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龙骏

更新时间:2023-07-06 12:26

慈龙骏,荒漠化防治工程专家。领导的研究小组在新疆创建了以“窄林带、小网格”为核心,灌草带、防沙林带与护田林网三位一体的防护林体系。采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专家系统创建的沙地土地利用分类荒漠化评价系统,通过建立“三圈”模式,完善了防治荒漠化工程的理论与技术体系

人物生平

1935年1月5日 出生于安徽省桐城县。

1952-1956年 在北京林学院(现北京林业大学)林学系学习。

1956-1958年 在北京林学院森林改良土壤专业研究生班学习。

1958-1979年 任新疆林业科学院林业科学研究所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

1980-1985年 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农工系作访问研究员。

1985-1991年 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农业与生命科学学院研究生院作访问研究员、博士研究生。

1991-1994年 任中国科学院、国家计划委员会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副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1994年 任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林业部防治荒漠化办公室主任(1998年更名为国家林业局防治荒漠化管理中心)。

慈龙骏,1935年1月5日出生于安徽省桐城县(今安徽枞阳)一个教师家庭。自幼丧父,母亲靠教书供养两个孩子读书。上学那年,妈妈在书包里装满了希望,并给女儿起了个响亮而极富阳刚之气的学名——慈龙骏。由于家境贫寒,她从小发奋自强、刻苦努力,小学毕业后以优异成绩考取了安徽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获全额公费资助;初中未毕业便考入安徽省桐城中学高中部;1952年进入北京林学院林学系学习,1956年被中国水土保持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关君蔚教授收为硕士研究生,主攻森林改良土壤学。

她从事荒漠化防治工作40余年,参加过新中国成立以来多项治沙工作的重大考察、科研和试验示范基地的建设工作,1960 年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1978年,她主持的“林草结合防止农田风沙危害”课题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成果奖;1987年她因参加《中国植被》的编写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的荣誉奖;20世纪80年代初,赴美国康奈尔大学进修深造并攻读博士学位。1991年回国后特别是最近几年,她在全国防治荒漠化工程的管理和实践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她先后主持和完成重大科研项目10项,独立或合作完成专著3部,在国内外发表论文40余篇。1992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慈龙骏1995年起任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4年起,任林业部(现国家林业局)防治荒漠化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1994年9月任中国防治荒漠化协调小组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中国执行委员会高级顾问组成员;1994-1997年任《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政府间谈判委员会中方代表;1995年任全国绿化委员会治沙组组长;1995年任国家科技进步奖林业专业评审委员会委员;1992年任北京林业大学兼职教授;1994年任高等林业院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研究员;1995年任《中国沙漠》副主编;1996年1月任国际景观生态学会中国分会副理事长;1997年任中国农业大学客座教授等职。

获奖

主持完成的《沙漠化发生规律及其综合防治模式研究》,获得200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获奖人员:慈龙骏、卢琦、刘世荣、张新时、吴波、杨晓晖、李保国、董光荣、刘拓、王继和

技术成就

创建防护林模式

慈龙骏在新疆工作20余年,对新疆的沙漠、戈壁和沙区进行了大量研究和进行规划设计,先后主持过多项防沙治沙、防护林体系研究和西北沙荒、黄土高原大面积植树造林专题以及西北5省、自治区农田防风固沙研究。和研究组的同志一起在精河、吐鲁番、莎车等重点地区进行了长期的野外定位观测和风洞实验,总结群众治沙经验,探明了风沙危害的基本规律和防护林结构、功能的机理,创建了在绿洲外围实行封沙育草(灌)带、绿洲前沿营造防风阻沙林带、绿洲内部建立以“窄林带、小网格”为主体的护田林网;形成以林为主,林草(灌)结合的林、田、渠、路配套的完整防护林体系模式,确保在风沙危害严重地区粮棉增产20%以上。

这一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模式从根本上克服了苏联在中国干旱区建立的“宽林带、大网格”的单纯林带结构的缺点。当时农林部组织的验收组评价该体系“对改变自然面貌,减少自然灾害,保障农业高产稳产,控制沙源,扩大绿洲促进农牧业生产具有重要作用。其生产规模和防护效益已超过了苏联、美国等国的防护林”。为此,该成果于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是当时农林部10项重大成果中唯一的林业成果并在大会上展出。这项成果已在中国“三北”地区广泛采用,推广面积超过100万平方公里。

