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7-03 20:05
《拍卖第四十九批》美国作家托马斯·品钦所著的长篇小说,该小说讲述了一个情节如迷宫般盘曲复杂,结局也扑朔迷离的故事:女主人公奥狄芭接到来自律师事务所的一封信,她的已故前男友皮尔斯指定其为遗嘱执行人。在调查整理皮尔斯产业的过程中,奥狄芭似乎发现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存在着一个名为“特里斯特罗”的地下组织。
故事发生于1964年夏的加利福尼亚。女主人公奥狄芭是一位20世纪美国典型的家庭主妇,从一次冷餐会回到家后,她发现自己已被她的已故情人、加利福尼亚房地产巨头皮尔斯提名为他的遗嘱执行人。该故事,于奥狄芭离开洛杉矶赴皮尔斯的“大本营”——圣纳西索进行遗产调查事宜展开,而调查过程中的许多发现,都毫无例外地指向一个古老而神秘的地下邮政系统——特里斯特罗。于是,针对该组织,奥狄芭展开了一系列调查,然而她的追踪,却没有任何明确的结果,她好像一直在接近真相,答案却又似是而非。纷繁杂乱的线索使奥狄芭陷入迷茫,她永远也无法确定是否真的存在着“特里斯特罗”,或者她自己只是皮尔斯设置的骗局受害者,又或者一切都是她自己的疯狂幻觉。作为“第四十九批拍卖品”进行拍卖的一组邮票,似乎成为解开特里斯特罗之谜的关键,然而,该故事却在拍卖会即将开始时,戛然而止在奥狄芭的茫然等待中。该作品共六章。
人文背景
美国历史上的女权主义浪潮,不仅触动了美国的法律和宪法,而且极大地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美国女权主义第一次浪潮始于19世纪40年代末,终于20世纪20年代;第二次浪潮起于20世纪60年代,止于20世纪80年代末。
美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女权主义浪潮正式起始于1848年7月19日,那一天约100名美国妇女和部分男性云集于纽约州的塞尼卡·福尔斯村,召开了美国历史上第一次以女权主义为主题的妇女代表大会。大会经过讨论和辩论后,通过了一份堪称美国妇女解放运动史册的文件——《权利和意见宣言》,宣言中阐述了男女平等的权利。美国女权主义第二次浪潮,在黑人民权运动的启发和鼓舞下,一部分白人中产阶级女性,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掀起了美国历史上的第二次女权主义浪潮,为自己的平等权利而斗争。
在《拍卖第四十九批》小说中,作者塑造了一位勇于反抗的女性形象奥狄芭,而该作品出版的时间,也正值美国妇女运动的第二次浪潮,品钦意在赞扬女性的反抗精神。品钦不仅赋予了主人公奥狄芭强烈的历史感和时代感,也有力地颠覆了当时流行的“男权话语”。奥狄芭的反抗,体现了20世纪60年代普通美国妇女寻求自我的心路历程。
美国官方邮政肇始于19世纪中叶帝国版图迅速扩张、美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倍增的时期。美国政府于1845年前后进行了邮政大改革,削减邮资,挤垮了大多数独立邮路。从1847年开始,美国共发行了4000多枚关于美洲历史的纪念邮票。作者将美国19世纪中叶邮政史上的文化冲突,收录在《拍卖第四十九批》小说中。
《拍卖第四十九批》小说中,90高龄的索斯手上戴着一枚刻有W.A.S.T.E.字样的金戒指,该戒指象征美国土著曾经拥有的北美大陆。
奥狄芭·马斯
女主人公奥狄芭·马斯,家庭主妇,她的情人是加利福尼亚州的地产巨子皮尔斯·尹维拉前蒂。皮尔斯给奥狄芭留下了一笔巨大遗产。在对一切茫然无知而又疑虑重重的情况下,她踏上了遗产调查之路。
她感觉自己就像一个被囚禁于魔塔中的少女,虽然她想要逃避,想要寻找逃跑的出口,但“处处都是塔”,她永远也摆脱不了被拘禁的命运。施了魔法的塔楼,犹如一座没有出口的迷宫,让奥狄芭迷失其中,无力摆脱。凭着本能和“女性的狡黠”,奥狄芭能够注意到潜望镜酒吧厕所地上画的加了减音器的喇叭,能够发现长达八百年的邮政伪造,能够在《信使悲剧》的剧本里追踪到线索,还能够在维斯珀黑文院里捕捉到信息。但是这些纷至备来的信息让奥狄芭陷入了困境,她始终没能解开特里斯特罗之谜。奥狄芭一直在苦苦追寻,好几次都好像是要逼近了真相,然而最终依然是一无所获,答案依旧在风中飘荡。
