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4-13 09:55
布氏田鼠(学名:Lasiopodomys brandtii),别称沙黄田鼠、草原田鼠、白兰其田鼠、布兰德特田鼠,是仓鼠科、田鼠属动物。布氏田鼠体形颇似䶄属,毛相当粗硬,较短,尾巴相当短,尾上覆盖着一层直硬的毛,耳朵也短,前足有利爪,背毛沙黄色,针毛基部黑褐,毛尖灰黄色,腹毛淡黄。
布氏田鼠体长123(95-201)mm,体形颇似䶄属(Clerkrionmys)。毛相当粗硬,较短,背毛长通常短于10mm。尾巴相当短,尾长平均25(18-32)mm,占体长20%,尾上覆盖着一层直硬的毛。耳朵短,耳长11(9-14)mm,几乎完全隐藏在10mm左右长的被毛中。前足明显的短于后足,前足有利爪,并不太长。前足4指,后足5趾。乳头8个,胸部2对,鼠蹊2对。
布氏田鼠背毛沙黄色。针毛基部黑褐,毛尖灰黄色,夹杂着稀疏的长毛。头部的毛色与背色同,但眼睛周围毛色鲜艳,呈浅灰赭色,形成一个显著的环。耳壳开口处有浅黄色的长毛,覆盖着耳孔,这可以看作是对于半穴居生活的适应,保护耳孔。腹毛淡黄,与背毛的毛色接近,色差极小。尾端有长的笔毛。前后脚背面浅灰黄色。蹠垫5个,极小,聚焦在一起,部分被细毛所覆盖,后脚除蹠垫部分外,足趾及蹠部后1/2脚掌均有淡灰黄色的细毛。
布氏田鼠头骨相对地比较粗硕,棱角鲜明。左右眶上嵴发达,在眶间部分愈合,成为一个十分明显的眶间嵴。眶后部鳞突明显。顶间骨左右横宽,几乎达整个后头宽,前后纵长短,不及横宽的1/2,但其前缘的中央有一个尖突。颅室顶部方形。人字嵴发达。吻部细。门齿孔较大。颧宽占颅全长的58%。颧弓向外扩展,轭骨宽。腭骨表面有两条明显的纵沟,上端接门齿孔的下缘,下端已接近腭骨的后缘。腭骨后缘中央有典型的骨桥,骨桥两侧的侧窝明显。听泡较大,里面有海绵状的骨质填充。乳突向两侧突伸。下颌齿骨宽,冠状突小,稍向后倾斜,关节突长,明显向后倾斜,咬肌窝浅,角突向外突伸。
布氏田鼠上门齿近乎垂直,齿面有极浅的齿沟痕迹。第1上臼齿顶端的倒置三角形状的齿环稍向外侧倾斜,下面有4个交错排列的封闭三角形,外侧2个,内侧2个。此臼齿外侧有3个突角,内侧有3个突角。第2上臼齿顶端横齿环呈倒置三角形状。下面有3个交错排列的封闭的三角形,外侧有2个,内侧有1个。此臼齿外侧有3个突角,内侧有2个突角。第3个臼齿,如前所述,比较特异。前端倒置三角形的齿环下面有2个交错排列的封闭三角形,内外侧各1个。外侧另1个三角形不封闭,与最末端斜置的长方形齿环愈合,形成一个Y字形齿环,其内臂比外臂稍大。有个别个体外侧另1个三角形封闭,使Y字形的外臂断裂开,形成末端斜置的长方形封闭齿环。第1下臼齿后横齿环前面有5个交错排列的封闭三角形,外侧2个,内侧3个。顶端齿环为斜置的略呈长方形齿环。此齿环外侧有4个突角,内侧有5个突角。第2下臼齿后横齿环前面有4个交错排列的封闭三角形,内侧2个,外侧2个。此臼齿内侧形成3个突角,外侧形成3个突角。第3下臼齿由3个摞列的横齿环组成。最下面的齿环没有外角,十分特异。此臼齿外侧形成2个突角,内侧形成3个突角。
布氏田鼠主要栖息于北温带的针茅草原,尤喜选择具有冷蒿、多根葱、隐子草的环境作为栖息位点。
布氏田鼠白天活动。春冬季中午出洞,夏季则在上下午温度低时活动频繁,秋季全天活动。在冬季1-2月,一般都将洞口堵塞,躲在洞穴内靠其储粮生活,但在无风晴朗的日子里仍外出活动。春季自3月中旬开始,布氏田鼠在地面上的活动迅速增加,活动高峰在上午11时至下午1时,呈单峰形。活动范围要比其他季节大,最远可达500m。全年中以夏季在地表活动的时间最长,超过15-16h,出洞早,归洞晚。每天有清早、傍晚两个活动高峰。
