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爱乐乐团

更新时间:2024-07-04 14:53

柏林爱乐乐团(Berlin Philharmonic),成立于1882年,德国管弦乐团。

乐团历程

初创时期

1867年,德国音乐家本杰明·比尔瑟在柏林创立了以他名字命名的乐团,并发展至70名乐师。1882年,54名乐手因对工资合同不满,联合退出乐团,成立了一支名为“曾经的比尔瑟乐团”的新乐团,并在演出经纪人赫尔曼·沃尔夫的倡议下,更名为“柏林爱乐管弦乐团”;同年10月17日,在首任指挥路德维西·冯·布瑞纳的执棒下,正式举办乐团历史上的首场音乐会;同年10月23日,与德国指挥家弗朗茨·维尔纳首次合作,此后维尔纳在乐团的草创阶段指挥了一系列音乐会。

1883年1月3日,匈牙利小提琴演奏者、指挥家约瑟夫·约阿希姆与乐团演出贝多芬的小提琴协奏曲,在其帮助下,乐团开始增加与演奏者的合作机会;同年2月18日,钢琴演奏者克拉拉·舒曼与乐团合作了舒曼的钢琴协奏曲;同年11月12日,俄罗斯钢琴演奏者、指挥家安东·鲁宾斯坦与乐团演出贝多芬的《第五钢琴协奏曲》。

1884年,约阿希姆执掌乐团,但其曲目仅限于勃拉姆斯等少数几位德奥作曲家;同年1月28日,德国作曲家约翰内斯·勃拉姆斯以独奏家身份与乐团合作他的《第一钢琴协奏曲》;同年11月21日,捷克作曲家安东·利奥波德·德沃夏克执棒,与乐团合作他的《G小调钢琴协奏曲》。1886年,法国作曲家夏尔·卡米尔·圣-桑以独奏家身份与乐团合作他的《第四钢琴协奏曲》。

汉斯·冯·彪罗时期

1887年,德国指挥家汉斯·冯·彪罗正式出任首席指挥,用其经验与人脉为正处于上升期的乐团带来帮助,初步奠定了乐团的演奏基础;同年10月21日,彪罗以首席指挥身份完成首场演出,曲目以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作品为主,包括海顿的《第十二交响曲》、莫扎特的《第四十一交响曲》、贝多芬的《第三交响曲》。

1888年1月23日,德国作曲家理查德·施特劳斯首次与乐团合作,演出他的《意大利交响诗》;同年2月8日,俄罗斯作曲家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以客席指挥身份,与乐团合作他的《第一钢琴协奏曲》与《1812序曲》。1889年1月21日,在彪罗主持的音乐会中,挪威作曲家格里格首次执棒乐团,演出由他创作的《培尔·金特》组曲。

1890年10月17日,奥地利指挥家汉斯·里希特首次与乐团合作。1893年12月29日,齐格弗里德·瓦格纳首度与乐团合作,演出其父亲理查德·瓦格纳的音乐作品。

尼基什时期

1895年,匈牙利指挥家尼基什正式接掌乐团,在他的手中,柏林爱乐形成了其声音特征、良好的控制力以及优美的音色;同年10月14日,在尼基什就任的首场音乐会中,演出贝多芬、肖邦、瓦格纳的音乐作品,同时首次诠释柴可夫斯基的《第五交响曲》;同年12月13日,奥地利作曲家、指挥家古斯塔夫·马勒与乐团首演了由他创作的《第二交响曲》。

1896年11月2日,在理查德·施特劳斯执棒下,首演了由他创作的交响诗《梯尔·欧伦施皮格尔有趣的恶作剧》,该曲也成为乐团的保留曲目。1897年5月,尼基什率团在德国、比利时、法国、瑞士展开巡演;同年10月8日,意大利钢琴演奏者、作曲家、指挥家费卢西奥·布索尼首次执棒乐团,演出他的作品。

1898年12月5日,理查德·施特劳斯与乐团首演了他的交响诗《堂吉柯德》。1899年3月6日,在尼基什执棒下,比利时小提琴演奏者尤金·伊萨伊与乐团合作演出了拉罗的《西班牙交响曲》。

1899年4月至5月,在尼基什的带领下首次赴俄巡演,在圣彼得堡、莫斯科等地举办音乐会。1900年,汉斯·里希特率团开展了欧洲春季巡演,在26天内举办了25场音乐会,演出地履及波兹南、弗罗茨瓦夫、卡托维兹、克拉科夫、布尔诺、布拉格、威尼斯、米兰、苏黎世等城市;同年12月1日,时年13岁的钢琴演奏者阿图尔·鲁宾斯坦与乐团合作圣-桑的《G小调钢琴协奏曲》、莫扎特的《A大调钢琴协奏曲》。

1902年2月8日,罗马尼亚小提琴演奏者、作曲家、指挥家乔治·埃内斯库首度与乐团合作;同年11月15日,在布索尼指挥的音乐会中,芬兰作曲家让·西贝柳斯以客席指挥的身份,与乐团演出他的交响诗《传奇》。

1905年1月9日,在德国指挥家奥古斯特·夏博恩执棒下,西班牙大提琴演奏者帕布罗·卡萨尔斯与乐团演出舒曼的大提琴协奏曲;同年3月30日,奥地利作曲家艾米尔·冯·雷兹尼切克与乐团首演了他的《降B大调小交响曲》。

1907年1月14日,马勒与乐团演出他的《第三交响曲》,这也是马勒最后一次执棒乐团。1908年,在美籍俄罗斯指挥家、低音提琴家谢尔盖·库赛维斯基首次执棒下,俄罗斯钢琴演奏者、作曲家、指挥家拉赫玛尼诺夫首次与乐团亮相,以钢琴独奏身份参与了由他创作的《第二钢琴协奏曲》。

