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奇

更新时间:2024-10-05 12:52

施奇(1922年-1942年),在狱中化名周琳, 浙江平湖人。淞沪抗战爆发后,她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的外围组织中国红十字会煤业救护队,奔赴抗日前线抢救伤员。1938年8月,在皖南泾县参加新四军,被编入军部教导队学习,任班长,并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学习结业后,被分配到军部速记班,随后被调到军部机要科,并担任江北大组的组长。1941年1月,皖南事变中,施奇镇定地译发电报,突围时不幸被俘,被关进上饶集中营。1942年5月,施奇被敌人活埋于上饶茅家岭,牺牲时年仅20岁。她被誉为我军机要战线上坚贞、圣洁而崇高的“丹娘”。

人物生平

幼年辗转遇师恩

施奇,原名施美云。父亲是糖坊的手工业工人。

施奇出生于平湖县徐家埭北面的姜家村(今属平湖市林埭镇华丰村)一户贫困家庭中。由于无法养活孩子,母亲潘氏只能将其寄养在娘家。到了周岁,又被送到东村杜埭施家。一年后,施家生了一个男孩,却在8岁时夭折,养母去算命,说施奇命硬,克死了她儿子,于是养母又将施奇赶出家门。

之后,太平庙学校的马老师收养了施奇,教她读书识字、辨明是非,并改名为“奇”,盼望她长大后成为有作为的奇女子。

动荡年间生星火

为了生活,14岁的施奇进入上海一家缫丝厂做童工。此后,她参加了党的地下组织举办的工人夜校并接受了进步思想。

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后,抗战热潮席卷全国,人们爱国热情高涨,纷纷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年轻的煤业工人周山在煤业地下党支部的领导下,带动煤业爱国青年组成救护队,参加红十字会工作,开着运煤卡车奔赴前线,在枪林弹雨中把伤兵抢救下来,分送医院治疗。

17岁的施奇离开了做工的纺织厂,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的外围组织中国红十字会煤业救护队,奔赴抗日前线抢救伤员,被分配在第十九伤兵医院担任护士工作。周山与施奇这两个热血青年就在这与祖国共命运同呼吸的斗争中结识了。不久,上海失守,陷为孤岛,煤业救护队随军撤退,向苏、锡、宁等地区转移。一路上看到日寇到处烧杀的兽行,更增强了人们的民族仇恨。在宣城车站,周山带领大家抢运一批汽油时,又遭到敌机轰炸。周山在抢运时又遇到了施奇。二人在异乡客地再次邂逅后,更觉分外亲热,相互叙述撤退经过,同恨国民党的腐败,共吐继续抗日的志愿。二人感到志同道合,目标一致,施奇也参加了煤业救护队一起转移。

煤业救护队到了屯溪,工作和生活都成了问题,出路方向也有些渺茫。这时,混进来的一些投机分子乘机活动,掀起一股逆流,他们想以煤业队的力量作为资本,去参加国民党第三战区伤兵管理处,以此争取个人升官发财的机会。周山、施奇等正义青年经过几个月的锻炼,愈来愈认识到必须要有正确领导,才能取得抗战的最后胜利,他们迫切需要寻找共产党,坚持抗战坚持革命。周山等人与逆流进行了尖锐斗争,在队员中开展工作,团结进步力量,反对投机出卖活动,保持了煤业救护队这个群众团体的纯洁性、独立性。

救护队是一个战斗的集体,每天清晨五点起床集合,领操跑步,教唱救亡歌曲,教打步枪。上街宣传时,施奇主演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煤业救护队领导同志叶进明忻元锡、周山、陈昌吉、洪德生等,帮助大家学习《大众哲学》《西行漫记》《共产党宣言》等书籍。他们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开始树立“唯物史观”,懂得“剩余价值”理论,批判了“工人吃苦是前世不修今世苦”的观点,思想进人了一个新的天地,这为他们要求参加中国共产党打下了初步的思想理论基础。煤业救护队真是一座革命大熔炉,许多同志经过这座熔炉的锻炼,思想觉悟提高了,革命意志坚强了。在这艰难的岁月里,周山与施奇相互勉励相互鼓舞,坚定了革命的信心,也日渐加深了彼此的了解。施奇对周山的豪爽、能干、坚毅无畏的性格很敬慕,而施奇的淳厚、忠实、一心革命的本质也赢得了周山的倾心,感情在默默地滋长。

1938年初,与施奇同龄的毛维青随哥哥毛中玉一起参加上海煤业救护队。自此,她与施奇相识相知,共同成长。同年9月,毛维青兄妹俩和施奇一起奔赴皖南,参加了新四军。临行前,施奇在送给队友郭步洲的照片背面写下这样的赠言:“在抗战期内,我们一面担负起救亡的使命来完成我们的天职,一面在这炮弹之下锻炼成一个健全的斗士。朋友们请努力吧!”

