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智贤

更新时间:2024-11-01 13:21

朱智贤,字伯愚,江苏省赣榆县(今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人,心理学家、教育家,中国现代心理学的奠基人之一。1930年毕业于中央大学教育系,赴日本任东京帝国大学研究员,抗战开始后回国任江苏教育学院、四川教育学院、中山大学教授,香港达德学院教务长兼中山学院院长,建国后历任中央出版总署教育组组长、人民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1951年调入北京师范大学,曾任教育系主任、儿童心理研究所所长、《心理发展与教育》主编。他是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博士研究生导师,培养了新中国第一位心理学博士林崇德

人生经历

朱智贤教授年轻时就开始追求光明的人生之路,71岁加入中国共产党。朱智贤教授入党后的12年,是他83年人生岁月中最充实、最光彩、最辉煌的12年,也是他对党、对国家教育事业贡献最大的12年。

朱智贤教授是中国20世纪心理学界泰斗,他小时自强自立,逆境成才,在人生道路上,追求进步、追求光明,矢志不移,在71岁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他开始了为党的事业立新功的人生追求。黄永言的《朱智贤传》描写了这样一位平凡质朴的学者的人生之路。

成绩优异

朱智贤1908年出生于黄海之滨的江苏赣榆县城(注:现在的赣马镇城里村),6岁入小学堂,品学兼优;高小毕业进入海州的江苏省立第八师范学校(现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前身);又以优异的成绩留在附属小学任教;教学和科研的成绩突出,1930年被保送中央大学教育学院深造。在师范学习期间,他不仅在儿童、教育刊物发表文章,而且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处女作《小学历史教学法》一书。在附小任教两年中,他结合教学进行科研,发表了教学论文20多篇,还出版了《小学课程研究》(商务)、《儿童自治概论》(中华)等书。进入大学后,他更加勤奋,发表和出版了多种论文和专著,如《教育研究法》(正中书局)、《儿童教养之实际》(中华)、《小学行政新论》(儿童书局)等。在大学四年级《课程论》的课堂上,任课教授曾把朱智贤的《小学课程研究》列为参考书之一,写在黑板上,引起全班哄笑。当王教授得知参考书的作者就是班上的学生,高兴得连称“难得”!30万字的《教育研究法》,直到20世纪90年代台湾的一些大学的教育系仍作为教学参考书之一,向学生介绍。

朱智贤求学期间,学习成绩优异,论著硕果累累,人们会以为他家庭条件优裕,学习和生活的境况均佳。其实不然,朱智贤不仅家境贫寒,而且时运不济,命运多舛。9岁慈母见背,12岁长兄夭折,26岁,大学毕业前夕,当地土匪骚扰县城,父亲竟遭匪徒杀害。

一心入党

朱智贤从1936年在日本留学时接触马克思原著《资本论》开始,便不间断地精心研读马克思主义原作。早在桂林江苏教育学院任教时(1940年),就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讲授有关课程,引导学生用唯物辩证法看待心理意识问题;在教育哲学课程中,大谈马克思主义哲学,讲授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成为当时该校最年轻、威信最高的进步教授。后在中山大学执教期间,参加“反饥饿、反内战”的斗争,为进步同学秘密集会谋划,提供场所,掩护被营救的学生去香港;进而拍案而起,奋笔疾书,发表《风雨如晦话学潮》的时政论文,谴责国民党当局。于是这位学识渊博、正直无私、思想进步、爱国爱民的好教授,再次遭学校解聘。后在地下党组织指派下,由进步同学掩护,才得以只身去香港,在达德学院任教。

当时一大批党内外的专家教授聚集于香港达德学院,朱智贤在文史哲系任教,如鱼得水。不久,又被委以教导主任的重任,得以施展教育管理的智慧和才华。这个时候,朱智贤迈出了他政治生命的第一步,向党提出入党要求。可惜,不久达德学院就被香港当局封闭。崇高愿望,未能实现。

北京和平解放,朱智贤和其他进步学者,受周总理的邀请,从香港来到北京。先是参观学习,后是分配工作。他先任出版总署处长,继任人民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1951年转北京师范大学任教。

朱智贤教授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在教学、研究、介绍国外心理学成果方面,很快地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参与了《十二年规划》工作,对心理学充满信心,对人类走向共产主义的目标充满信心。

1958年,在全国性的“心理学大批判”的论争中,朱智贤成了学术争论中的关键人物,是第一位被插上“白旗”、定为“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心理学教授。后经平反,得以参加全国文科教材会议,指定参加《儿童心理学》课本的编写工作。朱智贤曾于1965年向党提交了书面入党申请书,但很快到了“文化大革命”,这一申请再次搁起。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1979年11月22日,朱老71岁,在古稀之年光荣入党。科学的春天到了,心理学的春天到了,朱智贤也迎来了学术生涯的黄金时期。

垂暮治学

1979年,71岁。入党,著作《儿童心理学》修订本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1980年,72岁。主编的《儿童教育心理学讲话》由北师大出版社出版。

