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元老

更新时间:2022-03-29 08:27

日本元老,是一种非官方的称呼,指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日本处于半隐退状态的资深政治家,是政府的最高首脑。大日本帝国宪法没有关于元老的明文规定,是超宪法的存在。

元老制度

近代日本政界的所谓“元老”是一个颇为独特的政治概念,它是特指接受明治、大正天皇诏敕、享有“元勋优遇”待遇并负有“匡辅大政”之责的9位政界耆宿,即黑田清隆、伊藤博文山县有朋松方正义井上馨西乡从道大山岩桂太郎西园寺公望9人。根据1889年颁布的明治宪法,元老与枢密院内大臣军部内阁同属天皇的辅弼机关,但这部宪法中对元老的权限和职能却没有任何明文规定。这样,元老就成为一种没有法律依据的、超宪法的存在。

元老辅弼天皇,对重要事务的决策具有强大的影响力。第一代元老全部都是明治维新以来占据国家权力中枢的萨摩和长州藩阀中的的实权者,他们先是作为元勋(维新元勋)交替执掌政权,明治中期以后,从政治第一线退下来,作为元老参与政治,力求继续维持他们所建立的政治体制。从明治末期至大正初年,桂太郎和西园寺公望也接受敕语跻身元老之列。在后续首相枢密院议长内大臣等重大人事问题上全由元老决定,元老尽管是超宪法而存在的,但在朝政中拥有绝对强大的势力。他们表面上标榜的是不偏不党超然主义,实质上是垄断寡头的藩阀政治。

在明治维新的众多元勋功臣中,仅有上述九人成为元老,形成明治、大正昭和三代的政治中枢。根据以上关于元老的定义,元老必须具备的条件,可以归纳为四点:维新元勋、接受诏敕、首相资格和萨长藩阀。每个元老级政治家至少要具备以上四个条件中的三个(多数元老具备全部四个条件)。

元老地位

元老的地位在法律上并无明文规定,而是通过天皇的敕命敕语获得,但元老负责答复主权所属之天皇的咨政,并在内阁更迭之际,讨论后继内阁总理大臣的人选并向天皇奏荐,也参与开战媾和和缔结同盟等国家最高决策过程。1885年—1934年间,日本首相基本上由元老们轮流担任或推荐他们中意的人组阁。自大正时代兴起的”大正民主运动“开始,由于民主政治抬头、传统的藩阀体制被打破,特别是两次护宪运动、”宫中某重大事件“,元老操纵政局受到舆论的批评,其影响有所减退。进入昭和时代,仅剩下西园寺公望一人,1940年在其逝世后,元老这一特定称呼也就成为了历史,取而代之的是以内大臣为首的“重臣会议”。

元老,根据皇室仪制令(大正15年(1926年)皇室令第7号)第29条的规定,宫中席次为第一阶第四(位在枢密院议长之次),定义为被赋予“元勋优遇”之礼遇的大臣。同时,元老们都是大勋位的获得者,大勋位的宫中席次为第一阶第一,因此元老的实际班次位在首相的宫中席次(第一阶第二)之上。

法理依据

“元勋优遇”诏敕是元老作为超宪法而存在的法理依据。明治天皇曾给伊藤博文、黑田清隆、山县有朋、松方正义、井上馨等人颁赐过“元勋优遇”的诏敕。第一道诏敕是明治22年(1889年)11月1日是颁发给黑田清隆和伊藤博文的《勅して、枢密顾问官伯爵黒田清隆・宫中顾问官伯爵伊藤博文に特に大臣の礼遇を赐ひ、元勲优遇の意を昭かにしたまふ》,其内容为“朕特待枢密顾问官陆军中将从二位勋一等伯爵黑田清隆以大臣之礼遇”(伊藤博文的诏敕内容同上文)。后来赐予山县有朋等人的“元勋优遇”之诏也为同一内容。

“元勋优遇”之诏是充分体现受颁者恩宠地位的诏敕。大都是在首相辞任后当日或数日颁赐。“元勋优遇”之诏不只是体现了受赐者的恩宠地位,最重要的是受赐者“经最高统治者认可的不在其位也谋其政”的特权政治地位。例如在颁赐伊藤博文“元勋优遇”诏敕的数日前,明治天皇给伊藤下过一道圣谕:“纵令辞职也勿离宫阙,重大事件发生时当答朕咨询,国家有事之日亦当复出以分朕忧”。这道圣谕反映了“元勋优遇”的本质。

