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更新时间:2024-04-17 12:18

常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立于1992年11月9日,2002年4月,在新区的基础上设立了常州市新北区,下辖一个省级开发区、5个街道、5个乡镇,总面积439.16平方公里,人口68.79万。

开发区概况

常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于1992年11月9日经国务院批准成立,规划用地面积5.63平方公里;1995年5月,在开发区的基础上设立了常州新区,地域面积扩大至115.88平方公里;2002年4月,在新区的基础上设立了常州市新北区,下辖5个街道、5个乡镇,总面积439.16平方公里,常驻人口75.17万。

新北区位于常州城北,北枕长江,南靠沪宁铁路,拥有常州境内的整个长江岸线,具有建设深水港的天然条件,已建成国家一类开放口岸长江常州港;位于区内的常州民航机场已与国内20多个大中城市开通航班;沪宁高速铁路京沪铁路338省道及规划中的沪宁高速铁路、沿江高速公路等穿区而过;藻江、德胜、新孟3条内河航道纵贯全区,连接长江和京杭大运河,构成了四通八达、快速便捷的水、陆、空立体交通网

滨江经济开发区

滨江经济开发区

2003年,新北区行政区划调整,原圩塘、魏村、百丈、安家四个乡镇合并设立了春江镇。2006年,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在春江镇范围内设立江苏常州新北工业园区。2010年,新北工业园区与春江镇合署办公,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行政管理体制。2012年,为利于招商引资及体现区位优势,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江苏常州新北工业园区更名为江苏常州滨江经济开发区。常州滨江经济开发区(春江镇)宜居宜商,区位优势得天独厚,南临运河,北枕长江,江宜高速、沪蓉高速双翼助推,常州机场京沪高铁四通八达,藻江河、德胜河穿境而过,常泰高速联通大江南北,常州港通达四海。现有行政区域面积171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146平方公里,水域面积25平方公里;下辖4个管理服务中心、12个行政村、14个社区以及滨江社区下辖的12个筹备小组,户籍人口12.6万人,常驻人口15.2万人。

——综合实力稳步提升。滨江经济开发区(春江镇)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导向,坚持“产业新城、滨江新城、和谐新城”三城联创,攻坚克难、负重奋进,综合实力不断攀升,先后获得“最具价值投资园区”、“江苏省文明乡镇”、“常州市化工新材料出口基地”等称号。2013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44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85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1.5亿元,工业总产值923亿元,工业销售收入905亿元,实际到账外资4.1亿美元,进出口总额25.2亿美元。全年共有30个项目贡献了外资,其中到账1亿美元以上项目2个,1000万美元以上项目7个。完成工商注册内资13亿元,成功引进总投资10亿元的常州中油华东仓储物流、总投资5亿元的诺德化工新材料等一批优质内资大项目。28个市、区重点项目全部开工,90个投资额1000万元以上重点项目有序推进。阿克苏·诺贝尔、安邦物流、诺贝丽斯、中盐化工等32个项目全面竣工,其中林德气体、录安洲长江码头、威能化工、迈咔达等26个项目全面达产。

——产业特色日趋鲜明。目前,滨江经济开发区已形成装备制造、化工新材料港口物流贸易三大产业板块,逐步实现了集聚集约发展的良好态势。化工新材料是滨江经济开发区的支柱产业,结合开发区沿江区位优势,围绕区内现有重点企业和产品项目,重点发展高性能化工新材料、芳烃-烯烃(MTO)产业链和高品质精细化工。美国亚什兰,荷兰阿克苏诺贝尔,德国朗盛,香港富德、华润包装,澳门新阳等已在开发区落户。2013年,化工新材料产业完成产值602亿元。装备制造业是开发区重点发展的核心产业之一,开发区围绕区内重点企业不断进行产业转型升级,重点发展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精密机械零件高端装备制造业。目前,园区已经成功引进了一批国内外知名装备制造企业,包括美国诺贝丽斯、加拿大麦格纳、法国瓦卢瑞克、圣戈班,德国贺尔碧格、凯士比阀业,土耳其雅柯斯,智利美伊电钢,东风汽车国家电网、太平洋电力等。开发区充分发挥长江深水岸线的资源优势,重点发展以码头、仓储、现代物流、化工品和电子商务为主的港口物流产业。港口物流产业的发展,为开发区促进腹地化工新材料和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提供有力的功能支撑和配套服务。园区现有约40家物流企业,包括华润、香港建滔、安邦物流、德宝物流、中天物流等物流仓储运营商。

