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

更新时间:2023-12-26 10:45

张晓,男,首届全国孝老爱亲道德模范、第十一届甘肃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2007年十大陇人骄子、平凉市优秀共青团员。

基本资料

姓名:张晓

性别:男

籍贯: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宝塔社区人

描述:张晓4岁丧父,母亲曹雪宏重病卧床。他自小挑起家庭重担,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精心侍奉瘫痪在床的母亲,并以顽强的毅力完成了小学到高中的全部学业,用自己14年的行动实践着“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

先进事迹

张晓4岁丧父,母亲曹雪宏重病卧床。他自小挑起家庭重担,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精心侍奉瘫痪在床的母亲,并以顽强的毅力完成了小学到高中的全部学业,用自己14年的行动实践着“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

从4岁起,张晓开始学习煮饭,侍候母亲。锅台高,够不着,他就踩着小凳,趴在锅台上做饭,时常被沸出的米汤烫伤胳膊。上小学时,张晓每天要帮母亲穿衣、洗脸、刷牙、梳头,还要捡柴、生火、做饭,洗衣服。读初一时,长年卧床的母亲病情不断加重,一度大小便失禁,张晓每天要给母亲接屎接尿,擦洗身体。他最惦念的是母亲,邻居送他一个馒头,他要留给母亲,别人给的好吃的,他总能找出自己不喜欢吃的理由,留给母亲吃。

毫无生活来源的张晓家生活一直十分艰难,在政府、武警官兵、邻居、老师、同学和好心人的帮助下,母子俩渡过一个个难关。家里再困难,日子再苦,张晓也不愿给好心人增添负担。有的人留下电话,让他有困难时联系,但他从来没有主动打电话提要求。

虽然家庭生活十分困难,张晓却很阳光乐观。在学习上,他和同学互帮互助;在生活中,他乐于助人,关爱他人。“贫困中坚守的阳光男孩”,是同学们和老师对张晓的评价。苦难没有压倒张晓。小学阶段的张晓,年年是学校的三好学生。进入初中、高中,学习也不曾落下。上高中的张晓学习更加用功,每天起早贪黑,忙于学习和照顾母亲;他每天都是早早起床,把母亲从床上抱到凳子上洗脸、梳头,打扫完家里的卫生就赶忙去上学。中午又急急忙忙赶回家先侍候母亲方便,再做饭,一口一口喂给母亲吃,然后又骑着破自行车赶到学校。张晓靠着自己的努力,以顽强的毅力完成了小学到高中的全部学业。

中国青年报以《张晓:含泪奔跑的阳光少年》为题刊登张晓事迹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媒体随后作了报道。张晓先后获得平凉市优秀共青团员、第十一届甘肃青年五四奖章。

不幸遭遇

张晓家租住在平凉市崆峒区东台五区二排七号的一间10平方米的房子里,小屋里挤着两张小床,一个折叠饭桌,家里的电器是一台小电视机。小家虽然清贫,却收拾得井井有条,母亲曹雪宏坐在床前的凳子上,穿戴干净整洁,双脚却不能挪动。

对于张晓来说,不幸是从1993年3月21日开始的。那时他们生活在内蒙古,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夺去了父亲年轻的生命。看着瘫痪在床的母亲,年仅4岁的张晓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只是哭着向妈妈要爸爸。面对受到重创的家庭,曹雪宏泪如雨下,绝望的她产生了轻生的念头。那天,她对张晓说:“孩子,妈妈不能再照顾你了,妈妈要去一个很远的地方,以后你就到奶奶家去。”但张晓哭着拉着妈妈的手说:“妈妈,你别走,我不让你走!”

母子俩抱头痛哭。4岁的张晓好像突然长大了许多,不再对母亲哭闹撒娇,而是用自己稚嫩的身体承担了同龄人不能承受的家庭重担。由于年龄小够不着锅台,张晓就踩着一个小凳子趴在锅台上做饭。刚开始,当他把做得半生不熟的饭端到母亲床前,一勺一勺喂给母亲时,曹雪宏的心像刀割一样难受。

由于在内蒙古举目无亲,外婆家的人于1994年把母子俩接回了老家平凉。回到平凉以后,张晓母子的窘境并没有改变。在亲戚家住了几个月后,由于亲戚家境也不好,母子俩就在这家住几天、那家住几天,过着漂泊的日子。实在没办法的情况下,他们租住在村上一农家果园临时搭建的瓜房里,每月房租是5元。那时候,对于母子俩来说,能吃上一个馒头无疑等于过上了天堂般的生活。谁知,灾难一个接一个地降临。1995年农历八月初五,一场倾盆大雨从天而降,他们母子居住的瓜房被大雨冲塌,张晓的半个身子被埋进土里。曹雪宏害怕极了,用尽全力刨开儿子身上的土,并大声向村民呼救。在她的呼救下,房东一家和村上的人全跑来帮忙,将昏迷的张晓救了出来。

