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波佩斯库-普楚里

更新时间:2023-05-27 22:35

扬·波佩斯库-普楚里(Ion Popescu-Puţuri;1906年5月28日,卡斯特拉诺瓦,——1993年,布加勒斯特。)罗马尼亚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历史学家、作家、新闻工作者,博士、研究员、教授,罗马尼亚共产主义运动和工人运动老战士。前罗马尼亚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委员、罗马尼亚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历史和社会政治科学研究所所长,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国务委员会副主席,罗马尼亚-中国友好协会主席。

人物传记

工人阶级作家

1906年5月28日生于罗马尼亚多尔日县卡斯特拉诺瓦乡普楚里村,出身中农家庭,读到高中六年级。1926——1927年在罗马尼亚铁路克拉约瓦州分公司当业务员,并积极参加工会组织的各种活动,倾向于共产主义。1926年9月15日开始在克拉约瓦无产阶级文化杂志上发表诗歌。1927年2月——1928年7月任社会文学杂志《新思想》的编辑。他曾使用迪努·西米翁、尼·杰罗姆、扬·普楚勒阿努、伊·普楚里·普里姆勒等化名,在《新思想》、《无产阶级文化》、《星期日的人》、《树枝》、《当代》、《晨星》、《火花报》、《罗马尼亚解放报》等报纸、杂志发表文章。1927年被反动当局逮捕,在吉拉瓦监狱关押了五个月,由于缺乏证据,法院将他释放。1927——1929年在工人农民阵营的报纸《前进》工作。1929年再次被逮捕,1929——1932年的三年间先后被关押在多夫塔纳和特尔古奥克纳监狱。

革命活动

1932年,扬·波佩斯库-普楚里加入罗马尼亚共产党(1948——1965年称罗马尼亚工人党)。1932——1933年在罗共奥尔特尼亚州委员会工作。1933——1934年任罗马尼亚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指导员、罗共中央候补委员、雅西县党委书记。1934——1935年任罗马尼亚共产党布加勒斯特州委员会组织书记。1935年任罗马尼亚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群众组织指导员。1936年5月参加了在捷克斯洛伐克召开的罗马尼亚共产党第五次代表大会,当选为罗马尼亚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书记处成员,任反法西斯杂志《记者》的主编。1938——1939年任罗马尼亚共产党奥尔特尼亚州委员会书记,1939年被指责不能充分理解党的规则,有“反党”倾向,被从中央委员会除名,之后,他短暂赴德国。1940年在“国际红色救济会”从事地区领导工作。1940年秋天再次被逮捕,被关押在卡拉卡尔监狱,之后转移到特尔古日乌集中营,1941——1944年任监狱党组织书记,受党的委派组织狱中同志越狱。1944年8月,他协助格奥尔基·乔治乌-德治等人成功越狱。

权威理论家

1944年8月23日罗马尼亚起义后,8月24日,扬·波佩斯库-普楚里从特尔古日乌集中营中被释放,任罗马纳特县党委书记。1944——1947年任布加勒斯特州党委书记,负责文化和艺术工作,与列昂廷·拉乌图约瑟夫·基希涅夫斯基、奥菲利亚·曼奥勒和尼古拉·莫拉鲁一起负责党的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1947——1951年5月29日任国家通讯社-罗马尼亚通讯社(罗通社)社长。1951年5月29日——1954年5月18日任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国家计划委员会副主席,1954年5月18日——1955年3月17日任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副部长。1955年12月7日——1959年2月7日任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驻匈牙利人民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

1958年9月——1961年4月任罗马尼亚工人党中央委员会驻《和平和社会主义问题》杂志编辑委员会代表,该杂志是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合办的理论性和报道性刊物。1961年4月1日——1989年12月22日任罗马尼亚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历史和社会-政治科学研究所所长。1960年6月20日至26日在罗马尼亚工人党第三次代表大会(罗共“八大”)上当选为罗马尼亚工人党中央委员。1965年7月19日至24日在罗马尼亚共产党第九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罗马尼亚共产党中央委员,在1969年8月6~12日罗共“十大”、1974年11月24~27日罗共“十一大”、1979年11月19~23日罗共“十二大”、1984年11月19~22日罗共“十三大”和1989年11月20~24日罗共“十四大”上连续当选为罗共中央委员。1965年8月21日在罗马尼亚第五届大国民议会全体会议上当选为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国务委员会委员,1985年4月1日在罗马尼亚第九届大国民议会第一次会议上当选为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国务委员会副主席。1971年3月8日任罗马尼亚广播电视全国委员会成员,1978年9月11日任罗马尼亚社会主义文化和教育委员会委员和执行局成员。1975年2月任罗马尼亚-中国友好协会中央理事会主席。1975年任罗马尼亚第15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组织委员会主席。