1982年,74岁。《家庭教育儿童百科全书》获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主编的《儿童心理学教学参考资料》共六个分册100万字,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1983年,75岁。承担“六五”规划国家重点科研课题《中国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的科研任务,组织全国200多位儿童心理学研究工作者进行研究,历时7年。

1984年,76岁。和林崇德合著《思维发展心理学》,该书1986年出版,1990年获国家教委颁发的首届教育科学成果一等奖;获准为北师大第一批国内访问学者的指导教师。

1985年,77岁。创建北京师范大学儿童心理研究所,出任所长;创办《心理发展与教育》刊物。

1986年,78岁。领衔主编《心理学大词典》(“七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1989年北师大出版社出版,获第四届中国图书一等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特等奖。

1988年,80岁。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学会举办“庆祝朱智贤教授从教60周年暨80寿辰活动”,并举行人民教育出版社接受《朱智贤心理学文选》书稿的交接仪式。庆祝会上,与会者一致祝贺朱智贤教授在教学和学术研究上取得的丰硕成果,祝贺他为国家培养数以千计的心理学工作者和教育理论工作者。与林崇德合著《儿童心理学史》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1989年,81岁。审阅修改100万字的《中国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课题的研究报告。

1991年,83岁。3月5日,朱智贤教授突然逝世,心理学界一颗巨星陨落。

主要作品

《儿童心理学》

朱智贤教授编写的《儿童心理学》(1962年),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分上下两册出版,是作为综合性大学和高等师范院校心理学、教育学专业儿童心理学课用的教科书。1979年修订后再版。全书共479页,36.9万字。此书1987年荣获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教材奖。 《儿童心理学》这部著作是朱智贤教授在60年代为解决教学急需而编写的一部专业性教材。此书首次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系统地阐述了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全书共有11章组成。可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由第一,第二,第三章组成。此部分主要解决了儿童心理学所研究的对象、任务与方法,在回顾中外儿童心理学发展历史的基础上,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批判地吸收了前人儿童心理发展观中合理的思想,提出了自己的儿童心理发展理论。第二部分由第四、第五、第六章组成,此部分分别论述了新生儿(0一1个月)、乳儿(1个月一岁)、婴儿(1岁一3岁)、学前儿童(3—6,7岁)心理发生发展的过程,同时还阐述了不同发展阶段儿童所表现出的心理特点与规律,并结合儿童所具有的心理特点,提出了相应的教育建议。第三部分由第七、第八、第九章组成。此部分重点论述了学龄期(7,8岁一11,12岁)儿童的心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注意、思维、想象、情感、意志)和个性(包括自我意识、道德意识、道德行为、自觉纪律)的形成和发展的条件及特点,并根据这些特点提出了相应的教育建议。第四部分由第十章组成,重点讨论了少年期(13,14岁一15,16岁)儿童心理特点和规律。第五部分由第十一章组成,阐述了青年初期(16、17岁一17、18岁)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本书按儿童心理发展阶段顺序来安排章节的。无论1962年版还是1979年的修订版,都力求反映我国儿童心理学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初步地使人们了解了中国儿童心理发展的种种心理特点和规律。

《儿童心理学》一书紧紧围绕着以下几个问题展开讨论并以此来阐述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

心理发展外因

儿童心理发展是由先天遗传决定的,还是由后天环境,教育决定的?这是一个在心理学界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朱智贤教授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对(1)美国心理学家霍尔提出的“一两遗传胜过一吨教育”和奥国心理学家彪勒夫妇提出的“儿童心理的发展过程乃是儿童内部素质向着自己的目的有节奏的运动过程,外界环境在这里只起促进或迟缓这个过程的作用,而不能改变这个过程”的遗传决定论的观点;(2)对美国心理学家华生提出的给我一打健康的儿童,我可以用特殊的方法,可以任意加以改变的教育万能沦的观点;(3)对美国心理学家吴德沃斯提出的儿童心理发展是遗传和环境的乘积的调和论的观点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批判。指出了他们各自观点的优缺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遗传素质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前提条件,但不能决定儿童心理的发展,遗传素质仅是一个必要条件而已。环境和教育则规定了儿童心理发展,其中教育条件在儿童心理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环境和教育条件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决定性条件,但是这并不是意味着它可以机械地决定儿童心理发展。

