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0-04 17:44
李栖筠自幼丧亲,气度高远,为人庄重寡言,体态轩昂、样貌卓异。喜爱读书,知识渊博,文思敏捷且简扼。又不随意交游。李栖筠的族子李华每每称其有王佐之才,士人也很仰慕他。
李栖筠最初住在汲县的共城山下,李华坚持请求他参加科举考试。在唐玄宗天宝七载(748年),李栖筠以高第中进士。之后被调授为冠氏县主簿,郡守李岘视他为布衣之交。
后来,李栖筠远赴安西都护府,进入安西节度使封常清的幕府,担任节度判官。
天宝十四载(755年),封常清被召回。临行前,封常清表请李栖筠暂摄监察御史,兼行军司马。
长安被收复后,朝廷开始讨论如何处置接受叛军官职的陈希烈等数百人,时任三司使的李岘奉命参议,奏请李栖筠为详理判官。李栖筠推究这些人接受官职的原因,斟酌情理之间,悉心辅助李岘,最终使许多官员的性命得到保全。
此事之后,李栖筠声誉日隆,超过了朝臣吕諲、崔器。经多次升迁,他被授为吏部员外郎,判南曹事务。当时遭逢大乱之后,大盗后,铨选官吏的簿籍亡失,多有伪造冒名之事,李栖筠加以判析,条理分明,使小吏为之气衰,号称神明。后调任山南防御观察使。此时,李岘被罢相贬谪,李栖筠受此牵连,被改调为太子中允,迫于舆论压力,才重新授官河南县令。
之后被改命为绛州刺史,屡次迁升为给事中。礼部侍郎杨绾认为进士不经乡举,只考察辞赋之类的虚浮文章,不能得到士人的真才实学,于是奏请设置五经秀才科。唐代宗诏令群臣商议此事,李栖筠与给事中李廙、尚书左丞贾至及京兆尹兼御史大夫严武等均支持杨绾的奏议。
后来,李栖筠升任工部侍郎。关中地区素来倚仗郑国渠、白渠以灌溉农田,而权贵壅塞上游,以获取水硙之利,这样的水硙竟有近百处,夺去了农田用水的十分之七。李栖筠就任后,奏请将这些水硙全部拆毁,每年由此多获两百万的租赋,百姓也倚仗他来得到收成。至此,李栖筠已有当宰相的声望。宰相元载得知后,颇为忌恨,于是外调他为常州刺史。
常州遭逢大旱,许多编人(编入户籍的平民)被饿死,李栖筠于是开凿沟渠,引长江水灌溉田地,使常州得到大丰收。“宿贼”张度占据阳羡西山作乱,朝廷累年攻讨,都未获成效,李栖筠发兵进击,将其党羽全部消灭,州境得以安谧。稳定了常州局势之后,他开始建设学校,在学堂上画《孝友传》,向诸生展示,又举行乡里的饮酒之礼,使“登歌降饮,人人知劝”,起到了教化百姓、移风易俗的作用。因为杰出的治绩,李栖筠被朝廷进授为银青光禄大夫,封爵赞皇县子,他的一个儿子还被封授为官。常州百姓感念李栖筠,为他刻石颂德。
苏州豪士方清趁荒年招诱流民为盗,聚众数万,活动在黟、歙一带,阻山防御,使东南地区深受困苦。代宗命李光弼分兵进讨。正逢平卢行军司马许杲自恃有功,擅自留驻上元县,有窥探江南的意图,朝廷不愿连连兴兵,于是在大历三年(768年)二月拜李栖筠为苏州刺史兼御史中丞、浙西都团练观察使,以图取许杲。李栖筠到任后,张设武备,派能言善辩之人携重金犒劳许杲军,使士兵心悦诚服,许杲的阴谋不能得逞。许杲大为惊恐,于是聚众渡江,在掠夺楚、泗一带后溃散。事变之后,李栖筠有功被加兼为御史大夫。
在浙西任内,李栖筠还增置学庐,表荐宿儒褚冲、吴何员等人,越级提升他们任学官,尊为师长,并亲自执经,询问义理,远近之人仰慕向学,使得学庐的生徒有数百人之多。针对治内豪族大量迁籍至京兆、河南地区,以此逃避徭役、赋税的情况,李栖筠奏请根据产业大小来缴纳赋税,来断绝他们的“奸谋”。代宗同意。
元载为相日久,日渐骄横,代宗不能忍受,暗中引用刚直的大臣来帮助自己,企图收回大权,并除去元载。正逢御史大夫敬括去世,代宗立刻召李栖筠与河南尹张延赏入朝,挑选一人接任御史大夫。因张延赏先到,于是被任命为御史大夫。但在之后发生的朝臣李少良、陆珽等弹劾元载事件中,张延赏称病在家,不敢对抗元载,致使李少良、陆珽被定罪处死。事后,代宗大感失望,遂外调张延赏为淮南节度使,在大历六年(771年)八月引拜李栖筠入朝为御史大夫。
李栖筠初见代宗时,陈述明辨,没有阿谀之词,受到代宗由内而发的喜爱,于是被中旨制麻,直接任命为御史大夫。举朝都不知这一任命,内外群臣为之震惊。
