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0-27 17:34
林家是福建漳州府龙溪县白石堡人,开台祖林应寅于乾隆49年(1784年)携长子林平侯新渡海来台湾于台北新庄落脚。后来经营米业致富,林平侯捐官入仕曾任柳州知府,后辞官专心营利。死后家产分为「饮」、「水」、「本」、「思」、「源」五记,分别给林国栋、林国仁、林国华、林国英与林国芳五个儿子及其后代(长子林国栋早逝,「饮」商记由其后人承担),其中分得「本」、「源」两部分的林国华与林国芳为同母兄弟,将其商记合并为林本源,就是今日所称的林本源家族。其居住的大厝(即板桥林家花园)富丽堂皇,现在是板桥地区最负盛名的古迹与观光胜地。林本源一族至今仍有后裔在板桥一带居住。
板桥林家在第四代的林维让、林维源将林家声势推上最高峰,板桥林家花园也多在其手中完成。同治13年(1874年),日本借口琉球漂民为土著所杀,发动侵台的「牡丹社事件」。清廷命时任福州船政大臣、平定太平天国的名臣沈葆祯为钦差大臣并借饷200万两为军费以主持台海防务。日本退兵之后,沈葆祯奏请抚垦后山及山区,板桥林家大力帮助。光绪10年,中法战争波及台湾,清廷派钦差大臣刘铭传以巡抚的身份主持台湾防务,林维源捐助饷银20万两,并协助刘铭传帮办台湾防务及出任垦务大臣,一跃为「红顶商人」,再经刘铭传而得与在北京权倾一时的李鸿章、盛宣怀等人相识。光绪16年,并出任太仆寺卿。甲午之年为慈禧60岁万寿,一切典仪以乾隆27年皇太后七旬庆典办理,用银700万两,户部拨银400万两,各省、官等报销,其中以各人名义进奉最多的为太仆寺正卿的林维源30,000两。林维源结交当朝宫卿又参观盛宣怀在苏州的名花园「留园」之后,也将板桥林家花园大事增建,一砖一瓦,一石一木,皆由唐山海运而来,无疑为台湾庭园的代表。
日据以后,林维源内渡在厦门的鼓浪屿再兴筑一座花园官邸,名为『小板桥』为寓所,并纪念台湾的板桥家乡。据闻1896年左右,传闻日本政府有意放弃或让售台湾,时避居晋江的台湾举人施炎乃游说内渡泉、漳各地的富豪欲筹资1000万两赎回台湾,当时避居厦门的林维源慨然允诺承担400万圆。
据日据时代日本人的调查,台北地区有三大富豪:排名第三的是艋舺的洪合益有资产20万圆,排名第二的是大稻埕的「番势-李春生」有资产120万圆,排名第一的就是板桥林家第四代的林维源,有资产1亿1000万圆,为中国三大钜富之一。
林平侯
林维源
林维源(1840年3月21日-1905年6月16日),男,字时甫,号冏卿,台湾板桥林家人。祖籍福建漳州龙溪。是一位台北富商、绅士、官吏。曾任太仆寺卿、帮办台湾抚垦大臣等职。
林衡道
林衡道(1915年-1997年),毕业于仙台东北帝国大学经济科,为著名台湾历史学家。曾任台湾大学副教授,高雄医学院讲师,台湾省文献委员会主任委员,台湾史迹研究中心副主任兼中国文化学院、淡水文理学院教授。
林本源园邸为板桥林本源家族于板桥兴建的房舍,是目前台湾仅存最完整的园林建筑。该居可追溯至1847年,当时为林本源家族北上屯租的租馆,后经林国华、林国芳两兄弟扩建,成为林本源家族居所。1977年,林本源家族将庭园部分捐给台北县政府,并于1982年开放参观。目前林本源园邸由文建会、内政部、观光局、台湾省政府以及台北县政府共同负责保护与整修的工作,并为园林类二级古迹。
林本源园邸总面积约6054坪,可分成「园」和「邸」两个部分:园又被称作「板桥林家花园」,指的是住屋之外的庭园部分,其中包含来青阁、月波水榭、定静堂等多处房舍与人造山水;邸指的是林本源家族居住处,即庭园西侧的三落大厝。目前三落大厝仍属于林氏祭祀同业公会,需专人带领才能入内导览。
林本源家族始祖林应寅于1778年来台,早先定居于新庄一带,后其子林平侯靠贩米为业,获得大利,并大量收购农地,大抵奠定日后林本源家族的巨额财富。
到了1846年至1848年之间1,为了方便屯放收来的租榖,林平侯的三子林国华与五子林国芳在板桥一带兴建弼益馆作为「租馆」。该馆面积约150坪,为特殊形式的四合院,并于前后设有凉亭,以作为点收租榖的地方。
1851年,林本源家族迁居至板桥,并于同年兴建三落大厝以作为家族居所。这时由于漳州人与泉州人对峙,拥有庞大财力的林本源家族自然成为当地漳州人的主要领袖,而三落大厝也成为当时漳州人的主要指挥所,因此该厝不但在建筑时加上诸多防御设计,平日亦有数百壮丁在此戒备,并维持至日据时期初期。