扬·波佩斯库-普楚里是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第三、五、六、七、八、九届大国民议会代表。1959年5月17日——1961年3月5日当选为克拉约瓦州阿尔卡尼选区大国民议会代表(补缺选举),1965年3月7日——1969年3月2日当选为奥尔特尼亚州卡斯特拉诺瓦选区大国民议会代表,1969年3月2日——1975年3月9日当选为多尔日县列乌选区大国民议会代表,1975年3月9日——1980年3月9日当选为普拉霍瓦县锡纳亚选区大国民议会代表,1980年3月9日——1985年3月17日当选为久尔久县卡卢加勒尼选区大国民议会代表,1985年3月17日——1989年12月22日当选为布加勒斯特市尼古拉·蒂图勒斯库选区大国民议会代表。

阶级斗争的千里眼

在罗共中央历史和社会-政治科学研究所所长的位置上,扬·波佩斯库-普楚里垄断了罗马尼亚共产主义的历史发言权:作为阶级斗争的透视者,控制着过去、现在和未来。

在1979年11月的罗马尼亚共产党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上,尼古拉·齐奥塞斯库受到罗共元老康斯坦丁·珀尔伏列斯库的批评时,扬·波佩斯库-普楚里率先站出来维护齐奥塞斯库,他和乔治·马科斯维库、列昂廷·拉乌图三位老同志严词驳斥了珀尔伏列斯库,通过这个举动,他和其他许多人为树立齐奥塞斯库的“个人崇拜”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功绩和评价

在1961年,扬·波佩斯库-普楚里担任罗马尼亚工人党中央委员会直属党史研究所所长。此后,他领导该研究机构长达二十八年。关于扬·波佩斯库-普楚里及其领导下的研究所,前驻华大使罗明(拉穆鲁斯·布杜拉)的夫人、曾长期在该研究所工作的历史学家萨安娜教授回忆:“他是一个罗马尼亚人,也是一个知识分子、地下党员,当过罗马尼亚通讯社的社长,以后又当了罗马尼亚驻匈牙利大使,1956年正好赶上过匈牙利事件,从匈牙利回来后就成为研究所所长。普楚里上任后,提出了好多改革方案。我认为,他的改革方案本身就是当时罗马尼亚独立自主政策表现的一个方面。他提出:“ 我们为什么需要党史研究所,我们应该把党史包括在罗马尼亚史之内,主要的是研究罗马尼亚史之内的党和工人运动、民主运动到底起了什么样的作用,它们的地位是什么。” 所以,1966年党史研究所就把名字改成罗马尼亚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历史和社会-政治科学研究所。研究所改名之后,它的研究范围就广了,包括罗马尼亚史、群众组织的历史、军事历史、罗马尼亚的社会制度的发展和形成,还包括历史研究的理论问题,如历史哲学部分。新的研究内容还包括有国际问题,一部分是工人运动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另一部分是民族解放运动史、现代资本主义制度的社会政治思想体系研究。”

“当然除了这些之外,我们还整理档案,特别是很重要的历史性照片,重要事件的照片,用很科学的体系把它选编在一起,搞了一个照片库,那些都是罗马尼亚现代史上最好的照片。我至今记得,乔治乌-德治的照片在我们所里有12756张,而齐奥塞斯库从1965年到1979年的照片有3806张。我们研究所还办了两个杂志,一个是理论性的杂志,一个是普及历史知识的杂志。它们的质量都非常高,因为编辑部对稿子的要求是非常高的。更为重要的是,这两个杂志社好像摆脱了僵化的政治指导思想,每一期里面都有一些新的东西,内容非常好。所里的工作人员也是比较多的,一部分是历史研究者,其他人不知道是以什么样的原则挑选的。我们围际部的研究人员都是在所研究的那些国家习过,像我在中国学习过,研究波兰的在波兰学习过,负责匈牙利的则是一个匈牙利族人。所以,我们整理资料、写文章的时候,都懂那些国家的语言和历史。”

“1966年和1967年以后,所里对研究人员在科学知识方面的要求比政治方面的要求要高了。以前,研究所里有一些普通工人出身的所谓研究人员,他们连一些错字什么的都改不了,糟糕透了。所以,总得有一些读书的人来给他们改文章或资料。后来就不是这样了,因为绝大部分研究人员都是大学生博士生。不仅如此,研究所也可以招博士研究生。所以,我们一部分研究人员是在布加勒斯特大学历史系获得的博士学位,另一部分就是在研究所内获得的学位。另外,研究所在雅西克卢日还建有分所。在布加勒斯特有一个“罗马尼亚共产党党史、罗马尼亚革命和民主运动历史博物馆”,它的前身是农民博物馆,1956年以后就变成了党史博物馆,也是属于我们研究所。研究所的图书馆有9万多本书,对现代史最重要的作品都可以在那找到(包括罗马尼亚国内的和国外的),有7500份杂志和报纸,还有不少档案资料,其中包括从各国带来的微缩胶片。一般来说,我们的研究条件是非常好的。实际上我们的研究水平很高,因为我们有特殊的待遇,比如说可以看档案,可以看图书馆党库的书籍等。我们那里的研究人员特别认真,他们知道作为历史学家的责任是什么,当然发表东西时要按党的要求,但内部材料的科学价值非常高。”