与“元勋优遇”之诏具有同样效用的还有“匡辅大政”之诏。明治天皇崩御后,大正元年(1912年)8月13日,刚刚践祚的大正天皇向先皇的主要辅臣山县有朋、松方正义、井上馨、桂太郎及大山岩下敕说:“卿多年事奉先皇,亲承圣旨,今当朕昭先皇之遗业,复多须卿之匡辅”。12月5日,大正天皇又赐予当时的内阁总理大臣西园寺公望“卿当匡辅朕之大业”的诏敕。

历史作用

元老在近代日本政治中的地位如此显赫,其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也是举足轻重,其作用可以简要概括为以下三点:

其一,制定明治宪法,确立近代日本天皇制

其二,推荐后续首相,保持政府的稳定性和政策的连续性。

其三,扶持日本军事势力,成为日本军国主义的始作俑者。

历史沿革

关于“元老”的由来,史学界有不同的说法,有人认为是明治维新中立下显赫功绩的人物被称为“元勋”,他们在明治时代长期处于政治主导地位,这一群体在不同时期称谓不断简略(明治之元勋—元勋—元老)。也有人认为这是“元勋诸老”的简称。此外,明治初期的最高咨询顾问机关是麝香间祗候和锦鸡间祗候。

总裁、议定、参与三职制废止后,最初接受“元勋优遇”之诏敕的政治家是伊藤博文黑田清隆。当1889年伊藤博文辞去枢密院议长时,明治天皇即颁布诏书授命,但为平衡萨长藩阀势力,避免萨摩派的反弹,黑田清隆也被指名。在这一时期,通常被称为“元勋”,他们的聚会被称为“元勋会议”。渐渐地,元勋和元老这样的名词开始混用。自第一次桂内阁开始,元勋、元老不再担任内阁总理大臣,元老的称谓取代元勋成为通例。

随着岁月推移,元老们相继离世。松方正义死后,西园寺公望成为唯一的元老。“元老”成为西园寺的代名词。当时日本政界曾出现了元老再产生运动,在松方正义生前就考虑补充新的元老,山本权兵卫清浦奎吾等人成为强有力的元老候补,但都被“最后的元老”西园寺公望否决。此外,随着重臣会议的设立,最终没有进行元老补缺。1940年(昭和15年)元老制度随着西园寺公望的去世而消亡。应当指出的是,在昭和天皇践祚之际,闲院宫载仁亲王接受了与西园寺公望的“元勋优遇”之诏相类似的“匡辅弼成”诏敕(同时奉诏的还有西园寺和首相若槻礼次郎),基于皇族和现役军人的双重身份,他从不参与政局。因此,闲院宫从来没有被视作元老(但他被授予的元帅和议定官是天皇的咨询顾问机构的组成部分,1945年(昭和20年)去世)。

此后,作为天皇的最高咨询顾问机构,议定官、枢密顾问官、宫中顾问官的制度存续到太平洋战争结束。

九位元老

伊藤博文

伊藤博文(1841年10月16日-1909年10月26日)

元老。从一位·大勋位·公爵

出身:长州藩

1889年(明治22年)11月1日受命

历任:

参议(宰相)、第1任工部卿,第4、6任内务卿,第3任宫内卿;第1、5、7、10届内阁总理大臣;第1、3、8、10届枢密院议长;第1届贵族院议长;第1任韩国统监兼大韩帝国太子太师立宪政友会第1任总裁;第1任宫内大臣(总理大臣兼任),第1次伊藤内阁外务大臣(总理大臣兼任)。

黑田清隆

黑田清隆(1840年11月6日-1900年8月23日)

元老,陆军中将,从一位·大勋位·伯爵

出身:萨摩藩

1889年(明治22年)11月1日受命

历任:

参议(宰相);第2届内阁总理大臣;第6届枢密院议长;第1次伊藤内阁农商务大臣,第2次伊藤内阁递信大臣;第2次伊藤内阁班列、临时总理大臣(因伊藤首相辞职,以枢府议长(班列)临时兼任,1896年(明治29年)8月31日-1896年(明治29年)9月18日);第2次松方内阁班列,第3次伊藤内阁班列。

山县有朋

山县有朋(1838年6月14日-1922年2月1日)

元老,元帅·陆军大将,从一位·大勋位·功一级·公爵

出身:长州藩

1891年(明治24年)5月6日受命

历任:

参议(宰相)、第1、2任陆军卿、第9任内务卿;第3、9届内阁总理大臣;第5、9、11届枢密院议长;第1次伊藤内阁内务大臣兼农商务大臣,黑田内阁内务大臣,第1次山县内阁内务大臣(总理大臣兼任),第2次伊藤内阁司法大臣;第5任参谋总长,大本营监军;议定官、枢密顾问官。

西乡从道

西乡从道(1843年6月1日—1902年7月18日)

元老,元帅·海军大将,从一位·大勋位·功二级·侯爵

出身:萨摩藩

1892年(明治25年)1月28日受命(事实上未通过正式的手续受命)

历任:

参议(宰相)、第3任文部卿、第3任陆军卿、第2任农商务卿;第1次伊藤内阁海军大臣、农商务大臣,黑田内阁海军大臣,第1次山县内阁海军大臣、内务大臣,第1次松方内阁内务大臣,第2次伊藤内阁海军大臣兼陆军大臣,第2次山县内阁内务大臣;议定官、枢密顾问官。

长期为首相人选,但他以其兄西乡隆盛为“逆贼”为由,坚决不出任首相。

松方正义

松方正义(1835年3月23日-1924年7月2日)

元老,从一位·大勋位·公爵

出身:萨摩藩

1898年(明治31年)1月12日受命

历任:

参议(宰相)、第7任内务卿,第6任大藏卿;第4、6届内阁总理大臣;第1次伊藤内阁大藏大臣,黑田内阁大藏大臣,第1次山县内阁大藏大臣,第1次松方内阁大藏大臣,第2次伊藤内阁大藏大臣,第2次松方内阁大藏大臣、内务大臣(总理大臣兼任),第2次山县内阁大藏大臣;第6任内大臣;枢密顾问官、麝香间祗候。

井上馨

井上馨(1836年1月16日-1915年9月1日)

元老,从一位·大勋位·侯爵

出身:长州藩

1904年(明治37年)2月18日受命

历任:

参议(宰相)、第2任工部卿,第2任外务卿;第1次伊藤内阁外务大臣,黑田内阁农商务大臣,第2次伊藤内阁内务大臣,第3次伊藤内阁大藏大臣;驻朝鲜特命全权公使;宫中顾问官。

大山岩

大山岩(1842年11月12日—1916年12月10日)

元老,元帅·陆军大将,从一位·大勋位·功一级·公爵

出身:萨摩藩

1912年(大正元年)8月13日受命

历任:

参议(宰相)、第2任警视总监,第3任陆军卿;第1次伊藤内阁陆军大臣兼海军大臣,黑田内阁陆军大臣兼文部大臣,第1次山县内阁陆军大臣,第1次松方内阁陆军大臣,第2次伊藤内阁陆军大臣,第2次松方内阁陆军大臣;第5任内大臣;第3任参谋本部长,第4、6任参谋总长,大本营监军;枢密顾问官、议定官。

桂太郎

桂太郎(1848年1月4日-1913年10月10日)

元老,陆军大将,从一位·大勋位·功三级·公爵

出身:长州藩

1912年(大正元年)8月13日受命

历任:

第11、13、15届内阁总理大臣(任职最长的日本首相);内大臣兼侍从长;第2任台湾总督;第3次伊藤内阁陆军大臣,第1次大隈内阁陆军大臣,第2次山县内阁陆军大臣,第4次伊藤内阁陆军大臣;第1次桂内阁内务大臣(第22任)、文部大臣(第21任)、大藏大臣(第13任)、第3次桂内阁外务大臣(第25任);拓殖大学初代总长。

西园寺公望

西园寺公望(1849年12月7日-1940年11月24日)最后的元老

元老,从一位·大勋位·公爵

出身:公家清华家

1912年(大正元年)12月21日受命

历任:

第12、14届内阁总理大臣;第3届贵族院副议长;第7届枢密院议长;驻奥匈帝国特命全权公使、驻德意志帝国特命全权公使兼驻比利时特命全权公使;枢密顾问官兼赏勋局总裁;第2次伊藤内阁文部大臣兼外务大臣,第2次松方内阁外务大臣兼文部大臣,第3次伊藤内阁文部大臣兼法典调查会副总裁,第4次伊藤内阁班列,临时代理总理大臣(因伊藤首相病休,以枢府议长(班列)临时代理,1900年(明治33年)11月27日—1900年(明治34年)12月12日)、临时总理大臣兼大藏大臣(因伊藤首相辞职,以枢府议长(班列)临时兼任,1901年(明治35年)5月10日—1901年(明治35年)6月2日);第1次西园寺内阁外务大臣、文部大臣(总理大臣兼任);立宪政友会第2任总裁。