入党淬炼赴革命

参加新四军后,施奇和毛维青被派往小河口留守处的医务室工作。”当得知施奇和毛维青是随煤业救护队来参军时,新四军的创建人项英由衷地称赞道:“煤业救护队对新四军有功,不但将下山的红军游击队运到岩寺集中,而且送来了很多贵重药品,特别是输送了一批青年知识分子来参军。我们正在筹办教导队,这批青年要作为骨干培养。”毛维青问:“教导队成立后,能接受我们女兵吗?”“当然啰,共产党讲男女平等。教导队要办女生队,要培养女干部。”项英肯定地回答。不久,施奇和毛维青如愿进入教导总队第八队(女生大队)学习。

施奇进了教导总队学习,周山任军部军法处干事。那时部队为了战争环境的需要,规定部队干部谈恋爱、结婚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即28岁以上、三年以上军龄、团级以上干部,周山、施奇都不够条件。领导对他俩恋爱的事早已知道,允许他们抗战胜利后结婚。这一对革命青年自觉地遵守了纪律,压制着自己的恋情,把革命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以全部的精力加倍地投身革命工作中去。

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女生老八队生活,出操打靶、放哨、偷营,施奇不落人后,不久担任新八队的九班班长,处处以身作则,主动帮助别人解决困难,大家都称她为好班长。在学习中,她虽然年纪小文化低,由于聚精会神听讲,认真笔记,所以学习成绩很好,政治、军事、文化功课都名列前茅。

不久,她参加了中国共产党。

1938年11月,为了培养一批速记人员,项英参照中共中央的做法,在军部战地服务团驻地开办了第一期速记培训班,由中央组织部选调的任之担任教员。因为学员们结业后要从事文字工作,且涉及军事机密,所以选调的学员大都是具有大中专学历的中共党员。第一期共14名学员,其中有李又兰吴博等10名女同志。1939年5月,军部又开办了第二期速记培训班,其中有施奇、毛维青、汪企求、楚青等8名女学员。

1939年,项英提出要培养女机要员。他认为女同志思想纯正、工作细心,很适合机要工作的要求。同年冬,施奇、毛维青、汪企求在军部速记培训班学习结业后,被调到司令部参谋处机要科工作。不久,周临冰也被从教导队调到机要科。风华正茂的4个姑娘成为军部的第一批女机要员。

施奇在军部机要科担任江北大组组长。

军部领导对机要工作非常重视,新四军刚成立时,机要科只有两个人,此时已扩充到10多人。要想在机要科立足,除了专业技术要精通外,还要过思想政治关、军事训练关、保密纪律关等。姑娘们一到机要科报到,组织上就对她们进行保密教育,要求做到“门紧、手紧、脚紧、嘴紧”。也就是要对电报内容守口如瓶,不相互谈论和打听电报内容;外出行动必须两人以上同行;任何书信(包括家书、情书)往来都要经机要科领导审查;对外绝对不能暴露自己的机要员身份;宁可牺牲自己,也不能让密码本落入敌手。

机要科的工作十分严肃和紧张,分工也十分严密:有负责与党中央通电的,有负责与国民党三战区通电的,有负责与江南江北前线部队通电的。组与组间对电报内容必须绝对保密,本组也不准传阅电文和互相谈论。如收到“万万火急”电报,即使半夜里也必须立即起来译报,立即送首长阅示;有时还要等首长写完复电稿,方能回去休息。

虽然机要科的工作紧张忙碌且要求严格,但是军部领导对4位姑娘关爱有加,让她们倍感温暖。施奇、毛维青等机要员们的津贴是每月5块银元,而副军长项英才拿4块银元。此外,考虑到她们经常要晚上工作,军部还特意给机要室添置了火盆,并给她们每人发了一件只有团以上干部才能配发的棉大衣。

坚贞不屈留丹名

在新四军北移前,中共对国民党的罪恶企图已有觉察,为了照顾女同志,组织上打算让她们先行一步,经上海转到苏北。施奇获得这个消息后,与同志们商量后向组织递交了请战书:请组织允许我们跟部队一块走,我们可以担任译电工作。我们知道,战斗是残酷的,让战斗来考验我们吧!一个多么要求上进的姑娘,正如那暴风雨前的海燕,她渴望自己能在严酷的斗争中锻炼成长。