▲汲古书屋
仿明代毛子晋之汲古阁而命名。昔收藏图书数千卷不乏宋元善本,为林家子弟读书之所。前有雨亭造型奇巧。它是一座三开间并带轩亭的建筑,前后皆设格扇门,以利出入,作为书屋,其窗格子均采较简洁大方的形式。前庭布置名条花盆架,供摆奇花异卉,作为饱览辟籍之馀的调剂。
▲来青阁
走出方鉴斋,景色转趋开朗,迎面而来的是来青阁,耸立在庭院的中央,乡人又以绣楼或梳粧楼称之,当年作为贵宾下榻之所。登楼眺望,附近绿野平畴及大屯观音山尽收眼底,也许因而取名为来青吧!此阁全为楠木及桦木所见,且处处可见华丽的雕刻。阁之屋顶采歇山式,飞檐高昂,门窗精雕细琢,为林园建筑物之冠,阁前又有一戏亭,其横额题曰:「开轩一笑」。林园当年邀请戏班子娱宾,观众不是自家人就是贵宾,人数不太多,因此戏亭并不大。昔日招待贵宾处。登楼四望,青山绿野尽入眼底,故名来青。阁前有剧堂,有横额题曰:「开轩一笑」故称。
▲香玉簃
簃为阁边小屋之意,观赏花花卉之所筣前为花圃,每遇花季遍地似锦,与周围台阁相映,富有诗情画意。香玉簃是由回廊转折扩大而成,面积不大,是观赏花卉之所,前面有一花园,种植奇花异卉,每当花开时节,主人即邀请宾客共赏,此时花团簇与周围亭阁相映,极富诗情画意。
▲观稼楼
它的方位与三落旧大厝一致,关系也很密切,可能是园内较早期的建筑,当年由此可远眺观音山下田园里农夫耕作。其本身亦有档景的功能,使人不能一眼望穿大水池与假山壁。以观稼楼为中心,旁又有曲折之回廊,顺此回廊游走,每有山穷水尽疑无路之感,那知峰回路转,又有一片幽静的小天井又出现在你眼前。楼前小院围有书卷形花墙,俗话说开门见山,这儿却是开门见书,大概隐喻开卷有益吧!更使人著迷的是墙上有,水果形漏窗,取用石榴、南瓜、仙桃于柿子为图案, 福、禄、寿、喜之意。登楼眺望,面对观音山下一片田园,阡陌相连,田家风景尽数眼底,恍若置身圆明园之「多稼如云」,故名。
▲定静堂
定静堂名系取大学「定而后能静」,林维源亲题,为光绪元年堂名匾额,为园中占地最广的建筑,它是四合院,前后进之间均以亭相连。两廊不设门窗,直接面向天井。当时做为宴会场所,堂中开敞的廊亭可以摆酒席,约可同时容纳一百多人用餐。定静堂之外观有些像住宅,两侧的围墻是用八角花砖砌成,墻上有蝴蝶及蝙蝠的漏窗,代表「赐福」。
▲月波水榭
榭是盖在水边的建筑,外型为双菱形,因伸出水面所以有小桥与岸相连;屋顶有平台,可供人赏月。因月影映於水中,故名「月波水榭」。
▲榕荫大池
为园内最大的水域,池畔深植老榕数株,岸北仿林家漳州龙溪故里敷石为山。绕池有钓鱼矶、云锦淙等台榭。榕荫大池为曲尺形的不规则水池,临观稼楼的案边设有码头,可使船停泊。水池周围分布著大小形式不同的凉亭,有八角亭,菱形亭及平行四边形得叠亭,又依地势作变化,表现灵巧。
▲敬字亭
榕荫池边,有一座焚纸炉,凡有字纸必拿至此焚烧,有石尊文字,珍视民族文化。敬惜字纸,乃国人之美德,旨在尊重文字,珍视民族文化。敬字亭即为敬惜字纸之唯一设施,古今奉行至谨。
书 名:板桥林家
作 者: 叶子
出 版 社:中国法制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07-01
开本 : 16开
ISBN : 9787509337004
字数 : 250.00千字
页数 : 364
《板桥林家》编著者叶子。 《板桥林家》内容提要:1781年,一穷二白的福建龙溪少年林平侯万万没有想到:他迫于生计渡海去台,之后将缔造起一个庞大的商业帝国,直至两百多年后吸引一个名叫叶子的同乡女作家用笔追寻他的家族成长传奇故事……
楔子
第一章 合风来袤
第二章 士为知己者咒
第三章 春天里的杀机
第四章 肝胆相随
第五章 台湾之梦
第六章 土地,土地
第七章 盐务硝烟
第八章 茶海凤云
第九章 麂咒谁手
第十章 一场豪赌
第十一章 女人的战争
第十二章 通向朝廷的椰子
第十三章 平地起风雷
第十四章 谣言言如风
第十五章 一直棋
第十六章 绿水六走长相思
第十七章 1895:患病的时局
第十八章 保持我的黄皮肤
第十九章 后火电光
第二十章 赡我台湾
第二十一章 藤野原子
第二十二章 淤塞的动脉
第二十三章 在大中复活
第二十四章 心灵花圈
第二十五章 尾声:归去来兮
后记:邂逅板桥林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