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0-11-28 22:39
禁钟楼自明初建成以来,几经兴废,今楼中木梁上仍有清乾隆戊申年(1788年)重建字样。20世纪40年代,楼宇坍塌无存。今所见为1949年后重建,基本保存原貌。
楼高17、45米,楼基呈方台状,用红色砂岩石砌成,中空,四面有拱形门洞对称贯通。台顶为一个四面敞开的木条构架,重檐歇山、琉璃瓦盖之下是一个轩敞的楼台。顶部巨梁上悬挂着一口巨大的青铜铸钟,钟口正好与楼基方井形洞口相对。方井形的楼基实质是巨钟的一个共鸣器,钟声通过井洞激荡旋绕,音质更为雄浑悠扬。相传巨钟一敲,声播三城(明三城)。
这口巨钟是广东现存最大的一口古钟。高4、04米,钟口直径2、1米,重约5吨。钟上刻有篆体铭文,注明为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广东等处承宣布政使司铸造”。清朝屈大均《广东新语·器语》谓此钟颇有“煞气”,铸成后不敢敲响。“有司命击之,城中婴儿女死者千余……越一年(1646年)城(为清兵攻)破,乃止勿击”。
禁钟楼被誉为“岭南第一楼”,这并不是因为它巍峨高耸,而在于它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奇妙的音响效果。
明朝洪武年间,永嘉侯朱亮祖在广州监铸了一口巨钟,但不知如何把它挂到岭南第一楼上去,于是贴出告示:如有能够悬起此钟者,赏银500两。十多天过去,无人敢揭榜。
这时广州大东门外有户穷人家,父女俩相依为命。父名冯柱,女名冯秀娟,靠租种财主王善人的几亩田维持生活。当年大旱歉收,无法交租,王善人就威逼冯柱要拿秀娟去抵租。父女俩为此十分惊惶。一位专为百姓消灾解难的仙人知道此事,便来到冯家,交给秀娟一条细藤,要她去揭榜:“你用这条藤穿过钟耳,暗叫大仙帮手,这钟就会稳稳地吊上去了。”秀娟接过细藤,刚说声“多谢大仙”,抬头已不见了神仙。
秀娟于是去揭榜,立时惊动了众人。官差见是个弱女子,大骂她是不是穷疯了,要拉她去见官,这时旁边一个老者上前劝道:“她既然敢揭榜,也许真有办法。要是吊不起钟,再送她去见官也不迟。”官差想想也有道理,就带秀娟到楼前,看她如何把大钟吊上去。
秀娟按照神仙交代的办法,把细藤穿在钟耳上,打一个结,然后上楼,把藤搭过横梁,暗叫一声:“请大仙帮手!”把藤轻轻一扯,钟就被扯起了,直升到高楼上。再打一个结,便把钟悬挂起来了。随后就领了花红,交了租。
清朝光绪年间,八国联军打入京城时,有一个外国商人闻说此事,大感惊奇,就到禁钟楼上把这条藤看了很久,心想一定是宝物,不然怎能吊得起如此大钟,并且几百年不断呢。于是,他就用高价向地方官买了这条藤,换了一条铁链去挂钟。
外国商人准备乘船回国,想到这条藤很脏,就开箱拿出来到水边去洗。藤一沾水,霎时狂风四起,飞沙走石,白浪滔天,那细藤突然化作一条金龙,跃入海中,翻波戏浪,再飞上天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