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思杰

更新时间:2024-04-22 10:20

戴思杰,1954年3月2日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市,华裔旅法导演、编剧、作家。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1971年,戴思杰作为知青在四川雅安荥经县山区插队落户,接受再教育。1974年,结束在雅安的知青生活,于1977年考入四川大学历史系;

1982年,戴思杰考取了国家第一批公派出国研究生,后考入南开大学西方艺术史系攻读硕士学位。在补习一年半西方文化史、美术史及法语后,于1983年年底赴法留学;

1984年,戴思杰在法国先后考入巴黎第一大学艺术学院和卢浮宫学校学习艺术史、攻读导演专业博士。一年后,他改考法国国立高等电影学院,学习三年电影。毕业后定居法国,戴思杰开始拍摄电视剧、电影;

1985年,戴思杰在法兰西艺术学院就读时拍了第一部片子《高山庙》,获得威尼斯电影节青年导演短片奖。

写作经历

1974年,在四川荥经县时,戴思杰将写作的小说寄给了沈从文,沈从文用毛笔亲自圈点过的修改稿寄了回来。后来他一直鼓励戴思杰写作,却告诫他不要急于发表。唯一一次,沈从文主动说让戴思杰发表一两篇作品。在1982年时,有本期刊叫《花城》,戴思杰选了一篇拿去让主编发表,结果被退了回来;

2000年,戴思杰的处女作,以知青生活为背景、用法文创作的小说《巴尔扎克与中国小裁缝》在法国出版后销至50万册,并很快有了二十几个国家的不同版本,在19个国家销售并荣获5个奖项,并在第二届意大利格林扎内·卡沃尔电影节获得文学电影剧本创作奖;

2003年,小说《巴尔扎克与中国小裁缝》发行量超过了100万,英文平装本持续10周登上纽约时报书评周刊畅销榜,同年10月,发表第二部小说《狄的情结》(又名《狄先生的情结》,台译:释梦人),并获得法国文坛费米娜奖,同时被提名法国龚古尔文学奖和美第奇文学奖两个文学奖;

2007年1月,戴思杰第三部小说《某夜,月未升》出版。

导演经历

1985年,在法兰西艺术学院毕业后,戴思杰曾先后执导了《牛棚》、《吞月亮的人》等法国影片。此外,他还写过两部反映华人生活的电视剧《还我的名字》和《张王李赵和其他的人》,均已拍摄播出;

2002年,由戴思杰自编自导的首部电影《巴尔扎克和小裁缝》获准在中国境内拍摄,该片在第55届戛纳电影节上作为注目单元的开幕电影首映。次年,该片则提名第61届美国金球奖最佳外语片,并参与香港第二十五届法国电影节和康城影展;

2006年,戴思杰筹备三年之久,开始自编自导同性题材电影《植物学家的女儿》。而由于题材敏感,因此没有成为中法合拍片,而转向与电影背景相似的越南拍摄。其实在2003年,戴思杰就已经赴越南选好外景地,但是由于非典不得不延期,而非典过后又苦于找不到气质相符档期合适的女演员,三年后终于锁定内地演员李小冉,同年,该片获得蒙特利尔电影节最流行的影片奖。拍完《植物学家的女儿》后,戴思杰回到法国重新开始写小说,因为用法文写小说需要很多时间,所以写得很慢,两三年才写一本;

2012年,戴思杰回国照料父母时,峨眉电影制片厂厂长何世平邀请他参与拍摄电影《夜孔雀》;

2013年,戴思杰与诗人北岛一起作为中国作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2015年,戴思杰执导了爱情文艺片《夜孔雀》,而该片则入围了第20届釜山国际电影节亚洲电影之窗单元,同年7月,凭借小说《巴尔扎克与中国小裁缝》获得第22届意大利GIUSEPPEACERBI国际文学奖,8月,执导的《夜孔雀》入围了第40届蒙特利尔电影节主竞赛单元,9月,其执导的《夜孔雀》获得第40届蒙特利尔电影节最佳中国电影金奖;

2017年,执导爱情电影《猎梦人》。

主要作品

文学作品

导演作品

获奖记录

人物评价

戴思杰能拍出《巴尔扎克和小裁缝》这样一部细腻抒情的爱情片,很让人想不到。戴思杰是个让人捉摸不透的人,他的任何一个创作,可以说各有各的风格和气质,有时会让他的读者气恼于他的任性,但又不得不佩服他的能量和创造力,而他自己也享受着这种与读者捉迷藏的快乐(网易网评)。

戴导是一个很返璞归真的导演,我非常喜欢他的人生态度,和他对艺术的理解(演员刘亦菲评)。

戴思杰从容超然的笔调融合了西方现代的叙事策略和东方传统思想。《狄的情结》在小说结构上更为复杂,更为巧妙,文笔更为成熟,更为丰富,语言也更为饱满。而《巴尔扎克与中国小裁缝》从题材把握的力度上,从留在字里行间的创作激情上更胜一筹(中华读书报、凤凰网评)。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