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7-18 01:04
武汉市农业科学院(Wuh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为市属正局级事业单位,是集农业科研、开发、推广、服务、培训于一体的公益型综合性农业科研机构。
1961年4月,成立于1958年9月的市郊区水产科学研究所与养殖场合并组建武汉市水产科学研究所;1972年,市林业科研所成立,同年更名为市果树科研所,1978年又更名市林业果树科学研究所;1978年9月,武汉市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所成立;1978年12月,武汉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武汉市蔬菜科学研究所、武汉市畜牧兽医科学研究所成立。
1984年6月,武汉市农业科学技术研究中心组建,武汉市水产科学研究所、武汉市林业果树科学研究所、武汉市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所、武汉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武汉市蔬菜科学研究所、武汉市畜牧兽医科学研究所改属市农业科研中心。
1989年9月,市农业科研中心更名为武汉市农业科学技术研究院,2016年更名为武汉市农业科学院。2002年4月前农科院一直归口市农委,由于市级行政机构改革撤销了市农委,同时为配合国家级南湖农业园区建设,市委、市政府决定将农科院整体划归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管理。经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批准(人社部发〔2010〕60号),于2011年1月正式挂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据2018年1月官网资料显示,农科院共各类专业技术人才360余人,占武汉市农业专业技术人才的三分之二以上,拥有博士50余人,硕士107人。累计有102人获各类荣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5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省政府专项津贴3人,省突贡青年专家4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人选3人,省高端人才引领计划1人。
直属科研机构:武汉市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武汉市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武汉市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武汉市农业科学院林业果树研究所、武汉市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武汉市农业科学院农业机械化研究所、武汉市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安全检测研究所、武汉市农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武汉生物农业产业研究院。
教育部工程研发中心:动物生物药物教育部工程研发中心。
湖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北省无果悬铃木良种繁育技术研究中心、湖北省(武汉)湿地生态恢复技术研究中心、湖北省水禽良种繁育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北省长江特色鱼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北省渔用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北省水生蔬菜花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北省园林植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北省兽用生物制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北省蔬菜种子种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武汉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武汉市设施果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武汉市宿根花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武汉市园林植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武汉市茶花育种与栽培应用研究中心、武汉市农业动物转基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武汉市畜禽中草药研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武汉市动物疾病诊断与防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武汉市奶牛繁育与营养共享和技术研究中心、武汉市鳜鱼良种繁育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武汉市鲌鱼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武汉市设施农业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