1911年1月16日,在尼基什执棒下,库赛维斯基首次以低音提琴家身份与乐团合作。1912年5月17日,荷兰指挥家门格尔贝格首次亮相,与乐团演出马勒的《第八交响曲》,这也是乐团首次演出该曲;同年10月28日,时年12岁的美籍俄裔小提琴演奏者亚莎·海菲兹首次与乐团合作,诠释柴可夫斯基的小提琴协奏曲。

1913年9月,与德国指挥家阿尔弗雷德·赫茨录制了瓦格纳的《帕西法尔》,该专辑采用了七十八转的黑胶唱片,是乐团的录音处女作;同年11月,与尼基什首次完整录制交响曲唱片,曲目为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同年12月29日,犹太裔指挥家布鲁诺·瓦尔特首次亮相,与乐团合作舒曼的《第一交响曲》、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

1916年12月2日,匈牙利指挥家弗里茨·莱纳首次与乐团合作,演出瓦格纳的音乐作品;同年12月6日,首度与德国钢琴演奏者威廉·肯普夫合作,诠释勃拉姆斯的《第二钢琴协奏曲》;同年12月19日,时年19岁的美国指挥家、作曲家乔治·赛尔首度与乐团合作。

1917年12月14日,德国指挥家威尔海姆·富特文格勒首次执棒乐团。1920年4月26日,时年17岁的智利钢琴演奏者克劳迪奥·阿劳首次与乐团合作,演奏李斯特、舒曼的作品;同年10月4日,奥地利作曲家、指挥家弗朗茨·施雷克尔执棒乐团,演出曲目包括他创作的《浪漫组曲》,这也是他与乐团仅有的一次合作。

1921年4月1日,与时年18岁的奥地利钢琴演奏者鲁道夫·塞尔金首次合作,并与德国小提琴演奏者阿道夫·布什、大提琴演奏者保罗·格鲁梅尔共同诠释贝多芬的《三重协奏曲》。1922年1月9日,尼基什以柏林爱乐首席指挥的身份完成最后一场演出,此后于同年1月23日卒于莱比锡,时年67岁。

富特文格勒时期

1922年,时年36岁的富特文格勒接任首席指挥,他在前任彪罗、尼基什的基础上,继续扩大乐团的声誉,并以贝多芬、勃拉姆斯、布鲁克纳为基础,同时也与乐团演出巴托克、斯特拉文斯基、普罗科菲耶夫等现代作曲家的作品;同年10月9日,在其作为首席指挥的首场演出中,选择以布鲁克纳的《第七交响曲》开始,以瓦格纳的《纽伦堡的名歌手》序曲作结,体现出曲目编排的新理念。

1923年至1924年音乐季期间,在德国指挥家克劳斯·普林斯海姆执棒下,在超过10场音乐会中首次完整呈现马勒的九部交响曲。1924年2月1日,埃里希·克莱伯首次与乐团合作,演奏德沃夏克的《第九交响曲》等作品;同年10月2日,与德国指挥家海因斯·昂格尔完成了乐团历史上的首个现场广播录音,曲目为马勒的《第二交响曲》;同年12月,在富特文格勒执棒下,美籍俄国作曲家伊戈尔·菲德洛维奇·斯特拉文斯基首次与乐团合作,以钢琴独奏的身份参与到由他创作的钢琴协奏曲演出中。

1926年1月18日,匈牙利作曲家巴托克首次与乐团合作,以钢琴独奏身份与乐团演出他的《为钢琴和乐队而作的狂想曲》,这也是他与乐团之间仅有的合作;同年10月25日,美籍俄罗斯钢琴演奏者霍洛维茨首次亮相,与富特文格勒及乐团合作李斯特的《A大调钢琴协奏曲》。

1927年12月,富特文格勒率团首次赴英国巡演,在伦敦的女王大厅、皇家阿尔伯特音乐厅,以及曼彻斯特的自由贸易厅演出。1928年12月2日,富特文格勒执棒乐团,完成了美籍奥地利作曲家阿诺尔德·勋伯格《乐队变奏曲》的世界首演,评价褒贬不一。1929年1月31日,乌克兰指挥家雅沙·霍伦斯坦指挥乐团,演奏奥地利作曲家贝尔格的管弦乐版《抒情组曲》,这也是该曲的世界首演;同年4月12日,年仅13岁的小提琴演奏者耶胡迪·梅纽因首次与乐团合作演出。

1930年1月29日,英国指挥家托马斯·比彻姆首次与乐团举办音乐会,演奏了埃尔加、莫扎特等作曲家的音乐作品。1931年10月26日,俄罗斯小提琴演奏者内森·米尔斯坦首次亮相,与乐团合作演出德沃夏克的小提琴协奏曲。

1932年2月24日,在德国指挥家奥斯卡·弗里德执棒下,前苏联作曲家谢尔盖·普罗科菲耶夫担任钢琴独奏,与乐团合作他的《第三钢琴协奏曲》;同年3月21日,与法国作曲家莫里斯·拉威尔首次合作,演奏其钢琴协奏曲。1933年10月31日,普罗科菲耶夫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以独奏家身份与乐团合作,演奏他的《第五钢琴协奏曲》,这也是该曲的世界首演。

1933年,因纳粹当权者的种族主义政策,乐团受到影响,一些优秀的犹太音乐家被赶出乐团;同年1月3日,俄罗斯指挥家里奥·波查德首次与乐团联袂演出,曲目为海顿、贝多芬与勃拉姆斯的作品。