研制荒漠化防治的土地评价和专家系统

慈龙骏运用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分析荒漠化地区“熵”和生物控制系统的特点,以毛乌素沙地为对象,借助于地理信息系统GRASS)和专家系统(ALES)等先进手段,实现数据库、图形库和模型库的集成与映现,并藉此对依照“三圈”原则确定的土地利用模式进行评价,以达到土地利用的最佳效益(水、土、气、生的综合平衡)。

这一工作在其专著“Land Evaluation and Expert System for Combating Desertification”一书中有详尽的论述,其观点被国际知名专家誉为国际首创,并认为该方法应成为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的主要技术支撑。在此基础上,慈龙骏和她的学生一起,利用最新航片、卫片进一步分析了毛乌素沙地不同时期的景观结构和格局变化,构建出人—机对话友好界面的计算机土地评价辅助决策系统,并详尽阐述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荒漠化防治和土地利用规划的影响,为荒漠化土地的防治与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了有效的技术与方法。

组建全国防沙治沙工程的系统网络

慈龙骏提出的以绿洲为核心(即荒漠中农林牧等各业生产和生物活动基地),建立—维护—巩固三位一体,适度扩大稳定性高产、高效绿洲的原理和方法,遵循水分平衡等五项基本原则,实现“三圈”(高效绿洲核心圈、林牧交错圈、草灌封育防护圈)模式,并最终创建出复合农林牧、果草副的高效多维系统,是她从事工程管理的主要思路。她参与创建的鄂尔多斯生态试验站便是这一思想的实证,该站已成为利用高新技术防治荒漠化的试验示范基地,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亚非等国的有关专家参观考察后一致给予很高评价。

组织并直接参与完成全国荒漠化土地普查

1994年慈龙骏在林业部领导的关怀下,具体实施全国荒漠化土地普查工作。她亲自指导中国荒漠化气候类型划分;又依据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的定义和指标,组织多学科、多部门近百名科技人员协作,其中有12位院士参加指导,共同编制出中国第一幅符合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要求的国家荒漠化土地分布图和6幅系列专题图及《中国荒漠化报告》,填补了荒漠化基础工作的空白,为国家防治荒漠化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也使中国荒漠化防治真正与国际标准接轨,为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同类工作提供参考的理论、技术和方法。1997年2月,由姜春云副总理主持召开的中国防治荒漠化协调小组会议对该成果给予了肯定,并在新闻发布会上公布。

1992-1994年,慈龙骏参加了由叶笃正院士主持的国家攀登计划项目“我国未来20-50年气候变化趋势预测研究”中“全球变化荒漠化的影响”子专题,她与合作者共同收集了中国700多个气象站点30年的气象资料,采用国际上应用的Thomthwaite计算潜在蒸发散方法,首次计算和绘制了当CO2倍增、气温升高1.5~4.5℃时,中国干旱区、半干旱区及亚湿润干旱区变化的趋势图。分析了在全球变化条件下,未来20-50 年中国荒漠化的发展趋势,为中国荒漠化监测预报、防治提供了依据和对策,也为中国荒漠化气候类型分区奠定了基础。该论文先后被5家刊物和报纸转载,并被多篇论文引用。

积极投身于国际社会防治荒漠化活动

在中国签署《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以后,慈龙骏积极组织并亲自参加编制《中国防治荒漠化国家行动方案》,在《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政府间谈判大会上散发,许多国家表示要以《中国的行动方案》为蓝本,编制本国方案。为使世界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争取更多的国际援助,她积极配合代表团宣传中国防治荒漠化的经验,受到与会国家代表的赞赏,大会主席称赞“中国的经验也适合于其他发展中国家”。

她与代表团一起积极争取《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临时秘书处的支持,并促成了“亚洲防治荒漠化论坛”在中国召开,得到国内外好评。为争取在中国建立亚洲防治荒漠化研究发展与培训中心和亚洲防治荒漠化监测网络及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援助中国防治荒漠化能力建设项目,慈龙骏带领有关同志付出了巨大艰辛,做出了积极贡献。

