核心区位于古镇西侧,历史上官渡古城所在区域。并通过水岸、十字街、中心广场等联系观音寺、法定寺、土主庙、金刚塔、魁星阁等文物点,构筑遗产网络。整体风貌以传统城镇商业街区风貌为主,以一颗印等传统院落为辅。西庄、六谷传统院落文化休闲体验区,位于古镇东侧,整体风貌以传统村落一颗印院落风貌为主。

建筑风格

从单体建筑来观察,官渡古镇建筑的外空间形态多为立体矩形,简洁方正,体量也不是不大。但是由这些单体建筑构成的民居等各种类型的建筑群体几乎都采用中式传统院落的空间形态。所以院落可以说是官渡古镇建筑群体组合的基本构成单元,也是基本空间形态,更是民居的主要建筑形式。官渡古镇中的主要院落住宅依旧是“三间挂两耳”传统特色的“一颗印”民居。住宅以堂屋为中心,正屋为主体,中轴对称,厢房、杂屋均衡发展,天井院落组合变化。

官渡古镇建筑的房屋一般以木构架为主,受力结构和支撑体系也是以木结构支撑,建筑纵向从上至下分为三段式。从俯视图来看古镇中的单体建筑都是呈长方形平面布局,外形为长方体一样的和子,简洁明了。建筑内部主要由柱子规划空间,两根立柱的距离大概是屋子的宽度,古镇建筑“墙倒屋不塌”的特性是由其木构架决定的,柱梁结构是整座古镇建筑支撑框架,起到了建筑的承重作用,墙体主要是切割空间的作用。所以古镇建筑的空间形态灵活而有弹性,是一种有趣的空间形态分布。

“一颗印”

“一颗印”建筑具有鲜明的建筑风格,从整体上来说,一般形式是“三间挂两耳”的楼房,就是三间正屋,左右各有耳房,正房为双坡顶,耳房为向内院的单坡顶,整个建筑像一颗古代官员使用的大印,因此得名。而省去左右任何一边的耳房,就叫作“半颗印”。通过“倒座”的门房通道,走进天井,可以看到“一颗印”的内部。面对大门的是正房,正房起楼两层,被分为三间。正房中间是客堂,左右两间是主人的卧室。楼上正房中间为祭祀祖宗的祖堂或者是诵经供佛的佛堂,另两间房间供住人和储存粮食等。天井左右是耳房,在过去,耳房供主人子女居住,另外又分隔为厨房和其他用房。这样的布局符合封建社会的家庭礼制,从耳房到正房,必须上几级台阶,以示尊卑。另外还有三间四耳。

如果要追根溯源,“一颗印”建筑实际上是北方四合院在昆明的形式。然而,昆明的四合院受到人口密集、建筑面积有限,再加上云南地形多山地,气候多雨的诸多客观条件限制,北方四合院在昆明就变成“一颗印”,但是,这种改变并不是单纯的缩小,因为昆明多山区,地方小,潮湿,正房常为楼房,为节省用地,改善房间的气候,促成阴凉,采用了小天井,天井还起着住宅内部采光、通风、聚集和排泄雨水以及吸除烟尘的作用。三面为二层的房屋围成的天井,高而窄,具有近似烟肉的作用,能够排除住宅内的尘埃与污气,增强内外空气的对流作用。外墙高且仅开小窗,不仅可以防风沙,还可以防火防盗,在天井里,才开大窗。除了以上这些细节特点,“一颗印”民居还是云南最具有特色和文化传统的一种合院式住宅形式,它的可分、可连、可缩、可增的单元模式,在其他民居中较少见,显示出了较强的适应性,总体的建筑形制不受约束,和自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极富地理特征,使得”一颗印”建筑彻底脱离了北方四合院建筑模式,自成一体。