1934年2月18日,美籍德裔作曲家、指挥家保罗·欣德米特在Gala音乐会中第一次与乐团合作;同年3月12日,与富特文格勒演奏欣德米特的《画家马蒂斯》,这也是该作的世界首演,但作品内容触动了纳粹官方,后遭禁演;同年12月,富特文格勒愤然辞职,以声援欣德米特。

1935年3月13日,与奥地利指挥家卡尔·伯姆第一次合作,演出莫扎特、亨德尔与勃拉姆斯的作品。1937年至1938年,在托马斯·比彻姆执棒下,首次完整录制莫扎特的歌剧《魔笛》唱片。1938年4月8日,奥地利指挥家赫伯特·冯·卡拉扬第一次与乐团合作,演出勃拉姆斯《第四交响曲》、莫扎特《第三十三交响曲》。

1939年1月11日,法国大提琴演奏者皮埃尔·富尼埃首次以客席演奏者身份与乐团合作,演奏海顿的大提琴协奏曲。1941年1月1日,与德国指挥家约瑟夫·凯尔伯在新年音乐会中首次合作,曲目均为贝多芬的作品。1944年1月30日,柏林爱乐大厅在二战期间被毁。

二战结束的过渡时期

1945年,临近二战尾声时,富特文格勒因被盟军指控是纳粹的同盟,被禁止担任指挥;同年5月26日,在德国纳粹当局宣布无条件投降的两周半以后,里奥·波查德执掌乐团,开始恢复演出,曲目包括门德尔松的《仲夏夜之梦》序曲,莫扎特的《A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以及柴可夫斯基的《第四交响曲》,演出得到好评;同年6月2日,因里奥·波查德的反纳粹经历、熟练掌握俄语、与占领区高级官员的良好关系,被苏联占领军将军尼可拉·伯扎林正式任命为乐团的音乐总监,以取代此时正在瑞士流亡的富特文格勒;同年8月23日,由于一场误会,波查德被当时占领柏林的美国士兵击中身亡;同年8月29日,罗马尼亚指挥家谢尔盖·切利比达奇与乐团完成首场音乐会,此时他刚从柏林高等音乐学院毕业,里奥·波查德于同天下葬;同年10月14日,切利比达奇被临时任命为乐团的首席指挥,举办了委任后的首场音乐会,此后他通过不断扩充乐团的演出曲目、加大曲目排练力度,使乐团保持了高水平演出。

1946年12月,经过一年半的调查取证,下达了对富特文格勒的判决,他被定性为“政治同情者”。1947年5月25日,经历了纳粹风波的富特文格勒重新回到柏林爱乐的舞台,名义上仍由切利比达奇担任首席指挥,但他逐步取得了乐团的控制权;同年11月23日,与美籍匈牙利指挥家乔治·索尔蒂首次合作;同年12月7日,在柏林的海军上将宫殿,富特文格勒执棒乐团首演了他的《第二交响曲》。

1949年4月24日,与德国指挥家、作曲家君特·旺德第一次合作;同年11月6日,乔治·索尔蒂在柏林的泰坦宫电影院以指挥、钢琴独奏双职和乐团合作莫扎特的《第二十四钢琴协奏曲》。1951年4月,富特文格勒率团首次赴埃及巡演,演出地包括开罗与亚历山大。

富特文格勒回归时期

1952年1月6日,赫尔曼·什托布执导了以柏林爱乐为主题的黑白纪录片《音乐的大使》,其中的音乐片段采用了实景实时拍摄,并出现了富特文格勒、切利比达奇、理查德·施特劳斯、布鲁诺·瓦尔特等指挥家的身影;同年12月,富特文格勒被再次任命为乐团的首席指挥,切利比达奇位列客席指挥。

卡拉扬时期

1954年11月30日,富特文格勒在巴登-巴登修养时因肺炎去世;同天,切利比达奇指挥乐团,这是他1992年重返乐团之前的最后一场演出;同年12月,因乐团赴美巡演在即,最后在五位候选人的比较中,选择奥地利人卡拉扬为首席指挥,乐团自此进入卡拉扬时代。

1955年2月至4月,在卡拉扬的带领下首次赴美国巡演,在近5周的时间里举办了26场音乐会,演出地点包括华盛顿、纽约、费城、匹兹堡、克利夫兰、芝加哥、波士顿,以及加拿大的多伦多与蒙特利尔;同年8月,在英国爱丁堡的厄舍音乐厅,美籍匈牙利指挥家尤金·奥曼迪指挥了两场音乐会,这也是他与乐团仅有的演出合作。

1956年1月26日,在富特文格勒的纪念音乐会上,与德国指挥家约瑟夫·凯尔伯演出了富特文格勒的《第三交响曲》,这也是该曲的世界首演;同年10月至11月,在卡拉扬的带领下第二次赴美巡演,在六周时间里举办了34场音乐会,此次巡演横穿美国,从东海岸直至中西部地区。

1957年5月15日至16日,在纪念乐团成立75周年之际,与美籍波兰指挥家莱奥波德·斯托科夫斯基首度合作;同年5月24日,时年25岁的加拿大钢琴演奏者格伦·古尔德首次亮相,在卡拉扬执棒下演出贝多芬的《第三钢琴协奏曲》,这也是古尔德于1958年参与柏林联欢周外,与乐团仅有的合作;同年6月,与斯托科夫斯基合作录制了斯特拉文斯基的《火鸟》、《彼得鲁卡》组曲,这也是乐团首张立体声唱片;同年6月,在美国演出周中,乐团首次演奏了美国作曲家格什温的作品,曲目包括歌剧《波吉与贝丝》中的四首分曲;同年11月,卡拉扬率团首次赴日本展开巡演,演出地涉及东京、广岛、大阪、仙台等城市。