——创新能力快速提升。滨江经济开发区坚持以科技创新为手段,以转型升级为目标,高新产业发展迅猛,科技创新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2013年底,开发区江苏省高新技术企业数累计达70家,约占新北区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的21%;拥有江苏省民营科技企业125家,常州市民营科技企业73家;市级以上立项科技项目120个,其中国家级立项25个,省级立项30个;申请专利4718件,其中申请发明专利780件;通过认定市级以上各类研发机构32家。开发区高度重视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培育,高标准打造绿色化工创新平台,累计指导企业与浙江大学华东理工大学重点高校开展大型产学研对接活动12场次,签订产学研协议128项。借助“龙城英才计划”,共引进外籍院士1名,创新人才4名,创业人才5名;成功申报省“博士集聚计划”10名,省“双创计划”2名,省创新团队1个,人才集聚效应初步显现。

——城镇面貌持续改善。滨江经济开发区始终坚持把基础设施建设和功能配套项目建设作为提升园区区域承载力的重要举措,不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现已形成“四纵四横”的道路交通骨干网络。化工园区配套更加成熟完善,污水处理厂、工业水厂、化工管廊、电力设施、供热供气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为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近年来,累计动迁面积达220万平方米,安置房屋1万余套。总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的安居公寓完工后可提供411间职工宿舍和843套住宅,有效缓解园区企业新就业人员外来务工人员的住房困难。春江人民医院、南师大附属春江小学、省常中滨江校区、全民体质监测中心等教育、医疗配套设施不断完善,为区域经济发展和承载重大项目提供了有力支撑。

——生态文明协调发展。滨江经济开发区着眼于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大力推进园区的可持续发展。积极开展绿色招商,将循环经济生态工业的理念贯穿在招商引资工作中,不断提高进区项目的环保门槛。认真推广清洁生产、鼓励和引导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和节能降耗循环经济试点。近年来,园区始终坚持“压缩规模、调整结构、提高门槛、环境达标”的原则,强势推进化工企业综合整治,截至2013年底,累计签订收储关闭协议40家,有效整合土地资源1873亩。2013年,成功创建省级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省级生态工业园区获得同意创建批复;新龙生态林380亩启动区建成开放。

突出表现

建区以来,通过大力实施“国际化带动、城市化推进、科教兴区、区乡共同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五大战略,坚持以经济工作为中心,全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着力加快科技进步,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全区经济呈现出快速健康发展的态势,特别是近几年来,主要经济指标保持了30%左右的增幅。2002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85亿元,实现财政收入13.99亿元,实现工业产品销售收入192.27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5亿元,新批合同利用外资近13.57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23亿美元,实现自营出口2.78亿美元。

经过近十年的开发建设,高新区已成为常州市最大、最富活力的经济增长点和对外开放的主要“窗口”、最大的高新技术辐射源产业基地。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外向型经济态势强劲,成为高新区经济发展的最大亮点。建区以来始终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来抓,历年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650家,合同外资超过33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超过10亿美元。其中,总投资1000万美元以上项目122个,超亿美元项目4个。一批国际著名大企业、大公司相继落户,如日本的小松制作所、美国的亚什兰、唐氏公司、伟创力意大利雷迪斯,德国莱尼,韩国新湖等。

二是专题园区建设方兴未艾,成为招商引资的新载体。自1999年开始建设专题园区以来,按照“集聚开发、扩大规模、形成辐射、带动发展”的工作思路,已形成了滨江工业区、电子科技产业园、国家环保产业园、软件园、民营科技工业园乡镇工业园“多园推进”的格局。其中,滨江工业区规划面积38平方公里,基础设施投入已超过7亿元;电子园规划面积8.92平方公里,启动区3平方公里的框架已拉开,总投资达1亿美元的美国柏玛微电子(常州)有限公司等十余个项目已签约进区;国家级环保产业园规划面积8平方公里,启动区2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已基本配套,总投资2500万美元的台湾弘驰环保等十多个项目已签约进区;软件园二期规划面积约2000亩,基础设施正在加速推进,已有70多家软件企业签约进区。

