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1-28 20:33
在600多年的历史岁月中,肃王府历尽沧桑,几经变化。清初改为巡抚府,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改为总督府。据《重修皋兰县志》记载:明初为知州署,后为肃藩署,康熙五年建为甘肃巡抚署,乾隆二十九年总督来住。方广二里,中为大堂,堂前东西为文武官厅、为文武巡捕厅,后为二堂,堂东为大书房、为集益轩,又后为三堂,最后为内宅、为花园,大堂南为仪门。门外为立中居正坊,坊东为土地祠,坊西为集房,南为大门,又南为辕门。旗杆四,二在辕门内,二在辕门外。署东为箭道,为经费局;署西为笔帖式二署。
晚清,衙门前有3个牌坊,正面牌坊高大,上有“宪纲文武”。东西两牌坊稍低,东曰“控制三边”,西曰“威震西域”。并树高达14丈旗杆两根,顶置8寸余方斗,悬挂杏黄色旗,上书陕甘总督官衔。原置于辕门东西两侧之后狮子,后移五泉山公园门口。
民国建立后,先后改为甘肃省都督署、将军署、督军署、甘肃省政府。府内建筑基本保持原貌。抗战时期,大堂改为中山堂。中山堂的楹联为“惟公揭平等自由独立解放之旗,唤起四百兆同胞,有如春风来临,瞻仰遗容思报国;此地乃金城王塞古杰时贤所在,继承五千年历史,好挟黄河东下,誓除倭寇出重洋。”
新中国成立后,甘肃省人民政府进驻,其后花园(即中山公园)由中共兰州市委、市人民政府进驻。由于城市建设的发展,原古城墙、拂云楼、望河楼等建筑都被拆除。现存省人民政府门和中山堂。
肃王府是西北地区为数不多的王府之一,以南京故宫为蓝本,缩小规制而建。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在改组国家中枢机构的同时,大封诸子为王,让他们“控要害,以分制海内”,达到“屏藩王室”的作用。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朱元璋将其庶十四子朱楧封为汉王。朱楧善骑射,能诗文,谋勇兼资,朱元璋曾称其为秀才。二十五年(1392年),改封肃王,驻平凉。二十八年(1395年),设藩于甘州(今张掖市),明惠帝建文元年(1399年),肃王朱楧由于“甘、肃兵变不常”,局面复杂,难以控制;甘州寒冷而多风沙,江南官兵不服水土等原因,请求内徙,获建文帝(即明惠帝)批准。建文帝批准朱楧的请求后,即派曹国公李景隆到兰州选择府址,按照“下天子一等”的规格修筑肃王府。王府位置就选在兰县县城中部偏北,以原元代兰州州署衙门、明初兰县县署衙门所在地为主,并加以扩展。具体在东至会馆巷,西至城隍庙,南至张掖路,北至滨河路范围内。王府位置选定后便开始大兴土木,大规模修建豪华宫室。肃王朱楧和其他诸王一样,“冕服、车旗、邸第,下天子一等。公侯大臣伏地拜谒,不敢钧礼。”“岁禄万担”。为了表示尊严,把县署移建到州城西南一百五十步,而把州城正北旧县治所在地,改建成藩府。
王府建成后,肃王便带领王府官员、甘州中护卫官兵、来自江南的肃王随从和其他人员正式移藩兰州。