1959年,卡拉扬指挥乐团为DG唱片公司录制了首张立体声唱片,曲目为理查德·施特劳斯的《英雄的生涯》,自此,卡拉扬、柏林爱乐、DG构成了稳定的组合,开始了长期的录音合作;同年1月8日,与美籍法裔指挥家洛林·马泽尔首次合作,演奏理查德、施特劳斯、舒曼与勃拉姆斯的作品;同年2月18日,犹太裔小提琴演奏者欧伊斯特拉赫首次亮相,与卡拉扬、乐团合作柴可夫斯基的小提琴协奏曲。

1960年4月26日,与德国女中音歌唱家克丽斯塔·路德维希第一次合作,在卡拉扬指挥的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中担任独唱。1961年,法国作曲家、指挥家皮埃尔·布列兹首度执棒乐团,演出韦伯恩、德彪西,以及他自己创作的作品;同年9月18日,印度指挥家祖宾·梅塔首次执棒乐团,演出冯·埃纳姆、舒曼与马勒的作品;同年10月6日,在卡拉扬指挥的威尔第《安魂曲》中,意大利男高音歌唱家卡尔洛·贝尔贡济首次亮相,此外他还曾于1965年与乐团有过两次合作,指挥均是卡拉扬;同年12月29日,在卡拉扬执棒下,时年30岁的奥地利钢琴演奏者阿尔弗雷德·布伦德尔第一次与乐团合作,此后成为乐团频繁合作的客席演奏者。

1962年,首次与DG、卡拉扬录制贝多芬的立体声唱片;同年10月26日,由德国指挥家、作曲家汉斯·维尔纳·亨策执棒,演奏了德国作曲家、钢琴演奏者阿尔贝特·莱曼的钢琴协奏曲,莱曼亲自担任本场的钢琴独奏,此外本场演出也是该曲的世界首演;同年11月18日,英国指挥家科林·戴维斯执棒乐团,完成了布里顿《战争安魂曲》的德国首演。

1963年5月12日,与美国钢琴演奏者范·克莱本合作勃拉姆斯的《第二钢琴协奏曲》,这也是范·克莱本与柏林爱乐仅有的演出;同年10月3日,法国作曲家达律斯·米约指挥乐团,呈现了他的音乐作品,这也是米约与乐团仅有的一次合作;同年10月9日,汉斯·维尔纳·亨策执棒乐团,完成了他的《第四交响曲》世界首演;同年10月,乐团迁入柏林爱乐音乐厅。

1964年,荷兰指挥家伯纳德·海廷克首次指挥乐团,呈现贝多芬的第一至第三、第五钢琴协奏曲,担任钢琴独奏的是克劳迪奥·阿劳;同年6月12日,阿根廷钢琴演奏者、指挥家丹尼尔·巴伦博伊姆首次亮相,在布列兹执棒下,以钢琴独奏身份与乐团合作巴托克的《第一钢琴协奏曲》;同年10月3日,俄罗斯大提琴演奏者、指挥家、作曲家姆斯蒂斯拉夫·列奥波尔多维奇·罗斯托罗波维奇首度以大提琴身份与乐团合作,带来布里顿的《大提琴交响曲》的德国首演,此后成为乐团频繁合作的客席艺术家。

1966年,卡拉扬开始与法国导演亨利·乔治·克鲁佐合作,将音乐会拍成电影、拓展乐团的影视业务,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包括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同年9月21日,卡拉扬的弟子、日本指挥家小泽征尔首次执棒乐团,带来贝多芬、舒曼、欣德米特的作品,此后成为频繁合作的客席指挥;同年12月20日,意大利指挥家阿巴多第一次与乐团展开合作,在音乐会中呈现欣德米特的《交响变形曲》、普罗科菲耶夫的《第五钢琴协奏曲》,以及舒伯特的《第四交响曲》。

1967年3月,卡拉扬在他的家乡创办了萨尔茨堡复活节音乐节,并率柏林爱乐驻扎音乐节,此后每届音乐节的交响乐、室内乐、歌剧演出几乎由柏林爱乐的成员包揽;同年10月10日,在柏林联欢周中,意大利指挥家朱里尼首次与乐团合作。

1968年3月20日,阿根廷钢琴演奏者玛塔·阿格里奇第一次与乐团合作,在德国指挥家欧根·约胡姆执棒下,弹奏巴托克的《第三钢琴协奏曲》;同年8月4日,与英国大提琴演奏者杰奎琳·杜普雷首次合作,在祖宾·梅塔指挥下呈现德沃夏克的大提琴协奏曲;同年10月,成立卡拉扬基金会研究中心。

1969年5月28日开始,卡拉扬率团赴莫斯科,在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开始了为期三天的演出,在第二天的演出中,前苏联作曲家德米特里·德米特里耶维奇·肖斯塔科维奇出席并欣赏乐团演奏他的《第十交响曲》;同年6月14日,继五年前以钢琴独奏与乐团合作后,巴伦博伊姆首次以指挥身份与乐团合作,演出海顿、贝多芬与舒曼的作品,此后成为乐团长期合作的客席指挥家、演奏者。

1970年,卡拉扬与乐团录制的瓦格纳歌剧《齐格弗里德》,获得第12届格莱美“最佳歌剧唱片奖”;同年4月12日,以色列小提琴演奏者平夏斯·祖克曼第一次与乐团合作,演奏柴可夫斯基的小提琴协奏曲;同年5月8日,卡拉扬第三次率团赴日演出;同年8月26日,意大利钢琴演奏者毛里齐奥·波利尼首度亮相,在捷克指挥家丹尼克·马克尔执棒下弹奏贝多芬的《第五钢琴协奏曲》;同年9月30日,在柏林联欢周期间,美国作曲家亚伦·科普兰首次执棒乐团,曲目包括他的单簧管协奏曲等。

