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春

更新时间:2024-09-12 00:39

张春(zhangchun),广东开平人,广东开平文艺人士,代表作品有《虎岭枪声》。

简介

在近日开平市举办的第六届“金秋曲艺敬老活动周”开幕晚会上,观众席上迎来了一位比较特殊的观

众。他的特殊,在于他是年近八旬而又精神矍铄的老者;在于他不仅仅来当一名观众,而是为剧送来了他新近创作的粤剧小品剧本;还在于他身份的特殊,他是开平文艺界的老前辈,投身文艺事业近60个年头。他,就是张春。

张春有着怎样的艺术人生?对从事文艺工作有什么独特的人生感受和宝贵的经验?近日,记者约张春老师进行了一席长谈,从采访中,记者了解了其艺术人生的轨迹和老骥伏枥的内心世界。

投身文艺60年

年近八旬的张春,投身文艺事业已有近60个年头。他的人生轨迹,与开平文艺事业有着不解之缘。张春说,文艺,是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有幸从事这项工程,他不枉此生。

张春祖籍开平苍城镇,自小爱好文艺。解放初期,张春就在苍城工会从事文艺工作。1953年,开平成立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专业文艺团体——开平农村文艺宣传队,他被苍城镇推荐到宣传队工作。从后来的开平县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到开平县文工团,到开平县粤剧团成立,张春都是担任第一任队长(团长)职务。

张春回忆说,那时候,开平县委、县政府非常重视文艺工作,经常派他们文艺宣传队出去慰问演出,远的去过湖南以及梅岭等红军走过的地方,近的去过台山川岛佛山等地表演,每一次演出,都获得当地观众的好评。

1975年,他创作了剧本《虎岭枪声》,该剧本面世时,恰好碰上佛山地区准备搞汇演,《虎岭枪声》代表开平参加汇演。当时的宣传队只有30多人,而《虎岭枪声》这部剧的角色有50多个,根本不够人演出,张春就把拉二胡、打鼓等的人都用上,还让同一个人演不同场次的不同角色。《虎岭枪声》参加汇演取得了成功,获得了4个奖项:创作奖、导演奖、舞台美术奖和音乐奖。张春和团友回到开平会堂演出时,同样受到了开平人民的欢迎,在会堂一演就是52场。

1983年,张春退休了,但他身退心不退,一直以来都坚持文艺创作,一共创作了40多部高质量的剧本。即使是如今已近八旬高龄,张春仍经常伏案创作,为开平的文化事业发展出力

前不久,有位移民美国的旧同事回来,谈起剧团往事,对他说:“开平所有专业文艺团体,都有你‘肥佬张’的足迹。”张春说,文艺工作,虽苦犹甜,“开心、来劲、苦干、实干、积极、进取”是他的自我总结,退休至今,往事萦怀,他觉得自己仍在文艺阵线上驰骋。

曲艺发展功臣

从事文艺工作近60年,这不仅是张春个人的一种艺术追求,同时也是他将自己毕生精力奉献给开平文艺事业的一种精神。可以说,开平文艺事业特别是曲艺事业的发展和繁荣,张春功不可没。

当时开平的文艺队伍从10多人的宣传队发展到100多人的粤剧团;从只会唱唱歌跳跳舞,到能演大型的现代戏和传统剧目;从原来挤在一间旧祠堂里,连个正式驻地都没有,到建成两座大楼,这些都凝聚了张春和他的同事们的汗水、心血。

张春回忆说,那时候,开平建起了两座剧团大楼,一座是高四层、建筑面积1000多平方米的办公大楼,内有设施完善的排练场、大型舞美制作和明亮舒适的演员宿舍;另一座是高六层、建筑面积1200多平方米,有18个单元的家属宿舍,这种硬件建设水平,是邻近县市的剧团都没有的。

那时候,《虎岭枪声》一炮打响之后,票房收入可观,张春就想兴建大楼了,但钢筋、水泥、红砖等建筑材料奇缺,有钱也买不到,于是他们就想了个办法,借助该剧的影响力,到生产建筑材料的单位去“以戏换料”,派人分别到江门钢铁厂、广州红卫汽车制造厂等联系。结果,双方一拍即合,他们演出完后,就拉着钢筋、水泥、红砖满载而归。就这样,剧团大楼建起来了。

张春对开平文艺事业的贡献,还在于他创作了一大批好的剧本作品。他退休后一心一意从事创作剧本,至今已创作了40多部,而且质量上乘。他退休后创作的第一个剧本是讲述一对戒毒夫妻故事的《同巢鸟》,在开平的有关比赛中获三等奖,还被当时的《开平报》连载;第二个剧本《奇遇》同样获得了开平市级三等奖。