奥狄芭疲于追寻,爆炸殷的信息使她身陷其中无法自拔,但一切的努力最后都只是徒劳的。奥狄芭茫然无助,几近崩溃,她无法辨明她所经历的一切是真实的存在还是出于她偏执狂的想象,从而陷入了真实与幻想的困境。在错综复杂又不给予出口的迷宫中,奥狄芭迷失了自己,再也无法回到以前的生活中去了。
冲突与对抗
对抗是《拍卖第四十九批》小说的显著特征,也是解决冲突的有效途径。官方邮政系统的权威无法阻挡民间邮政系统为寻求公正与权力而做出的对抗;以实现标准化为主要目标的工业社会无法阻挡奥迪帕对个性与创造力的追寻;封闭孤立的当代人际社会同样无法阻挡奥迪帕为实现沟通所做出的努力。
奥狄芭离开洛杉矶赴皮尔斯的“大本营”——圣纳西索进行的遗产调查事宜逐步展开,而调查过程中的许多发现,都毫无例外地指向一个古老而神秘的地下邮政系统——特里斯特罗。
作为“第四十九批拍卖品”进行拍卖的一组邮票,似乎成为解开特里斯特罗之谜的关键,然而,《拍卖第四十九批》小说,却在奥狄芭等待拍卖会即将开始时戛然而止。
尽管迷宫式的叙事、不确定的结局增加了把握此故事的难度,该小说中却始终有一条清晰而明确的线索贯穿始末——冲突与反抗。
1、两个邮政世界的冲突
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反抗浪潮风起云涌:青年反抗传统文化,民权运动此起彼伏。品钦鼓励人民反抗不公,在《拍卖第四十九批》作品中,作者塑造了两个邮政系统,而处于社会边缘状态的特里斯特罗邮政系统正是传递着作者所赞扬的反抗精神。
在该小说中,主人公奥狄芭将支离破碎的调查线索拼凑出了一个“地下邮政世界”,这个世界以特里斯特罗邮递系统的存在和运行为标志:它是一个16世纪起源于荷兰,活跃于欧洲的私营邮政系统,在反抗当时垄断神圣罗马帝国的官方邮政通信系统——图尔恩和塔克西斯失败后,并没有真正消亡,而是于19世纪中叶进入美国以隐匿的身份生存下来,并与美国的快马邮递系统竞争过,试图破坏和颠覆美国官方邮政系统。其标记是一个装有弱音器的邮递号角。
特里斯特罗后来成为活跃在美国加州等地的反政府民间邮政组织,以自己的一套神秘的传递方式为所有非主流社会的人提供秘密服务。
品钦用特里斯特罗王国代表了另一个世界,一个秘密的地下美国。它由被取消了继承权的失意者组成,是少数族裔、流浪汉、失业者、同性恋、贫穷的劳动者、极端分子、被社会看成“渣滓”的乞丐、吸毒者、娼妓、盗贼等社会“弃儿”的家园,是恐惧与忧伤的美国。“他们虽然生活在美国,却享受不到美国的好处,美国梦已成空”。
于是,他们默默退出美国社会,通过印有W.A.S.T.E.标记的特利斯特罗信箱进行沟通。相比之下,地上世界的人往往自诩为“上帝的选民”,他们高傲蛮横、愚昧无知。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与地上世界的虚伪、封闭、乏味相反,特利斯特罗邮政系统却是“某些美国人民用来真正沟通思想的通信网,他们把谎言、日常例行的叙述,则留给官方的邮政系统”。
奥狄芭在皮尔斯留下的邮票中见过此标记,在酒吧的厕所间里、在悠游弹公司的一个工程师画在纸上的图案中、在洗衣店的布告牌上、在公共汽车的座位背部等众多地方均见到过它,这说明作为正统的美国邮递系统的对立面,特里斯特罗邮递系统不仅存在,而且还相当活跃。
尽管特里斯特罗经常以神秘、隐蔽、疯狂的形式“出现在黑暗的夜里和远离大路的地方”,它的成员却处在社会下层的被社会抛弃的各种不幸的人。他们把垃圾桶作为自己信息的传递渠道,这暗示出他们是一个被社会丢弃、被社会“剥夺了继承权”的阶层,但这一系统却被视为“代表存在的神圣一面”。
他们有自己的信念、意志和生存方式,并与国家垄断的邮政系统进行不懈的反抗,它的代号为W.A.S.T.E.(We Await Silent Tristero’s Empire:“我们”静候特里斯特罗帝国)。他们的弱音邮递号角标志,也暗示出他们要破坏传统通讯方式的决心。