1971年9月27日,指挥家马里斯·杨松斯屈居卡拉扬指挥大赛第二名,卡拉扬亲自为其授奖,杨松斯也首次公开执棒柏林爱乐乐团,演奏了拉威尔的《达芙妮与克洛埃第二组曲》。1972年6月15日,意大利指挥家里卡多·穆蒂首次执棒乐团;同年6月25日,卡拉扬联合乐团成立了卡拉扬乐队学院,这也是世界上第一个乐队学院。

1973年6月,在萨尔茨堡创立圣灵降临节音乐节,卡拉扬携乐团演奏了布鲁克纳的第四、第五与第八交响曲,以及《感恩赞》。1974年3月24日,匈牙利钢琴演奏者、指挥家与作曲家佐尔坦·科奇什首次与乐团合作,弹奏巴托克的《第一钢琴协奏曲》;同年6月24日,意大利男高音歌唱家鲁契亚诺·帕瓦罗蒂、意大利女高音歌唱家米雷拉·芙蕾妮在维也纳金色大厅均首次与柏林爱乐乐团合作,演出威尔第的《安魂曲》。

1976年3月7日,拉脱维亚小提琴演奏者吉顿·克莱默第一次与乐团合作,在卡拉扬执棒下演奏勃拉姆斯的小提琴协奏曲;同年4月24日,波兰指挥家库特·马祖尔首度执棒乐团,奏响欣德米特、莫扎特等作曲家的作品;同年12月16日,在瑞典指挥家赫伯特·布隆斯达特执棒下,时年20岁的波兰钢琴演奏者克里斯蒂安·齐默尔曼首度与乐团合作,奏响肖邦的《E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

1977年3月,在卡拉扬指挥的第五届圣灵降临节音乐会上,时年13岁的德国小提琴演奏者安妮·索菲·穆特第一次与乐团合作,演奏莫扎特的《G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同年11月6日,卡拉扬第五次率团赴日演出;同年12月31日,第一次通过电视转播柏林爱乐新年前夜音乐会,曲目包括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自此每年电视都会转播柏林爱乐除夕音乐会。

1978年5月9日,美国指挥家詹姆斯·莱文首次执棒乐团,奏响巴托克的钢琴协奏曲,以及舒伯特的《第九交响曲》,此后莱文成为了乐团经常合作的客席指挥;同年8月27日,在卡拉扬执棒下,华裔大提琴演奏者马友友首次亮相,与乐团合作贝多芬的三重协奏曲,小提琴演奏者安妮·索菲·穆特、美国钢琴演奏者马克·瑟尔泽。

1979年10月,柏林联欢周期间,美国指挥家伦纳德·伯恩斯坦执棒乐团完成了两场音乐会,曲目为马勒的《第九交响曲》,这也是伯恩斯坦与乐团仅有的合作;同年10月,卡拉扬率团首次中国演出,曲目包括莫扎特的《第三十九号交响曲》、勃拉姆斯的《第一交响曲》。

1980年1月16日,意大利指挥家里卡多·夏伊第一次与乐团合作,曲目包括勋伯格、贝多芬与柴可夫斯基。1981年,卡拉扬与乐团录制的马勒《第九交响曲》、歌剧《帕西法尔》,荣获留声机杂志的“年度最佳管弦乐录音”与“年度最佳歌剧录音”;同年2月10日,与英国指挥家、小提琴演奏者内维尔·马里纳首度合作,演奏海顿的作品,以指挥身份完成迄今仅有的演出。

1982年4月30日至5月1日,值柏林爱乐乐团一百周年庆典之际,卡拉扬指挥乐团演出了莫扎特的《朱庇特交响曲》、贝多芬的《第三交响曲》、马勒的《第九交响曲》;同年9月1日,瑞士人玛德琳·卡劳佐成为第一位进入柏林爱乐乐团的女团员;同年6月12日,推出乐团历史上的第一张激光唱片,曲目为卡拉扬执棒的《阿尔卑斯交响曲》;同年11月,卡拉扬在乐团经理格拉斯的帮助下,宣布聘用来自于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的女单簧管乐手萨宾·梅耶,试用期为一年,但此举遭到了乐团的反对,至此卡拉扬与乐团就是否录用萨宾·梅耶产生了矛盾。1983年5月,因萨宾·梅耶迫于乐团压力主动辞去工作,导致事件升级,卡拉扬就此拒绝参加第十一届圣灵降临节音乐节,以示抗议,乐团改由洛林·马泽尔执棒。

1984年,由于柏林市议会、舆论均倾向于柏林爱乐乐团,卡拉扬妥协,借由合作巴赫的《B小调弥撒曲》,与乐团结束对抗关系;同年10月,卡拉扬率团开始亚洲巡演,并于10月27日在韩国首尔的世宗艺术中心演出,这是乐团首次在韩国举办音乐会。

1985年10月3日,芬兰指挥家埃萨-佩卡·萨洛宁第一次与乐团合作演奏海顿、李斯特、尼尔森的音乐作品。1987年2月13日,德国女高音歌唱家瓦尔特劳·梅耶尔首次与乐团合作,曲目包括莫扎特的《安魂曲》、布鲁克纳的《感恩赞》;同年11月14日,英国指挥家西蒙·拉特尔首次执棒乐团,演奏马勒的《第六交响曲》。

