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9-12-26 23:20
《山地学报》是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和中国地理学会共同主办、中国地理学会山地分会协办的山地研究领域的一份综合性学术期刊。
1983年,《山地研究》创刊,英译名《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双月刊。
1998年,该刊更名为《山地学报》。
2014年1月,该刊将刊名英译变更为《Mountain Research》。
2014年11月,该刊成为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第一批认定学术期刊。
《山地学报》内容涵盖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两大门类中的与山地有关的多学科知识,重点报道山地资源开发与山地生态环境演变、山区工程建设与山地灾害防治(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山洪等)、山区社区发展与城镇规划、山区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等领域的理论文章、应用技术、研究和实验方法、管理经验等内容。
《山地学报》版面主要划分为四个常规栏目:山地灾害、山地生态与环境、山地信息技术与山区发展。同时,也根据中国国家科研需求与科技导向,设有学术专栏、学术争鸣、新书介绍和书评等不固定栏目。
据2018年6月《山地学报》官网显示,《山地学报》编辑委员会拥有科学顾问6人、编委58人、编辑部3人。
编委:王小丹、王玉宽、王世杰、王克林、王青、文安邦、韦方强、冯金良、龙花楼、卢远、史培军、刘庆、刘时银、刘国彬、刘金铜、刘贤德、刘峰贵、朱波、朱诚、朱颖彦、计唯临、汤国安、巩同梁、汪华斌、杨永平、杨兆萍、余新晓、陈雯、苏立君、苏生瑞、李双成、李爱农、张平宇、张百平、张国友、宋长青、何思明、罗怀良、尚彦军、孟兴民、明庆忠、赵万民、赵林、赵翠薇、胡卸文、徐则民、徐学选、郭劲松、郭建刚、唐川、唐亚、贾仰文、崔鹏、曹广民、蒋勇军、游勇、潘保田、戴尔阜
编辑部:朱颖彦、冯海燕、钟雨倩
据2018年6月9日中国知网显示,《山地学报》共出版文献3337篇,
据2018年6月9日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显示,《山地学报》载文量为2207篇。
《山地学报》被《中文核心期刊目录总览》(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期刊网和北京大学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联合发布)、《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和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收录,是《中文核心期刊目录总览》、《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三大自然科学评论体系来源和入选期刊。
据2018年6月9日中国知网显示,《山地学报》总被下载716015次、总被引45311次;(2017版)复合影响因子为1.277、(2017版)综合影响因子为0.843。
据2018年6月9日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显示,《山地学报》被引量为30858次,下载量为69917次,据2015年中国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数据显示,《山地学报》影响因子为1.27。在全部统计源期刊(6735种)中排名第610名,天文学、地球科学(226种)中排名第54名。
2012年12月26日,《2012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和《2012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颁证仪式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山地学报》进入了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行列。
刊标正中间黑色汉字为中国著名冰川学家施雅风先生所题刊名“山地学报”。下方印有英文全称Mountain Research。
《山地学报》紧跟中国山区建设发展的步伐,定位于山区开发、整治、建设的实践主题,关注自然科学、人文科学中与山地研究与开发有关的交叉领域,覆盖理学、工学、经济学、社会学、农学、林学等多个学科门类,重点报道山地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山地环境演变、山区工程建设与山地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山洪等)防治、山区社会发展与城镇规划、山区可持续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的理论、应用技术、研究和实验方法等中国国内国外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及大型工程的实践经验。
据2018年6月9日《山地学报》官网显示现任领导为:
主编:邓伟
副主编:王根绪、丁永建、刘卫东、何大明、陈曦、李勇、方一平、朱颖彦(常务)
编辑部主任:朱颖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