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自然科学院

更新时间:2024-10-21 14:36

欧洲自然科学院是民间组织,总部位于德国汉诺威市,由欧洲多国科学家组织成立,在德国、俄罗斯、亚美尼亚、阿塞拜疆、格鲁吉亚、匈牙利、以色列、哈萨克斯坦、摩尔多瓦、立陶宛、乌克兰、日本等世界33个国家设有分支机构和办事处。

组织体系

欧洲自然科学院由В.Г.Тыминский教授( 俄罗斯),Р.Г. Мелик-Оганджанян教授(亚美尼亚),Хельмут Хан教授(德国),Ю. А. Рахманин教授( 俄罗斯),А.Н. Орехов教授( 俄罗斯),Г.К. Лобачева教授( 俄罗斯),Г.В. Тыминский博士(俄罗斯),И.И. Земскова博士( 俄罗斯)等多国科学院院士联合创建。

现任院长为Владимир ГеоргиевичТыминский教授(弗拉基米尔·蒂明斯基)。

学院介绍

欧洲自然科学院总部位于德国汉诺威(Hannover),由多国科学院院士及知名学术团体创建,覆盖了德国、俄罗斯、亚美尼亚、阿塞拜疆、格鲁吉亚、匈牙利、以色列、哈萨克斯坦、摩尔多瓦、立陶宛、乌克兰、日本等33个国家的国际科学组织。

据新闻报道,欧洲自然科学院现有1700名院士,设有路德维希·诺贝尔奖获奖者通道,多名院士获得诺贝尔奖,另有30多名院士是欧洲知名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发展历程

欧洲自然科学院总部位于德国汉诺威市(德国的汽车、机械、电子等产业中心),在欧洲有很强的学术影响力。欧洲自然科学院在德国、俄罗斯、亚美尼亚、阿塞拜疆、格鲁吉亚、匈牙利、以色列、哈萨克斯坦、摩尔多瓦、立陶宛、乌克兰、日本等33个国家设有分支机构和办事处。学院主席团在莫斯科、圣彼得堡、埃里温、第比利斯、基希讷乌、辛菲罗波尔、柏林、维尔纽斯、维也纳、罗马、巴黎等许多欧洲城市举行了访问会议。

学术交流

2024年7月17日,欧洲经济与商业大学与欧洲自然科学院,开启跨界学术交流。

学院董事会

根据学院章程设立了学院董事会,董事会成员由海外各地的教授学者构成,包括了:Навасард Кочеян教授( 亚美尼亚),Римантас Будрис教授(立陶宛),К.Л.Матковский教授( 摩尔多瓦),Ханс Брадачек教授( 德国),Ренато Валенте教授( 马耳他),Тадаси Гоино博士( 日本)。

人才体系

欧洲自然科学院荣誉院士,将对学院的建立和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成员封为荣誉成员。

成员构成

欧洲自然科学院院长为弗拉基米尔·蒂明斯基(Vladimir Tyminskiy)。

Владимир ГеоргиевичТыминский,欧洲自然科学院院长,学院创始人之一。物理学家,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国际骑士联盟(德国) 主席,国际科学发现与发明作者学院主席(2004年),国立医科大学名誉博士。

其他领导

欧洲自然科学院第一副院长安东诺维奇。

Горбунов Аркадий Антонович(戈尔布诺夫·阿尔卡季·安东诺维奇)教授,经济学博士,欧洲自然科学院第一副院长。

ХельмутХан教授,德国学院副院长。柏林医学会主席,前柏林大学免疫学研究所所长,学院创始人之一。

Н.И.PirogovaRAMN教授,欧洲自然科学院名誉主席,俄罗斯国立医疗外科中心主席。

外籍院士

相关评论

有关部门和机构要注重激浊扬清,着力为科技工作者营造良好的科研条件和公平的创新环境。一方面,着力清理各类“野鸡大学”“山寨头衔”“违规评比”“收费表彰”,避免给任何取巧、钻营的投机者站台,更不可向其倾斜资源;另一方面,充分尊重并合理评价科技工作者的劳动成果,确保其能够获得稳定支持,开展良性竞争。(中国科学之声评)

如果学术评价机制、科研人才评价机制足够科学,就自然不必太担心各类含金量、评选标准等都可疑的“克莱登机构”会有市场。开展良性竞争。这样的反思方向,将“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井喷”事件当作了一面反观自身的镜子,可谓切中肯綮。(光明网评)

一些中介机构利用中西方对院士的理解差异从中牟利,本质上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社会治理体系的区别。(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陈志文评)

相关事件

主词条:欧洲自然科学院“买院士”疑云

2024年,一篇《花40万可买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的文章在网上引发热议。文中称,近期学术圈包括中国数十家顶尖学术机构,出现多名“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外籍)”。有网友质疑,该“院士”荣誉含金量不高,花40万元就能购买。欧洲自然科学院中国代表处负责人吴继华回应红星新闻称,自己也注意到了国内的相关舆论,但欧洲自然科学院对于申请者从来没有收取过任何费用,认定为院士的中国籍成员,也不会收取年费。对于“18万包过”或“40万买院士”的说法,吴继华表示,这不是事实,学院的院士资格是不会进行售卖的,也从来没有收过申请者的费用。

2024年5月,澎湃新闻接举报获得一份“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申报推选咨询服务协议”文件。协议显示,一家注册在北京房山区的某传媒公司在收80万元服务费后,可帮助参选候选人申请院士。

2024年5月6日,南方周末发表的一篇评论文章将“欧洲自然科学院”与钱锺书小说《围城》中的“克莱登大学”类比——小说主角方鸿渐出国游学多年,买了张“克莱登大学”文凭,并在归国后赴大学任教,而“克莱登大学”后来成为“野鸡大学”的代名词。5月8日,中国科协发布《井喷式的“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折射出什么》一文,文章提到,已有30多位国内人士,戴上欧洲自然科学院颁发的“洋院士”头衔,其中不乏高校教授和科技公司创始人。5月7日-8日,澎湃新闻查询发现,“欧洲自然科学院”官网上此前被指“超三分之一疑似中国人”的“院士电子百科全书”页面一度消失不见;5月9日该页面再度出现,但少了一些人的名字。 5月10日,南都记者查询该学院官网发现,首页已无“院士电子百科全书”相关信息及链接。

2024年5月13日,红星新闻记者专访到欧洲自然科学院的负责人格奥尔格·蒂明斯基博士(Dr.Georg Tyminski),并实地走访了机构位于汉诺威的办公地,了解该机构背景和发展历程、“院士”头衔授予标准、成员以及组织在学术界的作用等问题。该科学院中国代表处回应:院士资格不会售卖,有严格的评审标准。5月15日,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陈志文告诉红星新闻,出现“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风波”,本质上是中西方文化差异和社会治理体系的区别。要杜绝这种闹剧的继续上演,陈志文给出三点建议:首先,应该消除信息差,在根源上切断投机牟利者的生存空间;其次,相关部门可以对这些机构进行必要监管,如果是国外注册的组织,在国内运作就需要接受国内相关部门的监管;最后,当公众出现被误导的情况后,应有权威声音出面进行澄清,让公众能够拨云见日,厘清真相。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