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03-24 16:50
教育行政是国家对教育这项公共事务的决策、组织、调控和管理的活动,是国家和地方各级教育行政机关对各级各类教育事业的管理。我国的教育行政是在国务院的统一领导下,由教育部、教育厅、教育局、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教育管理部门和单位等具有教育管理职能的部门对教育这一公共事务进行的管理活动。
教育行政主要有三个层面:
第一个是制度层面,包括教育行政的体制、机构、以及学校教育的制度;
第二个是内容层面,它涉及课程行政、人事行政、财务行政和设施管理;
第三是方法层面,教育行政工作者要通过立法与执法、规划、督导、评估等手段,来推动教育事业朝着预定的目标发展与前进。
第一,教育行政活动与其他行政活动一样,在履行职责时一般都重视体现国家的理念、意志和愿望,注意贯彻国家的政策和法规,并在国家法律所许可的范围内行使管理教育的权限。
第二,教育事业用的是公众的钱,属社会公共事业的一部分,因此管理教育也必须像管理其他公共事业一样,以维护和推进公共利益为基本目的,而不是以营利为基本目的:这一点与企业经营有明显不同。
第三,教育行政作为一种管理活动,具备了一般管理的基本特征,如有组织目标,有机构内部的权限分配关系,有分工,有计划,有决策,有交流,有协调,有冲突,也是通过综合运用各种管理手段来最终实现组织目标的。正因为如此,管理的一般原理,对于教育行政管理工作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四,与其他行政人员一样,教育行政人员的素质、能力、领导风格等对行政上作的成效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现代社会历来都重视行政人员能力、素质的培养。
第五,行政工作科学化是当前的一种趋势,教育行政也不例外。许多原本在其他领域运用的科学手段,如今在教育行政领域也得到了普遍的运用,如统计手段、预测技术。成本核算制度、信息资料处理等。
教育行政的目的在于保障全体公民的教育权利,促进社会教育事业的发展。具体说来主要是两个目标:一是增强民族凝聚力;二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1.领导功能。教育行政人员要代表政府对教育事业实施领导,紧紧围绕国家意志和社会需.要来制订教育目标和规划,使教育子系统与整个教育系统的目标相一致,使教育系统的目标与社会发展的总目标相一致。
2. 服务功能。行政工作就是服务。教育行政就是为教育事业为教育工作服务,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服务,为学校工作服务。
3. 监督功能。教育行政工作者还要及时进行检查指导,联系教育目标,对教师、学生和学校进行考核和监督。
1.经验总结法:教育行政研究起源于中、小学的校长或者是教育行政部门的负责人对教育行政实践的总结反思。
2.文献分析法:教育行政研究要注重收集教育生活中有价值的文献。
3.调查法:主要包括问卷法与访谈法,能为教育政策的形成背景、实施过程与效果提供大量的、准确的、有价值的信息。
4.实验研究法:就是创设一定的教育情景,改变这个情景中的一个变量,从而引起其它变量的相应变化,从中发现因果关系的研究。教育行政涉及的不可控因素较多,在教育行政的实验设计中,多采用准实验设计。
5. 文化人类学研究法 :要求研究人员不带任何假设进入人类生活场景,平静地观察、记载、描述人们的生活,以发现生活中一些不可见的规则与观念。教育行政的文化人类学研究试图发现基层教育工作者的生活现实、工作愿望和基本处事规则等。
6. 比较研究法 :比较研究最初是一些教育学者的旅行和出国观感。随着比较教育学的诞生,比较的方法也延伸到了教育行政领域。的教育行政比较包括国际之间的比较与同一国家的不同地区间的比较。
清末,县级的教育行政机构叫“儒学署”,设于文庙内。署设教谕、训导,皆为县教育长官,其职责除管理全县文武生员外,还兼任奉祀官。