主要景点

妙湛寺

妙湛寺为官渡古镇的“六寺”之首,始建于元代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元元贞元年(1295年)落成,后因被水淹倒塌,元泰定二年(1325年)迁建于现址古镇的中央。寺内建有东、西两座13层密檐实心方形砖塔。后来西塔毁于地震,而东塔保留至今。2000年后重建了妙湛寺及西塔,妙湛寺内包括天王殿、罗汉殿、大雄宝殿、毗卢殿、光明殿和妙德阁等。

2008年,官渡区与少林寺签约,由少林寺接管古镇的妙湛寺、土主庙、法定寺和观音寺,成为少林寺在西南地区确定的首所下院,期限至2028年。

金刚塔

在官渡古镇宗教建筑中名气最大,最引人瞩目的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妙湛寺前的金刚宝座塔。这是中国现存年代最久的一处砂石构筑的喇嘛式佛塔,在中国现存的十余座金刚塔中,妙湛寺金刚塔是建造时间最早,历史最为悠久的一座,始建于明天顺二年(1457年),比北京真觉寺的金刚宝座塔还要早15年。金刚塔与妙湛寺的两座密檐砖塔相辉映,不仅体现了“有容乃大”“显密并举”的佛门精神,而且建筑上高低错落,品字布局,十分壮观,构成了官渡镇古建筑群的核心。

明天顺二年(1458年)重修妙湛寺时,“乃即寺之前辟地复造浮图一规”,这“浮图一规”就是金刚宝座塔。修建金刚宝座塔是由特进荣禄大夫镇守云南总兵沐璘倡导,镇守云南太监罗珪捐资。新建石塔的目的是为了“造功德”,“求延寿””“顺习俗稳民心”。这里说的“顺习俗稳民心”,即为稳定民心,借当地崇尚佛教的风气,兴造石塔,达到顺应民俗,实现“不治之治的目的”;同时建塔也有造功德、求延寿的目的,如在此塔的西门券顶上即雕刻有“功德宝塔”,东门门额上刻有“延寿法门”。

妙湛寺金刚塔又名“穿心塔”,与其他的金刚宝座塔相比较,此塔原是建在妙湛寺外通衢大道上的一座具有通街塔性质的金刚宝座塔,其底部台基有十字贯通的四道券拱门,可过往行人车马。妙湛寺金刚塔由基座和塔体所组成。塔的基座为方形的须弥座形式高台基,边长10.4米,高4.7米。在须弥座的台基上雕刻出五方佛的坐骑和力士像,还有七重莲瓣组成的覆莲座。台基上四周绕以石勾栏,有如钟鼓楼的城台状。

塔身由砂石砌成,台基上由五座束腰瓶形的塔组成,四角各建一小喇嘛塔,拱卫着中间一座高大的喇嘛塔。主塔宏巨雄伟,小塔小巧玲珑。主塔与小塔都由须弥座、塔身、塔颈和塔刹组成,但式样有所不同,大小塔相映生辉,十分谐调。居中的主塔雄伟,高16.05米,状如覆钵式,塔下方形的须弥座边长5.5米,座高2.7米,束腰部分有隔间柱,四角各雕力士像一尊,四面皆有雕刻,每面3幅,两侧为金刚界五部佛之佛座:东狮、南象、西孔雀、北迦楼罗。每面正中分别雕刻的宝珠莲子、金刚子等属五部佛之念珠,雕刻构图匀称,造型生动,刻工精致。主塔塔身两头粗,中间细,下半部为7圈莲瓣(称金刚圈)如台阶样层层收缩,上半部塔体光滑,上大下小,四面开焰光门(佛龛),内置佛像。塔身上又是方形须弥式塔脖,上层塔刹为“十三天”相轮,有铜制伞盖,垂八铃铎,盖面立铜铸四天王。再上为石制圆光。四面有小铃铎,刹顶为宝瓶、宝珠。台基四角配置的4个小塔,形如主塔,但制作简单,小塔高仅5米。

