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健刚

更新时间:2024-01-05 15:21

朱健刚,男,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社会学系教授,南开大学社区建设治理与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慈善联合会学术委员会创始委员、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礼来慈善学院客座教授、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广州公益慈善书院理事长/荣誉院长、国际第三部门研究协会(ISTR)理事、广东省千禾社区公益基金会创办人副理事长。

个人简介

朱健刚教授,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社会学系,博士生导师。香港中文大学哲学博士,研究非营利与公益慈善,主要研究领域为社会组织、城乡社区、社会运动、公民社会理论等。发表《行动的力量》、《国与家之间》等多部著作以及多篇论文。主编《中国公益蓝皮书》和《公益研究》杂志,参与创办广东千禾社区公益慈善基金会、上海热爱家园志愿者协会、广州公益学院等公益组织。担任民政部社会组织促进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国际第三部门研究学会(ISTR)理事,广州社会组织联合会常务副会长。曾是哈佛-燕京访问学者和福尔布莱特访问学者。

工作经历

教授,并兼任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公民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并兼任香港中文大学公民社会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等客座研究员。曾在香港中文大学担任博士后研究员,哈佛-燕京学社访问学者。

2018年3月至今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2010年12月至2018年3月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教授

2011年5月至今 中山大学公益慈善研究中心副主任,秘书长

2007年9月至2008年9月 美国哈佛-燕京学社访问学者

2009年1月至今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人类学系副教授

2004年5月至2008.12月 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副教授

2007年10月至今 香港中文大学公民社会研究中心研究员(兼)

2006年12月至今 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公民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兼)

2004年2月至2006年9月中山大学广东发展研究院公民社会中心主任(兼)

2004年2月至今 中山大学中国族群研究中心研究员(兼)

2005年3月至今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特约研究员(兼)

2002年10月至2003年10月 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系博士后研究员

1998年10月至2002年8月 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系研究助理

1998年7月至1998年8月 北京大学中国国情研究中心调查项目经理

1997年8月至1999年2月 上海社区发展研究会调研员(兼)

1997年4月至1998年9月 锦丽斯集团战略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1997年2月至1997年10月 浦东持续教育学院教师(兼)

1995年7月至1995年8月 《湖南日报》实习编辑与记者

教育背景

留学香港中文大学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人类学系,获香港中文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2002年10月至2004年4月 LEAD全球环境与发展领袖训练,北京

1998年10月至2002年8月 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系

学位:哲学博士

主修:社会与文化人类学

2001年12月至2002年5月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人类学系交换研究生

1995年9月至1998年7月 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

学位: 法学硕士

专业: 政治学

1991年9月至1995年7月 北京大学政治学与行政管理系

学位: 法学学士

主修: 政治学与行政学

辅修: 法律

1990年9月至1991年7月 石家庄陆军学院军训,预备役少尉

1984年9月至1990年7月 长沙市第六中学

出版论文与专著

1、期刊论文

蔡禾、朱健刚 (2015)。劳工维权组织发展的现状及趋势——基于珠三角的调查报告。中国社会科学(内部文稿), 3, 64-78。(社会发展研究(季刊),2015年第3期,P109-127.)

朱健刚、赖伟军(2014)。“不完全合作”:NGO联合行动策略——以汶川地震NGO联合救灾为例。社会,4,187-209。

朱健刚、梁家恩、胡俊峰(2014)。人间佛教的慈善实践——对台湾慈济与法鼓山的比较研究。西北民族研究,2,165-176。

朱健刚、陈安娜(2014)。社工机构的NGO化:专业化的另一种思路。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28-37。

朱健刚,羡小曼(2013)。参与与权威:灾后小区重建中的两种发展道路——对5.12地震在后重建中龙门山镇的民族志研究。华人应用人类学学刊,1,19-44。

朱健刚,景燕春(2013)。国际慈善组织的嵌入:以狮子会为例。中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4,118-132。