1988年12月30日,时年17岁的俄罗斯钢琴演奏者叶甫格尼·基辛第一次与乐团合作,在卡拉扬执棒下,弹奏柴可夫斯基的《第一钢琴协奏曲》;同年12月31日,在新年前夜音乐会之际,卡拉扬完成了他在柏林爱乐的最后一场音乐会。

阿巴多时期

1989年4月24日,卡拉扬正式向乐团递交辞呈,辞去柏林爱乐乐团首席指挥与艺术总监;同年10月8日,克劳迪奥·阿巴多正式接任柏林爱乐乐团首席指挥,在其任期中,频繁与当代作曲家合作,进一步扩充了乐团的曲目范围;同年12月16日,阿巴多携乐团举办了任职后的首场音乐会,曲目包括舒伯特的《第七交响曲》、《第九交响曲》等作品,同时选择了马勒的《第一交响曲》,以此预示新的开端。

1991年5月1日,阿巴多携手乐团来到捷克布拉格,开启柏林爱乐乐团参加欧洲圣城音乐会的传统,演出以纪念莫扎特逝世200周年为主题,此外,美国女高音歌唱家谢丽尔·斯图德还与乐团合作了莫扎特的歌剧咏叹调;同年9月25日,奥地利指挥家尼古拉斯·哈农库特首次与乐团合作,奏响莫扎特的作品。

1992年3月31日,在阔别柏林爱乐乐团38年之后,乐团前任首席指挥谢尔盖·切利比达奇应前德国总统魏兹泽克之邀,借为罗马尼亚孤儿筹捐善款之名再度与乐团合作,奏响布鲁克纳的《第七交响曲》;同年5月19日,乐团首次演奏美国指挥家、作曲家伦纳德·伯恩斯坦的作品,曲目为他的《第二交响曲》;同年12月30日,在阿巴多执棒下,美国女高音歌唱家芮妮·弗莱明首次与乐团合作。

1993年11月8日,西蒙·拉特尔首次以录像方式与乐团合作,音乐会曲目包括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和让·菲利普·拉莫的《北方人》。

1994年5月1日,在麦宁根欧洲圣城音乐会中,阿巴多执棒乐团演奏贝多芬的《第五钢琴协奏曲》,阿巴多学生时代的朋友、丹尼尔·巴伦博伊姆则担任该曲的钢琴独奏,此外,演出地选择在乐团第一任首席指挥汉斯·冯·彪罗曾经就职的地方,即麦宁根国立剧院;同年6月26日,德国指挥家卡洛斯·克莱伯最后一次指挥柏林爱乐乐团,曲目包括贝多芬的《科里奥兰》序曲、莫扎特的《第三十三交响曲》,以及勃拉姆斯的《第四交响曲》;同年12月14日,在阿巴多指挥下奏响了匈牙利作曲家捷尔吉·库尔塔格的《石碑》,这也是该作的世界首演。

1995年9月20日,在阿巴多指挥下,法国钢琴演奏者埃莱娜·格里莫与乐团合作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二钢琴协奏曲》。1996年6月24日,德国指挥家克里斯蒂安·蒂勒曼第一次与乐团合作,奏响普菲茨纳、肖邦与舒曼的作品。

1997年4月3日,值德国作曲家约翰内斯·勃拉姆斯逝世一百周年之际,阿巴多于维也纳金色大厅指挥乐团,演奏了其《德意志安魂曲》;同年6月24日,在西蒙·拉特尔执棒下,德国低男中音歌唱家托马斯·夸斯托夫首次与乐团合作,演出海顿的清唱剧《创世纪》;同年9月11日,与德国指挥家因格·麦茨马赫合作,奏响汉斯·维尔纳·亨策的《第九交响曲》,这也是该作的世界首演。1998年,阿巴多与乐团共同录制的《欣德米特:室内乐》获得第40届格莱美“最佳小型合奏表演”。

1999年6月23日,柏林爱乐120多名乐手经过一系列秘密投票,选中英国指挥家西蒙·拉特尔为下一任首席指挥,任期从2002年开始;同年7月16日,为纪念卡拉扬逝世十周年,阿巴多执棒乐团在其故乡的萨尔茨堡大教堂演出;同年12月21日,在马里斯·杨松斯执棒下,时年20岁的美国小提琴演奏者希拉里·哈恩首次与乐团合作,演奏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一小提琴协奏曲》。

2000年,西蒙·拉特尔与乐团共同录制的《马勒:第十交响曲》,获得留声机杂志的“年度最佳管弦乐录音”;同年5月,阿巴多率团首次赴南美洲演出;同年6月22日,在汉诺威世博会上与德国蝎子乐队合作演出;同年11月23日,阿巴多率团赴日本演出,在东京文化会馆举办了三场音乐会版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

2001年2月,在阿巴多任职乐团首席指挥的末期,与乐团演奏了贝多芬的全套交响曲与钢琴协奏曲,地点选在罗马的圣塞西莉亚音乐学院,玛塔·阿格里奇、叶夫根尼·基辛、阿尔弗雷德·布伦德尔、毛里齐奥·波利尼三位钢琴演奏者分别担任协奏曲的钢琴独奏。

西蒙·拉特尔时期

2002年1月1日,乐团正式转型为受公法管制约束的组织“柏林爱乐乐团基金会”,此举为乐团确立了现代的组织架构,赋予其一定的创作自由和财政来源;同年5月1日,在巴勒莫的欧洲圣城音乐会,拉开了阿巴多与柏林爱乐乐团最后一次巡演序幕,此后的巡演地履及那不勒斯、佛罗伦萨、费雷拉、布雷西亚、都灵与维也纳;同年9月,西蒙·拉特尔正式接任乐团首席指挥,在他的任期内,进一步拓展了乐团的当代演出曲目,并利用新的音乐会模式、数字音乐产业进一步推广古典音乐;同年9月7日,在西蒙·拉特尔上任的首场演出中,与乐团合作阿德斯的《避难所》、马勒的《第五交响曲》,并由EMI录制成唱片与DVD发行。