妙湛寺双塔

妙湛寺双塔则位于妙湛寺门前的广场上,建于元泰定四年至元至元元年(1327~1335年),塔为13层密檐方形实心砖墙,塔基边长2.6米,往上层层高1.2米。塔身自12层以下4面皆有小佛龛一个,内有佛像一尊。东西塔与金刚塔三塔鼎立,蔚然壮观。三塔中央建有“演戏唱文风风雨雨,观今鉴古岁岁年年”的古戏台。戏台为古镇百姓唱花灯、演滇戏的主要场所,节庆庙会热闹非凡。

土主庙

位于金刚塔西侧的土主庙,建于南诏时期,至今已有1200多年,现为云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云南通志》载,土主庙“蒙氏城滇时建,滇人奉为土神,各村邑奉之,独在官渡者灵异”。故土主庙亦称大灵庙。土主庙大殿前廊后厦,穿斗式七檀梁架结构,特别是大殿正面屋檐下的清式九踩四翘如意斗拱,规模宏丽,繁富华美。

法定寺

法定寺始建于宋代,经历代重修,现存大殿为清代早期建筑。寺为二进院,正殿单檐歇山顶,规模不大,但举架较高。拱出45度翼形拱,富于装饰,正面外檐装饰华丽,明间檐下饰“双凤朝阳”透雕,檐柱顶端饰木雕麒麟,四角梁出头刻成凤状,造形生动,仍然保留了宋代建筑的风貌,具较高建筑艺术价值,为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明阁建筑群

古镇一隅的文明阁建筑群,始建于明代成化年间,后毁于兵燹。包括孔子楼、棂星门、赐书堂、关圣殿,凌云阁等,整个建筑由北向南。

其中建于明天顺年间(1457~1465年)的孔子楼,为方形三层飞檐斗拱楼阁,因“远而忆之恍若凌云翻雪浪,近而俯之自觉两袖泾秋露”而亦称凌云阁。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七月地震部分坍塌,重修之后,用作乡试、洞经演奏、新学之所。

《凌云阁》中有记:“登斯楼夕阳满楼穿疏透阁,襄影蒙龙斜辉飘落玉宇。”如今,凌云阁重新修葺,拔地撑天,登楼远眺,官渡古镇可收眼底。赐书堂建于清康熙后期,为翰林院侍读、编修王思训纪念清圣祖赐其书籍而建。该堂坐北向南,重檐歇山顶。堂内古朴典雅,曾竖有石碑,碑记康熙皇帝赐书一事,后遗失无寻,堂中藏有康熙皇帝所赐典籍及王思训所购之“四部万卷”,以此“饷导后进”。

九转花街

九转花街作为官渡古镇最为热闹的步行街,是官渡历史文化与现代商业文明的交汇处。这里汇集了民间手工艺品、民族乐器、民族服饰、民宿客栈、特色旅游商品等各类商业元素,围绕着旅游休闲的各大项目,形成了一个具有历史文化氛围的新区域。

古镇牌坊

官渡古镇的牌坊建于2003年,柱梁上的两幅对联概括了官渡的人文历史。正面对联为:“万劫沧桑存古渡,千秋日月照螺峰”,对联中的“古渡”和“螺峰”述说着千年古镇的历史;背面对联为:“碧野螺洲纷呈人物万千众,金刚古渡领略风云五百年”。写出了古渡渔灯、螺峰叠翠、金刚夜语的盛景,名人辈出的兴盛,历史文化的悠远。

碑林博物馆

昆明碑林博物馆是目前昆明地区唯一一座碑刻专题博物馆,集碑刻、拓片展示和拓片制作体验为一体,2013年1月免费对外开放。碑刻由于易于保存,传承久远,加之所保留的书法艺术展示了中国古代书法的流变,因此很受人们的重视,除了欣赏它所保存的书法艺术之外,还因为其涉及了大量古代政治、经济、科技、宗教信仰、教育、法律等多方面的内容。碑林博物馆展出碑刻以昆明地区,特别是官渡区的碑刻为主,同时汇集了省内部分名碑,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民俗、水利、交通等方面。