朱健刚、赖伟军(2013)。政府主导与社会组织参与:汶川地震灾后社区重建问题研究报告。中国社会科学(内部文稿),2,

朱健刚、陈安娜(2013)。嵌入中的专业社会工作与街区权力关系——对一个政府购买服务项目的个案分析。社会学研究,1,43-64。

朱健刚(2012)。本真性的共谋:旅游人类学的反思。旅游学刊,11,17-18。

朱健刚、胡明(2011)。多元共治: 对灾后社区重建中参与式发展理论的反思—以512地震灾后社区重建中的新家园计划为例。开放时代,10,5-25。

朱健刚(2011)。转型时代的社会工作转型:一种理论视角。思想战线,4,40-41。

朱健刚(2011)。以理抗争:都市集体行动的策略——以广州南园的业主维权为例。社会,3,24-41。

朱健刚(2011)。旅游景区生产与族群文化的再造——对一个布依族村寨的旅游人类学研究。广西民族大学学报,6,76-81。

朱健刚(2010)。论基层治理中政社分离的趋势、挑战与方向。中国行政管理,4,39-42。

朱健刚(2010)。社区组织化参与中的公民性养成——以上海一个社区为个案。思想战线,2,55-60。

朱健刚(2009)。大陆公民社会的能力建设:话语与实践。台湾社会研究季刊,2,425-444。

朱健刚、陈健民(2009)。抗震救灾,中国公民社会崛起的契机?二十一世纪,8,4-13

朱健刚(2009)。Civil society 在中国情境下的应用。西北民族研究,3,109-111。

陈志明、朱健刚(2009)。人类学关键词:辨析与表述(一)导言。西北民族研究,3,101-102。

朱健刚、羡晓曼(2009)。冀南乡村的物物交换——地方经济的人类学研究。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81-91。

朱健刚(2007)。当代中国公民社会的成长和创新。探索与争鸣,6,28-31。

朱健刚(2007)。国际NGO与中国地方治理创新——以珠三角为例。开放时代,5,34-49。

阿兰纳·伯兰德、朱健刚(2007)。公众参与与社区公共空间的生产——对绿色社区建设的个案研究。社会学研究,4,118-136。

蒂芬·汉斯著、朱健刚译(2006)。NGOs在现代社会的角色。学会,8,62-64。

朱健刚(2006)。《民间》:和平、进步与相互联结的东亚公民社会。台湾社会科学季刊,3,267-274。

朱健刚(2004)。草根NGO与中国公民社会的成长。开放时代,6,36-47。

朱健刚(2004)。空间、权力与社区认同的建构:对上海一个邻里的居民运动的案例研究。第三部门学刊,2,99-125。

朱健刚(2001)。工作、权力与女性认同的建构——对广东一家外资企业的中国白领女性的个案研究。清华社会学评论,3,75-103。

朱健刚,(1999)。城市社区建设:在实践中反思理论。北京社会科学(增刊),72-74。

朱健刚(1999)。权力与街区空间:当代中国街区权力研究导论。中国社会科学季刊,26&27,181-194 。

朱健刚、张来治(1998)。城市基层政权结构的变迁。探索与争鸣,3,33-34。

朱健刚、张来治(1998)。文化主权:今天主权斗争的焦点。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48-50。

朱健刚等(1997)。城市社区制改革的问题与对策。公共行政与人力资源,5,。

朱健刚(1997)。城市街区的权力结构: 强国家与强社会。战略与管理,4,42-53。

朱健刚(1997)。城市街区的权力变迁。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刊,3,。

E·杜莉、董海军、朱健刚(合译)(1997)。基督教与东方宗教的对话。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3,97-101。

朱健刚(1996)。中庸思想的历史流变及其现代意义──兼论儒教文化的适应性转换。求索,1,84-88。

2、书籍文章

朱健刚(2015)。公民社会:社群主义与自由主义的对话——评《市民社会基础读本》。载朱健刚、林猛主编《公益》(2015年第1辑,总第5辑), 164-167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朱健刚、周如南(2015)。为公益而协同,为传播而设计:以中山大学“公益与协同设计”课程实验为例。载邓启耀(主编),媒介世界与媒介人类学(页)。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蔡禾、朱健刚 (2015)。劳工维权组织发展的现状及趋势——基于珠三角的调查报告。社会发展研究(季刊),第3期,109-127页。