三是自主创新特色明显,有力增强了经济发展后劲。技术创新的源头工程建设不断加强,已建有江苏省农用激素、聚碳酸酯新材料、手性生化、新科数字视听设备和有害生物防制等5家省级工程技术中心以及1个企业博士后技术创新中心;高标准建设了软件研发中心、留学生创业园、“三药”研发中心和大学科技园等专业孵化器科技创业中心孵化面积达6.2万平方米,先后被科技部、省政府评为“国家高新区先进孵化服务机构”、省先进科技企业孵化器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加快,通过软件园、电子工业园、环保产业园、“三药”基地等专题园区的建设,把招商引资与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高新技术产业有机结合起来,带动了全区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初步形成了机电一体化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精细化工三大支柱产业。历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68家,高新技术产品139只,软件企业14家,软件产品49个,承担各级火炬计划项目71项,逐步形成了电子信息、软件、智能仪器、动力机械、“三药”及其中间体、新材料等6个高新技术产品群,其中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占全部高新技术产品的77%,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40%。

四是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功能日益完善。通过大力实施“城市化推进”战略,基础设施累计投入超过35亿元,建成区面积30平方公里。拆迁面积达140万平方米,形成了“五纵七横城市道路主框架,供水、供电、供热、污水处理、通信等基础配套设施完善。区内相继建成了一批宾馆、写字楼、公寓、别墅、旅游休闲设施。社会事业日益完善,拥有河海大学常州校区常州工学院、建东学院、常州师专等四所高校,公办民营常州国际学校教学成绩斐然,占地500亩的常州奥体中心,部分场馆已投入使用,中加合资的国际医院正在筹建之中,具有国际水准的大型主题乐园——中华恐龙园已被批准为国家4A级旅游景点,商贸、金融、教育、医疗、信息服务等城市功能日趋完善。

区位信息

常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1992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最早成立的全国52个国家级高新区之一,规划用地面积5.63平方公里。经两次区划调整后,2002年4月,在高新区基础上设立了常州市新北区,地域面积扩大至439.16平方公里,下辖6镇3街道,常住人口75万人。

地理位置

常州市新北区地处常州市北部,北纬31°48'~32°03',东经119°46'~120°01',北濒长江,与泰州市隔江相望,东与江阴市相邻,西与扬中市、丹阳市接壤,南接常州市老城区,境内地势平坦。

行政区划

常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于1992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1999年始,行政级别为副厅级。1995年6月,常州市委、市政府批准成立中共常州市新区工作委员会、常州市人民政府新区管理委员会,与中共常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工作委员会、常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管理体制。2002年4月,常州市进行行政区划调整,在原新区的基础上建立新北区,区域总面积扩大至439.16平方公里。截至2011年底,全区辖春江、孟河、新桥、薛家、罗溪、西夏墅六个镇和河海、三井、龙虎塘三个街道,共有115个行政村和43个社区居委会

政治

常州高新区党工委书记、新北区委书记:周庆

地质地貌

本区大地构造属于江阴溧阳复背斜东台-溧阳地震带,基岩以上分布着140米~200米的第四纪冲积土层,属相对稳定地区。地震基本烈度为六度,重要建筑按七度设防。地貌单元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地面坡度小于0.5%,地面青岛标高一般为3.61米~5.61米,区内水网遍布,河流纵横,最高洪水位标高3.63米,设防水位标高3.91米。

资源

全区耕地面积17667公顷,常年种植小麦、水稻、大豆和油菜等农作物;沿江圩滩面积680公顷,主要生长芦苇。全区地下水资源较为丰富,地下水位埋深在40米以内,单井出水量为每小时40吨以上。人口、民族

2008年末,本区共有13.5万户,户籍人口43.6万人,流动人口21万人。2006~2008年,年平均人口出生率6.26‰、年平均死亡率4.99‰、自然增长率1.28‰。总人口以汉族为主,由于婚嫁等原因,少数民族主要有回族侗族苗族土家族壮族等。