相关文化

名称由来

“官渡”一名,始于宋代,元代正式定名设县。道光《昆明县志》卷一载:“南宋宝祐二年(1254年),始立昆明千户,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改善州,领县二日昆明、官渡。元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复改州为中庆路治昆明,寻并官渡人焉”。

而“官渡”得名由来,则有多种说法。一说是乡士大夫游览系船之渡头,俗称官家渡口。《新纂云南通志》卷九十四金石考十四《创建妙湛寺碑记》载:“乡士大夫游赏缆船于渡头,吟啸自若,陶陶而忘反,名之日官渡。”二说滇池之滨商旅穿梭如织,是民间共有码头,不能理解为官家私有。三说为官家设置公用码头,是“官中设船以渡行人者之意。”

官渡八景

宫渡古镇旧时有“古渡渔灯”、“螺峰替翠”、“云台月照”、“杏圃牧羊”、“凌云烟缭”、“滇南草坪”、“金刚夜语”和“笔写苍穹”等“官渡八景”相辉映,现已仅存无几。

古渡渔灯

因古时滇池东岸延伸至今尚义村附近,曾经置为东渡口,是东西往返必经水路要道,在渡口处设置灯塔,晚间塔内灯光明亮,作为滇池船只投宿东渡口标致,加之渔船上灯火闪烁,恰似满天灿烂星光,奇丽无比。灯塔原址在该村观音寺后面,遗址已毁。

罗峰叠翠

螺蜂山在尚义村东面,占地30余亩,纯系螺蛳壳堆积而成。螺壳是古代居住渡口渔民食螺肉后遗物堆积层,层中夹有较多陶器片屑。山巅上建有法定寺,是官渡古镇六寺之一,今为官渡粮管所使用。在此山四周原植有柏树数百株,依山脚层叠至山顶寺周围,每晨阳光照射在树叶上,碧绿层叠,交相辉映,令人留恋忘返。

云台月照

云台宫建在原古镇岸边,解放前为官渡农校使用,后收建为昆明市第九中学学生宿舍。宫前面原有半圆形水池1个,已填为平地。池中有洞穴,出水量大,常年水清如镜,每当晚间月明时节,深夜月稍偏西,整个宫殿倒影于池中,清风拂过,宫影荡漾,恰似水晶宫图像,煞是好看。

杏圃牧羊

原址在尚义村观音寺和云台宫之间,即古渡口岸边,时植有大片杏树间杂竹子,是古代士大夫和游客赋诗、饮酒,对奕作乐之胜地,身处其中心旷神怡。每年春天绿草丛生,村中牧童每天齐集园中放牧羊牛。牧童载歌载舞,捉迷藏,玩游戏,欢快异常,充分展示春日来临的乐趣。

凌云烟缭

凌云阁在今孔子楼址,原建此阁较高,于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大地震全毁,道光十七年(1837年)重建。赛典赤为云南平章政事后,因其提倡儒学,大兴修建孔子礼庙,将此阁改为孔子楼。《凌云阁赋》碑文中:“登斯楼夕阳满楼穿疏透阁,襄影蒙龙,斜辉飘落玉宇。”楼阁北近宝象河堤,其余3面住宅环绕,晨夕薄雾炊烟四起,久绕加阁不散。

滇南草坪

清朝前官渡古镇集市在今西庄大村巷内(原名九转花街),今巷内建筑已大为改变,由于过去住居周围人口稀少,赶集人数不多,此巷已够容纳。但每年农二月十九日土主庙会时,不仅市区居民前来参加庙会,邻县居民也蜂拥而至,因而集市难以容纳。故每当会期,移市集于该村五谷寺西旁草坪空地上(今西庄小学校址),人山人海热闹异常,交往情况,远非当时一般市集所能比拟。