1941年1月,在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中,施奇镇定地译发电报,保持与党中央的联系。当敌军的包围圈越来越小时,她按上级命令忍痛毁掉电台,烧掉密码。突围时不幸被俘。凶恶的敌人对她百般摧残蹂躏,威逼她自首。施奇在遭受折磨后身患重疾,但面对淫威,坚贞不屈,义正词严地痛斥敌人,拒绝敌人的诱降。敌人恼羞成怒,将她关进上饶集中营

俘虏施奇的兽兵把她架送到三战区一个政工队。这个政工队看她有伤病,留下了她。问她姓名,她说叫周琳。此时,她已将生死置之度外了。政工队里有几个年轻人,偷偷照顾她。她向她们揭露皖南事变的真相,宣传新四军在大江南北打鬼子的事迹,还讲新四军对爱国青年的爱护和关怀,使这几个青年很感动,对她也非常同情。但是不久,她的病发作了,流血不止,疼痛剧烈。在这群同情她的年轻人的要求下,她被送进医院治疗。但是国民党特务并没有放松对重病人的迫害,反而以给她治病作为诱饵,乘机逼她办理自首手续,企图胁迫她叛党,也企图用强迫她自首的手段来掩盖国民党军强奸女俘的罪行。施奇严正地彻底地拒绝了。她理直气壮地说:“抗日有什么罪?为什么要自首!我的病你们清楚,我要控诉你们!我宁愿痛死、烂死,也决不出卖我的灵魂!”

上饶集中营对外号称“国民党第三战区长官司令部训练总队军官大队”,是迫害新四军被俘将士的地狱,有臭名昭著的十大酷刑:金(刀砍)、木(棒打)、水(灌辣椒水煤油、浇开水)、火(烙铁)、土(活埋)、风(寒风中吊打)、站(站刺笼)、吞(逼吞臭虫虱子烟丝)、绞(颈绞索)、毒(食物投毒)。集中营将被捕的新四军指战员编为2个大队6个中队,大队长、中队长、指导员都由受过训练的国民党特务担任。30名女兵被编为一个“女生队”,隶属四中队。国民党特务以军事训练为名,对她们施以操练、劳役、“上课”、审讯和刑罚等各种精神虐待和人身摧残。女兵们在狱中党支部的坚强领导下,坚贞不屈,拒绝在“悔过书”“自首书”上签字,巧妙而坚定地与敌人作斗争。敌特在女生队查不出一个“共产党员”,诱不出一个叛变分子。集中营里认识、知道机要员的同志并不少,他们全都帮助机要员掩蔽身份。

监狱里缺医少药,特务们不给治疗,施奇的病情越来越严重。当时,特务们把她隔离到了医务室的一间房子里,没有人照料,自己不能起床。大小便不方便,医生就在她的床板上打一个洞,让她把大小便从洞中拉出,任其流到床底下的盆子里。即便到了这个样子,特务们还逼她悔过自首,最终特务的威逼利诱也没有动摇她的信念。

被关押大约半年后,毛维青和汪企求得知身患重病的施奇被单独关押在医务所后面的一间小屋里。毛维青心急如焚,急忙喝了一碗热开水,佯装发高烧要求去医务所看病,乘机溜进了那间阴森恐怖、臭气冲鼻的小屋。只见屋里有一张小板床,床板上铺了几把稻草,草上垫着一件破军装,床下放了一只便桶。床上躺着一个头发蓬乱、脸色惨白、骨瘦如柴的女人,怎么看也不像那个白白胖胖、两颊通红,被姐妹们戏称为无锡泥人“阿福”的施奇。

看到朝思暮想的姐妹这般惨状,毛维青心如刀割,泪如雨下。见到毛维青,施奇也非常激动,但很快冷静下来,悄悄地在毛维青耳边说:“不要流泪,不要出声,当心被特务发现。”临分别时,施奇让毛维青转告党组织:“只要我的心还在跳,就决不停止对敌人的斗争。”

回到监舍后,毛维青立即将施奇的悲惨遭遇和坚贞不屈的事迹向狱中党支部作了汇报。在党支部的领导和组织下,同志们为声援施奇,掀起了一场场声势浩大的抗议浪潮。迫于压力,狱方才不得已每天给施奇吃几片消炎药,并允许女同志派代表探望。毛维青、汪企求等人轮流值日,给施奇送水送饭、帮她擦洗身体。施奇的牢房也成为同志们交换信息的联络站。