对于王府的建设规模,朱元璋曾亲自规定:其中王城高2丈9尺,正殿高6尺9寸。而且在《皇明祖训录》中规定诸王不许有离宫别殿,所以在构建肃王府第时力求将园林与府宅融为一体。整个王府周筑府墙千米(北墙为兰州城垣),墙高2丈有余,周长3里之围,坐北朝南。中部为府署,东、西、南三面均有府门,南门为王府正门,府门前方立四根高大旗杆,旗杆下为牌楼,牌楼后为“朝房午门”。“朝房午门”清代为陕甘总督署之“南辕门”,即今甘肃省人民政府大门。门侧蹲守着两座高大的石狮(石狮今在五泉山公园)。该门为五架梁双坡悬山顶结构,小式做法,五开间,面阔18米,进深5米,琉璃筒瓦屋面,饰雕花正脊一条,垂脊四条,脊端饰“正吻”、“垂兽”,垂兽前饰“走兽”七件,“仙人”一件。明、次间前檐明柱,金柱安装三樘六扇全板大门,前檐饰“雀替”、“荷叶隔架墩”等木雕饰件,并饰“一字枋心”青绿云子彩画。门额上挂“宪纲文武”巨匾一块。当时肃庄王以金枝玉叶之尊,居三边要冲之地,文武百官伏谒,也只能在朝房侍候。即使出府游幸,也是出禁入跸,阶前禁地,平民百姓望而生畏,绝不敢越雷池一步。
第二南门为棂星门,其左为府之东门,右为府之西门。在棂星门之后有端礼门,左右有廊,有过门二,分在端礼门内的东、西侧。端礼门之后为承运门,承运门之后是承运殿。再后便是存心殿。肃府王宫在存心殿后,建有东、西二宫,东宫在东过门内之东北;西宫在西过门内之西北。承运殿是肃王发布政令、举行典礼的殿堂。该殿为七架梁双坡悬山顶套前厅四檩卷棚顶结构,正殿七间,前厅五间,面阔25米,进深8米,琉璃瓦屋面,饰雕花正脊一条,弓脊二条,垂脊四条,各脊端均饰吻、兽。木构件绘青绿云子彩画。
肃府王宫的东北面为宫苑,统称“凝熙园”,是肃王和妃嫔游息之外。园中承运门之右即为肃王宗庙。书堂、碑亭俱在承运门内东。园内“垒石为山,因泉为池,山下洞壑幽远,逶迤数里”,亭台水榭,树木葱郁,北滨黄河,景色优美。据《重修皋兰县志》载:“凝熙园,俗名山子石,在城内东北隅,方广里许,明肃藩置”。园中蓄水成湖,垒石堆山,因假山形状多呈“山”字形,而兰州方言又称假山为“山子”,故名“山子石”。石山中有洞穴,洞穴中塑有众多神像,形象生动,端庄可观。园内还建有“雷祖殿”、“玉皇阁”、“斗母宫”、“栖云桥”等寺观庙宇,并建各式亭台楼榭。这些建筑或耸立于繁花茂木之中,或点缀于湖泊假山之旁,高堂广厦,幽径洞府,造就了古兰州的园林之最。
凝熙园的北面是肃王府的北围墙,原是兰州旧城北城墙的一段,城墙顶上建有拂云楼。拂云楼原名“源远楼”,登楼可遥望白塔、俯瞰黄河。拂云楼为歇山顶二层木阁楼,通柱造结构,各层均明柱回廊,楼西原立石碑两通,其中一通刻有肃王草书七律一首。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李自成部将贺锦攻克兰州,肃王朱识鋐被处死,其妃颜氏率幕府宫人200余人想由北苑奔赴北城,投河殉难。因追兵跟踪而至,来不及投河,颜氏即碰此碑而亡,其余200多人全都殉难。据说每逢天阴下雨,这通碑就有斑斑血迹隐约出现,故称之为“碧血碑”。此碑现存工人文化宫南部。
据《皋兰县志》载:“明太祖定鼎,以西北辽远,命少子屏藩肃土,赐名二十字:瞻禄贡真弼缙绅识烈忠曦晖跻当远凯谏处恒隆,以示传世久远”。肃王共传九世十二王,历251年。依次是:肃庄王朱楧、康王瞻焰、简王禄埤、恭王贡錝、靖王真淤、定王弼桄、昭王缙炯、怀王绅堵、安王弼柿、懿王缙火贵、宪王绅尧、肃王识鋐。靖王、安王为追封王位,昭王早逝。