朱健刚(2014)。2013公益转型年:公益转型带动社会转型。载朱健刚(主编),中国公益慈善发展报告2013(1-12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朱健刚、景燕春(2014)。慈善经济:宁夏的探索与创新。载朱健刚(主编),中国公益慈善发展报告2013(50-66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朱健刚、周如南、赖伟军(2014)建设中国现代社会组织体制:问题、实践与改革方案。载朱健刚(主编),中国公益慈善发展报告2013(89-110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朱健刚,郭淑蓉(2014)。华人慈善的传统再造:以汕头存心善堂为例。载朱健刚(主编),中国公益慈善发展报告2013(199-210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朱健刚,刘艺非(2014)中国家庭捐赠行为调查报告——基于全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的发现。载朱健刚(主编),中国公益慈善发展报告2013(225-263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朱健刚(2014)。导论。载杨团(主编),慈善蓝皮书:中国慈善发展报告(2014)(1-11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朱健刚(2013)。导论。载朱健刚(主编),中国公益发展报告2012(1-18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朱健刚(2013)。2012全民公益发展报告——跨界合作、策略联盟与专业转型。载朱健刚(主编),中国公益发展报告2012(19-46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赖伟军、朱健刚(2013)。基金会与NGO合作——资助的视角。载朱健刚(主编),中国公益发展报告2012(132-155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朱健刚、景燕春(2013)。国际狮子会的中国经验:广东狮子会案例研究报告。载朱健刚(主编),中国公益发展报告2012(156-183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朱健刚,陈安娜(2013)。2012全民公益发展报告——跨界合作、策略联盟与专业转型。载朱健刚(主编),中国公益发展报告2012(263-285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朱健刚、赖伟军(2012)。 2011年民间公益发展报告。载杨团(主编),中国慈善发展报告(2012)(45-62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马骅、朱健刚(2012)。公益行动与政策改变。载徐家良(主编),中国第三部门研究(第三卷)(页)。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朱健刚(2012)。公益事业的公信力、创新与转型。载朱健刚(主编),中国公益发展报告2011(1-18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迈克尔·博盟、朱健刚、张峻玮(2012)。公益事业的公信力、创新与转型。载朱健刚(主编),中国公益发展报告2011(57-99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朱健刚(2012)。中国公益研究十年:知识生产的停滞与转型。载朱健刚(主编),中国公益发展报告2011(224-18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朱健刚(2012)。政府与NGO之间的关系转型:对三个组织案例的研究。载王思斌(主编),中国社会工作研究(第八辑)(页),,。

朱健刚(2011),农民工民间组织的合法性挑战与生存策略——以中国珠三角地区为例。载郑广怀、朱健刚(主编),公共生活评论(第二辑)(143-157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朱健刚(2010)。社会空间的三重奏:评《空间的生产》。载朱健刚(主编),公共生活评论(第一辑)(114-123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朱健刚(2008)。打工者社会空间的生产——番禺打工者文化服务部的个案研究。载张曙光(主编),中国制度变迁的案例研究(广东卷)第六辑(页)。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朱健刚(2008)。转型过程中的政府与NGO关系----三个案例的分析。载江明修(主编),第三部门与政府跨部门治理(179-202页),台北:台湾智胜文化事业有限公司出版。

朱健刚(1999)。革命后政治思潮。载浦兴祖(主编),西方政治学说史(第九章)(页),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朱健刚、徐中振(1998)。志愿服务是社会全面发展的结构因素和价值追求。载上海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上海市社区发展研究会(主编),志愿服务与社区发展(页)。上海:三联书店。

朱健刚(1998)。要重视培育和发挥群众性志愿组织的作用。载上海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上海市社区发展研究会(主编),志愿服务与社区发展(页)。上海:三联书店。

3、专著、译著

朱健刚(2010)。国与家之间:关于上海邻里的民族志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王超、朱健刚(译)(2010)。甜与权力(原作者:Sidney Mintz)。北京:商务印书馆。(原著出版年:)

朱健刚、王超、胡明(2009)。责任·行动·合作:汶川地震中NGO参与个案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朱健刚(2008)。行动的力量:民间志愿组织实践逻辑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