武汉市叶类蔬菜遗传改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武汉芽苗菜产业技术联合研发中心、武汉市农业动物转基因工程技术中心、武汉市兽用生物制品企业研发中心、武汉市动物疾病诊断及防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武汉市蔬菜病虫害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武汉市蔬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武汉市奶牛繁育与营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武汉种子种苗繁育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武汉市水生蔬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武汉市重点实验室:武汉水生蔬菜种质创新与育种重点实验室。
其他科研平台:华中农业大学园林植物良种繁育技术推广示范站、国家花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北省花卉苗木研发与推广中心、国家花卉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员单位、中国花卉协会茶花分会湖北工作站、国家水禽产业技术体系江夏综合试验站、农业部(第十批)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农业部(第六批)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国家淡水渔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武汉)鲌鳜鳡分中心、湖北省武汉鲌鱼遗传育种中心、湖北武汉鲌鱼良种场、武汉水生蔬菜国家野外科学观察研究站、武汉市鲌鱼育种中心、武汉市兽用生物制品企业研发中心、蔬菜种质资源观测实验站、武汉市水禽种质资源企业技术研发中心、中博绿色渔药企业研发中心、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武汉综合试验站、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武汉综合试验站。
(注:以上为2018年1月官网资料)
截至2016年11月,农科院黄陂武湖基地的称为北部园区,123公顷;江夏郑店、金口基地称为南部园区,77公顷。
武湖基地(北部园区)已建成菜科所新品种展示园、药效试验园、茄果园、蔬菜栽培和采后园,总计约436亩,其中温室5423m2,大棚及网室50445m2;农科所西甜瓜、植物营养科研示范区,总计292亩,其中温室4100m2,大棚3872m2;维尔福种苗公司,占地120亩,建设40000m2温室;林果所葡萄展示园、宿根花卉(鸢尾)资源圃,计215亩;畜科所与春江合作的春牧禽苗孵化基地,计210亩。北部园区内配套有3700m2多功能餐厅会议室及3600m2住宿楼,可承办各类大型会议。
水科所于2011年5月完成向郑店基地的搬迁。郑店基地水科所已建成鮊鱼、鳜鱼等长江名优鱼类繁育基地,其中三级温控育苗车间共6240㎡;水产科研实验中心2230m2。
畜科所于2011年9月底完成向金口基地的搬迁。金口基地畜科所内道路等配套完备,建成奶牛胚胎移植中心、大小奶牛场及配套的挤奶车间、鸭苗孵化车间、农村骨干培训中心及办公科研综合楼等项目,以及引进的饲料生产基地项目。
郑店基地国家水生蔬菜种质资源圃(武汉)于2012年开始水生蔬菜资源池等农田整理项目建设,已建成水生蔬菜花卉资源圃池约2000个。
科研成果
截至2013年底,农科院共承担各级各类科技项目1162项,取得农业科技成果480项(科研项目鉴定成果391项、品种审(认)定38个,专利92项),科研成果获奖189项。全院发表科研论文1556篇(其中SCI或EI论文70篇),出版专著51部。
突出重点特色学科
按照发展现代都市农业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在学科发展和项目选择上遵循了“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办特色所,办特色学科。目前已形成了12个方面具有现代都市农业特色的重点学科,并取得了一系列科技成果,其中有2个学科主持国家行业计划,有3个学科跻身于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有9个学科显示出区域特色优势。
水生蔬菜学科。建有 “国家种质武汉水生蔬菜资源圃”、“武汉水生蔬菜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水生蔬菜资源圃”搜集保存有12类水生蔬菜种质资源1800余份,为全国36个活的植物基因库之一。已育成鄂系列莲藕、芋头、茭白品种20个。2009年,农业部行业计划项目“水生蔬菜产业技术体系研究与示范”获准立项(总经费2333万元)。2010年,“中国水生蔬菜新品种选育”进入“十二五”科技部项目库(总经费1000万元),标志着水生蔬菜学科成为国家级重点学科。
蔬菜植物保护学科。建有“国家农药登记室内活性验证试验实验室”、“国家农药登记室外试验基地”、“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武汉综合实验站”,为农业部认证农药登记药效试验单位,每年承担200余项药效试验和农药厂家的各种验证性试验、推广性试验,为农药品种市场准入提供依据。2008年主持农业部行业计划项目“甜菜夜蛾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总经费1672万元)。
优质萝卜新品种选育。已搜集萝卜种质材料500余份,先后育成夏抗40天、四月白、春雪等春、夏、秋、冬系列萝卜新品种16个,选育的腌制型加工萝卜新品种武渍一号填补了市场空白。同时,培育出萝卜雄性不育三系配套材料20余套,使萝卜生产实现了周年生产、周年供应,成果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春、秋淡季品种选育达国际领先水平。