慈龙骏多次应邀赴美国、日本、以色列、丹麦、埃及等国讲学或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她提出的“窄林带、小网格”模式已被美国、欧洲等国学者引用。她十分注重青年科研人才的培养工作,指导毕业的博士、硕士在各自领域均已成为学术骨干或学科带头人。现仍有在读博士生7名。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慈龙骏从学生时代就选择了一条坎坷不平、游移动荡、艰苦劳顿的工作。大学毕业后,她主动请缨去新疆工作,后来因为考取了研究生而未能成行。1958年,当她学有所成之时,她的第一选择仍然是到新疆去,到大沙漠去。

劝不动她的人说她死心眼,也有人说她是为了心上的恋人,她并不在乎。“我是学治沙的,不去新疆去哪儿?”她的想法就这么简单。这一去就是整整22年。

1978年出席全国科学大会之后,慈龙骏作为女科学家代表常常出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一些会议,并上了报纸和画报,还有一位作家写了《大漠之华》的文章宣传她的事迹。她可以算有点小名气了,吃了20多年的苦,也该过点潇洒的日子了。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领导也想让她做点什么事,但她考虑到要为新疆人民在治沙上再做些工作,知识更新是十分必要的。她决定赴美国康奈尔大学农业与生命学院攻读博士学位,系统掌握全新的知识。当时她已45岁,有人好心地劝她,听听课就行了,要在康奈尔读博士太难了,读学分和年青人一样考试,没有任何特殊优惠。

在她读学位时爱人已经学成回国,家中既没有积蓄又无亲友给予经济上的帮助,她必须边工作边读书。不仅如此,还有两个上学的孩子靠她供养,困难重重。她选读了十几门课,主要课程考试都得了A。她结合中国的问题运用新兴科学理论和技术完成的博士论文《土地评价和专家系统》,这是一项制定战胜威胁未来干旱土地退化的有效计划所必需的土地评价分类系统,完全能够在世界其他地区使用。

在慈龙骏毕业的头一年,中国科学院聘她接任一个研究所的所长职务,她考虑到工作需要自己应无条件接受。为此她辞去了在美国的工作。为了提前论文答辩,她连续26天身子没挨床板,在试验室里度过。当时她已持有“绿卡”,并且是康奈尔大学的固定成员和客座研究员,她的儿女在康奈尔大学念书可以免去非常昂贵的学费和享有医疗等福利,她本人只要再继续在此工作一年多就可以终身享受“提前退休”的种种福利,但她最后依然抉择了回国。

慈龙骏回国后便担任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副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具体主管外事和教育工作。她得到中国科学院和各方面的基金,准备筹建一个景观生态学实验室,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很支持她,迅速组织了一个研究组并招收了3名博士生,同时还筹建一个野外试验站,多次参加考察、野外观测,此时她进行的计算机、工作站所需的一些先进的研究设备也都陆续到达,她立志回报祖国的愿望有了顺利的开端。

1994年林业部邀请她去工作,因为全国防治荒漠化工作将由林业部牵头,同时《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谈判已经开始,他们认为无论是专业功底、外文能力还是实践经验,慈龙骏都无可挑剔。她也顾不上想得太多,就匆匆挑起了全国治沙办公室主任的重任。4年多的工作证明,尽管条件十分艰苦,由于她的努力,中国在国际上防治荒漠化地位已是举足轻重,因而中国人的工作能力得到国际组织的信任。国内工程经过调研、规划和普查而摸清了基本情况,国内外网络也处于筹建和运转之中,这些都与慈龙骏认真、踏实的工作分不开的,无疑将对中国荒漠化防治工作产生十分深远的影响。

出版图书

主要论著

1.慈龙骏,新疆林业科学研究所固沙组.精河县沙泉子沙区梭梭播种初步试验.中国林业科学,1959,5(4):299~309.

2.慈龙骏,赵连珍.新疆沙漠及固沙造林.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63.