朱健刚、王超著(2006)。水边人家——一个布依族村寨的发展描述。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4、编著

朱健刚、林猛(主编)(2015)。《公益》第5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8月。

朱健刚(主编)(2014)。中国公益慈善发展报告(2013)。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9月。

朱健刚、林猛(主编)(2014)。中国慈善事业与公益慈善学百年(《公益》第4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朱健刚(主编)(2013)。中国公益发展报告(2012)。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陆德全、朱健刚(主编)(2013)。反思参与式发展——发展人类学前沿。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朱健刚、赖伟军(主编)(2013)。反思灾后社区重建(《公益研究》第3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朱健刚(主编)(2012)。中国公益发展报告(2011)。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郑广怀、朱健刚(主编)(2011)。新工人阶级:关系、组织与集体行动(《公共生活评论》第2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朱健刚(主编)(2010)。社区、空间与行动(《公共生活评论》第1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杨建荣、朱健刚(主编)(1998)。五里桥:一个发展中的城市新型社区。上海:学林出版社。

5、其他文章

朱健刚,赖伟军,《灾害管理体系:从政府主导型转向“官民合作”模式》,《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6月21日第B01版

朱健刚,《公民公益将是国家转型的重要动力》,《中华工商时报》,2015年第5期;

朱健刚,《全民公益推动社会管理创新》,人民日报(理论版),2013年5月12日;

朱健刚,《全民公益的意义》,《经营者》(汽车商业评论),2013年第6期;

朱健刚,《社区的活力至关重要》,21世纪经济报道,2013年1月21日;

朱健刚,《公民社会在社会转型中崛起》,南方都市报,2013年1月18日;

朱健刚,《公益创新:中国社会转型的公民道路》,《21世纪经济报道》,2012年第7期;

朱健刚,《2011:公益改变社会》,《21世纪经济报道》,2012年第1期;

蒂芬·汉斯、朱健刚,《NGOs在现代社会的角色》《学会》2006年第8期;

朱健刚,《慈善回归民间需更多制度支持》,《21世纪经济报道》,2011年第1期;

朱健刚,《慈善不应被资本逻辑左右》,《文化纵横》,2010年12月刊;

朱健刚,《慈善机构的力量何在》,《南方周末》,2010年第23期;

朱健刚,《慈善机构如何有力量?》,《南风窗》,2010年第23期;

朱健刚,《治理社会危机须重民生》,《21世纪经济报道》,2010年第5期;

朱健刚、曋凯《工作、权力与女性认同的重构》,《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第3期;

朱健刚,《建设本土公民社会:以ICS为个案》,澳门:《神州交流》,2009年第六卷第四期;

朱健刚,《基金会与NGO的合作,刚刚开始》,《南风窗》,2009年第25期;

朱健刚,《NGO合作,能否成为主流?》,《中国社会工作》,2009年9月上期;

朱健刚,《汶川地震救灾中的NGO合作方式》,《中国社会工作》,2009年9月上期;

朱健刚,《“全人教育”是通识教育改革的方向》,21世纪经济报道,2009年06月19日;

朱健刚,《公民社会建设:机遇和挑战同在》,《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第12期;

朱健刚,《环境政治中的三方角力》,南方都市报,2007年6月18日;

朱健刚,《公民社会的蕴育与作用》,《党政论坛》(干部文摘),2007年第3期;

张运藩、朱健刚(1999)。非政府组织在中国。《百科知识》,1期。

朱健刚、徐中振,《志愿服务是社会全面发展的要求》,上海:《解放日报》理论版1998年5月19号;

奖励与资助

Ø《社会》杂志“《社会》十年优秀作者”(2015.10)

Ø 美国非营利组织与志愿行为研究学会(ARNOVA)2014年年会最佳论文奖(获奖论文:《Community Reconstruction after the 2008 Sichuan Earthquake: Reconstruction on Participatory Development Theories》)(2015.09)

Ø 广东省第二届哲学与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选三等奖(2015.5)

Ø 第七届广东教育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获奖成果:“通识教育”——汶川服务学习的探索与实践)(2014.6)