布氏田鼠挖洞能力强,洞系复杂,大体上可以区分为三种类型,即越冬洞、夏季洞和临时洞。临时洞的结构十分简单,一般只有两个洞口,洞口之间有1~3m长的洞道。夏季洞多为新挖掘的洞系,无仓库;巢室较小,最大的为17cmX17cmX23cm;厕所也不明显,通常有3-10个洞口,洞道总长度为4-11m。越冬洞系均为使用一年以上的洞系,结构最为复杂。每个洞系通常有洞口8-16个,有时可达数十个,洞口之间有跑道相连。越冬洞的地下部分有巢室、仓库、厕所等,各部之间有纵横交错的地下洞道贯通。大部分洞道都分布在离地面垂直深度12-22cm处,以17-40cm的斜行洞道开口到地面。洞道和洞口的直径4-5cm。有时上行洞道靠近地面时形成盲端。每个洞系通常只有一个主要巢室,有时可达4个。巢室通常是洞系最深的部分,其顶部离地面的垂直深度一般为29-37cm;筑巢材料以多根葱最为常见,并杂有隐子草等植物。通向巢室的地下洞道少则4、5条,多则10多条不等。此外,在同一个洞系中,除巢室外,在洞道的交叉处,尚可发现有膨大部分,里面也有垫草,但其容积却远比越冬巢小。每个越冬洞系一般有1或2个仓库,多至4、5个;仓库大多呈不规则长形,位于洞系的边缘,仓库的跨度较大,而且顶盖又薄,因此容易为牧畜踏陷。尤其在乘骑奔跑的时候,猛然陷入,往往造成人畜伤亡事故。此外,在洞系中尚可发现数处堆有鼠粪的厕所。
布氏田鼠所吃的食物,46%是羊草,其他8%-19%是冷蒿、寸草台、多根葱及针茅。体重42-55g的成体,夏季吃鲜草日食量为38g,若折合成干草,约14.5g。布氏田鼠不冬眠,有秋季储食习惯。约在8月下旬或9月初开始储粮。储粮时,鼠类要清理旧仓库或挖掘新仓库,洞群上开始出现新的松土和霉烂草屑等。鼠类的衔草活动,显得愈来愈频繁,此时的跑道也变得更为清晰可辨。仓库中的储粮,一般都分门别类,比较整齐,每个洞系中的总储粮量可达10kg以上。
分布于中国、蒙古、俄罗斯(外贝加尔)。
在中国集中分布于大兴安岭以西和集二线铁路以东的地区。大兴安岭的台地羽茅草原也有少量分布,成为中国境内的一个隔离分布区。限制该鼠向东扩散的主要因素是植被环境;向西扩散的主要因素是水热条件,即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中部和东部满洲里、吉林中部平原、河北商都和新疆康西瓦。
布氏田鼠性成熟早,1月龄即达到性成熟。首次产仔一般在2月龄。繁殖能力强,繁殖期3-8月,月平均温度在10℃以上时开始繁殖,而秋季月平均温度低于10℃时停止繁殖。1年繁殖2-3胎,每胎产仔2-15只,平均7-8只。繁殖期集中在春季,春季怀胎以8-10只者最多,夏季则以7-9只者最多。
布氏田鼠的胎盘斑只能保留2.5个月,动情周期的持续时间以6、7月较为稳定,7月以后动情期普遍增长,有的鼠竟长达32天。在室内笼饲条件下,田鼠分娩后一周左右开始动情。雌雄交尾行为大都发生在清晨4-6时,在洞外进行,历时1-4min;在繁殖季节中,以4-5月间交配活动最为频繁。布氏田鼠的排卵很可能属于非自发性排卵类型。
一只布氏田鼠可能同时使用几个至十几个洞口,一个洞口也可以先后被几只鼠所使用使用的洞口数与繁殖有关。在交尾盛期,雄鼠使用的洞口数比雌鼠多,雄鼠平均为11.3个,而雌鼠平均6.7个,约为雄鼠的一半。随着交尾活动的减弱,差异逐渐缩小;6月,二者使用的洞口数已趋近相等。成年雌鼠使用的洞口数,5、6月较少,7月最多,8月又下降。这种变化可能与母体哺乳有关。成年雄鼠与雌体不同,雄鼠在挖掘活动和交尾盛期的5月使用的洞口数最多,6月下降。当年生幼鼠初到地面活动时,使用的洞口数很少,随着鼠体的生长、发育,使用的洞口数急剧增加,8月已接近成体。布氏田鼠寿命约为1年。
单一物种,无亚种。
布氏田鼠种群数量有明显的年度变化,大约12年左右有一次明显的数量大变动。数量高的年份,分布极广泛。不仅密度高,而且分布连成片。分布范围扩展到条件较次的生境,几乎占据了所有类型的生境,包括居民区。数量密集的地段,每公顷可达2000-3000个洞口。数量下降的年份则分布集中在极少数最适生境中。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08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