张春说,在这些剧本中,有30多部都是获过各级奖励的,其中表演唱剧本《迎亲》、粤剧剧本《情系街坊》获过省级大奖,话剧小品剧本《雨夜值勤》获过江门市“五个一”工程奖,其他都是在江门市或者开平市的比赛评比中获奖。除了创作之外,退休后的张春还一直关心开平曲艺事业的发展,如帮人排戏,参加各种研讨班出谋划策……因此,他曾两次获得开平市“老有所为”奖。

张春对开平文艺事业的贡献,还在于他培养了大批文艺新人。其子张超文,就是在他的言传身教下,走上曲艺表演的舞台,并成为开平重量级的大喉粤曲演唱家、开平民歌手。张超文曾两次参加“四洲杯”粤港澳粤曲大赛,分别获铜奖、广东赛区冠军和总决赛银奖。2005年6月,张超文应邀随广东省海外交流协会慰侨艺术代表团赴委内瑞拉的6个城市演出,他演唱的粤曲《武松打虎》和开平卖鸡调《家乡新气象》引起了强烈反响。

出版图书

创作苦中有乐

张春说,艺术的人生,有苦有乐,但虽苦犹乐。从事文艺工作,每天弹唱打舞,从来都不能发大财,但这是一种精神层面的生活,对社会的贡献不可估量。

张春说,从事文艺工作的苦,是旁人无法想象的。虽然说“风流戏子,羡煞西施”,但“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一个曲艺表演者练功的艰辛、表演的重负,真可谓一个苦字,比如有的演员上台表演,身穿“大靠”,捆绑背旗,仅服装就重达几公斤。在舞台上,还手执金刀,旋转如风,更要翻腾跳跃,落地“一字马”,虽然掌声如雷,齐声叫好,可回到后台,演员们无不气喘吁吁,全身湿透。

文艺工作虽然艰苦,但张春和他的团员们善于苦中求乐。张春回忆,那时候文艺宣传队下乡演出任务十分繁重,但又没有交通工具,只靠双肩背着行李、乐器、道具,排着队伍,走村过镇,脚趾起泡,脚底磨穿,但没有一人叫苦,还高唱《红色娘子军》军歌,苦中作乐。为了抓紧时间,在转点行进中,经常进行排练,口念锣鼓,嘴伴音乐,边唱边舞,你打鼓来我唱戏,在田间劳动的农民见了,无不齐声叫好。

有次到湖南慰问解放军和三线民兵,晚上露天演出,天寒地冻,泼水成冰。有个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片段,为演出效果需要,女队员们坚持穿短裤上场,演到中途,主音乐单簧管突然哑了,原来吹黑管的队员嘴唇被冻僵了,演娘子军的队员两腿也冻成紫色。

从事曲艺剧本创作,也是有苦有乐。张春告诉记者,他对自己的创作,从来都是精益求精的,写每一句台词,都要经过深思熟虑,有时候,他一天才写出一句台词,个中之苦,可见一斑,但苦中也有乐,一旦创作完成,看着自己的作品搬上舞台,而且能获得大奖,他心中就会充满成功之乐。

张春创作经

“生活是创作灵感的源泉”

对于创作,张春有他独到的“创作经”。

张春告诉记者,灵感主要来源于阅历,而水平则得益于他的经验。张春写剧本的时候是按自我感觉写的,很多人问他为什么能写这么多,他的回答是:一是年纪大,活动范围广,走南闯北,从机关到农村,生活积累多,脑里有现成的题材。

他举例说,写《奇遇》这个剧本的时候,就是在文化馆和文艺朋友闲谈时发现的题材,大家讲到开平赤坎有个很穷的青年,借了别人几筐谷,然后去了香港,帮人办事诚实不贪心,即使他有很多可以贪的机会。有一次,一位有钱华侨的女儿丢了一枚金戒指,该青年拾到了,而且主动还给了华侨的女儿,华侨的女儿由此而喜欢上了他,且与之结婚,最后成为富有之人。张春觉得这可以结合当代青年的诚信教育写一部剧,就在故事的基础上进行创作。“生活是创作灵感的源泉啊!”他说。

二是有舞台经验。经过了多年从事导演等工作,张春对舞台熟悉得很,写出来的剧本就肯定能在舞台上演,写剧本时已经考虑到角色应该在什么时候和舞台什么地方出声,以及配什么音响等问题。张春说,有些没有舞台经验的开平青年剧作家,剧本写出来了,但在舞台上演不出来,如有一个人写了一部剧,一开场就有一枚炸弹飞到舞台上面爆炸,但是在舞台上怎么可能演爆炸呢?只能用声音和动作来表现。

三是加强文学修养。一方面多看书,有精彩的词句就摘抄下来;另外,还要不耻下问,把架子放下来,遇到不懂的问题就向别人请教。

张春老师的“创作经”,值得每一个文艺工作者认真学习,而他在年近八旬高龄,仍然老骥伏枥般坚持创作的“人生经”,则更值得每一个文艺工作者用心去体会和领悟。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