2003年1月,西蒙·拉特尔率团参与了由托马斯·格鲁伯、恩里克·朗什共同执导的音乐纪录片《舞动柏林》,该片讲述了在柏林爱乐乐团的伴奏下,来自全球25个国家的250位儿童联手完成了斯特拉文斯基的舞剧《春之祭》,同时,这也是乐团开展的第一个舞蹈教育项目;同年12月4日,在瑞士指挥家夏尔·迪图瓦执棒下,德国男高音歌唱家约纳斯·考夫曼首次与乐团合作,参与演出了柏辽兹创作的《浮士德的沉沦》。

2004年5月1日,在雅典举办的欧洲圣城音乐会中,西蒙·拉特尔率团与丹尼尔·巴伦博伊姆演出了勃拉姆斯的《第一钢琴协奏曲》、《第一钢琴四重奏》,它标志着作为钢琴演奏者的巴伦博伊姆与作为指挥的西蒙拉特之间的首度合作。

2005年4月4日,在西蒙·拉特尔的执棒下,柏林爱乐乐团与维也纳爱乐乐团首次“联合行动”,在柏林爱乐音乐厅举办音乐会;同年10月27日,西蒙·拉特尔率团于柏林爱乐音乐厅演出了瓦格纳歌剧《女武神》中的第一幕,剧中的齐格蒙德由西班牙男高音歌唱家普拉西多·多明戈饰演;同年11月,西蒙·拉特尔与乐团展开了亚洲巡演,并于11月4日在北京国际音乐节中举办音乐会,这也是时隔26年后柏林爱乐乐团再度回到北京演出。

2006年4月21日,西蒙·拉特尔在柏林爱乐厅指挥乐团演出德彪西的《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同年10月5日,在美国指挥家大卫·津曼执棒下,乐团在柏林爱乐厅首演了法国作曲家马尔克-安德列·达勒巴维的《长笛协奏曲》,由乐团的长笛首席伊曼纽尔·帕胡德担任独奏。

2007年,由恩里克·朗什执导的纪录片《柏林爱乐和第三帝国》上映,该片讲述了在二战期间柏林爱乐所扮演的角色,并就乐团被描述为”纳粹乐团“的观点进行了论证,目的在于识别真伪、澄清事实;同年10月16日,乐团在柏林爱乐音乐厅首次推出“午餐音乐会”,即在午间用餐时段,由乐团的乐手或柏林音乐大学的学生为观众们演奏室内乐作品;同年12月,西蒙·拉特尔与乐团宣布出任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亲善大使。

2008年,在《留声机》杂志的“全球20大交响乐团”榜单中位列第二;同年2月,乐团与柏林本地的中小学生联合呈现由海恩纳·戈培尔创作的大型音乐作品《替补城市》,西蒙·拉特尔担任指挥;同年2月28日,由托马斯·格鲁伯执导的纪录片《亚洲之旅——寻找和谐》上映,该片记录了柏林爱乐乐团在2005年的亚洲巡演情况,并于次年获得古典回声奖的“年度音乐DVD”;同年4月25日,乐团延长了西蒙·拉特尔的首席指挥合约,直至2012年夏季;同年12月,乐团宣布开放柏林爱乐数字音乐厅,这也是全球首个数字音乐厅。

2009年9月,在法国普罗旺斯地区的艾克斯,西蒙·拉特尔率团演出瓦格纳的歌剧《诸神的黄昏》;同年9月13日,西蒙·拉特尔与乐团演出肖斯塔科维奇的《第四交响曲》、保罗·德绍的《声》等作品,由拉尔斯·沃格特担任钢琴独奏、安琪拉·德诺克担任独唱。

2010年1月8日,奥塞梯亚指挥家图甘·索契科夫完成了与乐团的首场音乐会,演奏拉威尔·拉赫玛尼诺夫等作曲家的作品;2月,西蒙·拉特尔携团与日本钢琴演奏者内田光子合作,演奏贝多芬的全套五首钢琴协奏曲;拉脱维亚指挥家安德里斯·尼尔森斯与乐团首次合作,在柏林爱乐音乐厅演奏肖斯塔科维奇的《第八交响曲》、阿尔班·贝尔格的《小提琴协奏曲》。

2011年2月3日,西蒙·拉特尔与乐团第一次共同演绎马勒的《第三交响曲》;同年2月12日,在西蒙·拉特尔执棒下,乐团与其圆号首席斯蒂芬·道尔共同演出了日本作曲家细川俊夫的圆号协奏曲《花开时刻》,这也是该曲的世界首演;2011年10月20日,实况转播乐团在新加坡滨海艺术中心的演出实况,这也是乐团首次尝试3D转播;同年10月29日,西蒙·拉特尔率团正式拉开了“深夜”系列音乐会的序幕,即在夜深时分演奏20世纪至21世纪的室内乐作品。

2012年2月9日,西蒙·拉特尔与乐团上演了布鲁克纳的《第九交响曲》重构完整版;同年4月14日,西蒙·拉特尔携手柏林爱乐乐团、柏林广播合唱团共同演绎加布里埃尔·弗雷的《安魂曲》;同年4月21日,西蒙·拉特尔率团参加萨尔茨堡复活节音乐节,演出比才的歌剧《卡门》,这也是乐团最后一次参加该节,西蒙·拉特尔进一步消除了卡拉扬时代的印记;同年12月15日,乐团联手西蒙·拉特尔、女高音歌唱家芭芭拉·哈尼根,演奏威廉·沃尔顿的《立面》。