从那以后,瓜房塌了,眼看着母子俩又要流落街头。这时,崆峒区柳湖镇保丰村一位好心的阿姨看到他们实在可怜,就把自家看菜园的小土房借给他们,虽然房里只有一个土炕,但这对苦命母子终于有一个可以安身的地方。

自强不息

曹雪宏说,到了张晓上学的年龄,贫困交加的她无钱供儿子上学。但当她常常发现张晓心事重重地坐在门前,看着背着书包上学的小学生沉默不语的情景时,她的心都碎了。

小学报名的前一天晚上,曹雪宏流着眼泪告诉儿子,妈妈就是砸锅卖铁也要让你上学。为了能借到钱,曹雪宏拖着残疾的双腿爬这家进那家为儿子凑学费。1997年9月,张晓终于上学了,他一边学习一边照顾母亲。在学校里,张晓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年年都是班里的三好学生

1998年5月,连续6个月因无钱交电费,他们家的电被停掉了。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张晓忙完家务后,就点燃葵花秆照明写作业,并这样持续了一个多月。那时,张晓班上有个同学常找张晓玩,他对张晓家天天吃野菜,从不吃馒头的做法感到很奇怪,尤其看到张晓点着葵花秆写字更是惊讶。当他把这些情况告诉班主任毛红霞后,毛老师遂到张晓家进行家访,面对这个一贫如洗的家庭,毛老师发动全班同学向张晓捐款30元,交清了张晓家欠的电费。这时,许多同学都知道了张晓的家境,每到星期六,班上的同学都自发地帮张晓到河滩上捡木柴、拾野菜、挑水,有的同学还从家里拿来馒头,让张晓和他的母亲吃。提起曾帮助过他的那些好心人,张晓说:“我毕业后,一定报答自己的恩人。”

孝感动天

自从上学后,张晓每天都要5点钟起床,为母亲穿衣、解手,再替母亲洗脸、梳头。做完这一切,张晓就去烧开水,将开水盛在大水杯里,放在母亲能够得着的地方。接着,张晓为母亲做早饭,看着母亲吃完,他收拾好碗筷,这才背着书包去上学。中午一放学,张晓就跑回家,伺候母亲解手,做饭、做家务。到了晚上,饭后张晓还得为母亲洗脚擦身,一直忙到晚上12时后才能休息。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张晓为母亲撑起一片晴空。他从不抱怨,默默承受着生活的重担。张晓在保丰中学上初三那年,5月的一天,他借了辆三轮车到泾河滩拾柴,在回来的路上,三轮车翻倒在地,张晓的左小腿被木柴刺得血肉模糊,他瘸着腿回到家,怕母亲看见,用布条包裹住伤口坐在家门口偷偷流泪。直到第三天,曹雪宏才知道实情,看到儿子的伤口化脓越来越严重,曹雪宏泪水满面不知如何是好。

邻居和居委会的好心人知道情况后,将张晓送到附近的平凉部队医院治疗,时任该部队医院政委的刘春灏得知张晓的情况后,为张晓免费做了手术。术后不到一个月,刘春灏政委与妻子来到保丰中学,带着许多书本、衣物、大米、清油等生活用品来看望张晓。从生活必需品到现金,刘春灏政委5年来一直资助和关心着张晓母子。2005年5月1日,刘春灏政委调到南京工作,临行前,他再次来到张晓家看望他们,并鼓励他们母子坚强地生活下去。

得知一个小孩子多年来一直艰辛地支撑着这个家,2004年10月,现任平凉崆峒区委书记、时任华亭县县长的杨军夫妇带着钱物来看望了他们。随后,杨军县长为张晓家拉来2吨多煤,看着这么多属于自己的煤,张晓一夜没有睡觉,激动地将煤一块一块垒在家门口,然后用塑料纸盖住,对他来说,有了这些煤,每周在河滩捡柴的日子就可以告一段落了。

张晓的母亲说,这13年来,他们共搬过5次家,每次搬家,张晓都得四处找房子,等找好了房子,他又要一件一件将东西搬到新租的房子里。为了节省时间,张晓利用晚上的时间搬家,有时一直搬到天明。