而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是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代,当时许多青年人开始反抗其父辈所持有的传统价值观,各种社会矛盾不断激化,传统价值观念土崩瓦解,人们一度陷入恐慌和迷茫。尤其是学生参加了政治抗议活动,并且爆发了许多反对越战的游行抗议活动。
人们也开始更加关注妇女和各色人种为争取更多权利而进行的不懈反抗。品钦借此意在说明凡有压迫,必有反抗,可以看出,品钦对社会中的弱势群体投以理解与同情。
2、理想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冲突
对美国人来说,个人主义等于其生命攸关的身份认同。从很大的程度上讲,美国理想世界的个人主义形式是让参与者追求自身内在的更高的精神境界。
然而,这一文化遗产却随着当今社会化生产、垄断资本主义和标准化消费观念的深入发展而岌岌可危,使自主性和独立性、个性自由和多样化的发展受到压制,人们甚至宁愿牺牲个人主义以便摆脱烦恼。理想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冲突由于“美国是一个根据理想观念建立起来的国家”而更为明显。
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社会,是以大机器生产为特征的后工业群体社会完全抹杀了创造力和个性,崇拜金钱、千篇一律、强调统一规则,毫无创新可言。
在调查皮尔斯遗产的过程中,奥狄芭来到了皮尔斯拥有部分股权,并与政府签约的公司——悠游弹。奥狄芭发现皮尔斯所倡导的工业统一性造成了美国梦的破产,个人主义与创造力被忽视、抛弃,美国也因此陷入了陈腐概念的无限复制。
人们愈发丧失独立性,唯有在集体中才得以生存。这种社会环境也正是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主要的背景。《拍卖第四十九批》中的女主人公奥狄芭生活在千篇一律、丧失个性的社会环境中,作为一个普通的美国中产阶级家庭主妇,她能够不断冲破社会的束缚,勇于在追寻中追求自我,也因此成为“西方追寻文学中屈指可数的女英雄。”奥狄芭在收到皮尔斯的来信时,她断然决定接受委托成为遗嘱的执行人,这何尝不是为了摆脱生活中那些“或多或少是雷同的”日子,摆脱她在“圆塔的囚禁”,摆脱那日复一日、千篇一律的美国文化。
“现代精神荒原”——成为20世纪美国社会文化的代名词。科技力量的不断壮大,试图填补人们精神的空缺。然而,这种填补却满是残缺与漏洞,科技虽能为人类谋福,却也避免不了可能带来的消极后果,与社会财富伴随而来的是人性的扭曲与交流的匮乏。
人与人之间真正的沟通已经微乎其微,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创造的封闭世界中。品钦在小说《拍卖第四十九批》中便强调了沟通的重要性。他所塑造的女主人公努力在反抗中跨越沟通的屏障,从而寻求人性的光辉。
奥狄芭所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封闭自我的精神荒原。她与自己的丈夫始终无法交流,似乎被一扇透明的门所阻隔。他们仿佛生活在由这扇门所隔开的两个世界当中,终究无法跨越心与心之间沟通的屏障。
在该小说的开端,皮尔斯的信引起了奥狄芭对过往所有有关皮尔斯的一切的回忆,这回忆进而使她感到“被暴露,被愚弄,被羞辱”,以致变得“惊慌失措”。她的丈夫此时的出现成为奥狄芭唯一的依靠,然而面对妻子的求助,他却视而不见,并自顾自地说起自己工作的苦恼。
当奥狄芭最终决定踏上圣纳西索之旅,追寻真相时,两人的分别却没有恋人间的不舍与绝望。两人分开期间,虽然也有信件的往来,内容却只是例行公事般的问候。以至当她收到丈夫的来信时,她有一种“信中将没有什么信息”的直觉,因而她将注意力转向信封,寻求遗产调查的线索。
面对一个由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所填满的闭塞的世界,奥狄芭始终渴望沟通,希冀一座由灵魂搭起的桥梁。在追寻线索的途中,奥狄芭试图与一些事件相关人员进行交流,期待找寻遗产中所隐藏的秘密的任何线索;奥狄芭曾被人拒绝、忽视。奥狄芭感受到的,曾是社会的自我与封闭,她却努力赢得信任,换来沟通的机会。