3.慈龙骏等.对喀什平原地区人民公社营造防护林的建议.新疆农业科学,1965,(3):110~112.

4.慈龙骏等.新疆农田防护林的营造及其防护效益.中国林业科学,1976,12(1):54~60.

5.慈龙骏等.吐鲁番县群众防风治沙基本经验.中国林业科学,1977,13.(2):20~29.

6.慈龙骏.荒漠绿洲防护林体系建立的原理和技术.见:兰州沙漠研究所集刊(第1号),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71~78.

7.慈龙骏等.新疆防护林体系的建设.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0.

8.Liu.F.,.Ci.L.J.Responses.of.Daminozide-Sprayed“Mcintosh”Apples.to.Various.Concentrations.of.Oxygen.and.Ethylene.in.Simulated.CA.Storage.J.Amer.Soc.Hort.Sci.,.1986,Ⅲ(3):.400~403.

9.张新时王振先,慈龙骏.荒漠植被的合理利用和绿洲生态系统的建立.见:中国植被编委会主编.中国植被.北京:科学出版社,1989,1095~1103.

10.慈龙骏.全球变化对我国荒漠化的影响.自然资源学报,1994,9(4):289~303.

11.慈龙骏.我国荒漠化过程、分布及发展趋势.见:铁铮等主编.用绿色迎接21世纪,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5,230~236.

12.慈龙骏.世界防治荒漠化新进展.见:中国治沙暨沙产业学会主编.中国治沙暨沙产业学会论文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36~39.

13.李强,慈龙骏.神府东胜矿区景观生态异质性分析与景观生态建设.干旱区资源与环境,1996,10(2):62~68.

14.卢琦,慈龙骏.农用林业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世界林业研究,1996,9(2):39~49.

15.刘爱民,刘玉平,慈龙骏.毛乌素沙区的气候变化及人为活动特征的分析.干旱区资源与环境,1996,10(4):8~18.

16.Ci.L.J.Land.Degradation.and.Desertification.in.Climate.Change.WMO/UNEP..London:.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6.

17.Ci.L.J.Land.Evaluation.and.Expert.System.for.Combating.Desertification.Beijing:.China.Forestry.Publishing.House,.1997.

18.Ci.L.J.Ecological.Landscape.Effects.of.Windbreak.Systems.in.Desert.Zone.of.Western.China.The.Journal.of.Chinese.Geography,.1997,.7.(2):.13~23.

19.慈龙骏,吴波.中国荒漠化气候类型划分与中国荒漠化潜在发生范围的确定.中国沙漠,1997,17(2):107~112.

20.慈龙骏,卢琦,杨有林.荒漠化与气候变化的相互作用.世界林业研究,1997,10(1):8~14.

21.卢琦,慈龙骏.农林间作系统辐射传输的动态仿真模型.见:信息生态学研究.第一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142~155.

23.刘爱民,慈龙骏.荒漠化过程中人为影响的系统分析.自然资源学报,1997,2(3):211~218.

24.卢琦,阳含熙,慈龙骏.农林间作系统辐射传输对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生态学报,1997,17(1):36~44.

25.慈龙骏.中国的荒漠化及其防治.林业科技管理,1997,(2):9~12.

26.卢琦,慈龙骏.中国荒漠化灾害评价、防灾减灾对策及受影响地区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国沙漠,1998,18(增1):167~171.

27.慈龙骏.我国荒漠化发生机理与防治对策.第四纪研究,1998,(2):98~107.

28.吴波,慈龙骏.五十年代以来毛乌素沙地荒漠化扩展及其原因.第四纪研究,1998,(2):165~172.

29.吴波,慈龙骏.毛乌素沙地荒漠化的发展阶段和成因.科学通报,1998,43(22):2437~2440.

30.刘玉平,慈龙骏.毛乌素沙地草场荒漠化评价的指标体系.中国沙漠,1998,18(4):366~371.

院士入围

2011年8月17日,中国科学院公布了2011年中科院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名单。原增选有效候选人为314人,进入初选名单的为145人。其中年龄最小的40岁,而最大的76岁,为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候选人,供职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荒漠化防治、景观生态学专业的慈龙骏女士。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