金刚夜语

“金刚夜语”系地方传说,原妙湛寺大门两侧有泥塑金刚像,寺内僧人较多,每当农民办理丧事时,该寺僧人常为死者吊祭诵经,直至深夜始归。一次僧人至九门里十甲村办毕丧事夜归,至于今织布营村西面苍沟大桥时,僧人中有年轻者,依稀看见两位金刚正坐在桥边窃窃私语。故名此桥为金刚桥。

笔写苍穹

原妙湛寺前,今先锋卫生院址,有13层密方形实心塔两座,东西相对峙,西塔于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大地震坍塌,东塔今仍存于卫生院天井中。每值冬秋夜晚,玉兔东升,塔受光的照射倒影很似笔尖,阴影移动。犹如神人大师挥动大笔,书写诗篇,赞美天地,祝福人间。

历史人物

王思训(1659~1728年),字畴五,号永斋,官渡古镇秀英村人,9岁能著诗文,被当地乡亲誉为“神童”。王思训求学十分刻苦,博览群书,志存高远,受到乡里敬重。王思训曾任过江西学政,当过幼年雍正皇帝的老师,康熙帝曾赐他书万卷。

为廪生时,王思训参与云南总督范承勋奉旨主持编修的《云南通志》,被聘为九名分修之一。康熙三十年(1691年),《云南通志》编纂完稿。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王思训应乡试中举人。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中进士,授翰林院侍读、编修。后官任江西学政、广东乡试副主考官。他任职期间,勤政清廉,德高望重。

因“有志述作,不求荣利”, 王思训晚年辞官返乡。康熙帝爱其文才,钦赐给他一大批书籍,连同他多年购置的藏书一起运回故里,兴建“赐书堂”。王思训归乡后,主持讲学,传播文化知识,造就了一批后生。他“博综典籍,擅长诗文古词”,一生著有《滇南述古诗》15首(现存12首),《滇乘》25卷,《见山楼诗文集》等。雍正六年(1728年)病逝,葬于跑马山,时年69岁。

居民生活

官渡古镇的居民以妙湛寺为中心的聚落布局形成之后,居民的宗教生活就与这里密不可分了。随后,在附近又建起了两座寺庙。还在由三座寺庙围合成的空间内又建起了园林式的公共绿地,供居民游憩。于是,一些民间的团体自发地组织在一起,进行一些文化、娱乐活动,让这个区域的中心地位更为巩固。

官渡古镇原有五个村,村民为汉族,由于受汉族婚姻体制的影响,大部分人的嫁娶范围都在附近,所以五个村子排列得非常紧密。经过多年的发展,村子之间已经没有明确的界线。住宅多采用独院式结构,这种结构合乎独家独户的生活习惯。大多院落都有一个小天井,为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提供了一个舒适宜人的场所。

非遗传承

云子棋院

2012年,云南围棋厂搬迁至官渡古镇,创办了云子棋院。云子博物馆位于云子棋院内。云子棋院是官渡区委政府兴办的集云子围棋传播,比赛,传承培训的公益性设施。云子棋院的建筑为官渡古镇的特色建筑“一颗印”,非常有特点,保留着古建个性。地面是黑白鹅卵石(黑白围棋)铺设而成的棋局,门上刻有围棋棋盘,厅内设有精品云子展览。

云子是云南围棋子的简称,特指云南围棋厂生产的云子牌围棋,是云南围棋厂的专属品牌,享有云南省著名商标、昆明老字号、昆明市名牌产品等荣誉称号,是国家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其制作工艺源于唐朝,盛于明清,距今已有1100多年的历史。云子采用云南特有的紫英石、玛瑙等优质天然原矿石烧制而成,白子温润如玉,黑子漆黑润泽,对光看时周围有一抹碧绿或宝蓝色光彩,被誉为“国宝云子”。云子围棋美丽而神奇,黑白两子就如霁月与环月映衬着彼此的美丽:白子如玉,静谧如明月,温润雅致;“黑子”看似墨黑,实则墨绿,对着光源观赏,墨绿剔透的棋子犹如“全食之月”神秘而迷人。