在沟通的世界里,人际间的等级差别已显得不再重要,奥狄芭在沟通中感受到了平等与自由。尤其在与老水手的接触过程中,奥狄芭产生了一种无比强烈的与之交流的愿望,并“用双臂抱住了那个男人”,他们两人以肢体语言进行了一次心与心之间的精神交流。虽然奥狄芭最终无法从沟通中寻到秘密的真相,但是她却成功地踏出了塔中的孤寂,勇敢地走向大千世界。
寻觅心灵的交流,这也正是作者所推崇的原本存在却几近消失的交流世界。托马斯·品钦在该作品中,构筑了由冲突组成的世界。
在冲突的世界里,停止追寻只会让冲突的碰撞更为强烈,不断反抗才会打破冲突,看见希望。只有在抵抗的过程中人类才能体会到生命的活力,从而抵制后工业社会给平等、创造力、沟通带来的异化。
语言游戏
在《拍卖第四十九批》中,托马斯·品钦采用了含混、种类混杂、不确定、熵般的语言技巧。如采用了悖谬、双关、矛盾语法造成了不确定、模糊和多义性。
如《拍卖第四十九批》小说讲到“那么怎么会有邮递喇叭呢?”作者娓娓道来:“六十年代初,约约戴恩厂有个管理员——这人七岁起严格受到一种末世学的教导,别无他求,目标就是职务和死亡,所受训练使他只会在他一无所知的专门备忘录上签字和承担厂里某一专门工程因技术原因遭到失效的责任,而失败的原因还得先让人专门给他解释清楚。”当想到自寻短见时,“问问人家像他这样处境的人,有没有正当理由不自杀。”
“他精明地假定自杀的人是不会给他回信的,那回信的只有那些不主张自杀的人。”然而,他却用望远镜守望邮箱。这是典型的海勒式句式。这个显然是自相矛盾的逻辑,不仅增强了小说的荒谬和含混性,也反映了后现代工业社会给人造成的混沌感。
贯穿小说始终的古怪字母W.A.S.T.E和一个带弱音器的邮递喇叭,这意味着作者的语言字典里,能指的已经明确了,所指的对象却毫无意义。当写到一位戴“绿帽子又被公司解雇,苦苦思索三周企图自杀时,作者让奸夫在他面前惊诧到:他竟然用了三周的时间,才做决定。”
“如果用IBM709电子计算机,你知道要用多少时间吗?十二微妙。难怪你要被解雇。”这是典型的荒谬调侃。正是这种含混的、矛盾、朦胧、不确定的亦真亦幻,表达了后现代最高的生活现实。
戏仿
《拍卖第四十九批》小说是侦探小说的后现代戏仿之作。传统的侦探小说通常采用谜团——线索——分析——解密的模式,而品钦则颠覆了这一模式,将其延展变形,使追寻的过程无限循环,呈现为谜团——线索——分析——解密——新谜团——新线索,从奥狄芭成为皮尔斯的遗嘱执行人开始,问题的增长速度就超过答案。随着情节的发展,信息不断涌入,一些谜团看似得到了解决,但伴随着解谜的过程,新的谜团又呈几何级数增长,直到该小说结束时,答案依旧遥不可及,该小说因此成为没有结果的追寻。
通过戏仿追寻模式,作者贴切地表达了后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精神状况,以及在荒诞的社会生活中,追寻的虚妄与不可为。
不仅如此,品钦将戏仿还运用在了《拍卖第四十九批》的细节之中。女主人公的名字奥狄芭(Oedipa)与古希腊悲剧人物俄狄浦斯(Oedipus)非常接近,奥狄芭与俄狄浦斯之间的本质联系是追寻。奥狄芭通过追寻皮尔斯的产业要揭发“特里斯特罗”的秘密,俄狄浦斯则通过寻找凶杀案的真相来解决自己的身世之谜。最终,这位古希腊英雄追寻到了真相:自己就是弑父娶母的罪人。而奥狄芭的苦苦追寻却徒劳无功,因为“在一个失去了终极意义的世界里,追寻者的不懈努力注定一无所获。”
除此之外,在该小说中有一支用英国口音唱通俗流行歌曲的妄想狂乐队,这显然是对英国“披头士”风格的仿效;而与奥狄芭共同执行遗嘱的律师与一位少女私奔也明显是对另一位后现代小说巨匠纳博科夫的名著《洛丽塔》的滑稽模仿。无论是“披头士”还是《洛丽塔》,两者都体现了20世纪60年代美国社会的文化思潮:反主流。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正从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过渡,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同时,人们的精神家园却逐渐荒芜,于是青年人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呐喊:反对战争和暴力,主张回归自然,重新恢复作为纯粹的人的生活。把文化思潮变革,通过戏仿的形式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正体现了品钦对文学和艺术的关心,也体现了他对美国社会和文化的独到见解和深刻洞察力。