光绪三十一年(1905),废科举、兴学堂。翌年五月,改“儒学署”为“劝学所”。
1912年2月,南京临时政府颁布地方行政官制,决定撤“劝学所”,设“教育局”,但宜阳县仍沿用旧制。直到1923年才改为教育局,设局长1人,视学1人,事务员1人。1927年增设宣讲员1人,事务员增至4人。1939年改教育局为教育科。下设社会股和教育股,各股设股长1人。
1947年8月29日,宜阳县解放,9月分
为宜南、宜北两县,两县政府均设战教科。
1949年2月,宜南、宜北两县合并恢复宜阳县,改战教科为教育科。
1950年,教育科改为文教科,编制4人,兼管文化,归属县委宣传部领导。
1955年,文教科分为文化科、教育科。
1956年,教育科设教研室,教师进修校部、扫盲办公室。
1958年,撤销教育科成立教育局。
1961年,教育局下设总务股、秘书股、工农教育股。
1967年4月,县成立抓革命促生产第一线指挥部,下设文卫办公室。
1968年8月,县革命委员会成立,革命委员会办公室下设文卫组,教育局成立革命领导小组。
1971年6月,成立文教卫生局。
1973年8月,撤销文教卫生局,成立县革委文教局。1978年10月,归属科教办领导。
1980年5月,撤销县革委文教局,分为文化局与教育局。教育局设两室(办公室、教研室),5股(人事股、教育股、计财股、工农教育股、生产供应股),10月,教育局归县文委领导。
1984年10月,县文委撤销,教育局直接归属县政府领导。
1990年县工农教育委员会与教育局合署办公。教育局下设办公室、教研室、人事股、学校教育股、计财股、成职教股、成职教研室、教育生产公司。
1912年,全县分为城关、寻村、石陵、韩城、三乡5个学区,每学区设教育委员1人。
1934年5月,又改为8个学区。
1939年,各区设教育指导员若干人,区属各乡镇设乡中心国民学校1所。县教育科通过区教育指导员、乡中心国民学校领导全县学校。
1949年2月,全县分6个区,各区设文教助理员,各乡设中心校(也叫联校),联校校长统管全乡教育。
1968年,撤销公社联校,成立教改组。
1971年,撤销教改组,各公社配教育专干1人。1973年恢复公社教改组。
1983年,公社改为乡,教改组改名为中心校仍属教育行政机构。
1985年,中心校又改为教育组,设组长1人,副组长1人,会计1人,支部书记1人,教研员1人,另有农民教育专干2人,进修教师2人。
教育行政与其他行政的区别
首先,教育行政活动在很多方面要受制于教育本身的规律,如教育是人力密集的事业,教育的周期性长,教师工作是一种专业性工作等,违背这些规律而实施行政管理是行不通的。例如,你不能运用行政手段,强令教师采用某种教学方式,因为这与教育规律不符;相反,在企业行政中,你却可以通过机器与技术,直接控制员工的工作程序。
其次,教育行政工作的许多方面难以实行量化管理。这是因为,教育行政管理最终要落实在学校工作中,而学校培养人要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我们就很难对一所学校的德育管理情况实行精确的统计。
第三,教育是价值高度涉人的事业,因此教育行政常常会涉及其他行政不常碰见的伦理。道德及价值观方面的问题。正如国外有的学者所说,学校是社会上各种冲突的价值观念的中心。从这一角度出发,教育行政工作不可能像有些学者所提倡的那样“保持中立”。
第四,对教育行政工作的成效的评价,要比对其他行政工作的评价复杂得多。例如,我们难以根据某所中学当年的高考成绩,来对这所学校的行政管理工作成功与否作出评价,因为其中的影响因素太多了,而且很多因素主观上是无法控制的。这种评价上的困难,为圆满地履行教育行政职能带来一定难度。
第五,教育行政活动易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一项教育政策的出台,因其牵涉面之广,常常引起社会的巨大反响,舆论界也会展开热烈讨论。这一特点有时会使教育行政工作趋于保守,在制定新政策的时候采取非常谨慎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