乌铜走银传习馆

乌铜走银是云南特有的中国传统铜制工艺品,始创于云南石屏,距今有近三百年的历史。2011年,经国务院批准,乌铜走银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中国工艺美术界,乌铜走银曾与北京景泰蓝齐名,并称“天下铜艺双绝”。

乌铜走银是以铜、金等贵金属为原料,按一定比例熔化后做成坯,在坯上雕刻各种花纹图案,然后将熔化的银(金)走入细密的花纹图案中,冷却后打磨光滑,再用祖传工艺使底铜变成乌黑色,透出银(金)纹图案,呈现出黑白(黄)分明的装饰效果,由于一般多以镶嵌白银为主,故称“乌铜走银”。其制品多为墨盒、笔筒、酒壶、香炉、花瓶等日常用具,造型奇巧、制作精细,堪称艺术精品,具有收藏价值。

作为乌铜走银制作技艺第六代唯一传承人、国家级首席技能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金永才先生始终将乌铜走银制作技艺的传承、保护和发展作为毕生的使命。在当时,面对传统手工艺日渐式微、人才短缺的局面,他思考良久,最终下定决心成立乌铜走银传习馆。2010年8月,在云南省、市、区各级政府及相关文化部门的关怀和支持下,云南首家非遗传习馆——乌铜走银传习馆正式挂牌成立。截止2024年,乌铜走银制作技艺已传承到第八代,金永才先生嫡传弟子12人,其中1人被命名为省级传承人、1人被命名为市级传承人、4人被命名为区级传承人。

滇派面塑体验馆

据史料记载,中国的面塑艺术早在汉代就已有文字记载,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和经营,可谓是历史源远流长,早已是中国文化和民间艺术的一部分,也是研究历史、考古、民俗、雕塑、美学不可忽视的实物资料。

在刘丽春的面塑体验馆,惟妙惟肖的作品凝聚了云南民族文化,展示了不同民族的彩色人生。穿着少数民族服饰的少男少女、充满朝气的儿童、步履阑珊的老人、精致小巧的亚洲象……展柜内的面塑作品场景考究,人物鲜活,富有灵气。

滇派内画艺术研究中心

内画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绘画形式,起源于鼻烟壶,已有300多年历史。内画的画法是以特制的变形细笔,在玻璃、水晶、琥珀等材质的壶坯内,手绘出细致人微的画面,格调典雅、笔触精妙。现代内画艺术源于京派,分为京、冀、鲁、粤四大流派,是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滇派内画艺术,源自中国四大内画派别之鲁派内画,从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老艺人毕荣九创立鲁派至今,已传承半个多世纪。滇派内画之所以为滇,它必须深深植根子云南这个艺术的天堂,将云南的优秀民族文化完全融人内画的灵魂深处。以内画于心,外化于形,尊崇自然,立足于滇文化,以形、色、意为本初。

孙鸿雁老师,是滇派内画的传人。从山东到云南,从青春豆蔻到不惑之年,20余载的坚持创造,她将内画做出自己的风格,创造了滇派内画;从小小的瓶身到万丈江山,几毫米笔尖的舞者,孙鸿雁将匠心绘制成一个精彩夺目的世界。

非遗基地

昆明官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总面积约1850平米,2014年5月,被云南省文化厅命名为首批“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基地”。展示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和富有地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风采。基地设有“二馆三中心”:即官渡民俗博物馆、官渡民间绘画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训中心、官渡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官渡饵块传习馆

为了保护官渡饵块这一古老的制作技艺得不到传承而消失,2005年,经昆明市人民政府批准,把官渡饵块列入了昆明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1年1月,在云南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成立了“官渡饵块传习馆”,将官渡饵块这一传统春制技艺传承和延续了下来。

传习馆以传统纯手工舂制方法制作饵块,制作工艺颇为复杂,不但材质考究,且舂制的力气及技巧缺一不可。饵块传习馆的建立和开放,重现了老官渡“人工舂饵块,几里外闻香”的胜景。