Ø 入选2013年中山大学卓越人才计划(2013.12)

Ø 中山大学第七届校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13.4)

Ø 国家旅游局优秀旅游学术成果三等奖(2013.2)

Ø 中山大学千百十工程第四批培养对象(2010.5)

Ø 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十六届大会筹办工作先进个人(2009.9)

Ø 广东省首届哲学与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选三等奖(2005.5)

Ø 第五届广东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05.8)

Ø 中山大学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04.9)

Ø Wenner-Gren Ph.D. Thesis Grant, USA (2001-2002)

Ø Urban China Research Grant, Urban Research Network, Albany, SUNY, USA (2000-2001)

精选研究项目

1、纵向课题

2013年,教育部人文社研究项目,“中国社会救助与慈善事业发展报告”,项目编号:1302055,90万,2013.10-2016.10

2013年,中山大学社科项目,“公益慈善研究中心建设专项”,项目编号:1309097,10万,2013.5-2014.12

2013年,中央其他部门社科专门项目,“中国-东南亚华人慈善研究”,项目编号:1304028,2万,2013.12-2015.8

2012年,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社会建设背景下的社会组织管理创新研究”,项目编号:1201035,25万,2012.8-2015.12

2012年,中山大学社科项目,“社会建设社会建设背景下的社会组织管理创新研究”,项目标号:1209173,10万,2012.11-2015.12

2012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社会转型中的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研究:以改革开放前沿广东的实践为切入点”,子课题“社会组织与公民道德建设”负责人,项目编号: ,60万,2012.5-2015.5;

2012年,中山大学重大项目培育和新兴、交叉学科资助计划,“新兴公益学学科培育计划”,项目标号:1209075,15万,2012.5-2014.5;

2011年,2011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社区旅游发展过程中的社会空间再生产:跨学科视野下的多案例实证研究”,第一参与人(60万,2012.1-2015.12);

2010年,2010年度中山大学青年教师培育项目,“国际NGO与地方治理:广东狮子会个案研究”,项目编号:1009056,7.5万,2010.9-2013.10

2009年,2009年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社会组织在5.12地震救灾和灾后重建中的参与与合作机制的个案研究”,课题负责人(10万,2009.5-2011.5);

2009年,中山大学台湾研究所项目,“人间佛教与社区文化的塑造——以台湾北部粤籍移民为例”,项目负责人;

2007年,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城市新移民问题及其对策研究”,子课题“城市社区建设与城市新移民问题”负责人;

2007年,中山大学985二期社科创新基地产业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制度变迁案例研究(广东卷)》课题,农民工组织案例研究课题组负责人;

2006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青年资助项目,“市民空间的生产与社区权力的变迁”,课题负责人;

2005年,中山大学“985”二期公共管理与社会发展创新研究基地非政府组织方向负责人;

200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共服务社会化”课题项目华南区负责人;

2005年,香港高等学术基金资助项目——传统邻里研究 “权力、空间和认同:对北京、上海、广州的传统邻里的比较民族志研究”,课题负责人;

2005年,中山大学“国际NGO在华南”项目负责人;

2004年,国家重点学科资助项目“华南都市邻里社区”研究负责人;

2004年,中山大学“百人计划”资助科研启动项目课题主持人;

2、横向课题

2014年,中国公益慈善项目交流展示会组委会办公室委托课题,“2013年-2014年中国公益慈善行业研究报告”,项目编号:1408153,10万,2014.11-2015.9

2014年,广州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委托课题,“同德围地区综合整治工作专项——同德围模式后评估研究”,项目编号:1411167,8万,2014.10-2014.12

2014年,广州慈善组织社会监督委员会委托课题,“广州市慈善组织发展研究项目”,项目编号:1411165,10.45万,2014.10-2015.2

2014年,香港乐施会孔明办公室委托课题,“广东省推进社会力量参与扶贫的机制创新研究”,项目编号:1408100,12.59万,2014.8-2015.3

2014年,中国慈善联合会委托课题,“全球慈善趋势报告”,项目标号:1408080,15万,2014.6-2014.7

2013年,广东省社会工作委员会委托课题,“建构现代社会组织制度研究”,项目编号:1311138,6万,2013.8

2013年,佛山市顺德区慈善会委托课题,“顺德区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状况调研”,项目标号:1308078,17.5万,2013.8-2013.10

