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塘

更新时间:2024-09-19 08:24

斜塘镇位于中国江苏省苏州市,斜塘地名最早见于文献是南宋淳佑年间,距今760多年,是一块历史久远的老字号品牌。最初的斜塘集市是在今旺墓村一带。明清时,集市向斜塘河以北转移,形成集镇。清初,因商业繁荣,人口增多,斜塘集镇大体以中塘江为界一分为二,俗称南斜塘和北斜塘。北斜塘在咸丰年间毁于战火,南斜塘因金鸡湖堤坝建成,经济渐盛,形成了一条商铺林立的著名街市,即现在的斜塘老街。民国初年,吴县政府在南斜塘设斜塘乡治所。1930年,斜塘商家集资建成“慰民桥”,方便斜塘河南岸人民来老街购物,使老街一度相当繁荣。

斜塘老街

斜塘老街依附于美丽的斜塘河畔,在原址上重建的一处古味浪漫的江南水乡街区。巷子深处抹不去的旧斜塘记忆,慰民桥上行人纷纷。如今或只能穿梭于老街长廊里,方能找回当年斜塘古镇一片繁荣兴旺的印迹。

法华寺和重元寺

法华寺在原斜塘镇盛墩村。始建于东晋,南宋嘉泰年间重建,后毁于兵燹。清康熙六年再建,规模较大占地20多亩,据当地百姓说有5048间。咸丰十年,再次毁于战争。同治十二年,部分寺庙(观音殿)再次重建恢复,规模仅为24间,有僧众10人。上世纪五十年代寺院旧房改建成乡办中学。

重元寺在唯亭镇北。建于唐会昌三年(843),当时是“吴中巨刹”。上世纪六十年代尚有三间庙宇存在。寺前有石经幢一尊,石经幢周约二围,高丈余,四面皆镌佛经语,字法浑成,在颜体与柳体之间。“文革”期间寺庙、石经幢均被毁,寺基仍在。

宋代土地庙

在原斜塘镇镇南旺墓村位置,现位于独墅湖高等教育区,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旺墓(又称王墓)一带为古代苏州至松江的重要水上驿站,是古代苏州东郊的一个较大规模的贸易集市。该庙建筑面积100平方米,其结构富有宋代特色。始建时间无考,据当地民谚“先造王墓土地庙,后修观前三清殿”,估计始建于南宋。庙东侧河上有明代所建的永安古桥。1997年园区拨款重修土地庙。

张士诚墓

在斜塘镇内,1960年被列为吴县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因行政区划调整,改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张士诚(1321年─1367年)是元末农民起义的主要领袖人物之一。泰州白驹场人,小字九四,初以贩盐为业。1353年在泰州起义反元,自称诚王,国号周。其部队曾击溃元丞相脱脱率领的四十万大军,在起义军中影响很大。1356年张士诚入据平江(今苏州),并迁都于此。

张士诚在苏州,不仅秋毫无犯,还开仓济贫,兴修水利,奖励农商,善待文士,在农民、商人和文人中深得民心。1367年,朱元璋攻破苏州城,张士诚被俘。解送金陵(今南京)后,张自缢而死。尸体被苏州人秘密运回,葬在城东远郊的斜塘。朱元璋下令重课苏州赋税,并强迫苏城百姓迁徙边地,造成明初苏州一时民生凋谢,人口剧减。苏州百姓则因此而更念张士诚的好处,民间习俗每年农历七月卅日烧“九四香”(后讹传为“狗屎香”),纪念张士诚。

高启故里

高启(1336~1374),长洲(今苏州)人,元末明初著名诗人,名列“吴中四杰”之首,是中国文学史上元末明初时期最重要的诗人。其诗文编为《缶鸣集》、《高太史大全集》、《扣舷集》和《凫藻集》。

高启住在今胜浦镇青丘浦一带,自号青丘子。其人生富有传奇色彩。元末,高启控诉战乱,肯定张士诚的政策和治绩,但未出仕。明初,他受朱元璋诏入朝修《元史》,授翰林院编修。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拟委任他为户部右侍郎,他固辞不赴,折返青丘浦,靠授徒为生。后被朱元璋借故腰斩于南京,年仅38岁。

