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0-03 14:39
本质安全管理体系是以风险预控管理为核心,以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为重点,以切断事故发生的因果链为手段,以持续改进为运行模式的一套管理体系。
本质安全管理的目标是通过以风险预控为核心的、持续的、全面的、全过程的、全员参加的、闭环式的安全管理活动,在生产过程中做到人员无失误、设备无故障、系统无缺陷、管理无漏洞,进而实现人员、机器设备、环境、管理的本质安全,切断安全事故发生的因果链,最终实现杜绝已知规律的、酿成重大人员伤亡的煤矿生产事故发生的煤矿本质安全目标。
本质安全管理定位为: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以切断事故发生的因果链为根本目标的,以风险预控为核心的,以危险源辨识和本质安全管理标准、管理措施为基础的,与传统安全管理相比更有效、更科学、更系统的管理,使我国煤矿安全状况得到根本改善,达到国际先进安全管理水平。
煤矿本质安全管理体系主要包括风险管理、人员不安全行为管理与控制、组织保障管理、煤矿本质安全文化、煤矿本质安全管理评价和煤矿本质安全管理信息系统。
1.4.1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过程包括: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提取管理对象、制定管理标准与措施、风险预控、危险源监测、风险预警、风险控制。 危险源辨识的目的是在煤矿安全事故机理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本企业实际的人员配备条件、机器装备条件、自然地质条件等,综合运用事故树分析法、安全检查表、问卷调查法、标准对照法以及工作任务分析等危险源辨识方法,系统地辨识存在于煤矿上的危险源以及其起因和后果。危险源辨识是煤矿本质安全管理的前提和基础,只有找到危险源才能确定管理对象,进而建立本质安全体系、管理标准体系,并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政策和程序。本质安全管理要求煤矿建立煤矿危险源辨识的方法体系和煤矿危险源辨识的内容(如人的不安全因素危险源辨识、机器设备的不安全因素危险源辨识、环境的不安全因素危险源辨识、管理制度的不安全因素危险源辨识等)。 辨识出的危险源根据风险评估进行分类管理,包括危险源的监测和监控。 风险评估另外一层含义是危险源根据动态信息检测对危险源的安全风险程度进行定量评价,以确定特定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损失的范围和程度,进而进行风险预警和预控。 辨识出的危险源通过提炼成为管理对象,对过管住管理对象来实现对危险源控制。制定管理对象的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的目的是根据事故发生的机理,运用系统的方法,通过适当的管理标准和措施切断事故发生的因果链,从而将风险消除、降低或控制在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本质安全管理标准是处于安全状态的条件,是衡量管理人员安全管理工作是否合格的准绳,是管理工作应达到的最低要求。有了管理标准,还需要有相应的管理措施、来进一步说明如何做从而达到要求,并且运用适当的方法使单位每名员工明确其职责权限及范围,它是员工安全行为的指南。本质安全管理要求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要全面覆盖煤矿的所有危险源。具体地,管理标准应做到“每一条已知规律的风险的产生原因,都应有相应的管理标准予以消除”;管理措施应能够做到“只要员工按照管理措施要求,尽职尽责,每一条管理标准都能够得到落实”。
1.4.2人员不安全行为控制与管理
人员不安全行为也是一种危险源,应根据人员不安全行为的产生机理,对人员不安全行为进行分类管理,并制定相应的管理途径和控制方法。
1.4.3组织保障管理
组织保障是为了顺利实施煤矿本质安全管理体系煤矿应该设立什么样的组织机构、岗位职责、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健全的人员准入和培训机制、良好的安全文化体系等。
1.4.4煤矿本质安全文化
煤矿本质安全文化主要研究煤矿本质安全文化的建设模式、目标、内容、措施与评价。使煤矿通过本质安全文化建设后,员工真正树立安全第一的观念、主动追求安全、管理制度合理完善、员工无不安全行为、机器设备工艺等达到本质安全要求。
1.4.5煤矿本质安全管理评价
对煤矿本质安全管理系统的运行情况应进行监管,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评价和考核,以确保管理体系能够达到煤矿本质安全管理的要求。煤矿本质安全管理评价是检验煤矿本质安全管理系统运行的效果,通过评价判别是否达到了煤矿本质安全管理的目标,同时,找出煤矿本质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改进建议,不断完善本质安全管理系统,不断杜绝由于人为的、已知规律的、可控的因素而导致的事故,逐渐减少煤矿重大和特大事故的发生,实现煤矿管理长效安全。本质安全管理要求对监督、评价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缺陷及时向上级报告,相关部门应及时对管理体系进行改进、完善。