2013年,南都公益基金会委托课题,“中国民间公益组织基础数据库项目”,项目编号:1308070,16.8万,2013.7-2014.2

2013年,美国洛克菲勒兄弟基金会资助项目,“南中国公益慈善领域研究”,项目编号:1306006,223万,2013.4-2014.3

2012年,美国洛克菲勒兄弟基金会资助项目,“民间合作与社会创新研究”,项目编号:1206006,175万,2012.7-2012.12

2012年,第四届全国非公募基金会论坛委托课题“非公募基金会资金的管理和使用研究”,课题负责人(25万,2012.6-2012.11);

2010年,广东省千禾社区公益基金会支持项目:“广东狮子会:一个国际NGO嵌入中国社会的案例研究”,课题负责人(15万,2010.3-2011.3);

2009年,美国可持续社区支持项目:“四川社区建设项目”,项目负责人(21万,进行中);

2009年,美国洛克菲勒兄弟基金会支持项目“民间合作与创新研究第二期”,课题负责人(21万,进行中);

2009年,中国扶贫基金会资助项目:“NGO5.12抗震救灾典型案例研究”,项目负责人(15万,已结);

2008年,美国洛克菲勒兄弟基金会资助“四川灾后社区重建研究”,项目负责人;

2008年,香港乐施会项目“以中山大学为试点探索发展教育融入高校公共选修课系统”课题负责人;

2007年,香港乐施会资助项目“开辟珠三角政府与民间组织沟通渠道”负责人

2007年,捐赠项目“民间基金”负责人;

2006年,美国洛克菲勒兄弟基金会支持项目“建设华南民间合作与创新平台”负责人;

2005年,中山大学项目“NGO组织在华南”研究项目负责人;

2005年,香港嘉道理基金支持项目“华南志愿行动者网络研究”负责人;

2005年,绿色和平与媒体研究负责人,中国绿色和平与人类学系合作项目;

2003年,广东贵屿电子垃圾社会评估项目组副组长,国际绿色和平委托项目;

2003年,转基因食品与广东饮食文化变迁研究项目组组长,国际绿色和平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合作项目;

出版图书

会议发言

2015.11北京论坛,

2015.08中山大学,

2015.08日本

2014.06第四届公益慈善思想峰会主题发言

2014.10 美国印第安纳大学,中国慈善峰会正式发言

2013.10中国香港,中国公民社会新发展工作坊,

2013.10 中国澳门,宗教与可持续社区,

2013.09中国广州,第三届公益慈善思想峰会主题发言

2013.06中国香港,第四节亚太地区服务研习会议

2013.05中国广州,“社会建设的中国道路”学术研讨会

2013.05中国云浮,“宗教、慈善与地方社会”学术研讨会

2013.05“中国农村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

2013.04美国,Global Philanthropy Forum

2012.12中国中山,第二届全民公益思想峰会,

2012.12 香港大学第三届比较慈善国际研讨会正式会议发言

2012.11 美国印第安纳波利斯ARNOVA年会正式会议发言

2012.11 美国斯坦福大学国家治理研讨会正式发言

2012.7中国香港,香港中文大学主办东亚人类学学会年会正式发言;

2012.4中国台湾,国立政治大学主办“亚太公民社会学术研讨会”正式发言;

2011.9英国诺丁汉,诺丁汉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中山大学人类学系联合主办“第四届当代中国研究国际论坛”正式发言;

2011.8美国夏威夷,“中美慈善战略对话”特邀嘉宾并发言;

2009.7中国昆明,世界人类学与民族学大会“发展人类学分会”会议主席及正式发言人;

2008.4美国北卡罗来纳,美国民族学会(American Ethnologists Society)及北美人类学会年会正式发言,美国民族学会及北美人类学会主办;

2008.3美国波士顿,哈佛-燕京学社“反思中国发展”学术研讨会;

2007.10中国台湾,台湾中央大学客家研究院主办“亚太非营利部门国际学术研讨会”正式发言;