茄果类品种选育。已选育出鄂茄系列、紫龙系列、迎春系列、汉红系列以及春晓、伏龙茄等14个茄子新品种,实现了湖北茄子主栽品种本土化。“十一五”期间,率先在湖北省启动茄子航天育种研究,初步育成“太空”茄子新品种“变色龙”(商品名),推动了湖北茄子产业的良性发展。茄果类研究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其中耐热及航天育种研究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蔬菜栽培与采后学科。建有“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武汉综合实验站”,主要从事豆类、十字花科类作物的育种及无公害蔬菜栽培技术研究和产业化推广工作。以蔬菜栽培技术和小白菜为代表的快生菜、豆类新品种选育应用为发展重点,在主要蔬菜有机栽培和采后加工技术研究及技术规程的制定等方面在华中地区处于领先地位。
长江名优鱼类繁育与研发。鳜鱼研究率先在全国攻克鳜鱼苗种“寸片关”,形成了鱼苗驯化、人工繁殖、人工饵料、品种选育、规模养殖等成套技术,研究水平国内领先。年生产大规格种苗1000余万尾,是长江地区鳜鱼等肉食性鱼类种苗生产单位,建有“武汉市鳜鱼良种繁育中心”、“武汉市鳜鱼产业园”。在鲌鱼研究方面,黑尾鲌从引种到推广示范成套技术成熟,研究水平国内领先,种苗繁育产能达到5亿尾,是全国唯一的黑尾鲌系列研究和种苗规模化生产和推广单位,建有全国唯一的鲌鱼专业良种场。
鱼用疫苗及渔药研发。已研制出鱼药及疫苗品种15个,研制出中草药200余种,注册药号60余种,制定了8个中草药渔药国家标准,在鱼类浸泡免疫防病技术及中草药渔药研发方面处于国内先进水平。
兽(禽)药及疫苗研发。畜科所攻克了“IBRS-2细胞转瓶永续培养”技术,使猪细小病毒疫苗的生产实现了产业化;中博生物公司自主研发的猪伪狂犬病活疫苗、猪瘟活疫苗、猪乙型脑炎灭活疫苗已获得生产文号, 并投入规模生产;自主研发猪γ-干扰素新产品,已经获得国家农业部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证书,正在进行动物实验;合作研发的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基因工程弱毒疫苗属国内首创,2010年获批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活疫苗生产文号,成为该疫苗农业部指定生产企业之一。
畜禽良种繁育技术研究。建有“国家水禽产业技术体系武汉江夏综合实验站”、“武汉奶牛胚胎工程中心”。利用人工授精、分子标记等先进技术成功培育出瘦肉率高、抗病力强、耐粗饲、风味独特的良种肉鸭。
西、甜瓜品种选育及苗种规模化技术研发。已收集育种资源400多份,先后培育出适合武汉气候特点的抗病、优质、高产的早、中、晚熟西、甜瓜新品种(组合)12个。在设施栽培、耐湿栽培、无籽西瓜、工艺西瓜、反季节栽培、嫁接苗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等方面,已形成系列成套技术。
植物营养学科。与美国专家及其相关机构合作,对全市土壤、肥料施用现状及植物营养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科学调查,在5个涉农区开展了测土配方平衡施肥试验示范。研究、开发了适合不同作物需求的两大类、8个系列肥料新品种。
园林及绿化苗木乡土品种研发。建有“湖北省园林植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已收集草坪、乔、灌木品种500多个。在法桐修剪、宿根植物开发利用等方面有较成熟的成果;自主选育的 “天山雪”、“天山粉”、“紫珠”、“芫花”等4个香花山茶品种通过审定,填补了国内空白;制定了园林植物栽培标准12项,促进了我市花木生产标准化。
在科研项目申报上,侧重武汉现代都市农业,开展科研立项工作。2008年全院新立市级以上项目52项,争取经费2331万元,其中国家行业计划项目“甜菜夜蛾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落户蔬菜所,获国家资助达1670多万元,首席专家为蔬菜所司升云高级农艺师,这是我院建院以来在科研立项上的一个重大突破。2009新立市级以上科研项目98项,争取经费3227万元,国家行业计划项目“水生蔬菜产业技术体系研究与示范”再次落户蔬菜所,总经费为2333万元,柯卫东研究员任首席专家。2010年新立市级以上科研项目133项,争取经费3016万元,总经费2495万元的甜菜夜蛾滚动支持项目有望于2011年立项。
建院以来,我院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课题400余项,取得科技成果280项,187项成果获奖。其中《水生蔬菜资源征集、评估与利用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其他成果分别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三等奖3项;部级技术改进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2项;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9项;武汉市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二等奖34项、三等奖63项;其他各类奖项12项。审(认)定品种27个,获得国家专利6项。在学科研究方面形成了一批具有都市农业特色的重点学科,形成了20多名学科带头人。
全院现有成果转化企业19家,企业大都为民营股份制企业,主要是院所科技人员以技术、成果、管理、资金等方式入股,以科研室组的成果转化为目的组建的科技型企业。现全院70%的一线科技人员拥有企业股份,60%的处、所级领导为企业的董事长或总经理。全院现有5个农业龙头企业。自2006年以来年创产值分别为1.5亿元、2.9亿元、2.84亿元、3.1亿元,3.5亿元。较为突出的企业有:
中博生物股份有限公司。主营业务为畜禽疫苗,为全省最大的疫苗和兽药生产企业,被认定为湖北省企业技术中心、省农业科技创新示范企业、省创新型试点建设企业。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2.06亿元,税前利润6824万元。自主研发的猪伪狂犬病活疫苗、猪瘟活疫苗、猪乙型脑炎灭活疫苗已获得国家生产文号。公司分别与华中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的同类企业合作合资共建研发平台,培植了坚实的后续发展能力。公司已完成上市辅导工作,争取在国内中小板上市,有望成为我市第一家农业概念上市企业。
维尔福种苗有限公司。为湖北省最大的现代化蔬菜花卉工厂化育苗企业,武汉市种子种苗繁育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总投资4000多万元,现有温室6公顷,年生产、销售各类瓜菜苗5000余万株,蝴蝶兰种苗250万株,各类盆花10余万盆。主打产品“西瓜嫁接苗”辐射至“1+8”城市圈的宜城、仙桃、潜江、天门、鄂州和黄石等市,年销售收入达4000万元。2010年完成产值2165万元,实现利润202万元。
武汉现代都市农业规划设计院。成立于2009年11月,围绕“两型”农业建设,积极开展都市农业各个产业体系的研究及现代都市农业产业发展、新农村建设的规划与设计工作,至2010年底,已开展武汉城市圈都市农业发展与对策研究,承接省市农业产业规划与可行性研究30余项,总体规划设计面积达354平方公里,规划总体投资达52亿元。2010年12月与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农业部规划设计院北京中宇瑞德建筑设计分院签署了都市农业研究与规划设计战略合作协议和项目合作协议,要将武汉现代都市农业规划设计院建设成为农业部规划设计院在华中地区(湖北省唯一)的主要分支机构,可在全国范围内利用双方的优势资源承接大型农业规划设计和咨询项目。
法雅园林集团公司。为全省农业龙头企业,湖北省园林植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营业务为园林工程和绿化苗木生产经营。在园林植物资源研发方面开展了30余项技术研究,收集园林植物200余种,自主选育优良观赏植物20余种,获得科技成果6项、国家技术专利5项,制定花木生产技术标准12项,无毛法桐研究已进入“十二五”科技部项目库。取得国家建设部工程绿化甲级资质,2010年完成产值5050万元,实现利润510万元。
我院提出以服务“三农”为主旋律,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己任,履行科技公共服务职能,“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给农民作示范,让农民有钱赚”,成为服务“三农”武汉模式。
一是参与市级涉农活动,把落实市委、市政府“三农”战略决策与发挥科技优势对接起来。发挥农业科技在农村家园建设行动计划、小康帮扶、双百共建、城乡一体化、科技抗灾救灾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二是实行局(农业局)、院合作,把成果转化与全市农业总体部署对接起来。根据农业发展规划,推广一项成果、集成一套技术、建立一片基地、服务一个产业、致富一方农民。
三是建立示范基地,把技术服务与一对一的指导对接起来。对基地和示范户,做到有制度、有牌子、有目标、有效果,有力地促进了科技成果的应用。
四是实施区、院合作,把科技推广与一村一品产业对接起来。围绕区域个性需求,开展技术培训和咨询指导,科技服务前移,助推了特色产业的发展,截止2009年底,已与我市全部远城区签订了区、院技术合作协议。
五是输送科技干部,把科技应用与领导班子的配置对接起来。先后向市内派出23名科技乡(镇)长,向省内外派出9名科技副市(县)长,为科技推广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六是组建全省农业技术城市圈联席会,把科技辐射与技术合作对接起来。我院先后与武汉城市圈的孝感、咸宁、黄冈等农业科研院所签订合作协议,实现科技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共享。
据统计,全院选育推广的种植业、养殖业新品种70余个,累计在全国推广应用面积达5000万亩以上。建立科技示范基地30个,辐射面积30余万亩,每年通过基地的示范带动作用,促进农民增收1.8亿元,年创社会效益20亿元以上。
我院现址在武汉市洪山区张家湾,在中环线以内,需要外迁。从2004年开始,按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在黄陂武湖征地1692.6亩,入驻单位有蔬菜所、农科所、林果所、农机化所;在江夏金口、郑店征地316.9亩,入驻单位有水产所、畜科所,总征地面积2009.5亩。市委、市政府对我院搬迁建设工作十分重视,要求我院搬迁工作,不搞简单的人财物位移,要“搬出新天地、搬出新面貌、搬出新机制”。通过搬迁建设,将园区建设成具备“科学研究、展示示范、产业孵化、龙头带动、教育培训和生态旅游”等多种功能的新农科院。
经过几年努力,武湖、郑店、金口三个基地的搬迁工作整体有序向前推进。武湖基地道路、给排水、电力电信、园林绿化等工程建设项目基本完成;建成了新品种展示园、药效试验园、工厂化种苗生产基地。郑店基地,中博水产公司入驻,鳜鱼良种繁育中心和国家级鲌鱼良种场两个重点项目建成,水产科研综合楼已完工。金口基地,建成奶牛胚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鸭苗孵化车间,武汉安佑饲料公司落户基地并已建成投产,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中心楼建成并投入使用,科研办公楼主体工程已完成。截至2010年底,全院已累计投入搬迁建设资金3亿元。目前,建成的一批项目已投入使用并开始发挥效益,已接待10多批次国内外农业考察团,初步发挥了科技成果展示的示范效应。
院长:刘前信。
2023年2月,入选拟确认保留武汉市文明单位称号名单。