张晓

孩子太累了,很少见到有休息的时候!有几次家里穷得差点揭不开锅,但只要有一口饭,张晓总是先喂给她吃,而自己背着她喝汤。孩子照顾了她13年,为这个家受了太多的苦,如果不是看着孩子这么懂事,她早就不想活了。 邻居大妈说:“要是没有张晓,曹雪宏也活不到今天。这孩子太孝顺了,我活了这么大没见过这么懂事的好娃。”东台五区的几位老大妈感慨地说,他们母子搬到这里这些年,张晓每天都是早早起床,把母亲从床上抱到凳子上洗脸、梳头,打扫完家里的卫生才去上学。中午又急急忙忙回家做完饭,然后再一口一口喂给他妈吃。邻居说,周末从来没有见过张晓和同学一起玩,他在家不是干家务就是照顾母亲,有一点空闲时间就趴在桌子上学习。家里生活困难,张晓就利用假期给洗车行打工,挣点钱贴补家用。

多数人的童年是在父母的关爱中无忧无虑地幸福成长,而张晓的童年是在艰辛中走过来的。张晓担心自己考上大学后,上学的学费从哪里来?母亲又该怎么办?“不管怎样,我也要背着妈妈上学。”很少说话的张晓突然发出这样一句豪言。

坚强不屈

“总有同龄人问我:这么苦,这么累,你就没有郁闷、痛苦、扛不住的时候吗?”张晓坦言:“我也有郁闷、痛苦,甚至想放弃生命的时候……”

平时,脾气不好的母亲少不了唠叨,打骂也是有的。理解母亲的病痛,张晓总是默默地忍着,要么转身忙自己的事情,从不当母亲的面发脾气,也不诉苦。可2007年春节的前一天,张晓感到自己再也挺不住了,甚至想到了放弃生命。年关将至,屋外的鞭炮声不断,张晓心乱如麻。房东一遍遍催要房租,学校的110元补课费迟迟没有着落,高考又要临近,真不知会怎样。他鼓足勇气向母亲要钱时,又招来心烦的母亲一顿责骂……

记得一天晚自习后,推着自行车赶往家中,脚步越来越沉重,10多年的艰辛一幕幕涌上心头,越想越烦躁,张晓索性把自行车撇在了路边。天开始打雷,雨倾盆而下。张晓跪在马路上放声大哭:“苍天啊,你咋就这么残酷。”此时,一道刺眼的闪电击到一棵大树上,树着火。那一刻,张晓的脑子里突然闪过“凤凰涅盘,浴火重生”的念头,精神为之一振。

左思右想,“扑通”一声,张晓面向病床上的母亲跪倒在地,他觉得再也挺不住了,“妈,你不孝的儿子,先走一步……”张晓没命地磕头,边磕边诉说:“妈呀,做儿的没能力,我本想挣钱给您看病,给您买好衣服,可如今一座座大山压得我喘不过气来,我再也背不动了。饶恕你不孝的儿吧,我不想再做任何没有意义的努力了……”

这是张晓第一次有了轻生的念头,也是第一次向母亲诉苦。病床上的曹雪红心如刀绞,哽咽难语:“儿呀,妈多少次都有这样的想法了,只是撂不下你啊……”“妈呀,我也是放不下您啊……”哭诉让张晓渐渐地冷静了下来。悄声直起腰,擦干眼泪,他走进厨房,他为母亲做了一顿特别的年夜饭。

回首往事,张晓泪流满面。可他不后悔,苦难的生活、好心人的帮助,以及母亲朴素的教诲,让自己学会了坚强。班主任老师刘建军称赞张晓是“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他对母亲的孝行、对母爱的感悟,能净化人的灵魂。以我的阅历,没有人能比。”70多岁的邻居大妈,感慨自己活了那么大的岁数,没见过张晓这样的孩子。

感恩图报

“6月14日,一路从平凉开往兰州,在红十字会救护车上,护士阿姨给我和母亲两瓶矿泉水。”

“6月18日,兰州商学院大二的小邵哥哥给我们200元,没有留下电话号码。”

……

在张晓身边,随时带着一个小小的笔记本,上面工工整整地记录着每一位好心人对他和母亲的帮助,已经记了100多条。

2000年,年仅11岁的张晓,在好心人的指点下,给时任甘肃省平凉市武警某部政委刘春灏发出了第一封求助信。不久,刘政委就和夫人一起,带着30斤大米、6斤油,踏进了张晓的家。“刘伯伯”给张晓带来了命运的转机,年少的张晓曾在感谢信中写道:“是你们把我和妈妈从黑暗带进了光明,是你们把我和妈妈从饥饿、痛苦、失望中解救出来,你们的恩情我终身难忘。”也就是从这时起,在母亲的要求下,张晓开始记录每一位帮助他和母亲的人。