心理发展内因

朱智贤教授认为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是儿童在不断的积极活动过程中,社会和教育向儿童提出的要求所引起的新需要和儿童已有的心理水平或心理状态之间的矛盾,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内因或内部矛盾,这个内部矛盾就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依据此观点,作者阐述了不同年龄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例如他指出乳儿期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是在成人的影响下,不断产生的掌握随意动作,跟成人进行交往,并且获得对简单事物的初步认识的需要跟机体和心理发展水平极低的状态之间的矛盾。再比如,学前期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是儿童渴望独立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这种新需要跟从事独立活动的经验及能力水平之间的矛盾。作者认为游戏活动是解决学前期儿童心理矛盾主要活动形式。回顾儿童心理学发展历史,有关发展动力的提法很多,其中代表性的有:(1)只讲外因不讲发展的,如英国的罗素;(2)只讲内因不讲发展的,如维也纳学派的彪勒夫妇,(3)只讲内因外因不讲发展,如格式塔学派,(4)既讲外因又讲发展的,如联想心理学派,(5)既讲内因又讲发展的,如桑代克,(6)既讲内因,外因又讲发展的,如皮亚杰。朱智贤教授不仅是内外因交互作用的发展观,而且提出了心理发展中内外因的具体内容,并且初步解决了需要理论,个性意识倾向性理论,心理结构(原有水平)理论等一系列的理论问题,同时也涉及到了儿童学习积极性,能力发展,品德发展等一系列实际问题。因此他提出的理论因为具有一定的开拓性而受到了国内大多数心理学界同行的认同。

教育与发展

朱智贤教授认为儿童心理发展如果仅有儿童心理的内因或内部状态,而没有适当的教育条件,儿童心理是不会得到发展;如果不通过儿童心理发展的内因或内部条件,教育这个外部条件也无法发挥其作用。因此儿童心理发展主要是由那些适合儿童心理发展的教育条件来决定的。具体来讲:(1)教育决定儿童心理发展;(2)教育本身又必须适合儿童心理发展,从儿童心理的水平或状态出发,才能实现其作用。 另外,儿童心理从教育到发展必须经过一系列的量变和质变过程。这个过程是:

反复实践 领会和掌握 不断内化

教育……………………→知识经验 ……………………→发展

在教育与发展的关系中,如何发挥教育的主导作用?这涉及到教育要求的准度问题,朱智贤教授提出:只有那些高于儿童原有水平,经过他们的主观努力后才能达到的要求,才是最适合的要求。因此,如果说苏联维列鲁“文化历史”学派提出的“最近发展区”是阐述心理发展的潜力的话,那么朱智贤教授则提出了发展这种潜力的途径。

心理年龄阶段

朱智贤教授认为儿童心理发展也同一切事物发展一样,是一个不断经过量变和质变的过程。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就是在一定的社会与教育条件下,在儿童发展的各个阶段中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在于儿童心理发展的这一阶段之初,可能保留上一阶段的年龄特征,在这一阶段之末,也可能产生大量的下一阶段的年龄特征。甚至同一年龄的儿童,他们的年龄特征也不一样。因此我们应该用辩证的观点来掌握这些年龄特征的个别性和一般性,典型性和多样性。而不能用个别代替一般性,用多样性否认其典型性。

在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的划分上,不同心理学家有不同的观点。如弗洛伊德以儿童心理性欲发展来划分的;皮亚杰以儿童思维发展水平来划分的;艾里康宁和达维多夫以儿童不同发展阶段主导活动来划分的。如何划分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呢?朱智贤教授提出应该要考虑到以下几点:(1)儿童心理发展的每一时期的重要的特殊矛盾或质的特点,这应该是划分儿童心理年龄的主要依据。(2)在划分儿童年龄阶段时,既应看到重点又要看到全面。因此,儿童心理年龄阶段的划分标准为在一定的教育和社会条件下,儿童心理发展的各个时期内的特殊矛盾和质的特点,这些特殊矛盾和质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他们的主导活动上,表现在思维水平和个性特征上,同时也表现在他们的生理发展(特别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发展)和语言的发展水平上。依据此,他提出了儿童心理发展划分为如下阶段:乳儿期、婴儿期、学前期、学龄期少年期青年初期

本书的研究范围是:0—18岁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及规律,特别是学龄期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本书的优点是:(1)按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来阐述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这样有利于学习掌握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2)在阐述每一个问题时,始终以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为指导,吸取国内外研究的精华,惕除其糟粕,结合中国儿童的实际心理特征,提出适合中国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观点;(3)在论述观点时,十分注意吸收最新的研究成果,并且使本书能反映和代表中国儿童心理学的发展水平;(4)本书十分重视儿童心理论研究与教育实践相结合,在论述完每一个问题后,都提出了相应的教育建议。(5)本书还提出了中国儿童心理学前进的道路问题,即在理论上,必须坚持唯物辩证法。在实践上,必须坚持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在吸收国外的科学资料上,必须贯彻洋为中用的方针;在吸收中国古代心理学遗产时,必须坚持古为今用的方针。在研究方法上,必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联合多学科专家,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其他论著

朱智贤一生发表重要论文有《儿童教养之实际入》、《小学学生出席与缺席问题》、《小学行政新论》、《皮亚杰儿童思维心理学评介》等50多篇;出版著作有《教育研究法》《民众教育实施法》、《通告讲波实施法》、《小学研究工作实施法》、《心理学常识漫话》、《表年心理》、《儿童心理学》等18部。其中《儿童心理学》被公认是我国第一部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吸收国内儿童心理学成果、体现我国当代学术水平的儿童心理学教科书。他曾负责国家重点项目《心理学大词典》、《中国心理学发展特点及教育》的主编工作,还翻译了日本、苏联有关心理学的著作。

出版图书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