明初朱元璋赐其子肃王朱模一部宋拓本《淳化阁帖》石刻初刻成后即藏于东书堂。在北边顺墙中央之上,建有拂云楼,在墙上嵌有“古长城遗址”5字。登楼俯瞰黄河、遥对北山,气势雄壮。楼上有“江上耸翠”、“拂云楼”匾额,有小额曰“更上一层楼”。中有左宗棠书一横匾“大河前横”及“积石导流归大海,崆峒奇剑上重霄”对联。清时,陕甘总督左宗棠曾在楼前空地种花栽木,并从城外引水入园凿澄清池,取名“节园”。在其西便是“澄清阁”,阁3楹、南向,其前复有轩3楹,供赏花观月,纳凉散闷之所。园中绿茵满地、为绝胜景地,左宗棠书题“万山不隔中秋月,千年复见黄河清”对联悬其上。张广建督甘时,改为“星槎”左宗棠督甘时改为“槎亭”(即船亭),以其构造形船故名。门联曰:“八月槎横天上水,连畦菜长故园春。”解放前,1930—1949年八月前,甘肃省政府委员会会址在此。在船亭之西,建一亭叫“来鹤亭”,因民国4年(公元1915年)有鹤来栖园中,故建亭以志。再西为烈妃祠,烈妃者,乃明肃王十传至朱识钅宏、于明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因李自成部将贺锦攻克兰州,肃王被农民军处死,其妃颜氏等率幕府宫人200余人欲由北苑奔赴北城,将投河殉难。追兵跟踪至,颜氏等碰肃先王所书诗碑,死于碑下,这碑就成为后来的“碧血碑”。此碑现存工人文化宫南部。据说每逢天阴下雨,碧血碑则有血迹斑斑可见。
肃王府在清康熙年间改为巡抚署。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又改作陕甘总督署。后经甘肃巡抚刘斗,靖逆侯张勇,陕甘总督那彦成等人的迭次改建,将旧址扩建为后苑、四堂、三堂、二堂、大堂。(大堂即今甘肃省人民政府院内的“中山堂”)。大堂前为肃王府朝房午门(即今甘肃省人民政府大门,其式样依旧未改)。大门(亦称辕门),在其正南、中、东、西有3座辕门,各悬挂匾额,中为“宪纲文武”;东为“节制三秦”;西为“怀柔西域”。并树高达14丈旗杆两根,顶置8寸余方斗,悬挂杏黄色旗,上书陕甘总督官衔。当时从东岗坡即可显见其顶。原置于辕门东西两侧之后狮子,今移五泉山公园门口。大门外东(今黄家园北口、山字石南口处)叫东栅子;西(今张掖路新华书店前),叫西栅子。大门正南建有“月牙桥”、下有洞(即今中央广场花坛处),桥下有两间砖窑,为乞讨者住处,此一地段,旧时统称“辕门”(即今中央广场)。
辛亥革命后,初为督军署,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又改为甘肃省政府。并拆除东、西栅子、旗杆、月牙桥。另建一讲台,为开会讲演之用。民国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改辕门为广场,拆讲台并建一方形钟塔,解放后拆除,辟为花坛。
肃王府在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三月赵惟熙护理甘肃布政使时,三堂后大楼7间失火被毁。抗日战争中二堂5间,遭敌机炸毁(一说:1938年2月,民政厅工友以次日元霄,赶制灯笼,深夜倦睡,杂纸燃火,二堂焚尽)。之后将大堂改称“中山堂”、三堂改称“五福楼”,后苑改称“后花园”。兰州解放后,改为甘肃省人民政府驻地。划后花园及励志社为中共兰州市委、兰州市人民政府、兰州市人大常委会驻地。现除大堂(中山堂)、大门保留原貌外,其余均拆旧建新,面目非肃藩之旧。后墙拆除,辟为滨河东路。
肃王墓除定王墓在圃子湾(今七里河区上西园)、宪王墓在周家山(今七里河区西果园乡西津坪)外,其余均在平顶峰(今榆中县来紫堡乡黄家庄)。平顶峰肃王墓曾出土铜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