影子元老

除了传统认知的明治九元老外,还有一位鲜为人知,那就是山田显义。在第一次山县内阁总辞职后,山田显义以与元老相当的元勋身份,参与了后继内阁总理大臣的推奏。历史学家佐佐木隆认为,山田显义过早离世(1892年病逝,年49岁)而没有在程序上获得元老的正式任命。佐佐木隆指出,除桂太郎和西园寺公望是在大正天皇即位后受命外,前面的7人加上山田共8位都是确立帝国宪法体制的“萨长元勋”。

山田显义(1844年11月18日—1892年11月11日)

出身:长州藩

陆军中将,正二位·勋一等旭日桐花大绶章·伯爵。

历任:

参议(宰相)、第3任工部卿、第8任内务卿、第5任司法卿;第1次伊藤内阁司法大臣,黑田内阁司法大臣,第1次山县内阁司法大臣,第1次松方内阁司法大臣;枢密顾问官。皇典讲究所、日本大学国学院大学创立者。

元老世代

伊山时代

尽管元老的法律地位虚弱,但在左右天皇意志方面的作用却远远超过了枢密院军部甚至内大臣。特别是明治中期以后,元老一直是日本政权中最重要的政治势力,从1885年到1901年,10届日本内阁中有9届由元老亲自出马组阁,或组成以元老为强大后盾的“元勋内阁”。

西乡从道大山岩等人的政治野心不大,这期间元老政治的核心是萨长藩阀的总后台——伊藤博文山县有朋,因此也被称为“伊山时代”。1901年以后,元老的职能虽然被枢密院和军部分割去一部分,但由于他们仍有推荐首相人选的特权,所以依然是左右天皇决策的政治中枢,并在幕后操纵政局。

桂园时代

第二代元老桂太郎(藩阀势力的代表)和西园寺公望(政党势力的代表)分别受到山县有朋和伊藤博文的支持,轮流登台组阁,因此又被称为“桂园时代”(1901~1913年)。山县有朋虽然隐退幕后,但一直保持着对枢密院和他亲手缔造和扶植起来的军部的控制,以此作为抵御政党政治的屏障,伊藤博文和西园寺公望则控制了日本贵族院众议院

在1901年至1913年的十二年间,桂和西园寺两人彼此相互提携交替执政:1901年6月2日—1906年1月7日为第一次桂内阁;1906年1月7日—1908年7月14日为第一次西园寺内阁;1908年7月14日—1911年8月30日为第二次桂内阁;1911年8月30日—1912年12月21日为第二次西园寺内阁;1912年12月21日—1913年2月20日为第三次桂内阁。这种政治乱象反映了以山县、桂为代表的军阀与以伊藤、西园寺为首的文官派之间既彼此妥协又相互争斗。

元老-重臣时代

随着元老们相继去世,到1922年山县有朋死时,元老只剩下了松方正义和西园寺公望,1924年松方也病死,只剩下西园寺独自支撑局面,这段时期也是元老政治走向衰落和消亡时期。与明治和大正时期相反,这时的元老不再是枢密院、贵族院、军部等统治阶层中最保守、顽固、反动势力的后台,而是对外遏制军部势力,推行亲英美的和平主义和国际协调主义,对内避免法西斯主义国粹主义统治日本,力图使日本按“旧自由主义路线”发展,因而成了有一定进步意义的政治力量。但随着军部势力恶性膨胀,以及西园寺本人年龄越来越大,最后连仅存的推荐首相人选的特权也被以内大臣为首的重臣集团攫取。1932年(昭和7年)8月,开始研究修改首相提名机制。1933年(昭和8年)2月28日,最初机制是内大臣奉旨下问,元老对内大臣的下问作出奉答,根据元老的决断,由内大臣、枢密院议长以及历届前任首相等重臣参与讨论确定人选。1934年,西园寺公望以年事已高为由辞去推荐首相人选的职责,改为由内大臣与西园寺协商后向天皇内奏推荐首相的方式,并由此设立了“重臣会议”。

昭和元老计划

1940年西园寺公望死后,裕仁天皇还有过再设元老的想法,裕仁属意的人选包括冈田启介(海军大将、前首相)、米内光政(海军大将、前首相)、木户幸一(侯爵、内大臣)、牧野伸显(伯爵、前内大臣)、阿部信行(陆军大将、前首相)5位重臣。但二战日本战败投降,“昭和元老计划”还未及出炉就与元老制度一起寿终正寝。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