有人给他送过钱,有人帮他们解决了城镇户口和低保,还有人决定全程资助张晓求学……母子俩生活的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也为他们解决了一套30平方米的廉租房,租金全免,结束了他们居无定所的历史。

社会各界的关爱,张晓看在眼里,记在心上。翻开他的“恩人本”,一笔笔、一条条记得清清楚楚。张晓说,这上面记录的,只是捐助人的一部分,因为许多好心人没有留下名字。

在张晓看来,到目前为止,他做得最错的一件事,就是在高中阶段放松了自己的学业。“感觉即使考上了大学,也没有钱读,还是要去打工,不如好好照顾妈妈。”可是现在,众多好心人的慷慨解囊,让张晓萌生了再考一次的念头,“我不仅仅是为自己,也是为了那些关心和爱护我的人!”

社会反响

同学心声:自立自强精神感动大家

报告会后,张晓的同班同学张莹说,也许她也能帮妈妈梳头洗脚,承担家庭的一份责任,但14年能无怨无悔地坚持下来吗?然而,张晓做到了,14年如一日,义无反顾,从内心深处一直满怀着对母亲一片感恩的心。

张晓的同学刘伟说,记得高二时一个中秋节的晚上,上自习前,同学们都拿着从家里带来的月饼品尝着,只有张晓一个人静静地坐在教室里写作业。同学们知道,在这个特殊的晚上,对张晓来说最大的愿望也许是能让妈妈吃上一块可口的月饼。于是,大家拿出自己的月饼送给张晓,并告诉他这是大家带给张妈妈的。张晓当时满含热泪,双手捧着月饼深深地向同学们鞠了一躬。在张晓随身带的一个小本子上,详细地记载着人们对他的帮助。他常说,也许他永远没有能力回报给予他帮助的人,但是,大家的这份真诚、这片爱心,将是他一生中最美的记忆。

母校师长:一名十分难得的好孩子

平凉二中的马博文副校长说,从6月11日起, 《兰州晨报》 对张晓的事迹进行了连续报道,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和关注。作为张晓母校的一名副校长,亲眼目睹了张晓一步步走过的艰难路程,他是一名十分难得的好孩子。张晓身上的优秀品质,为青少年德育教育确立了方向。2005年,平凉二中高三级一位女生患白血症,学校开展捐助活动,张晓捐了10元,校长发现后把他叫过来说:“你这么困难,怎么还要帮助别人。”他说:“因为我体味了困难,所以我也会帮助比我更困难的人。”

政府部门:十分关注张晓母子生活

崆峒区委宣传部认为,《兰州晨报》从6月11日起,先后用16个版面全方位报道了张晓的事迹。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曾对此做出专门批示,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等国内外媒体相继作了报道,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反响,受到了海内外华人的广泛关注。

崆峒区委宣传部李副部长说,多年来,崆峒区历届党委、政府和街道、社区各级领导都十分关注张晓母子的生活状况,今年6月,崆峒区委、区政府破例为来平凉投亲靠友的张晓母子办理了正式户口,并把他们纳入了城市低保,为张晓免去了学杂费和书本费,逢年过节,市、区领导都要上门慰问。驻平凉某部队原政委刘春灏从张晓11岁开始,就把他作为重点救助对象,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困难。在张晓母亲曹雪宏住院期间,平凉市委书记马学军、崆峒区委书记杨军多次到医院看望。崆峒区还免费为他们安排了一套30多平方米的廉租住房。

6月13日,经《兰州晨报》联系,兰州蜀草中医院院长谢运发、党支部书记张自兴等风湿病专家来到张晓家中,查看了曹雪宏的病情,表示免费为其治病。崆峒区委、区政府指定专人专车陪同张晓母子到兰州,经过两个月的精心治疗,曹雪宏的病情有明显好转。

新的生活

以孝心感动中国的好少年张晓,被甘肃省平凉市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中西医结合专业破格录取。同时,学校还决定免除他3年的全部学费。张晓4岁丧父,同年母亲重病卧床,自小就挑起家庭重担,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精心侍奉瘫痪在床的母亲,并以顽强的毅力完成了小学到高中的全部学业,用自己14年的行动实践着“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被评选为甘肃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