在同志们的悉心照料和鼓励下,施奇逐渐乐观起来,盼望着有一天能重返革命队伍,继续为党工作。但是,由于得不到有效治疗,她的病情仍日益恶化。在狱中党支部的引导下,难友姐妹们团结一心,提出抗议,要求监狱当局送她到医院治疗。在医护人员的治疗下,施奇有所好转。医院的医生和护士们知道她的病由后,都对她寄予同情。女护士甘玉珍还偷偷地在外面找好关系,准备将她营救出去。但是这件事被特务发觉了,女护士也被关进了上饶集中营。即使病得奄奄一息,敌人还是不放过施奇,三天两头找她谈话,诱逼她自首,许愿只要她一办自首手续就马上送她住院治疗。但敌人所有的伎俩都被她揭穿了,她一面忍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疾病折磨,一面同敌人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

反动当局以治疗为诱饵,胁迫她自首,但她宁死不屈,顽强斗争,还积极为越狱的同志提供上海、苏北党组织的联络地址。1941年底,在秘密准备越狱前夕,一批战友去看望施奇,她担心自己的病体会拖累战友,深情地对大家说:“不要管我了,你们快走。请转告党组织,虽然我还是个青年党员,经受的锻炼和考验还不够,但我的心至死也想着党!你们出去以后,把我的遭遇告诉大家,要控诉国民党反动派的罪行,为我和千千万万死难的战友报仇!”1942年初,毛维青等8人利用机会越狱。越狱前夕,毛维青偷偷地去看望施奇,并把越狱计划告诉她。施奇拉着毛维青的手,动情地说:“真想和你们一块儿冲出这吃人的地狱,但我不行了,希望你们越狱成功。你找到组织以后,请告诉党,请党放心,我的灵魂是纯洁的,我决不会辜负党的教导,不会玷污共产党员光荣的称号。”

1942年6月8日深夜,国民党特务诓骗施奇:“日本鬼子打来了,为了安全,现在送你去福建。”然而,他们用一张竹床把施奇抬出茅家岭监狱,走了约百来米,就在山脚下停住了。这里有一个事先挖好的土坑。施奇环顾四周,一切都明白了。她用尽全身力气,挣扎着从竹床上爬起来,挺起胸,双目怒视着国民党特务,一字一句,铿锵有力地说:“你们这班强盗,卑鄙!无耻!今天,你们杀死我一个,明天,你们,连同你们的整个阶级统统都要被我们埋葬!”特务们震骇了,慌忙指使一个小特工,把一团旧棉絮塞进施奇的嘴里,随即把她推下土坑,匆匆填上土。黄土盖上后,施奇还在土中挣扎,特务头目又指使小特工将土打实,并提来一桶水浇上。蠕动的黄土变得沉寂了。

施奇被敌人活埋于上饶茅家岭,牺牲时年仅20岁。她被誉为我军机要战线上坚贞、圣洁而崇高的“丹娘”。

后世纪念

1996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机要局拨专款在上饶集中营旧址建立女英雄施奇烈士半身塑像。塑像基座正面上方是赖少其同志题词:“施奇同志浩气长存”;下方是中办机要局的题词:“机要工作者的楷模——施奇烈士”。基座的左侧是施奇同志的生平简介;右侧是1995年时任中办机要局局长王振川同志的题词:“英勇就义,学习楷模”。

2007年10月12日,为了纪念这位从平湖市东湖之畔走出的新四军女英雄,平湖市委、市政府建造一尊全身铜像,安放在东湖景区的西南角花坛的中央。铜像高2.5米、底座高1.2米,铜像巍然挺立,神态逼真,英姿飒爽,充满着朝气和活力。铜像前种满杜鹃,两侧有桂花翠柏掩映。在美丽的东湖之畔,一座两米多高的施奇烈士塑像正式竖立,宣告了平湖女儿历经65年的回家之路终于到了终点——家乡平湖。

2018年,上饶集中营旧址再次投资重建施奇塑像。含新建纪念凉亭一个,面积约60㎡,全身纪念塑像一座,高2.75米(其中:基座高1米,塑像高1.65米,塑像平台高0.1米)。

2021年,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进一步深入推进党史学习教育,6月30日上午,位于平湖市林埭镇华丰村的施奇革命故事纪念馆隆重开馆。纪念馆占地502平方米,主体为二层楼房,馆前还打造了一尊施奇烈士在新四军时期的铜像,馆内分“幼年辗转遇恩师、动荡年间生星火、入党淬炼赴革命、从容就义留丹名”四个篇章,展示了施奇烈士短暂、曲折而光荣的一生。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