2013年2月7日,柏林爱乐数字音乐厅App在iPhone、iPad等移动端上线;同年3月至4月,西蒙·拉特尔率团举办了第一届巴登-巴登复活节音乐节,演出莫扎特的歌剧《魔笛》;同年5月21日,前任首席指挥阿巴多与乐团合作了最后一场音乐会,此后于2014年1月去世;同年10月20日,值柏林爱乐音乐厅落成50周年之际,西蒙·拉特尔率团举办了庆典音乐会。

2014年2月20日,西蒙·拉特尔携团演出了奥地利作曲家格奥尔格·弗里德里希·汉斯的《黑暗之梦》,这也是该作的世界首演;4月24日,正式成立独立厂牌“柏林爱乐乐团唱片”,并发行了首张专辑,曲目为舒曼的《第一至第四交响曲》。

2015年6月,在历经两次投票后,乐团成员票选出俄罗斯指挥家基里尔·别特连科为下任首席指挥,任期从2018年开始;同年6月25日,钢琴演奏者克里斯蒂安·齐默尔曼与乐团合作勃拉姆斯的《第一钢琴协奏曲》。

2016年,西蒙·拉特尔与乐团共同录制的《西贝柳斯:第一至第七交响曲》获得国际古典音乐大奖;同年4月3日,西蒙·拉特尔携男高音斯图尔特·斯盖尔顿、女高音艾娃-玛利亚·韦斯特布洛克,与乐团演出瓦格纳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同年5月7日,首次以客席乐团身份来到中国台湾演出,并与西蒙·拉特尔演出贝多芬的第一与第九交响曲。

2017年8月25日,西蒙·拉特尔以海顿的清唱剧《创世纪》,开启了自己作为柏林爱乐乐团首席指挥的最后一个乐季;同年11月,西蒙·拉特尔率团进行亚洲巡演,这也是他最后一次以首席指挥的身份带领乐团进行巡演。2018年6月20日,西蒙·拉特尔最后一次作为乐团的首席指挥站在柏林爱乐大厅指挥,演出了他在初任首席指挥时的马勒《第六交响曲》;同年6月24日,以该场森林剧场露天音乐会为标志,西蒙·拉特尔正式卸下长达16年的首席指挥一职,柏林爱乐乐团的一个时代就此划上句号。

佩特连科时期

2019年8月23日,俄罗斯指挥家基里尔·别特连科正式上任,成为柏林爱乐乐团历史上的第七任首席指挥,并于当晚的就任音乐会上指挥乐团演奏了阿尔班·贝尔格的《璐璐》组曲、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同年8月24日,佩特连科率团在柏林的勃兰登堡大门前演出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这是柏林爱乐乐团首次在该地演出,也是庆祝柏林墙倒塌30周年活动的一部分。

2020年4月20日,柏林爱乐乐团发布2020年至2021年音乐季,这也是指挥基里尔·别特连科就任乐团首席指挥的第二季。

2021年,柏林爱乐乐团已经成为德国文化强国的代表品牌,他们建立了自己的音乐平台,如数字音乐厅和著名的卡拉扬乐队学院来培养专业音乐人才。来自英国伦敦的品牌设计公司 Studio Oliver Helfrich 与柏林爱乐乐团的内部品牌团队合作,为乐团打造了更加现代的品牌形象系统。

2024年6月24日下午,世界顶尖交响乐团柏林爱乐乐团飞抵上海,6月25日至7月1日将上演4场交响音乐会和7场室内乐音乐会,并参与一系列艺术教育活动。上海是柏林爱乐乐团此次访华的唯一一站。自1979年开始六次造访中国、四次访问上海演出。

乐团组成

历任首席指挥

以上首席指挥参考资料来源

现任乐团成员

弦乐声部

木管声部

铜管声部

打击乐与竖琴声部

以上乐团成员参考资料来源

主要作品

音乐专辑

以上音乐作品参考资料来源

重要演出

新年前夜音乐会

森林音乐会

欧洲音乐会

以上音乐会参考资料来源

参演纪录片

获奖记录

乐团评价

柏林爱乐乐团以其严谨的演奏风格、高超的技巧和对作品内容的正确理解,获得了各国音乐界的一致赞扬,有“传播音乐的使者”之美誉。乐团在演出合作、曲目诠释方面均具有兼容并蓄的胸怀,只要是优秀的指挥家、演奏者,可以不问国籍与之合作,这样就使其成为具有国际色彩的高水准乐团;同时曲目诠释广泛,尤其是德国作品更是如鱼得水。乐团在合奏方面精致洗练,可以说是理想的管弦乐团的一种典型;此外在使用管乐器和打击乐器方面,能发掘这些乐器新的表现性能。(《音乐欣赏普及大全》张虔、景作人评)

柏林爱乐乐团的发展史堪称交响音乐文化从19世纪到21世纪所走过历程的缩影。在汉斯·冯·彪罗德领导下,乐团确立为一个水准高超的大型交响乐团,阿瑟·尼基什则赋予它丰富的浪漫灵性,富特文格勒将古典和浪漫的遗产熔铸为宏大的精神王国,卡拉扬则在二战后的文化复苏背景下借助现代录音录像技术的发展将乐团推向成功,西蒙·拉特尔以其作为指挥家的人格魅力和感召力、对音乐领域里新观念和新事物的敏锐意识,使之与乐团一起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理想的音乐文化使者。(乐评人王纪宴评)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