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6-26 08:53
教育人类学(Educational anthropology)是应用人类学的概念、原理和方法来研究教育的一门介于教育学与人类学之间的新兴边缘学科。它渗透百科、博取诸家,熔人类学、教育学、社会学、历史学、哲学、文化学、生物学等相关学科于一炉,倡导从人类发展的宏观高度来把握现代教育的本质,打破那种囿于教育本位、以教育论教育的陈陋状况。从人类历史发展上提供了二个全方位考察教育与人的发展的新方法和新维度,促进了传统教育的更新和现代教育的进化。
教育人类学起源于本世纪初的西方各国,最根本的动力是资本主义工业化举动,大工业生产创造了巨大财富,使人类第一次发现了自身的价值和尊严,但又使人置于物的统治下成为机器的奴隶,向人类提出寻找人类发展和解放的新途径的迫切要求;同时大工业生产也使教育与社会相互渗透盘根错节,使人们在对社会的研究和了解时也不得不研究教育,把教育与社会各方面有机地联系起来;再次是文艺复兴运动对人性的解放和对人性的要求,也推动了有关教育与人性的研究;此外,由于教育的陈旧落后,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等,也促进了教育学家向其他学科学习,借鉴其方法,从而促使教育学与人类学的联姻,在共同的目的和发展要求推动了教育人类学的产生和发展。最早提出教育人类学概念的当推19世纪俄国民主教育家乌申斯基,而最早开展这方面研究的是美国教育家休伊特(Hewett),他于1904年到1905年先后在《美国人类学家》杂志上发表了两篇较有影响的论文《人类学与教育》和《教育中的种族因素》,此外是德国舍勒(Max Scheler)和普列斯纳(H?Plessner),在20年代还出现了如阿?胡特的《教育人类学的本质和任务》、格尔曼娜?诺尔的《关于人的教育知识》等论著。随着二战以及战后出现的有关人与教育的各种问题,教育人类学也在参与中得到不断发展,遂渐形成不同于教育学与人类学的独立的分支学科,并发展为以美国为首注重文化人类学方法的文化教育人类学和以德国为首的注重哲学人类学方法的哲学教育人类学两大流派,以及德国应用结构分析方法的结构教育人类学等流派。八十年代,我国教育人类学研究者提出综合型的教育人类学学科框架,即以文化教育人类学为主要研究方法,适当借鉴哲学教育人类283学的概括理论化方法,以研究一般人类教育的发展为主。尤其是现代教育为主(不象文化教育人类学以研究少数民族教育为主),重点探讨人类教育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其特征,可以说是一种注重研究现代教育的教育人类学,认为教育人类学必须从本国教育实践出发,研究本国教育实践面临的各种问题,但是这些问题都是现代教育在不同实践领域中的产物和派生,如果对人类发展与现代教育的互动关系及规律性的东西不理解,就无法对这些问题和现象作本质上的阐述和分析探讨。
教育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很广泛,但主要表现为三大特征:
跨文化比较研究
即能从不同文化角度对某些教育现象和问题进行比较分析考虑,研究其发生发展的动因特点,概括阐述其一般规律,有历史纵向比较和国别横向比较、有宏观比较和微观比较之分,或作水平比较和类别比较.以及主题比较研究之分,应当说,教育人类学的学科性质就决定了它的研究是多维的、跨文化的,至今为止的全部教育人类学研究成果都具有跨文化比较研究的性质。
实地参与调查研究
(field work田野工作),即要求研究者放弃自己的某种固有文化观、深入到某一文化单位中,充当其成员,调查与考察教育过程,是教育人类学研究的最基本手段,对研究者本人的文化观和研究能力的正确发展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释义学研究
即力图在事实研究和理论探讨之间建立起必然的联系,使人与社会与教育建立起意义关系的同时,阐明人的发展规律和进程,从教育的角度来说明人的本质生成、转变和重建,解释教育对人生各个层面--意向、目的、信仰、情感、价值等形成发展的影响,如何在教育中表现出人的本质和人的存在。它注重对本质的演绎,力图从一般现象来把握最深刻的教育与人的关系,达到对尽可能多教育现象的把握。教育人类学认为,对教育的比较研究和实地研究是最基本的研究,没有它们就不会有教育人类学,但仅有它们还不能把握更宏观、更深刻的教育本质,那教育人类学也将永远处于幼年时代,仅能为其他学科提供素材。目前这三个特征在文化和哲学教育人类学那里仍各有倚重,而只有使它们完整有机地表现于学科研究中,才会有更加丰富的教育人类学的学科发展。
对于教育人类学研究方法来说,在社会及人文学科之间的具体方法上常常是通用的,表现出差异的是观点,即方法论原则。教育人类学坚持下列方法论原则:
(1)理论研究和实地考察相结合,即指对目的、任务、人类现状、社会和教育问题作抽象概括或分析推断要同如实地调查、参与观察等教育人种志实际研究相结合;
(2)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即强调按辩证唯物史观思考人和教育现象、对资料作总括性评价和注重采用人类统计法等各种量化手段收集分析数据,对研究作客观的科学描述相结合;
(3)宏观与微观、过程与因果关系研究相结合;
(4)注重多学科协作,开展综合研究。
《教育人类学》以导论式的架构为我们呈现了当前西方教育人类学的前沿进展。第一部分主要论述了人的可塑性问题,涉及人类的教育梦想、个体的完善等;第二部分论述了教育、文化与人类学中的模仿,主要是模仿的意义与形式;第三部分论述了教育全球化与跨文化教育,主要论题有青少年犯罪、他者以及教育的全球化;第四部分展望了教育人类学作为教育的新视角其潜在的发展前景。
《教育人类学》是阐述“教育人类学”这一重要学科的历史、基本概念、原理和最新研究趋势的经典读物,可供人类学研究人员、教育理论研究人员、教育学及文化研究专业的研究生及本科生等参考使用。
前言第一部分 人的可塑性
第一章 教育的梦想
第二章 个体的完善——威廉·冯·洪堡的教育人类学
第三章 工作作为动作语和仪式
第二部分 教育、文化和人类学中的模仿
第四章 模仿作为人类学的一个概念
第五章 教育中的模仿
第六章 作为模仿产物的动作语和仪式
第七章 想象和关于图像的模仿
第三部分 教育全球化和跨文化教育
第八章 青少年暴力
第九章 他者
第十章 教育全球化
展望 教育人类学:教育的新视角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