词语隐喻
熵:熵增原理即热力学第二定律,指当物体获得能量时,这些能量中必定会有一部分以热量的形式散失。在封闭的系统中熵值只会增加不会减少,世界上的熵总是趋向最大值,最终世界上可用来做功的有效能量将不复存在,于是整个宇宙都将归于“热寂”。
人类社会大量的产品和能源被转化成不能逆转的东西,电子垃圾、信息垃圾、塑料和建筑垃圾甚至是太空垃圾越来越多,人类本以为生活越来越方便和舒适了,实际上却在逐步地走向一个生存环境越来越恶化的热寂死亡的状态。因此,“熵”是令人触目惊心的概念,也是托马斯·品钦作品中的核心概念。
品钦在《拍卖第四十九批》中运用多种隐喻勾勒出了一个无序混乱的后现代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人类的灵魂日益枯竭,深陷于无法解释,无法摆脱的困境之中。
在《拍卖第四十九批》中,品钦借该小说人物内法斯蒂斯之口表明“熵是一种修辞、一种隐喻,它把热力学世界与信息流世界连接了起来。”
人类社会就如同一个封闭的孤立系统,物质文明极度膨胀,信息越来越多,但人类的交流越来越空洞,内心也越来越困惑。这一切都表明:“熵”在不可逆转地增大,一切都在紊乱中动荡,一切都显得不确定和模棱两可。
在奥狄芭追寻的过程中,众多的线索和信息渐次展开,犹如一把打开的折扇,呈现辐射状:人物、事件、场景和资料的传递又指向了更多的可能性并引发变化和混乱——奥狄芭得到的信息越多,她了解的反而越少;她对信息的感觉增大了,她周围的“熵”越混乱。于是原本要探寻的“特里斯特罗”的真相反而变得愈加神秘,距奥狄芭越来越远,甚至将她困在了信息之熵中,令“她唯恐它(她的新发现)可能变得比她更大,甚至将她强占。”
奥狄芭的感受表明在现代生活中,伴随着信息爆炸,人们之间的信息沟通和情感交流却日益狭窄,由于对信息的单调重复缺乏准确的把握和理解,甚至缺乏诠释的可能,从而造成人类精神被信息异化,任何意义的追寻都是不可为的。
品钦诠释人类在后现代社会中的孤独空虚隐喻是:塔。在该小说中,奥狄芭想象自己是童话中被魔法囚禁在高塔上的姑娘,但是那之后,他们之间继续发生的一切,实际上从未逃出那塔的禁闭。
“如果那种塔无处不在,而来解救的骑士又不是它的魔法的对手,那后现代的追寻困境还能如何呢?”于是奥狄芭渴望通过理清皮尔斯的遗产来解除内心的迷乱,获得心灵的自由,但令奥狄芭沮丧的是,她费尽心机解决的“特里斯特罗”之谜似乎永远没有答案,奥狄芭永远都逃不出那个被施了魔法的塔楼,最后只能感叹:“啊上帝,是空虚。没有人能帮助奥狄芭。世界上没有谁能。”
其实奥狄芭的困境又何尝不是现代人的尴尬,由于高度物质化、技术化的压迫,人沦为了物的奴隶,空虚、孤独、苦闷时刻压抑着人的心灵,灵魂被放逐到了与世隔绝的陌生世界,被囚禁在了孤塔之中。
《拍卖第四十九批》小说,切入历史话语的裂隙,对确立宏大叙事的生产方式的合法性,提出了严厉的质疑。
——王建平(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拍卖第四十九批》作品,体制虽小而才华横溢。
——仵从巨(山东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托马斯·品钦(Thomas Pynchon),美国作家。曾于美国海军服役两年,并在康奈尔大学获得了英语学位。主要作品:《V.》(1963年),《拍卖第四十九批》(1966年),《万有引力之虹》(1973年),《葡萄园》(1990年),《梅森和迪克逊》(1997年)和《抵抗白昼》(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