李栖筠为人刚直,不屈服于权势。华原县尉侯莫陈怤因考绩优等被补授为长安县尉,按例前往御史台拜谒,被李栖筠询问起劳绩,侯莫陈怤神色不安,无法应对,于是自称通过朝臣徐浩、杜济、薛邕(都是元载的亲信)升官,并非真的考绩优等。李栖筠于是在大历八年(773年)二月上奏弹劾侯莫陈怤,连带揭露徐浩、杜济、薛邕三人的劣迹。代宗得到奏疏,不能决断。恰逢出现月蚀,代宗询问原因,李栖筠答道:“‘月蚀修刑’,如今欺上谋私者未得之罪,上天似乎是以此来警戒陛下吧?”侯莫陈怤等由此才被惩治。
按照旧例,皇帝在曲江亭宴赐百官,命教坊乐妓及戏谑之人错杂陪侍。李栖筠认为自己身任国家风宪之责,便独自不赴宴,自此之后,御史台将此举定为规制。
代宗经常想召李栖筠入朝为相,因忌惮元载而往往作罢。但每有对朝臣的除授,都暗中询问他的意见,对朝政多有补益。李栖筠眼见代宗犹疑不决,心中也忧愤不已,于大历十一年(776年)三月辛亥日病逝,享年五十八岁。临终前,李栖筠自撰了墓志铭。代宗闻讯,追赠他为吏部尚书,赐谥号“文献”。
李栖筠喜欢奖励善行,并不介意他人攻击自己的短处,为天下士人所推重。人们不敢直呼他的名讳,尊称其为赞皇公。
常衮:资朴厚之性,秉礼义之宗,其学博而精,其文简而当。明以辨政,居宫可纪,秩更三署,名重一时。抗黄扉之论驳,举冬卿之典制,自守毗陵,尤精藩职。初翦横江之盗,犹多击柝之虞,言抚伤残,克施惠训。清静少欲,以临其人,礼让之风,行於东国。考其绩用,实最方州,震泽之北,三吴之会,有盐进铜井,有豪门大贾。利之所聚,奸之所生,资於大才,济我难理。加以中宪,雄兹按部,慎乃教令,薄其征徭。无倚法作威,无割下附上,勉副朝寄,以绥一方。
权德舆:赞皇文献公,以文行正直,祗事代宗,中行山立,乃协於极。初未弱冠,隐於汲郡共城山下,营道抗志,不苟合於时。
李湛:卿(李德裕)之宗门,累著声绩,冠内廷者两代,袭侯伯者六朝。
宋祁:刚者天德,故孔子称“刚近仁”。骨强四支,故君有忠臣,谓之骨鲠。若栖筠、鄘二子,其刚者欤!栖筠抗权邪,不及相;鄘得相,不愿拜。非刚,畴克胜之?
王夫之:于稽其时……盛王琦、丰王珙,皆随驾在蜀;吴王祗、虢王巨,皆受专征之命;永王璘之出江南,业已抱异志而往;是萧梁骨肉分争之势也。河北、雍、睢之义旅,罔测所归;河西李嗣业,且欲保境以观衅;安西李栖筠,愈远处而无这从;李、郭虽心王室,且敛兵入井陉,求主未得而疑;同罗叛归,结诸胡以内窥,仆固玢败而降之为内导,以掣河东、朔方之肘;此汉末荆、益,西晋河西之势也。
李栖筠有文集,权德舆曾为之作序,今已佚。《全唐诗》存其诗两首。《全唐文》录其文两篇。
李栖筠还没有作官时,将要进京参加选官。当时扬州有个姓田的山人,是很出名的隐士,很有预见的能力。李栖筠就去拜访他。问他自己将得到什么官职。田隐士回答他说:“可作宣州溧阳县县尉。”李栖筠说:“我在朝廷的大臣里面也有亲戚和朋友,所希望得到的官职,实在不仅仅是这么个小官。”田隐士好半天才说:“官太大不行。不过我也没有仔细思考,我写封信给楚州白鹤观的张师父,师父能知道。”
李栖筠到了楚州找到白鹤观,那里蒿草和榛柴堵塞了道路,好象没有人住似的,敲门敲了半天,才有人答应,开门人把李栖筠领进去,见张师父是个年岁很大的老人。老人说:“姓田的无缘无故,胡乱讲了一些话;你不是要知道将当什么官吗?他怎么说的?”李栖筠说:“他说我将当宣州溧阳县尉。”老人说:“不对。将作魏州馆陶主簿,但是以后就会当大官,声名显赫,不要介意现在的小官。”等到了京城,被授予溧阳县尉。李栖筠惊奇怪异,以为张道士的话不准。过了几天,皇上下敕令废除以前的批注,改为馆陶主簿。这才明白田张两个都有道理。后来两个人都不知道去向。田的弟弟作江州司马,名叫士颙。
李栖筠出身赵郡李氏西祖。西祖李氏为唐代赵郡李氏定著六房之一。唐高宗下禁婚诏,禁止“七姓十家”互相通婚,赵郡李楷四子(包括赵郡李氏西祖)后裔均位列禁婚家“七姓十家”。
表格参考资料:
《新唐书·卷一百四十六·列传第七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