1.4.6信息系统
煤矿的各个层级都需要借助信息来识别、评估和应对安全风险。信息系统首先应搜集详实的生产安全信息,包括危险源信息、风险程度信息、风险应对信息、生产作业信息、地质条件信息、环境信息、政策落实执行信息、管理系统运行信息、监管报告等;其次,应具有有效畅通的信息沟通渠道,保证信息传递的及时性、全面性、连续性、针对性;再次,信息系统要保证决策者能够及时获得决策所需的各类相关信息。第四,管理层与员工之间应具备上下交流的通畅渠道,以便于管理政策的全面贯彻及实施情况的及时和准确反馈。
图1-1:煤矿本质安全管理体系运行模式
1.6体系文件、记录要求
煤矿本质安全管理体系具有文件化管理的特征。编制体系文件是组织实施煤矿本质安全管理体系标准,建立与保持煤矿本质安全管理体系并保证其有效运行的重要基础工作,也是组织达到预定的安全目标、评价与改进体系、实现持续改进和风险控制必不可少的依据和见证。体系文件还需要在体系运行过程中定期、不定期的评审和修改,以保证它的完善和持续有效。
煤矿本质安全管理体系文件包括:《管理手册》、《程序文件》、《考核评分标准》、《风险管理手册》、《风险管理标准与管理措施》、《员工不安全行为管理手册》、《管理制度汇编》、《本质安全文化建设实施手册》
其中《管理手册》是第一层次文件、《程序文件》是第二层次文件,《考核评分标准》、《管理制度汇编》、《风险管理手册》、《风险管理标准与管理措施》为第三层次文件,而《员工不安全行为控制与管理手册》和《本质安全文化建设实施手册》的内容则涵盖了各自的方针、目标、控制程序、制度等,从文件的层次结构上,它们纵跨三个层次。员工不安全行为是导致煤矿事故频发的根本原因,而本质安全文化建设是减少员工不安全行为、提高员工素质、打造本质安全型矿井的一个有效手段,因此本质安全管理体系要求将员工不安全行为控制与管理、本质安全文化建设提高一更高的高度来认识,要求煤矿形成《员工不安全行为控制与管理手册》和《本质安全文化建设实施手册》。
《管理手册》是体系文件的纲领性文件,它必须清楚地表明煤矿将要实施本质安全管理体系的决心,必须描述相应的方针、目标、组织机构及职责、体系覆盖范围、总要求、体系要素(风险管理、员工不安全行为控制与管理、组织保障、本质安全文化建设、管理信息系统)及其运行模式(要充分体现PDCA的运行思想)。
《程序文件》是为了控制每个业务过程安全,对如何进行各项生活、生产活动规定有效的措施和方法,是有关职能部门使用的文件,要保证制定的程序文件完全满足《管理手册》和《考核评分标准》的要求,要确保考核评价指标涉及的业务过程都有相应的程序文件作为支持。注意程序文件不是操作规程,而是比操作规程涉及范围更大的业务处理过程,如一通三防控制程序等。
《管理制度汇编》必须为《管理手册》、《程序文件》等所涉及的本质安全管理的各个方面都提供制度支持,以确保本质安全管理体系得以正常、有序地运行。如《管理制度汇编》中应对薪酬分配等激励约束机制、体系日常检查、体系内部审核、体系管理评审等做出具体明确的规定。
《风险管理手册》内容涵盖所有危险源及其相应的管理标准与措施和危险源的分类统计分析信息等。是各部门风险管理小组按照《程序文件》中的风险管理程序运行的工作结果。《风险管理标准与管理措施》是基于《风险管理手册》按照管理对象分类提取出来的,主要目的是能清晰地知道:在确保能控制住所有已辨识危险源的要求下,所有提取出来的管理对象各自的管理标准与管理措施是什么,便于操作。必须说明的是危险源识、管理标准与管理措施的制定工作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
《员工不安全行为控制与管理手册》主要分析不安全行为的发生原因、分类及应该采取哪些控制措施及相应的业务流程与制度等(如员工准入、培训、安全工程投入制度等)。
《本质安全文化建设实施手册》则明确煤矿自身的本质安全文化理念、目标、建设内容、方法措施、相应的考核评价指标与保障等。
上述文件是本质安全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系信息及其载体。在体系运行过程中,文件起着规范、指导、培训、证实等作用。应编制形成文件的程序,以规定以下方面所需的控制:
(1) 文件发布前得到批准,以确保文件是充分与适宜的;
(2) 必要时对文件进行评审与更新,并再次审批;
(3) 确保文件的更改和现行修订状态得到识别;
(4) 确保在使用处可获得适应文件的有关版本;
(5) 确保文件保持清晰、易于识别;
(6) 确保外来文件得到识别,并控制分发;
(7) 防止作废文件的非预期使用,若因任何原因而保留作废文件时,对这些文件进行适当的标识。
记录是提供管理过程、管理体系符合要求的证据,具有追溯、证实的作用。记录应保持清晰、易于识别和检索。应编制将记录形成文件的程序,以规定记录的标识、贮存、保护、检索、保存期限和处置所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