交通

本区位于常州市城北,北枕长江,南靠沪宁铁路。区位条件优越,交通便捷,与苏州无锡镇江连袂成片,距上海、南京不到2小时车程。沪宁铁路、沪宁高速公路、338省道、常澄路以及京沪高速铁路镇南铁路常泰高速公路等穿区而过;拥有常州市全部长江岸线,具有建立深水良港的天然条件,已建成国家一类开放口岸——常州港,并已开通国际远洋运输航线;位于区内的常州机场已开通至国内20多个城市的航班;藻江河、德胜河、新孟河三条等级河道纵贯全区,连通京杭大运河和长江,构成四通八达、快速便捷的水、陆、空立体对外交通网。

区位优势

——区位优势十分明显。位于常州市老城区之北,北依长江,南枕沪宁铁路,东与江阴市、西与丹阳市扬中市接壤,与上海、南京、杭州等距相望。区内拥有国家一类开放口岸常州港和可直航国内20多个大中城市的常州机场京沪高铁、沪宁高速、常泰高速、S338、S122,新藻江河、德胜河、新孟河等内河连通长江和京杭运河,构成了四通八达、快速便捷的水、陆、空立体对外交通网,区位条件优越。

——经济实力不断增强。2011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23亿元,同比增长24.5%;地方一般预算收入73亿元,同比增长30.2%,占全市份额达20.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77亿元,同比增长25.76%;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利税分别完成2150亿元、2110亿元、17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5.76%、25.47%、17.41%。三次产业结构从2007年的2.5:73.7:23.8发展成为2011年的1.8:66.2:32,在全省开发区中的综合排名列第3位。2011年,全区年销售超亿元企业达280家,其中超10亿元企业23家。天合光能公司成为全市新兴产业中首家销售破百亿元企业,年销售收入居全省光伏行业第一。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恐龙园营业收入居全省主题公园业界第一,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4.2%,占GDP比重2011年较2007年提高8.2个百分点。高效生态农业稳步发展,新增高效设施农业面积3万亩,累计完成农业总产值52.9亿元。

——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以培育新兴产业为根本,全面建设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加快结构调整,做大做强装备制造化工新材料两大支柱产业,集群化推进创意、光伏、生物医药、新能源车辆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各产业集中带和专题园区功能形象进一步提升,2011年四大专题园区实现营业收入421亿元,同比增长51%;光伏产业集群成为全省首家由科技部火炬中心批准的创新型(光伏)产业集群建设试点。新增高新技术企业50家,全区高企数量达221家。累计引进领军型创新创业人才180名,其中33人获评省“双创人才”。建立科技经费扶持初创期科技企业新模式,在全市率先成功发行企业债,成立鸿泰科技小贷公司,集融资担保、风险投资和专业中介等功能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初步建立。

——开放开发成果丰硕。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立区之本,整合招商资源,推行产业链招商,引进一批央企、民企、外资重大项目。新引进亚什兰化学、阿克苏诺贝尔功能涂料、正大新材料、城辉光电等15家世界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投资的制造业项目,常州首家外资银行菲律宾首都银行以及普洛斯、嘉民等国际知名物流公司落户我区。2011年,全区实际到账外资首次突破10亿美元大关,增长24%;新增工商登记注册外资13.5亿美元,增长12%。到账外资总量继续保持全市第一;全年外贸进出口突破百亿美元大关,达到113.24亿美元,增长27%。

——城乡面貌显著提升。实现城乡规划深度全覆盖,完成了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一城三区”城市空间总体布局逐渐明晰,北部新城建设全面拉开。新龙国际商务城、新龙国家森林公园等事关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开工建设,京沪高铁场站及配套工程建成投运,新北万达广场隆重开业,通江大道地下通道顺利落成。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为契机,完成了黄河路、汉江路等14条城市主要道路“白改黑”和环境改造提升工程,全年改造提升绿化面积127万平方米,增加城市绿地41.6万平方米,三个小康水质断面稳定达标,水环境大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强力推进滨江化工园区环境综合整治,加快污染企业关停并转步伐。

——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全面实施居民收入五年倍增计划,构建向民生倾斜的公共财政体系,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9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5万元,同比分别增长12%和12.8%。城乡低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全覆盖,16万被征地农民纳入全区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体系。社会事业统筹发展。教育、卫生基础设施齐头并进,罗溪小学、前桥、小塘幼儿园等相继建成,春江医院、新桥卫生院全面竣工,区老年大学建成运行。基层医疗机构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处方均价同比下降10.8%。建成10个全民健身示范点和10支百人特色团队。