“有一段时间,我们的所长(扬·波佩斯库-普楚里)有个想法,要把这个研究所和其他的科学院组织的研究所合并到一起。他努力地要做到这一点,是因为他认为不需要党有一个独立的研究所,因为科学院已经有了历史研究所,罗马尼亚的历史应该是统一的研究。为了这个改革计划,他做了好多好多工作,但最后也没能做到。我想,当年他要是真的将几个历史研究所合并了的话,党史研究所在1990年解散的时候,资料不会大量丢失,研究人员的境遇也不会那么惨的。比如,我刚说的那些照片大部分都丢失了。一些对共产党和社会主义怀有敌意的人员说:“ 这些照片都不是工人阶级的,扔了算了。” 但是,后来还是有一个聪明的人说要把它搬到科学院的图书馆。丢失了多少我不知道,但是,我估计会有一些损失。其实,我们的研究人员是很好的。当然,也有一部分人是学党史的,其中有一个研究员就专门研究共青团的历史。共青团的历史很短,有什么好研究的?我们研究所确实有一些这样的人。可总的来说,特别是研究国际问题的那些人,还有研究共产国际的几位水平都特高。据我所知,这个研究所出版了166部很重要的历史作品。除此之外,还编了许多文献:承担了不少课题,如1907年的农民革命,罗马尼亚和特兰西瓦尼亚的统一的文献和研究材料,1919--1939年期间罗马尼亚外交政策的材料,1848年罗马尼亚的民主革命等。”

最后岁月

1989年12月22日罗马尼亚革命后,1990年2月12日,罗马尼亚政府发布第136号令,废除罗共中央历史和社会政治研究所。此后,扬·波佩斯库-普楚里过着平静的退休生活。1993年,扬·波佩斯库-普楚里在布加勒斯特逝世,享年87岁,葬于切尔尼卡修道院墓地。

对华友好

扬·波佩斯库-普楚里长期致力于罗马尼亚和中国的友好关系。1978年4月,罗中友协、罗马尼亚对外文协邀请中国对外友协和中罗友协代表团对罗马尼亚进行友好访问。1978年10月,扬·波佩斯库-普楚里和夫人应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的邀请访问中国。

1979年3月,国际历史学会主席、联邦德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埃德曼教授致信中国社会科学院,邀请中国历史学家参加将于1980年8月在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举行的第15届国际史学大会。他说,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和崇高的国际地位,如果中国史学会参加国际史学会一定会受到普遍的欢迎。同年,罗马尼亚第15届国际史学大会组织委员会主席扬·波佩斯库-普楚里也先后向陆续到访的中共中央编译局局长王惠德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副所长、《历史研究》杂志主编黎澍发出了同样的邀请。为中国重返国际历史科学大会作出了贡献。

1984年6月,新华出版社出版《今日罗马尼亚》。当时的罗共中央历史和社会-政治研究所所长、罗中友协会长扬·波佩斯库-普楚里和中国前驻罗大使、中罗友协副会长陈叔亮

著作

扬·波佩斯库-普楚里著有《莉莉娅》(1926年)、《两根稻草和三头驴》(1940年、1946年)、《童年》(1945年)、《监狱日记》(1945年)、《奥尔贝卡尼》(1950年)、《春天的使者》(1961年)、《思想在棺材中也不死亡》(1963年)、《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和新闻工作者》(1964年)、《第一国际和罗马尼亚》(1966年)、《革命旗帜的旗手,生命的召唤和革命武装斗争,罗马尼亚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的建立和开创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伟大壮举》(1971年)、《检查信件》(1972年)、《罗中人民团结友好的传统》(主编,1973年)、《创作灵感》(1984年)、《历史题材》(1986年)、《历史和革命》(1987年)。

扬·波佩斯库-普楚里亲自主持编辑《罗中人民团结友好的传统》一书,并于1973年由罗马尼亚政治出版社出版。正如此书标题所揭示的那样,它是一部罗中友好关系的真实记录。是一部中罗人民友谊的珍贵文献。

荣誉

扬·波佩斯库-普楚里曾荣获多项功勋奖章和荣誉称号:“文化功勋”二级骑士勋章(1947年)、一级劳动勋章(1956年)、“罗马尼亚共产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奖章(1961年)、一级“八·二三革命”勋章(1964年)、一级“图多尔·弗拉迪米列斯库”勋章(1966年)、一级“祖国保卫者”勋章(1966年)、“社会主义劳动英雄”和“铁锤和镰刀”金星勋章(1971年)。

1976年5月26日,扬·波佩斯库-普楚里在70岁寿辰时被授予“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之星”一级勋章。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