古船说—滇池船艺博物馆

“古船说—滇池船艺博物馆”坐落在昆明官渡古镇,整个馆约两百平,馆内最大面积的是展示区,此展区展示了各个时期,不同区域,不同功能的木质古帆船。配合完整船模展示,馆内还有工艺展示区,这里陈列了部分传统木质结构、古船结构展示、船体零部件。手工工作操作区是非遗传承人,付昆祥和其他老师日常操作区,也是体验者日常的手工体验区。

古渡梨园滇剧花灯传习馆

古渡梨园位于官渡古镇宝象坊,是云南省首家滇剧、花灯传习馆,也是目前云南省唯一一家滇剧花灯传习馆。滇剧花灯,号称“滇粹”,始于滇乾隆年间,有二百余年历史。近代在云南十分盛形,昆明街头散布着大大小小的滇剧团数十个,看滇戏、唱滇戏是昆明人重要的娱乐活动。

滇剧花灯是云南省昆明市的地方剧种,是官渡区的传统文化瑰宝,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地方特色。2006年,经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昆明花灯列入云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经国务院批准,滇剧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特色小吃

官渡饵块盛行于清末民初,在昆明地区久负盛名。饵块为云南所特有,是云南最著名的特色小吃之一。作为民俗,饵块还是云南人过春节必吃的食物之一,可烧,可煮,可炒,可卤,可蒸,可炸。

开发保护

2021年6月12日,中国(昆明)官渡第十一届非遗联展系列活动在官渡古镇正式启动。蜀绣、油纸伞、歙砚制作等29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亮相现场,为古镇吸引了来自全国的目光。

将旅游开发和非遗文化保护展示相结合,是官渡古镇在发展过程中探索出来的一条新路子。2019年,官渡古镇运营管理方对古镇二期功能分区进行重新划分,并拿出13634平方米的房屋面积,以低于市场价一半的租金,出租给愿意入驻的非遗文化产业项目。

随着诸多文旅融合项目的落地,各种传习馆、大师工作室分布其中,文、旅、商、闲、养、研、夜等业态要素相结合的运作体系已基本形成。

位于官渡区的尚品书院,是一个以艺术教育为阵地,以国际文化交流为突破口,以“文化+”传媒、设计、教育为代表的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型园区。园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18项,目前已经孵化和入驻的项目和公司有28家,包括云南花卉菜肴非遗传承工作室、云南少数民族乐器齐奔制作非遗传承工作室、云南滇剧青少年非遗传承工作室等。

在尚品书院的文创馆,展示着2021年第四届中国昆明金茶花文创设计大赛的获奖作品。其中,一款名为“彩云米线”的设计作品,已经量产成为高铁、机场的热门食品伴手礼,短短几个月销售超过1000万元;一套融合民族元素设计的首饰,也已经走出国门,受到欧洲时尚界的青睐。

昆明文化创意产业协会负责人介绍,第四届中国昆明金茶花文创设计大赛共收到六大设计类作品2727件(组),同比增长40.21%,大赛参赛人数同比增长181.86%,其中还包括来自17个其他国家的选手参赛,参赛国家数量同比增长33.33%。“文化+”正在不断扩展官渡文化产业发展格局。

同时,大赛的举办也为昆明文化产业发展培养了更多人才、注入了更强动力。4年来,11300多名创意设计者,怀揣着梦想在大赛上崭露头角,39名技术标兵、28名技术能手、11名技术状元、3名首席技师、1名“高层次人才培养支持计划”人选从大赛诞生。以大赛为基础,昆明文化创意产业协会累计帮助企业和个人申报专利2041件,完成版权登记4176件,完成原创认证保护3200件,直接或间接帮助企业实现销售超过5亿元。

1992年,昆明国际会展中心落户官渡。次年8月8日,第一届“中国昆明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在此举行。由此,会展成为官渡区经济发展的优势资源和昆明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2013年6月6日,第一届“中国—南亚博览会”在昆明国际会展中心举行。这一次,更多来自全世界的目光投向了官渡。官渡区会展产业也进入快速发展时代。