——社会环境安定和谐。积极推行“1+4”访调联动机制,实施预警排查、信息互通、会商会办和考核点评制度,有效整合信访、调解资源,着力探索化解基层矛盾纠纷的有效途径。不断创新社会管理,在三个街道先行推进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化、户籍管理一元化、社会服务一体化、长效管理信息化试点工作。积极推进“法治新北”建设,全面落实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强化政务公开,规范权力运行,法制环境规范、公正、透明。突出对重点工程、重点项目的法律保障和法律服务,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促进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全力实施平安护民工程,强化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安全管理,完成老小区的“三防”改造提升,群众安全感普遍增强。

——愿景展望。站在新的起点上,常州高新区将紧紧围绕建设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先行区、国内一流的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生态宜人的国际化新城区和富裕文明的协调发展示范区四大目标,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强区、城乡一体化经济国际化、可持续发展五大战略,坚持能高则高、能快则快的工作要求,坚持产业发展、城市建设与社会事业同步推进,坚持把改革创新的精神贯穿各项工作始终,全力做好产业发展的组织者、城市建设的谋划者、和谐社会的营造者。做到两个确保——确保在全省开发区中的位次进一步巩固,确保对全市的贡献份额进一步提升;突出产业培育——做强支柱产业,壮大光伏、创意、生物医药、新能源车辆四个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打造一批百亿企业、千亿产业集群,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突出新城区建设,按照优化布局、完善功能、提升品位的原则,建设“一城”——70平方公里的新龙国际商务城,“三区”——滨江产业区、黄河路产业区和孟西统筹发展区,力争早日将高新区建成经济繁荣、配套完善、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的现代化新城区。

——城乡面貌日新月异。高新商务区丰臣国际广场全面建成开业,月星环球港二、三期主体封顶,环球恐龙创意城迪诺水镇一期全面封顶,新龙国际商务城仁和路、嫩江路等配套道路建设进展顺利,河海路拓宽改造。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单位”称号,积极申报创建绿色生态城区和智慧城区,新龙生态林工程、新龙国际商务城湿地公园等一批生态环境提升项目全面启动。闲置地块绿化基本实现全覆盖,累计绿化面积93万平方米,成片造林1.3万亩,被评为“全国绿化模范单位”。京沪高铁沿线环境整治工程全面完成,荣获全省“突出贡献奖”。滨江化工区关停化工企业12家,累计关停42家。人居环境质量有效提升,全年全区完成1063个村庄环境整治,累计创建二星级“康居乡村”277个,三星级18个。

——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富民工程不断推进,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38778元、18561元,同比分别增长11.5%、12%。就业体系不断完善,新增城镇就业人员近14000人,下岗人员再就业9679人。社会保障不断加强,新农合人均筹资标准提高到570元,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标准提高至每人每月140元,全区所有持证残疾人无偿获得意外伤害险。全区机构养老床位共3424张,现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数40张,位列全市第一。

——愿景展望。站在新的起点上,常州高新区将以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为统领,以实现高新区跨越发展为追求,紧紧围绕把高新区建设成为高端产业的集聚区、科技创新的引领区、生态文明的新城区和人民幸福的示范区这条主线,科学谋划、奋力推进,全力完成两大目标,即奋力攀登现代化建设新高峰、全面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突出科学发展,力争用5年左右时间实现“12345”的产业发展目标。即通过培育10家以上五十亿元企业和20家以上上市企业,引进30个左右总投资超十亿元的大型重点项目,形成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现代服务业4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和5千亿元的工业总产值。突出科技创新,力争用5年左右时间,吸引世界知名大学来区办学,吸引诺贝尔奖得主或两院院士来区建立工作室,吸引50名以上国家级人才来区创业。突出争先进位,力争用5年左右时间,对全市经济的贡献份额由现在的20%向30%冲刺;在全省争先进,继续保持在全省开发区综合排名位居前列;在全国有影响,全国高新区综合排名由目前的26位向前20位冲刺。突出城乡统筹,力争用5年左右时间,将高新区打造成国际化功能完善、生态环境宜人、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的现代化滨江新城。

所获荣誉

2022年8月,被评为智能传感器十大园区。

2022年8月,常州高新区入围“2022园区高质量发展百强”榜。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