高启诗作雄健有力,质朴真切,富有生活气息,一改元末以来的缛丽诗风。高启一生在外为官仅三年,长期居于乡里,他的大量诗歌是真实描写当时农民劳动生活的,反映了人民疾苦,寄托了深沉的感慨。

尤侗故里

在原斜塘镇斜东村,旧宅无存。尤氏多名人,以清初著名诗人尤侗(1618年-1704年)最为重要。尤侗后来迁居葑门,但尤家园是他的真正故居。

顺治年间尤侗以贡生任永平府推官,因鞭挞旗丁而被黜。六十多岁才举博学鸿词科,授翰林院检讨,参与修《明史》。

尤侗深受到顺治和康熙两位皇帝的赏识。但他的《西堂杂俎》在乾隆时代被列为禁书,《四库全书》不予收录。尤侗著作浩繁,他的诗文大多在赞美家乡自然景色的同时表达青年知识分子忧国忧民的心情,常有新警之思,杂以谐谑,每一篇出,人所传诵。他的杂剧创作也颇有成就,所作《桃花扇》《黑白卫》二传奇,脍炙人口,为时人推崇。尤侗论诗,见解独到,主要在于他将宋诗与唐诗置于平等地位,对后世学术界有重大影响。

斜塘土地庙

斜塘土地庙:苏州砖木房屋第二老寿星

苏州地区的建筑,只要不是店铺,大门一般都是朝南开的。这种造法,可以让建筑冬暖夏凉。但园区境内有只“斜塘土地庙”,大门却是朝北开的,显得个性十足。而据专家考证,这座小庙竟然是苏州地区现存砖木房屋的“第二老寿星”,年纪仅次于玄妙观三清殿

斜塘土地庙就在如今的星湖街东侧、独墅湖高教区入口处,与高教区不锈钢环型建筑“升华”和一幢幢现代化大厦相映成趣。小庙西面300米就是波光粼粼的独墅湖,东北面则有一座三节平板石桥———永安桥。走进小庙,小庙“T”字型的平面布局清晰可见,其中“—”是南面的正殿,一共3间;“I”是与正殿相连的廊庑。楠木构件,月牙型梁架,把人们的思绪引向深邃的历史隧道。

这只袖珍小庙大门为啥朝北?民间对此流传着好几个版本。一个版本是,小庙的土地公公在一次赌博中把自己的妻子输给了北面的土地公公,于是他只好把庙门开到了北面,以便能随时看到离自己而去的妻子。另一种版本是,以前小庙里有一个年轻和尚,动了尘念,看中了北面一只庵堂里的小尼姑,就把庙门朝北开,这样就能早晚看到自己的“梦中情人”了。

在专家们看来,小庙大门朝北,是因为南宋初年大批百姓避战乱南迁,小庙所在的王墓村地处苏州近郊,又扼守水路要冲,是古代苏州到松江的重要水上驿站,所以不少北方百姓就把家临时安在这里。后来宋金议和,南宋朝廷偏安一方,搬迁到这里的百姓无法返回故里,只好永久定居在这里。为排解思乡之苦,在修土地庙的时候,他们就把庙门开在了北面,一则告慰远在北方的先祖,二则表达游子不忘故里之意。这与“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的现象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只并不起眼的小庙,凭啥认定是苏州现存房屋中的第二老寿星呢?原来,1996年,苏州文管部门工作人员去斜塘接收文物,听到当地百姓口头流传着“先有王墓土地庙,后造苏州玄妙观”的说法,他们立即来到现场,勘查、测绘后发现,斜塘土地庙结构完整,建筑基础从宋代至今未作变动,确实十分古老。当然,玄妙观三清殿是南宋前期建筑,斜塘土地庙地面以上部分已具有明初的风格,因此从岁数上说只能屈居“老二”。

尽管如此,斜塘土地庙在建筑史上依然拥有极高的地位。1997年,苏州市政府还专门拨款整修斜塘土地庙。2002年10月,该庙和永安桥一起,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值得一提的是,园区以前还有唯亭延福寺、重元寺、斜塘法华寺等寺庙。如今,重元寺重建工程已经启动,在保护与恢复文物古迹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

斜塘镇志

图书内容

本志记述了该镇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图书信息

编纂单位:斜塘镇志编纂委员会

编纂人员:俞文浩

出版单位:方志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1年08月

ISBN:7-80122-606-2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