通过多年的建设培育,昆明滇池国际会展中心和昆明国际会展中心荣获“昆明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称号。官渡区逐步形成“以会展带产业,以产业促发展”的良性互动发展模式,有效带动设计、布展、酒店、餐饮等周边产业的服务能力与品质提升,建立规范化、专业化的高标准运作机制,形成“产品+服务”协同发展体系,提升整体效益。

作为专业从事国内外大中型展览会、文创产业、数字多媒体展示技术服务、影视动画等项目创意、策划、设计、实施、运维的高新技术企业,现已荣获60余项国内外创意奖项,与1000余个国内外品牌客户稳步合作,累计5000余个展览执行零投诉项目。

价值意义

历史见证

官渡古镇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其发展历程见证了昆明地区的历史变迁和社会演进。从南诏时期开始,这里就成为滇池东岸的重要集镇,历经唐宋元明清等朝代,一直是商业、手工业发达的乡镇,保留了各个历史时期的建筑、文化遗迹,为研究昆明的历史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建筑文化遗产

官渡古镇内汇聚了唐、宋、元、明、清时期的 “五山”“六寺”“七阁”“八庙” 等众多景观以及上百间保存完好的 “一颗印式” 民居。如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妙湛寺金刚塔,是中国现存建造时间最早、历史最为悠久的金刚宝座塔之一,其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印度和中原佛教建筑的特点,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还有始建于宋代的法定寺、始建于唐朝的土主庙等,这些古建筑不仅是艺术的瑰宝,也是历史的见证。

宗教文化

官渡古镇是佛教圣地,宗教文化底蕴深厚。妙湛寺、法定寺、土主庙等寺庙的存在,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佛教在昆明地区的传播和发展,对于研究佛教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宗教场所也是当地居民精神信仰的寄托,对维护社会稳定和文化传承起到了积极作用。

所获荣誉

1987年,官渡古镇被国务院批准为“滇池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官渡古镇景区”。

2000年,官渡古镇被昆明市政府列为昆明市首批“明星小城镇”。

2002年,官渡古镇被列为“昆明市20个明星城镇之一”。

2003年,官渡古镇被五部委列为“全国重点建设小城镇、科技示范小城镇”。

2004年,被国家六部委评为“国家级重点小城镇”。

2005年,昆明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官渡古镇汉族文化保护区”列入昆明市第一批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名录。

2006年,官渡古镇被云南日报评为“云南十大名镇之一”。

2008年6月,昆明市人民政府授予“昆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官渡区官渡古镇汉族文化保护区”。

2010年5月,官渡古镇被国家旅游局、住建部正式批准为首批“全国特色景观旅游示范名镇”。

2011年4月8日,官渡古镇被国家旅游局批准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2012年1月,“昆明市非物质文化传承基地”成功落户官渡古镇,同年8月,官渡古镇被昆明市旅游局等部门、昆明报业传媒集团、都市时报评为“昆明十佳传奇小镇”;同年12月,官渡古镇被授予“中华美食名城官渡美食文化休闲小镇”称号。

2015年8月,官渡古镇被云南省文化厅、云南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云南日报业集团评为“云南特色文化产业示范街区(市场)”。

2023年10月,官渡古镇入选云南省第二批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

2024年6月,官渡古镇作为历史城镇名被列入第一批省级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旅游信息

门票价格

免费。

开放时间

全年全天开放。

交通指引

公交线路

官渡古镇(广福路)站:31路;165路;174路;185路;186路;232路;253路;255路;908路;A12路;C142路;C143路;C85路;K15路。

地铁线路

星耀路站:地铁1号线下车后步行至子君村(彩云北路)站并搭乘Z84路,在广福路口(古渡口路)站下车。

珥季路站:地铁1号线下车后步行至大都购物中心(彩云北路)站并搭乘169路、D28路、253路,在新宝象河桥站下车。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