张晓兴奋地说起了军训。怕自己不能融入,起初张晓的心里还有一丝顾虑,这顾虑被一周的军训彻底打消。军训让张晓成为中西医结合专业的1/37,也让其他36/37看到了开朗活泼的张晓。“军训,张晓一直在‘冒泡’”,狄国栋-张晓的朋友说。紧接着,张晓给我们解释了“冒泡”的意思:教练术语,指动作有误。军训对我来说,又是一种磨练。“原先我特别想做一名军人,军训让我认识到,军人不是想像的那么简单”,被军训晒黑、锻炼结实了的张晓说。

细心持家

张晓被同学们选为团支部书记。“第一周,我们班开会选班委会,班长,我没有参加,我考虑自己没有太多的时间为大家服务(为照顾母亲,张晓走读)。这是第二次开会,我参加了。在就职演说时,我说,大家不要因为荣誉而选我,而是真正信任我”,张晓说。

“一切要从零开始”,这是进入大学张晓的体会。张晓坦言和同学们相比,自己在基础上一些差距,但只要努力就会消除差距。

“我们班主任对我说,在安排好生活,照顾好母亲之余,尽可能多的待在学校”,张晓重复了两遍老师的话。听得出,张晓是非常珍惜校园生活。

奥运火炬手

2008年7月7号早上8点18分,当张晓在中山桥路段从点燃第9号奥运火炬的时候,激动万分,当时,传递线路两旁大学生热情地高呼:“张晓,加油!张晓,加油!”,张晓更是热血沸腾,奔跑中也和观众一起高呼:“北京加油!中国加油!”短暂的40米的路程,让激动的张晓竟然差点超越了下一位火炬接力点!

奥运火炬手

“我每天都在关注火炬传递的进程,自己在心里倒计时,今天这个激动的时刻就要成为现实,昨晚一夜都没有睡踏实,实在是太激动了。其实我传递第几棒、哪个路段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机会举起奥运圣火,我很感动。”张晓说,在得知自己当选奥运火炬手后,他就盼着这一天。为了向世人展示阳光少年火炬手的风采,张晓每天早晨要跑步,晚上下晚自习后,还要去操场跑几圈。

张晓说,本来这次来兰州传递圣火可以带着妈妈一起来,但由于妈妈行动不方便,只好放弃了自己的心愿。“临来之前,妈妈一直叮嘱我,一定要好好跑,她会在家为我助威加油。”大孝无言的阳光少年张晓时刻牵挂着妈妈,“等回家后,一定让妈妈第一个亲手摸到奥运火炬,让她也感受到,奥运真的就在我们身边。”

“手握奥运火炬的那一刻,有一种神圣的使命感在心中升腾,同时有一个声音在耳畔回响:荣光属于自强不息的人。”——在兰州传递奥运火炬的张晓归来后说。

从小倍受生活磨难的张晓,在2007年获得全国道德模范称号后,又光荣地成为2008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手。张晓说,当他得知自己成为火炬手之后,他感到像做梦一样,他说,他只是做了每个人都会做都能做的事,而社会却给了他如此高的殊荣,他经常感到惭愧和不安。这次上省城兰州参加火炬传递,他看到每一位火炬手都是在各自的岗位上做出突出成就的优秀代表,他一方面感到有压力、一方面又感到无尚光荣。

回到校园的张晓,也回到了他紧张忙碌的学生生活,他说,奥运火炬传递,给了他人生最珍贵的记忆,更重要的是给了他战胜自我,迎战挑战的勇气!让光荣和梦想与奥运火炬同行,让圣火照亮我们每个人的幸福明天!

高度评价

在平凉,谈及张晓,最多的字眼是“大孝”。有人感叹:“一天两天的孝叫小孝,长年累月的孝就是大孝。”

一个不满18周岁的男孩,用自己14年的行动实践着“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孝敬、坚强、乐观”,张晓身上这些可贵的品质恰恰是不少同龄人所缺失的,甚至是一些成年人难以做到的。

“80后”、“90后”的孩子,个个是父母掌上明珠。天长日久,许多孩子把父母的付出视作理所应当,不懂得感恩、回报。而张晓却把照料母亲视作理所应当。

张晓的遭遇是不幸的,但他又是幸运的。苦难的生活,好心人的帮助,加上母亲朴素的教育,让他始终在心智健康地成长,而不是自暴自弃,走向社会的对立面。张晓面对苦难自立自强,勇于担当。仅仅以母子感情去理解他尚不全面,这中间还有责任感。一个热爱母亲的人,必然会担当更多。有所担当,方能顶天立地。将来有一天,张晓会明白,他是母亲的全部。而母亲是他生活的极重要一部分,却不是他的全部。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