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喻道中寄元明用觞字韵

更新时间:2023-08-31 02:40

《新喻道中寄元明用觞字韵》是宋代诗人黄庭坚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该诗诗首写在萍乡少宴饮之乐,继写自己行在新喻道中之事,再写别后相思之情。所欲知者,家书报平安尔,无烦多言。该诗朴实老成,旋折自然,清空如话,显示出诗人晚年心境的趋于平和以及创作风格上返璞归真的特点,是黄庭坚晚年一篇有代表性的作品。

作品原文

新喻1道中寄元明2用觞字韵

中年畏病不举酒,孤负1东来2数百觞3。

唤客煎茶山店远,看人秧稻午风凉。

但知家里俱无恙4,不用书来细作行5。

一百八盘6携手上,玉今犹梦绕羊肠。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1、新喻:今江西新余县南。

2、元明:黄大临,字元明,黄庭坚之兄。

3、孤负:同“辜负”。

4、东来:东归以来。觞:酒杯。

5、觞(shāng):古代喝酒用的器具。

6、无恙:无病,古代问候的常用语。

7、细作行:意思是细字作书,写家信。

8、一百八盘:地名,在蜀中巫山境内。此地当为黄大临送黄庭坚赴贬所途经之地。

白话译文

中年怕生病不敢再饮酒,辜负了东归以来的几百觞。

招呼旅客煎茶的山店远,看人家收割禾稻午风凉。

只要知道家中都平安无恙,就不用寄信来细写一行行。

一百八盘携手登上,至今还梦绕那小道羊肠。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黄庭坚于1102年(宋徽宗崇宁元年)所作,时年五十八岁。黄庭坚于1094年(宋哲宗绍圣元年)被贬为涪州别驾,黔州(今四川彭水)安置。次年春,其兄黄元明送黄庭坚沿江过夔峡,至黔州,后又徙戎州(治所在今四川宜宾),1100年(元符三年)五月,黄庭坚复任宣德郎,监鄂州在城盐税。1101年(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四月,至荆南(今湖北江陵),召为吏部员外郎,推辞不就,请求调任太平州,留荆南待命。第二年(崇宁元年)正月,从荆州出发,东归探视家人。四月,往萍乡(今属江西)探望其兄黄元明,当时黄元明为萍乡令。留十五日别去。五月,过筠州,至江州(治所在今汀西九江),与其家人相会,此诗是别后在新喻道中所作,新喻(今江西新余)在萍乡之东。

作品赏析

文学赏析

黄庭坚与其兄黄元明感情很深,贬黔州时,黄元明亲自送至贬所。此时于贬谪数年之后,复职东归,与其兄相聚,彼此十分亲切。别后复寄此诗,朴质纯挚,如话家常。头两句说,他多年来因病戒酒,所以这次东归与其兄欢聚,可惜未能畅饮(黄庭坚在戎州所作《醉落魄》词题序说:“老夫止酒,十五年矣。”又《西江月》词题序:“老夫既戒酒不饮,遇宴集,独醒其旁。”这些都是“中年畏病不举酒”之证)。第一句不但在第六字应用平声之处用一仄声“举”字,并且“畏病不举酒”五个字都用仄声,这在七律诗句中是很特别的。这样做,为的是造成一种拗折的声调。第三四两句说新喻道中情况。唐宋人饮茶是用水煎煮,不像现代人那样用沸水来沏,所以说“煎茶”。第五六两句是向家人嘱咐的话。“无恙”,任渊注引《风俗通》说:“恙,毒虫也,喜伤人。古人草居露宿,故相劳问必曰‘无恙’。”篇末两句追忆当年黄元明不畏艰险相送到贬所的情况,《豫章黄先兰文集》卷二十《书萍乡县厅壁》:“初,元明自陈留出尉氏、许昌,渡汉沔,略江陵,上夔峡,过一百八盘,涉四十八渡,送余安置于摩围山之下。”所谓“一百八盘携手上”,即指此事。“羊肠”是形容山路之盘曲。

这首诗,从表面看来,清空如话,很容易懂。但是这里边还是蕴藏着不少的东西。黄庭坚论作诗时曾说;“自作语最难,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又说:“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豫章黄先生文集》卷十九《答洪驹父书》)在这首很平淡的诗中,还是体现了这一特点的。据《山谷诗集》任渊注解,第一句下注:“《晋书·顾荣传》曰:‘惟酒可以忘忧,但无如作病何!’”第二句下注:“《文选·李陵书》曰:‘孤负陵心区区之意。’”又说:“欧公诗:‘快哉天下乐,一釂宜百觞。’”第六句下注:“杜诗:‘来书细作行。’”又说:“《后汉书·循吏传序》曰:‘光武以手迹赐方国,皆一札十行,细书成文。’”第八句下注:“乐天诗:‘梦寻来路绕羊肠。’”黄庭坚作这首诗,并不一定每一句都是想到如任渊注中所引的那些来历,但他的确有善于运化古书辞句、古人诗句的习惯。由于平时读书多、积累丰富,因此,在作诗时自然引用,而运化的地方又并无痕迹。不知道这些来历的人仍然可以读懂诗句,而知道来历之后,更会意味醇厚,这也是古人所比喻的如水中着盐之妙。这是黄庭坚诗的一个特点,其他诗人也同样要运化古书,不过黄庭坚更为突出而已。

名家点评

现代文学家缪钺:这首诗旋折自然,一气呵成,毫无做作之意。黄庭坚屡次称赞陶渊明诗、杜甫诗是“不烦绳削而自合”(见《题意可诗后》《与王观复书》),而他的这一首诗,也做到了“不烦绳削而自合”。

作者简介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治平年间(1064—1067)进士。宋哲宗时以校书郎为《神宗实录》检讨官,迁著作佐郎。后因修史“多诬”遭贬。早年以诗文受知于苏轼,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诗以杜甫为宗,有“夺胎换骨”、“点铁成金”之论,风格奇硬拗涩,开创江西诗派,在宋代影响颇大。又能词。兼擅行书、草书,为“宋四家”之一。有《山谷集》《山谷琴趣外篇》。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