2007.10比利时布鲁塞尔,梅耶人类进步基金会主办“第二届中欧论坛”正式发言;

2007.6 中国广州,中山大学人类学系、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学系联合主办“社会创新:政府、企业与民间组织的互动——2007年两岸四地公民社会学术暨实务研讨会”,会议主持并发言;

2006.12 中国香港,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大学、香港社科联联合主办“公民社会指数研讨会”评论人;

2006.11中国广州,中国民族学会、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界联合会第十六届世界大会筹备

委员会、中山大学、广州市社会科学联合会联合主办“文化多样性与当代世界”

国际学术研讨会,正式发言;

2006.11 韩国首尔,韩国圣公会大学主办“2006亚洲公民社会教育论坛”正式发言;

2006.10中国北京,英国杨氏基金会、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中国比较政治与经济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社会创新与建设新型国家国际会议”正式发言;

2006.06 韩国首尔,韩国《创作与批评》学刊主办“作为联带的东亚和杂志的作用”国际学术研讨会正式发言;

2006.07 中国香港,美国东亚人类学学会与香港中文大学主办“2006年东亚人类学年会正式发言”;

2006. 中国台湾,台湾政治大学主办“2006年两岸非营利组织学术论坛”正式发言;

2005. 美国夏威夷,夏威夷大学全球化研究中心主办“The Global Urban Transition, Civil Society and Governance: Spaces of Community and Public Life”研讨会正式发言;

2005. 英国爱丁堡,英国文化协会主办“公民社会领导力”研讨会正式发言;

2003. 韩国首尔, 韩国圣公会大学亚洲NGO资源中心主办“亚洲公民社会”研讨会;

2003. 中国香港,城市中国研究网络(Urban China Research Network)主办“Cities in China:

The Next Generation of Urban Research”会议发言;

2003. 中国北京,清华大学与荷兰瓦格宁根大学主办“环保NGO与社会运动”国际学术研讨会正式发言;

2002. 中国长沙,中国环境科学学术年会正式发言;

2001. 美国华盛顿特区,美国人类学年会正式发言;

2001. 加拿大蒙特利尔,加拿大人类学学会与美国民族学会联合会议上正式发言;

2000. 中国北京,国际民族学家与人类学家联合会中期会议上正式发言;

会员资格

美国人类学会会员,香港人类学会会员,中国都市人类学会会员,上海社区发展研究会会员

研究兴趣

Ø 公益慈善与中国社会转型

Ø NGO研究

Ø 社区发展

Ø 社会运动与集体行动

Ø 公民社会理论

教学课程

教授人类学理论等核心课程,获奖一次,教学深受学生好评。

指导学生论文

社会服务

积极参与公益事务,所负责的中心被〈南风窗〉评为2007年度最佳公益组织。得到海内外媒体的报道。其农民工民间组织的研究得到广东省委领导的点名肯定。参与四川汶川地震的救援工作和灾后社区重建工作,撰写的《民间参与汶川大地震紧急救灾》研究报告,提交给由国家减震救灾委、民政部、北京师范大学组织的汶川地震专家对策组,汇成总报告递交国务院,得到温家宝总理批示。同时是《南方都市报》、《21世纪经济报道》评论专栏的撰稿人,并在校内开展马丁堂博雅教育实验,支持学生成长。

2012.01-至今 中山大学中国公益慈善研究院 执行院长

2015.10- 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礼来慈善学院 兼职教员

2015.04-至今 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

2014.11-至今 国际第三部门研究协会(ISTR),理事

2013.01-至今 国立政治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公民社会暨地方治理研究中心 谘询委员

2014.09-至今 南开大学社会学系兼职教授

2013.05-至今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法律与行政学院客座教授

2011.04-2012.12 中山大学公益慈善研究中心 副主任兼秘书长

2010.06-至今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咨询委员

2007.10-至今 香港中文大学公民社会研究中心 研究员

2006.12-2012.6中山大学公民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主任

2006.05-至今 中山大学城市社会研究中心 研究员

2004.2-2006.9 中山大学广东发展研究院公民社会中心主任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